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一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25.29 KB
- 文档页数:7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1课时课时目标: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各自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通过搜集资料、填表答题、闯关游园进一步了解关于民族人口、民族分布、我国的民族之最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表演表现、设计考题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云南省,说说云南省的地图像什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2.出示“云南十八怪”,猜一猜这说的什么地方?3.同学们对云南有多少了解呢?教师小结:云南大理有著名的蝴蝶泉,那里的蝴蝶也是很有名的。
石林、蝴蝶、孔雀……云南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还被称为少数民族之乡呢。
俗话说“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说的就是美丽的云南省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
教师出示课题:第3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二、多彩民族特色建筑1.你能说出几个在云南的少数民族?(白族、傣族、苗族、纳西族、彝族、侗族……)(教师点击课件:展示不同的少数民族)2.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特色。
美丽的云南是少数民族之乡,在这块土地上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还有着许多独特的建筑以及有趣的风俗。
课前,同学们对云南的少数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
(1)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书上第59页内容。
云南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请说出这些是什么建筑,哪个民族的。
(课件展示:傣族竹楼、苗族吊脚楼、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2)为什么傣族竹楼、苗族吊脚楼第一层不住人?A 云南温暖多雨,潮湿,雾大,野兽多。
▲小结:少数民族充满智慧。
(3)除了竹楼和吊脚楼以外,你还知道云南还有什么用来居住的建筑呢?小结:领略了云南独具特色的建筑,这里包含着少数民族的智慧,让我们不禁为之叹服。
三、节日大观共庆佳节1.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云南少数民族他们载歌载舞的形式欢度节日,那场面盛大热闹,可千万不要错过这样的好机会呀。
四下品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学设计狮岭学校许敏《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中的一个部分。
本单元突出了民族团结、共创文明,由“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三部分组成。
以“民族长廊”为编写主线,旨在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这部分内容对于本人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师生的生活体验基本没有,需要教师课前有充分的学习和感悟,介于本人在云南旅游时有心收集了一些资料,对云南有了充分的教学准备,所以选择了这个内容。
这一课,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资料等方式,自己介绍它被称为少数民族之乡的原因,“智力冲浪”活动了解各个民族的特色、建筑、节日特点以及云南民族的风情,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
教学目标:1、通过对云南地理位置的了解,知道为什么云南被称为是少数民族之乡。
2、了解少数民族的建筑,以及节日风俗。
3、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民族特征的缩影。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通过搜集资料、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方面的情况,进一步锻炼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1、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明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1、你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里?同学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呀!2、猜一猜,这里说的是哪里?四季服装同穿戴,蚂蚱能做下酒菜,老太太爬山比猴快,新鞋后面补一块,娃娃全由男人带,四个竹鼠一麻袋这都说了那里的哪些特点?说的是哪个地方?〔云南〕这说的是“云南十八怪”里的其中六怪。
品德与社会《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的第3课。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旨在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为此教材一共安排了3篇课文,分别是“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我发现这三篇课文的安排顺序知识能力的学习到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连贯的、递进的,教学层次十分清晰。
如“56个民族是一家”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大团结。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则是使孩子们知道我国有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了解民族自治区制度及风土人情。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它是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进云南,知道云南是多民族特征的缩影,是少数民族之乡,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是本单元学习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说目标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它主要安排了“民族建筑、民族文化”和“知识闯关游园”这两大版块的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如下定位: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了解纳西族的东巴文,杨丽萍的孔雀舞。
4、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5、通过收集资料,闯关答题进一步了解关于民族人口、民族分布、民族风情等方面的情况。
6、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重点: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品德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评课稿品德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评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辛苦了!首先,感谢章老师给我这次上台的机会!我呢,谈不上是评课,我谨代表自己谈几点肤浅的看法,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见谅!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关于"史地题材教学',史地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课程标准,依据学校生的年龄特点,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重点。
从陈茜茜老师的教学设计上看,"学问与力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都是为全面有效了解云南这一"史地教学'服务的。
选择有效、好玩的方法来实施史地内容的教学,对教材中呈现出的史地内容的教学,让品德与社会中的史地内容彰显生命的颜色。
陈老师的课堂就是通过以下方面来落实情感训练:1、活动形式多样,激发同学情感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陈老师一开头就出示"云南十八怪'中的"八怪',激发了同学极大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同学读后,猜猜那个地方的什么特点,同学的学习兴趣特殊深厚。
在"走进云南,感受漂亮'这个环节中,陈老师通过让同学观赏"配乐云南风景图',每个同学都特别专注地、投入地观赏着云南特有的美景,其实是兴趣在使然,让同学感受了云南的风光美。
在"了解云南建筑'的环节中,陈老师更是支配了同学喜闻乐见的"智力冲浪嬉戏'在同学激扬的心情之中巩固所学的学问。
最终一个活动,"观赏杨丽萍的舞蹈',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观赏着舞蹈,无不沉醉在美丽的舞蹈之中。
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们就已看到同学的情感通过活动得到了激发。
2、活动做实做透,深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动如何促进同学全面进展,欢乐进展呢?关键在于把每个课堂教学活动做足,做透。
如陈老师在"了解云南风俗习惯'的活动中,通过让许多名同学说说有哪些节日?还播放了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的视频,让同学在视觉感受中了解到少数民族为什么要过这样的节日?并让同学知道要想过这两个节日,分别在什么时候去,才是最佳时间。
关于云南的民族小班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
了解“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竹楼,苗族吊脚楼,傣族白塔、白族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4、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1、看一看,吹一吹。
今天李老师带来了一样乐器,认识吗?2、听一听。
3、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优美的旋律,一起走进云南,去了解云南,感受云南。
(板:云南)二、初识云南1、欣赏云南美景A(配乐图片欣赏)师解说B、交流感受2、认识地理位置3、云南简介A、出示简介B、大家自由读一读。
三、走进云南1、创设情景,感受少数民族之多A 、在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究竟生活着几个少数民族,你知道吗?52个B、整个中国有几个少数民族?55个C、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的民族,真是个“少数民族之乡”(课题补充课题)2、了解感受民族服饰A、图片展示B、谈感受四、进村(民族村)知识交流1、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交流,再把你们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跟大家介绍介绍。
(竹楼吊脚楼)2. 让学生明白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还和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有关。
五、进村参观旅游过渡语:可以出发去参观了吗?1、出示民族村图片今天我们旅游的地方是——(学生说:民族村)2、第一站:傣族村寨A、过渡语:到了傣族村寨,一定要去看看那里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一个重要节日,关于泼水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B、简介传说C、观看泼水节图片(看完后)师:泼水节活动真热闹,泼水节到了,人们除了泼水,还要进行一些活动。
有——(划龙舟,孔雀舞、放高升等)3、第2站:纳西族村寨。
接着我们去纳西族村寨参观。
A、了解东巴文B、了解纳西古乐。
4、第3站:彝族村寨A、观看图片彝族人民的火把节是很热闹的,看彝族人们已经跳起来了。
一.分析说明云南民族渊源和民族分布特点?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声息繁衍之地,也是各民族沿横断山脉南北迁徙的走廊,少数民族成份居全国前列.。
(一) 民族渊源云南由于复杂的地形地势的及其历史缘故,赋予了云南有着复杂的民族渊源。
如下图所示:主要的有:(1)“西南夷”三大族群云南民族的形成从我国古代就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云南就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他们是云南最早的先民,秦汉时期总称为“西南夷”。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从甘肃、青海一带经川西、藏东到云南西北的广阔地域,是古老的氐羌族群发源繁衍的地区。
由于氐羌族群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其后历两千年的演变,支系四分五裂,分布遍及全省,云南不少现代民族均以其为源。
由于这3个民族主要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社会发育相对滞后,直到现在,仍有极少数群众还在从事刀耕火种农业。
后经历代的不断迁徙、分化、演变、融合,到了明、清中期的分布和特点才趋于稳定。
在当代,由于人口相对较少,这3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2)外来民族历史上一段时期,内地汉族人大批徙居云南,除此之外还有藏族,蒙古族,普米族,满族等,这些民族的进入也使得云南的民族渊源更复杂性。
(二)分布特点:在新石器时代,居住于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南北民族的分布,奠定了云南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现代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水平分布,是在几千年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各种因素作用的民族迁徙流动以及外来民族不断迁入的结果。
云南民族的分布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大杂居,小聚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每个县(市)一般有 5 -10 个世局少数民族,每个民族一般聚居在5 -10 个县。
因此,全省共有8 个自治州,29 个自治县,79 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和197 个民族乡,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
A、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带的民族分布: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带。
少数民族之乡——xx(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了解“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他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4、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重点: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了解“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教学难点:1.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准备:按学生人数准备学习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找找、看看、听听、猜猜,走近xx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板:云南)我们班有谁去过云南吗?1.(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中国地图上云南在哪里?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地处云岭之南,所以得名——云南。
云南简称滇,我们今天就从云南非常有名的滇池出发,去欣赏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2.欣赏云南美景(课件播放)谈初识云南的感受。
过渡:走进云南,感受怎样?云南风光美,其实音乐也很美,刚才我们听到的背景音乐是哪首曲子吗?《月光下的凤尾竹》,哪它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3.认识民族乐器——葫芦丝(实物出示),知道葫芦丝被称为“东方的萨克斯”。
4.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我们班谁是少数民族的?猜一猜:美丽的云南有几个?(515.看云南民族分布图,了解云南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有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15个又是云南特有的。
【设计意图:课伊始,欣赏云南美景,激发学生对云南的向往,接着找找、看看、听听、猜猜,了解了云南的民族乐器,民族歌曲,云南的地理位置,民族分布等,为下个环节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走进“民族村”过渡:云南有几句俗语“一山不同族”,意思是说一座山上就住着不同的少数民族,云南不愧为——少数民族之乡。
那么多的民族各有各的特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到云南去旅游,去感受那浓浓的少数民族风情。
可是,那么多的少数民族,即使到了云南,能一下子走遍吗?(不能)那怎么办呢?多遗憾呀?不用急,云南省政府已经为我们想好了,在美丽的滇池边建造了云南的一个民族村。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民族村,通过它去感受,去了解云南的少数民族风情。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吧!(学生看书58-60页,结合收集的资料,汇报交流)1.了解服饰文化(第一站)(课件出示:民族村门口56个民族合影)说说这张照片最吸引你的地方?(服装)是啊,五颜六色的服装组成了这五彩的海洋,你们都收集了哪些少数民族的服饰,上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A.侗族(学生xx介绍)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服装?(指名3到4位同学猜)(学生介绍:大家好,我收集的是侗族姑娘的服饰。
她们最喜欢穿黑色、蓝色和青色的服装,你们瞧,她们脖子上都挂有一条明晃晃的银项链,特别漂亮。
最有特色的在她们的腿上,这叫做绑腿,是专门为行路和劳动方便而设计的。
)听完介绍,再指名学生说说侗族姑娘服装的特点。
通过这位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少数民族设计服装不仅讲究漂亮,还会考虑到(劳动)的方便。
(再请一位学生介绍)B.傣族(先让学生猜,再介绍。
)我收集了两张傣族服饰,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条纹布做长筒裙。
上衣色彩较淡,以大襟或对襟居多,圆领窄袖口。
内衣紧身束体,衣襟上镶各式花边。
C.老师补充彝族(课件出示彝族男女服饰的图片,先让学生猜,再介绍。
)同学们,当地的人们只要一看到这样的装束,就会热情的冲你喊“阿诗玛——”猜猜看这是什么意思?(指名生猜)其实“阿诗玛”是彝族(出示)对姑娘的一种叫法。
如果包头上只有一个装饰品,就表示你是一个已婚女子;如果有两个,那就是说你还没有结婚。
如果我们班的小姑娘到云南彝族去,应该戴包头上有几个的?(两个)那你们就是“小阿诗玛”。
想知道男孩子到了那里,会叫你什么吗?(小阿黑)D.欣赏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
小结过渡:少数民族的服装反映他们各自的文化、习俗,非常有特色。
2.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第二站)(1)猜一猜(课件出示:苗族吊脚楼和傣族竹楼的图片)A.比较不同:竹楼和吊脚楼非常相似,但因为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所以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出示图片傣族竹楼、苗族吊脚楼),可见,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还和什么有关?(地理环境、地理位置)B.(出示图片)傣族曼飞龙塔、白族的大理崇圣寺三塔、白族民居。
(指名生根据资料作简单介绍)师补充:崇圣寺三塔不仅是典型的唐代建筑,而且是当时唐朝的皇帝派唐朝的工匠帮助那里的人们一起建造的,所以它还是古代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象征。
小结:可见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文化、习俗,非常独特。
3.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第三站)(1)文字过渡:现在有问题要考你们,怕不怕?出示:判断题①以东巴象形文字著称与世的民族是纳西族。
(√)A.猜东巴象形文字。
(砍、打、伸腿、洗头、步步高升)B.小结:象形文字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现在世界各地的学者已经对东巴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课后也可以去研究研究。
②跳孔雀舞闻名于世的舞蹈家杨丽萍是傣族的?(×)A.错在哪里?(白族的)B.欣赏《雀之灵》,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C.小结:杨丽萍把孔雀舞跳出了灵气,跳出了云南,跳出了中国,跳向了世界,世界各国都非常喜欢杨丽萍的孔雀舞,无论是刚才纳西族的象形文字,还是现在杨丽萍的孔雀舞,都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保护和发扬。
过渡:所以我们说“越是民族的,越是受到世界欢迎”。
那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受到世界的欢迎?(3)节日A.傣族的泼水节:◆你了解泼水节的哪些知识?(指名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一个重要节日,敬爱的周总理也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过泼水节。
(出示周恩来参加泼水节的图片)◆交流:傣族人民平时泼不泼水?为什么?我们平时能不能玩水?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很快乐的,老师有疑问啊,傣族人民天天泼水啊?(不泼)为什么?(指名说)傣族的泼水节是在四月13日到15日这几天。
平时,他们是不泼水的,因为水在傣族人民的心中是非常圣洁的。
在泼水节泼水可以表达内心的一种幸福和对别人的一种祝福。
所以我们平时不能随便玩水,要想过泼水节,那就请到云南的傣族。
B.彝族的火把节1.跳一跳,体验火把节的浓浓热情。
我们先来学一个简单的舞蹈动作,看我跳一遍(师范跳),一起来!(师生一起跳起来,师喊节拍)。
彝族人民为了表示欢庆,边跳边会围着篢火喊出热情的号子,像这样(师作示范),喊得越响,欢乐的气氛会越浓厚,心中的幸福也就越多!让我们伴着悠扬的音乐,跳起来吧!让我们先来过一回火把节吧!2.采访一下,现在感觉如何?【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因此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个环节通过三个板块充分了解“民族村”的情况。
引导学生对资料的收集整理,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课堂氛围,并能将学习与实践引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云南民族村,你们有什么收获吗?是呀,在云南民族村里我们收获很多,今天在短短的40分钟我们还来不及去了解的云南少数民族的许许多多(板书:……)相信,亲自到云南去一趟,你会不虚此行!最后让我们再来美美地欣赏云南吧!板书设计:服饰各具特色少数民族之乡——云南建筑非常奇特文化艺术民族瑰宝(文字、舞蹈、节日)……教学反思:《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主要讲的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我在设计教学时,在原有“建筑掠影、节日风采、民族歌舞”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民族服饰”这个内容,通过四个板块的学习,让学生使学生感受云南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
在设计和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
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
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二)挖掘身边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我们的身边其实有很多资源,如果我们能加以巧妙利用,定会让我们的品社教学如虎添翼。
如:欣赏孔雀舞时,让学生边看边学动作,欣赏火把节后,让交流民族服饰时,学生收集侗族、傣族等服饰图片一一展示,并做了简单介绍,身边这些资源的利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老师又补充了彝族男女服饰,不同打扮有不同的称呼,学生感到十分新奇,一下子对民族服饰的喜爱之情加深了,后来我又让学生大饱眼福,欣赏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学生学习的热情始终被较好地激发。
(三)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
在教学这一课中,我选择了让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只对教学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学。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当然,在实现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与预期的目标存在不少距离,课后感觉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还可更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应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