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术
- 格式:ppt
- 大小:191.50 KB
- 文档页数:41
椎板切除及椎管扩大减压术手术步骤详解(1)麻醉与体位:①麻醉:可选用局部浸润麻醉或全身麻醉。
②手术体位:以胸椎为例。
可用俯卧位或侧卧位。
俯卧位较为常用,卧时姿势为头部略低,髋关节稍屈,使骶部位于较高的平面,以减少切开脊膜后脑脊液流失。
在上胸部和骨盆下各放柔软有弹性的垫枕一个,以保证腹部的自由呼吸运动。
在踝部亦放垫枕一个,使膝部微屈,避免膝部发生过伸性损伤。
侧卧位一般取右侧位。
患者上肢前伸,右腋下(右侧卧)放一垫枕,使右臂架空,免受压迫,右腿伸直,左腿髋关节稍屈曲。
此体位的优点是术野引流较好,血液和脑脊液能自行流出;缺点是脊椎不易放直,因而手术切口常易偏离中线。
(2)手术步骤:①切口:沿背部中线棘突做直线切口,其位置以病变为中心,其范围视病变的大小、定位的准确程度和患者的肥胖程度而定。
通常至少应包括损害上下各一个椎体。
在肥胖患者,切口应适当扩大。
②显露椎板:切开皮肤和皮下脂肪,直至棘上韧带。
这时助手应紧压切口两旁,控制出血。
止血后,将切口向两侧牵开,然后将椎旁肌肉与棘突、椎板分离。
由于在椎旁肌肉与脊椎骨骼之间有静脉丛,损伤后止血麻烦,故分离肌肉时应紧贴骨骼施行。
先将棘上韧带中线切开,直至棘突,然后用骨衣剥离器将切开的棘上韧带自棘突向两旁剥离,再沿棘突向深处剥离。
如觉棘上韧带不易从棘突上剥离,可紧挨棘突尖端在其两旁将腰背筋膜切开。
这时往往有血管(肋间动脉的末梢分支)切断,应即电烙止血。
棘突两侧为背棘肌、多裂肌、棘间肌及其肌腱,将之与棘突和椎板分离。
分离范围向两侧直至横突根部,将关节突暴露。
肌肉自棘突椎板剥离后常有出血,可用热盐水纱布塞入肌肉与骨骼之间压迫止血。
如有较大的动脉出血则不能用此法止住,可在下一步牵开肌肉时用电烙止血。
此出血血管大多为肋间动脉的背侧支,位于上下两个横突之间。
填塞的纱布应较大,并使每块塞入伤口后都有一小段露出于伤口之外,以免将之遗忘在伤口中。
这种剥离椎旁肌的过程按脊椎逐个先在一侧施行,然后再在对侧施行。
手术技术:单孔腰椎内镜下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前言退行性腰椎中央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central canal stenosis,DLCS)是由椎管狭窄引起的。
腰椎管狭窄症的典型症状包括腰腿痛,这些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严重限制功能。
在所有脊柱手术中,腰椎管狭窄症是最常见的病因。
大量研究表明,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效果更好。
腰椎管狭窄症的传统治疗选择是椎板切除术。
开放手术效果良好,但软组织破坏严重,可能导致医源性腰椎不稳。
各种研究已经报道,限制骨质减压的范围或保留后方中线结构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
在一项关于脊柱手术患者4年预后的研究中,作者报告称,在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L)和相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不同融合手术组之间的临床结果没有一致性的差异。
尽管融合技术为相邻结构提供了适当的稳定性,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Forsth等人报道称,与单纯的减压手术相比,减压手术加融合手术并不能带来更好的临床效果。
另外,单独减压更具成本效益,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也更少。
因此,一些侵入性较小的方法被开发出来,例如,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与传统的椎板切除术相比,被认为是一种侵入性较小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技术。
据报道,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腰腿痛和麻木的效果令人满意。
自1975年以来,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aminar discectomy,PELD)包括经皮内镜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和经皮内镜椎板间椎间盘切除术,主要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由于单孔腰椎内镜下ULBD(lumbar endoscopic ULBD,LE-ULBD)器械的发展,已有报道称单侧入路与开放式ULBD相比,获得了相似的结果,且并发症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