病例讨论-肝功能障碍患者的麻醉处理
- 格式:pptx
- 大小:3.82 MB
- 文档页数:47
麻醉科疑难病例术前讨论记录范文病例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患者姓名]性别:[患者性别]年龄:[患者年龄]科室:[相关科室,如普外科等]诊断:[详细诊断名称,例如巨大肝占位(考虑肝癌)伴肝功能不全、冠心病、高血压等复杂情况]一、主持讨论者。
[麻醉医生名字]:今天咱们聚在一起讨论这个比较棘手的病例,大家都知道这患者情况挺复杂的,就像一个多面魔方,每个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顺利完成麻醉,保证手术安全。
二、病例汇报(主管麻醉医生)[主管麻醉医生名字]:我先来说说这个患者的情况哈。
这患者之前身体就不咋好,除了刚才提到的那些大病,还有好多小毛病。
比如说,他这肝功能不全,药物代谢可能就不像正常人那么顺畅,咱们用药可得小心,就像走钢丝一样,稍微多一点少一点都可能出问题。
他这冠心病呢,心脏就像个老化的发动机,功能不太稳定,麻醉过程中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它罢工。
还有那高血压,就像个不定时炸弹,血压波动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另外,这次手术是个大手术,要切除肝上那么大一个占位,手术时间估计短不了,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对患者的身体是个巨大的考验,对我们的麻醉管理也是个超级大挑战。
三、外科医生发言。
[外科医生名字]:我们外科这边呢,这个手术确实难度不小。
从手术操作的角度来说,要尽可能地切除干净肿瘤,但又要避免损伤周围的重要血管和组织,这就像在一堆精密的仪器中间拆除一个危险的零件,得小心翼翼。
手术中可能会有一些出血的情况,所以希望麻醉这边能把血压控制得稳稳的,要是血压忽高忽低的,我们在台上就像在暴风雨中的小船上,晃得厉害,操作起来就很困难。
而且,手术时间长的话,患者的身体状况会不断变化,就像天气一样变幻莫测,咱们得密切配合,随时调整方案。
四、麻醉科其他医生发言。
[麻醉医生1名字]:我觉得这个患者的麻醉诱导是个关键。
考虑到他心脏和血压的问题,诱导药物的选择得谨慎。
可以用一些对心血管系统影响比较小的药物,就像给一个脆弱的瓷器上釉,得用最温和的材料。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病例讨论,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2. 学习并掌握病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二、实验背景本次病例讨论以某患者为例,患者为男性,45岁,主诉:乏力、头晕、恶心、呕吐1周。
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头晕、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前来我院就诊。
三、病例资料1. 病史: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头晕、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头痛、视物模糊,无吞咽困难、言语不清,无肢体活动障碍。
2. 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
3. 家族史:患者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4.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可,血压130/80mmHg,心率85次/分,呼吸20次/分,体温36.5℃。
全身皮肤无黄染、瘀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颈软,心肺腹未见异常。
神经系统查体: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共济运动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5.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5×10^9/L,红细胞计数4.8×10^12/L,血红蛋白145g/L,血小板计数150×10^9/L。
- 尿常规:未见异常。
- 肝功能:ALT 45U/L,AST 35U/L,TBIL 16μmol/L,DBIL 8μmol/L。
- 肾功能:Scr 78μmol/L,BUN 4.8mmol/L。
- 血糖:5.6mmol/L。
- 心电图:未见异常。
- 头颅CT:未见异常。
四、病例讨论1. 病例特点本病例特点为:中年男性,乏力、头晕、恶心、呕吐1周,无特殊病史及家族史。
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2. 可能的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患者可能存在以下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炎等。
- 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肠炎等。
-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肝脏移植手术的麻醉Randolph Steadman, M.D. Los Angeles, Canifornia 终末期肝病紧随肿瘤、心脏病以及意外创伤之后,成为45~54 岁的美国民众死亡的第四大因素。
2000年死于肝病的患者达到26 000人,成为第12大死因1。
在所有器官移植中肝脏移植占21%,位居第二。
在过去的 3 年里(2000~2002 年),每年的肝脏移植数都较为稳定,一直波动在4900~5300例之间,但等待肝脏移植的患者却逐年增加,在过去的十年里增长了9 倍2。
发展史1963 年在新药高效咪唑硫嘌呤和强的松应用于肾移植患者后,Starzl 率先为1 例胆道闭锁的3 岁患儿进行了第一例肝脏移植术3,由于术中无法吻合血管侧枝裂口以及难以控制的凝血功能障碍,患儿发生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
1967 年Starzl 再次对 1 例18 岁的肝细胞癌患者进行了肝脏移植术并取得成功。
1979 年新药环抱酶素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患者术后存活时间,>70%患者存活超过一年。
1989年新药tacrolimus 应用于临床,改善了免疫抑制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4。
鼠类单克隆抗体(Mab3)用于拮抗CD-3和白介素-2受体(IL-2R)后推迟了急性排斥反应,还降低了类固醇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5 6。
目前最近有新研制出Mabs (basiliximab 和daclizumab)和一些免疫抑制剂(MMF、rapamycin),但其确切作用尚不明确。
在最近的十年里,研究人员不断在手术技巧、调控凝血疾病、预防手术并发症以及治疗感染等方面取得进展,明显减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适应症与禁忌症首先是评估哪些患者可以接受非活体肝脏移植术。
1997~2001 年行非活体肝移植的患者其所患病种分类如下:非胆汁淤积性肝硬化67%、胆汁淤积性肝病11%,急性肝坏疽9%,胆管闭锁4%、代谢病3.9%、恶性肿瘤3%,其余病种7%。
1999年由于成人-成人活体肝脏捐赠移植增多, 活体肝脏移植总数明显增加, 到2001 年,行活体肝脏捐赠移植的患者所占比例达到11%。
·死亡病例讨论时间:2012年1月13日地点:消化科示教室主持人:尹兰宁科长记录:孔桂香住院医师参加人员:医疗安全科尹兰宁科长、张德奎主任医师、樊红副主任医师、金安琴副主任医师、冯彦虎副主任医师、孔桂香住院医师、郝艳护士长、王小艳、张昕瑜、廖晶苍、郭蕊娇、韩雪、叶晓晶、髙珑瑜、张婷、朱鹤鸣、余燕、刘盼、马小红、师艳花、王鹏飞、魏丽娜、胡洁琼、于忆、郝晋雍、王伟。
讨论内容:1.孔桂香住院医师汇报病例:患者栾大明,男,36岁,因“间断呕血、黑便一月余,加重一天”。
门诊以“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消化道出血”收住我科。
患者于入院前1月余无明显诱因解黑色成形软便约200ml,伴乏力,头晕,出冷汗,无呕血、腹痛、发热、寒战、皮肤巩膜黄染等,后间断解黑色和暗红色大便,遂就诊与兰大一院。
于2011年12月30日下午5点35分收住消化科,入院后给予特护、心电监测、禁食水、输血、输血浆、营养支持等补液治疗,并向家属详细告知病情,下病危通知,患者入院当天晚上仍间断解暗红色血便4次,约800—1000ml。
当晚急请普外科会诊会诊考虑患者病情较重,肝功能差,无法耐受手术,建议内科保守治疗,之后仍积极请普外科主任医师会诊,并积极给予治疗。
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多次与家属沟通,并请内科ICU予以会诊,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家属拒绝转入内科ICU。
患者于2012年1月1日早上9点40分,自诉心慌、气短不适,烦躁不安,血氧饱和度波动于95%—97%,心率145—158次/分,呼吸33—36次/分,上级医师查房后指示患者仍活动性出血,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反复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并嘱给予西地兰0.2mg入壶,申请冷沉淀5u改善凝血功能,急查血常规提示为血红蛋白为40g/L,拟积极联系输血。
患者于上午11时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给与平痛新20mg肌注,11点45分出现自主呼吸微弱,神志不清,心率150次/分,血压108/80mmHg,血氧饱和度54%,立即给予抢救,给予面罩吸氧,生理盐水250ml快速静滴,尼可刹米一支入壶,11点55 分患者呼之不应,呈叹气样呼吸,血氧饱和度67%,血压74/34mmHg,给予尼可刹米三支入壶,中午12点患者仍呼之不应,无自主呼吸,给予心脏胸外按压,监测生命体征,分别于12点15分和12点20分各给予肾上腺素1支和肾上腺素3支,12点20 分患者血压测不出,继续心脏胸外按压,至12点23分患者呼吸、心跳停止,血压测不到,心电图示一条直线,各项生命迹象已停止,遂宣布临床死亡。
肝功能不全患者手术麻醉综述肝脏不仅是人体内脏中最大的器官,同时也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位于横膈膜之下的胆囊前端,胃的上部。
当肝脏受到不良致病因素的影响时,会发生形态结构的改变,使肝功能出现异常,此时肝脏的蛋白质合成、解毒和代谢功能均减弱,对手术麻醉刺激的承受能力也随之降低。
标签:肝功能不全;肝脏血流量;手术麻醉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参与众多的物质合成和代谢过程,对肝功能不全患者实施手术麻醉时,不仅需要考虑原发疾病对其造成的影响,还需要考虑手术麻醉对肝脏造成的潜在创伤,如果麻醉方式不当,将会引发肝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1]。
因此,在对肝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手术麻醉时,需要确定合理的麻醉药剂和方式,确保治疗原发疾病手术的同时,防止对肝功能造成进一步损坏。
1手术麻醉前对肝功能不全程度的预测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任何方式的麻醉都必然会对肝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需要通过术前预测,判断患者肝功能不全程度,以便确定合理的手术麻醉方式,将对肝功能的损伤程度降到最低。
1.1 Pugh肝功能分级标准的弊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临床上采用最多的肝功能评价指标是基于Child理论的Pugh肝功能分级标准。
临床研究表明,Pugh 肝功能分级标准在预估肝功能上的主要弊端是分级偏低,灵敏程度不够,所得的各项指标也只能反映肝脏在静止状态下的代偿程度,无法准确预测肝脏在受到外来不良因素刺激下的代偿功能。
在这种分级标准的指导下,许多肝储备功能不全的隐性患者被归为Child C级以下,导致手术麻醉的危险性判断不全面,使主治医师无法认识到手术麻醉下发生肝功能衰竭的严重后果。
1.2肝功能储备预测的其他相关研究关于肝功能储备预测的研究包括色素排泄试验、靛青绿潴留率测定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肝实质切除率、能量代谢测定、动脉血酮体比试验等。
日本学者根据肝脏切除后靛青绿潴留率预测肝功能储备功能,测定潴留率30%为安全界限,如潴留率在30%-40%之间,提示患者只适宜行肝动脉结扎术或其他肝段切除手术;如潴留率>40%提示患者肝功能储备功能严重受损,手术麻醉风险较大,只可进行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