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0.49 KB
- 文档页数:1
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沈阳市城乡规划条例》、《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沈阳市行政区域内经国家、省、市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确定及其保护管理。
历史建筑依法确定为文物的,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尊重历史、统一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维持社会生活的延续性,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负有保护和监督责任。
区、县(市)人民政府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主体,负责各自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
区、县(市)人民政府应责成具体部门或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实施本办法。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划管理工作;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保护工作,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房产、城乡建设、行政执法、消防、财政、旅游、宗教事务、民政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专项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其来源包括:(一)市和区、县(市)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二)上级财政专项补助的资金;(三)境内外单位、个人和其他组织的捐赠;(四)国有历史建筑转让、出租的收益;(五)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资金由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分别设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基于共生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沈阳204街区为例摘要: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以及人文价值。
为更好地发挥出历史街区的作用,文章从共生理论视角出发,以沈阳204街区为例,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旨在借助有效举措,推动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的高效融合。
关键词:共生理论;历史街区;保护举措;更新策略前言为正确处理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城市开发之间的关系,优化空间布局,丰富城市人文底蕴。
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历史街区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引入共生理论的概念,强调历史街区与城市生活的有效协同,强调通过必要的保护与更新,将历史街区融入到现代城市空间内,形成完整的城市建筑生态,推动城市综合影响力稳步提升。
1.共生理论概述梳理共生理论内涵,实现了现有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观念认知的调整,为后续共生理论的精准应用,历史街区科学保护与有序更新提供了理论支持。
19世纪,德国科学家德贝里率先提出了“共生”的概念,用来描述不同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20世纪,共生理论范畴逐步扩大,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部分建筑学专家尝试运用共生理论指导建筑设计、开发等相关活动,实现城市动态化的更新[1]。
经过多年发展,城市共生理论日益完善,现阶段,学术界将城市共生要素设定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种结构,并且在三种结构之间,建立起稳定的逻辑关系,即简单的共生单元在共生模式的架构下,完成必要的更新,在特定的共生环境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全新的城市共生关系。
建筑共生理论较好地契合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主张利用共生理论,实现历史街区与现代商业区、住宅区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有效联动,在实现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同时,提升历史街区的服务能力。
2.共生理论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基本原则共生理论为新时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新的方法,廓清系列保护与更新基本原则,引导工作团队在原则机制引导下,突出历史街区保护的功能性、真实性、整体性要求。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分析摘要:简要描述沈阳方城的历史及文化街区的结构分区。
总结并分析近十年来方城文化街区的规划,时代变迁和城市发展引起的结构变化。
指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中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使得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既能保留人们对历史和旧城区的回忆,又能参与其中,使其成为现代化的活的景观。
关键词: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1.方城概况沈阳市方城的总面积大概是一点七平方千米,由东南西北四条顺城路环绕而成。
位置就在沈阳市旧城内,既是沈阳市老城的中枢,又是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发祥地,自公元九百二十八年以前的辽代起至今一直不断地在建设改变。
而方城从满清时期建立至今发展的整个沈阳古城,也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历程和建筑艺术的发展,已逐步清晰为九宫格式板块状城市肌理和井字型路网式的城市结构。
封建皇帝的执政阶段,将沈阳改称为盛京,并成为了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及文化中枢。
国家疆域越来越稳定,社会经济日益昌盛,对城里房屋的修缮工程也越来越多。
康熙一三年时,就在将四平大街的钟楼鼓楼之间的地方划分为商圈的同时,方城就开始作为了盛京的商业中心。
近代城市发展阶段,各方势力汇集,碰撞。
方城之内,多种势力将自己的建筑建在其中,许多既存的历史建筑则逐渐消失,在这个阶段内的方城呈现为外来的欧洲文化,满清文化和民国文化共存的局面。
新中国建立后的最后阶段,在这个时期,工业阶级逐渐登上了舞台,由于战乱的原因,导致方城中的生活方式、建筑都大量地被工业化,而方城里的许多四合院建筑和传统街巷都在慢慢消失,因此方城的吸引力也大为下降。
现代化城市建设阶段,改革开放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建筑也逐渐多元化,方城成为了市级商业中心。
1.方城文化街区的变化建筑物的空间格局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原有城市空间格局的塑造与维护、二是新空间格局的建构与融合。
每座城市都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进行改变,经历时间的沉淀,因此,方城改造既有新鲜血液注入,也对原有的格局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将已经失去其原有重要性和价值的空间节点进行重塑,进而赋予其新的形态和意义。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摘要: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时间洗礼所保留下来的居住建筑及传统街巷,往往以其独特的风貌展现着历史价值,也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
通过对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空间加以解析,指出当前街巷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保护更新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1沈阳方城街巷空间认知1.1方城区位及发展方城是沈阳的旧城中心和城市发源地,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由东顺城街,西顺城街,南顺城路,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近似方形的内部空间。
其建设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28年的辽代,经历了城垣初建、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历史浸润,浓缩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建筑,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
1.2街巷界面建筑现状分析沈阳方城由于其曾经作为宫城的特殊历史原因,其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类型多样化,包括宫城、商业、居住、公共建筑等。
从现状看来,街巷界面的主要建筑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等在内的18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建筑42处,文庙、萃升书院等文物古迹遗址57处,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
其中商业建筑主要集中在中街路上,住宅建筑分布在方城的南侧居多,同时还包括少量的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和其他性质的建筑。
1.3街巷布局分析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平面形态丰富,充满趣味性和文化性,包含了67条历史街巷,街巷的整体布局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点之一。
街巷的平面形态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期积累下,基于地形和环境的客观因素,以及社会与人类活动的需求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
现今的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整体格局组织合理、道路结构完善、街巷等级分明,虽然街巷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但布局延续着历史的空间结构格局,依然保留着方形框架。
街巷横纵交错形成井字格局,虽然方城内的几条主要街道虽然为了满足交通发展的要求,被不同程度的拓宽,但空间特征和布局模式尚存,仍然可以发现盛京皇城时期的缩影。
沈阳古城调研报告沈阳古城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沈阳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城区域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对沈阳古城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古城的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调研方法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调研。
实地考察主要包括参观沈阳古城内的建筑和遗址,与当地居民交流等。
三、调研结果1.历史悠久沈阳古城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满洲王朝早期的都城,也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古城多次扩建和修复,至今仍然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建筑,如沈阳故宫、沈阳中街等。
2.丰富的文化遗产沈阳古城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最重要的是沈阳故宫,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古建筑群,被誉为“东北小故宫”。
此外,古城内还有一些名胜古迹,如以沈阳中街为中心的商业街区、以文广寺为核心的宗教区域等。
3.建筑特色突出沈阳古城内的建筑具有鲜明的特色。
建筑风格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的官式建筑和民居建筑两大类,其中官式建筑以庙宇、宫殿为代表,具有严谨、庄重、雄伟的特点;而民居建筑则以“四合院”为主,布局合理,别具一格。
4.文化活动丰富多样沈阳古城内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市民。
古城中街每年举办的各种庆典和活动,如元宵灯会、清明祭祖等,都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并且能够增进市民的交流与互动。
5.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沈阳古城虽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古城内的部分建筑已经出现了老化和破损的现象,需要进行修缮和保护;同时,文化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多样化,需要进一步丰富内容,提升吸引力。
四、保护和传承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沈阳古城的历史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修缮力度,对古城内已经出现老化和破损的建筑及时进行修复,确保其安全完整。
2.推动合理开发利用,将一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建筑和遗址进行整理和修复,使其成为旅游和文化场所。
本课题主要对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根据《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并将其与沈阳的旅游产业联系起来,使沈阳在保护文化街区的同时,发展旅游行业,促使更多人了解文化街区的历史,一起为保护这一区域做出贡献。
由历史文化中心的保护引出旅游行业,由旅游行业的发展促进历史街区的保护,两者相辅相成,如此这一方案切合实际。
一、历史文化街区概述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无理由的保护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对其进行保护是为了使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底蕴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在1986年,由国务院给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其是指具有良好的文化古迹遗址或者当地的特色可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特点,这样的地区可以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
在2008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进一步定义,其是指经由省、市或者直辖市直接公布具有良好文化遗留、丰富的历史文物,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风貌,并且具有相当大面积的地方可以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
二、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定位2009年,沈阳市新颁布了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条例,题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制定的条例,该条例指出要对沈阳存在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特殊保护,使其不受到任何程度的毁坏。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定位:在沈阳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街区包括方城、慈恩寺、铁西工人村等。
方城所包括的区域为东、西、南、北顺城街之内的部分。
慈恩寺所包括的区域为富教巷和般若寺巷、龙凤寺巷、东至大佛寺巷和慈恩寺东巷、大南街之内的部分。
铁西工人村历史文化街区所包括的为肇工街、南十一西路、重工街、南十西路之内的部分。
三、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1.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及旅游开发的现状(1)政府对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旅游开发给予高度重视沈阳市政府对于重现历史文化街区加大力度,目标使沈阳各处的文化街区重现往日的光彩。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的调研报告按照省旅游局《关于对全省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进行调研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局对全市相关区县的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以下简称“五古”)进行了摸底,在省旅游局调研组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沈阳方城地区和沈阳路民俗特色街,还在文物部门、规划部门的协助下,进行了五古情况的初步统计。
现将调研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历史的沧桑变幻为城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中,除去墓葬类、寺庙类的资源,我们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古遗址资源进行了梳理。
一、古城资源按照已收集上来的情况,沈阳的古城古镇既有汉代(东陵区上伯官村)、高句丽时期(石台子山城),辽代(新民辽滨塔、康平祺州)古城遗址,也有代表明清时期的古城。
1.沈阳方城沈河区方城地区是指东、西、南、北顺城路以内的区域,面积约169公顷。
该地区从战国时期开始有城市建设至今,是清前期的都城和中后期陪都建设的重点区域,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完整记录了清前与奉系军阀时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
具有“十字街”、“井字街”两种道路格局和“宫城居中、前朝后市”的传统都城格局与特征鲜明的宫殿建筑群、多种近代建筑风格的帅府建筑群,对研究清、民国时期历史和中国传统建筑、近代建筑以及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该地区现状文物保护较好,但建筑周边环境保护力度不够,街区整体风貌有待进一步强化。
规划部门认为应在在保护好各文物建筑的基础上,延续“井字街、宫城居中、前朝后市”的中国传统都城布局模式,强化北通天街轴线,严格控制故宫、帅府建筑轴线南侧的建筑景观,加强对“井”字街沿线建筑檐口、屋顶形式的引导和控制,整体协调“井”字街两侧建筑的风格、体量。
按照皇城地区的总体规划,沈阳方城的改造依照“以轴举城”为原则,建立以沈阳路(抚近门至怀远门)为横轴,北通天街(沈阳路至南顺城路)为纵轴,将沈阳路改造和打通北通天街结合起来,在故宫和帅府之间构建“T”字特色文化街区,重点发展宫廷餐饮、皇家住宿、文化旅游纪念品、满清文化精品店等业态。
沈阳⼤东区历史⽂化街区调研⼤东区204区历史街区风貌特⾊调研与分析沈阳⼤东区204地区是中航集团沈阳黎明肮空公司的附属地区,这⾥形成于上世纪三、四⼗年代,⼏乎都是黎明⼯⼚的职⼯宿舍,与三台⼦,⼯⼈村号称沈阳的骄傲。
⾄今,204地区依旧保留着许多⽼建筑,许多现存⽼职⼯宿舍楼都有四五⼗年的房龄了,且基本都是三层的“苏式”⼩楼,共有上百栋之多。
1.街区布局与景观⼆零四地区位于沈阳⼤东和睦路地区,东⾄北运河,西⾄滂江街,南⾄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北⾄北运河。
区内有和睦路和黎明街等主要道路,其中和睦路以北有和睦北⼀马路,和睦北⼆马路,和睦北三马路。
以南分为和睦南⼀马路,和睦南⼆马路。
同时黎明⼀⾄五街贯穿其中。
地铁⼀号线从区域内部穿过。
从地图上来看,和睦北三马路与和睦南⼆马路并不是⼗分成熟的马路系统,位属于⼩区建筑楼之间,⼈⾏道,车辆不易通过。
(图1)图1 沈阳⼤东区204地区⽰意图从南北⽅向上来看,北边多是废弃的居住区,⼯⼚与正在开发楼盘的地区,环境相对较差与南边的经济繁荣有很⼤差距。
且路宽相对于来说较⼩,只能通过双排车辆。
道路两旁商铺稀少,居住⼈员较少。
(图2a)但是在环境旅植⽅⾯表现较好:在新开河附近有这⼀⽚最⼤的绿化地带,且因为经济条件发展⼀般,并没有较⼤的车流流动,使得这⾥代⼊乡村城市之感。
但同时也造成了这⾥上学的不⽅便,处在这⾥的中学,⼩学的附近并没有什么辅助性商铺,造成这⾥的教育⽔平落后。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代附近被万科承包,进⾏建设性改造,相信这⼀带将会变得更加繁荣。
在和睦路以北这段地区,居住房屋⼤多都是红楼,是很浓的俄罗斯风格,尖屋顶,红五星,外阳台,但现在已是百病缠⾝,看上去像⼀位风烛残年的⽼⼈。
(图2b)这些红楼都不是独⽴建⽴的,⼀般会有四个拐⾓形状的楼合围成⼀个区域,然后东西⽅向各有⼀栋厢楼。
中间合围成公共空间,供居民活动。
ab图2a、b 和睦路北⼯⼈住宅在和睦路南边,更多的是⽣活居住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