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之乡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7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1课时课时目标: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各自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通过搜集资料、填表答题、闯关游园进一步了解关于民族人口、民族分布、我国的民族之最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表演表现、设计考题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云南省,说说云南省的地图像什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2.出示“云南十八怪”,猜一猜这说的什么地方?3.同学们对云南有多少了解呢?教师小结:云南大理有著名的蝴蝶泉,那里的蝴蝶也是很有名的。
石林、蝴蝶、孔雀……云南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还被称为少数民族之乡呢。
俗话说“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说的就是美丽的云南省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
教师出示课题:第3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二、多彩民族特色建筑1.你能说出几个在云南的少数民族?(白族、傣族、苗族、纳西族、彝族、侗族……)(教师点击课件:展示不同的少数民族)2.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特色。
美丽的云南是少数民族之乡,在这块土地上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还有着许多独特的建筑以及有趣的风俗。
课前,同学们对云南的少数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
(1)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书上第59页内容。
云南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请说出这些是什么建筑,哪个民族的。
(课件展示:傣族竹楼、苗族吊脚楼、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2)为什么傣族竹楼、苗族吊脚楼第一层不住人?A 云南温暖多雨,潮湿,雾大,野兽多。
▲小结:少数民族充满智慧。
(3)除了竹楼和吊脚楼以外,你还知道云南还有什么用来居住的建筑呢?小结:领略了云南独具特色的建筑,这里包含着少数民族的智慧,让我们不禁为之叹服。
三、节日大观共庆佳节1.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云南少数民族他们载歌载舞的形式欢度节日,那场面盛大热闹,可千万不要错过这样的好机会呀。
优秀建设美丽新疆心得体会2024优秀建设美丽新疆心得体会1新疆是中国的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地方,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友善热情的人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短短的旅行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里的大漠雪山、湖泊和古城都让我流连忘返。
通过这次旅行,我不仅看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还领悟到了新疆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团结的力量。
第一段:新疆的壮丽自然风光。
我的新疆之旅始于巴音布鲁克草原,这里的碧草如茵,牛羊成群,仿佛天堂一般的美景让我陶醉其中。
向北行驶,我们来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那里的沙丘起伏连绵,被金色的阳光照耀得熠熠生辉,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而宏伟的世界。
此外,新疆还有美丽的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这些雄奇壮丽的山脉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第二段:多元的民族文化。
新疆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乡,这里有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守望相助。
在乌鲁木齐的国际大巴扎,我看到了来自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比如维吾尔族的刺绣、哈萨克族的皮革制品等等,每一件作品都散发出不同的文化氛围。
在和当地人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例如丁丁操、手谈、大巴扎,这些民间艺术和习俗是他们传承已久的珍贵财富。
第三段:历史遗迹的魅力。
新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多年来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迹。
在吐鲁番火焰山,我看到了震撼人心的红色火山口和炽热的火山岩,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原始和独特。
在库尔勒的柯克达木古城,我漫步在复古的街道上,仿佛回到了古代的丝绸之路。
这些历史遗迹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新疆悠久的历史,还让我对中国的辉煌文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四段:民族团结的力量。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令人钦佩。
在哈密和民众一起参加了一场传统的舞蹈表演,我看到了汉、维等不同民族的人们相互欢迎和尊重。
他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帮助,而且在重大节日和庆典上共同庆祝。
这种民族团结的力量使新疆成为了一个多元共生的地方,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四下品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学设计狮岭学校许敏《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中的一个部分。
本单元突出了民族团结、共创文明,由“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三部分组成。
以“民族长廊”为编写主线,旨在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这部分内容对于本人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师生的生活体验基本没有,需要教师课前有充分的学习和感悟,介于本人在云南旅游时有心收集了一些资料,对云南有了充分的教学准备,所以选择了这个内容。
这一课,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资料等方式,自己介绍它被称为少数民族之乡的原因,“智力冲浪”活动了解各个民族的特色、建筑、节日特点以及云南民族的风情,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
教学目标:1、通过对云南地理位置的了解,知道为什么云南被称为是少数民族之乡。
2、了解少数民族的建筑,以及节日风俗。
3、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民族特征的缩影。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通过搜集资料、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方面的情况,进一步锻炼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1、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明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1、你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里?同学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呀!2、猜一猜,这里说的是哪里?四季服装同穿戴,蚂蚱能做下酒菜,老太太爬山比猴快,新鞋后面补一块,娃娃全由男人带,四个竹鼠一麻袋这都说了那里的哪些特点?说的是哪个地方?〔云南〕这说的是“云南十八怪”里的其中六怪。
品德与社会《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的第3课。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旨在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为此教材一共安排了3篇课文,分别是“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我发现这三篇课文的安排顺序知识能力的学习到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连贯的、递进的,教学层次十分清晰。
如“56个民族是一家”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大团结。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则是使孩子们知道我国有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了解民族自治区制度及风土人情。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它是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进云南,知道云南是多民族特征的缩影,是少数民族之乡,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是本单元学习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说目标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它主要安排了“民族建筑、民族文化”和“知识闯关游园”这两大版块的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如下定位: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了解纳西族的东巴文,杨丽萍的孔雀舞。
4、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5、通过收集资料,闯关答题进一步了解关于民族人口、民族分布、民族风情等方面的情况。
6、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重点: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品德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评课稿品德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评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辛苦了!首先,感谢章老师给我这次上台的机会!我呢,谈不上是评课,我谨代表自己谈几点肤浅的看法,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见谅!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关于"史地题材教学',史地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课程标准,依据学校生的年龄特点,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重点。
从陈茜茜老师的教学设计上看,"学问与力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都是为全面有效了解云南这一"史地教学'服务的。
选择有效、好玩的方法来实施史地内容的教学,对教材中呈现出的史地内容的教学,让品德与社会中的史地内容彰显生命的颜色。
陈老师的课堂就是通过以下方面来落实情感训练:1、活动形式多样,激发同学情感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陈老师一开头就出示"云南十八怪'中的"八怪',激发了同学极大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同学读后,猜猜那个地方的什么特点,同学的学习兴趣特殊深厚。
在"走进云南,感受漂亮'这个环节中,陈老师通过让同学观赏"配乐云南风景图',每个同学都特别专注地、投入地观赏着云南特有的美景,其实是兴趣在使然,让同学感受了云南的风光美。
在"了解云南建筑'的环节中,陈老师更是支配了同学喜闻乐见的"智力冲浪嬉戏'在同学激扬的心情之中巩固所学的学问。
最终一个活动,"观赏杨丽萍的舞蹈',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观赏着舞蹈,无不沉醉在美丽的舞蹈之中。
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们就已看到同学的情感通过活动得到了激发。
2、活动做实做透,深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动如何促进同学全面进展,欢乐进展呢?关键在于把每个课堂教学活动做足,做透。
如陈老师在"了解云南风俗习惯'的活动中,通过让许多名同学说说有哪些节日?还播放了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的视频,让同学在视觉感受中了解到少数民族为什么要过这样的节日?并让同学知道要想过这两个节日,分别在什么时候去,才是最佳时间。
足别瑶族苗族乡简介一、基本概况足别瑶族苗族乡位于我县东南部,于1984年从西林县那劳公社(现那劳镇)分离出来,是广西唯一一个以两个少数民族名称为主体命名的民族乡。
全乡辖6个行政村46个自然屯,居住着瑶苗壮汉等民族,其中平木村及央龙村分别为纯瑶族村落和纯苗族村落;全乡总人口 9000多人,瑶苗同胞占50%以上。
全乡总面积268.8平方公里,属土山区,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土地资源十分丰富,耕地面积3.2万亩,其中水田3500亩。
足别属亚热带季风季候,年均气温为20℃,温和多雨,森林覆盖率达87.1%,生态环境优美,苗岭上的百年古茶树林,80多亩的具有活化石之称的桫椤群,九龙山生态自然风光,常年云雾萦绕的苗岭千亩茶台(非常适宜品茶观雾赏日),平老原始森林等丰厚的自然生态基础和优美景点,以及瑶族同胞“盘王节”、“度戒”、蓝靛染布和苗族同胞跳坡节、芦笙、口弦等底蕴丰厚、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极具生态民俗民风旅游开发潜力。
二、经济发展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本着利用资源优势打基础,积小成大,积弱成强的思路,引导群众高起点去规划和布局产业,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优结构,以农业产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思路,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总量和质量,缩小差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成效。
主要体现是:在足别村打造出首个百亩山地连片水果种植示范园;在平木村打造出首个蜜蜂养殖示范场;在板桥村打造出全县首个田间种植田七示范点;在南灰村和板桥村首次成功种植烤烟;在板桥村首次引导群众自发投入种植铁皮石斛达10亩以上。
同时,还引导群众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4个,为引入资金、提升竞争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五个首次,意味着我乡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也意味着我乡在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取得一定的成效,引发和带动了全乡产业结构调整新的高潮。
三、社会事业(一)基础设施建设。
1、大力实施惠民工程。
全乡建成农村饮水项目7个,解决149户近400人的饮水困难;投入10多万元建成板桥村等民用抗旱应急水井5个;全乡完成304户危房改造和31户茅草树皮房改造工程;实施威安屯通屯道路建设,完成那叔屯田间路,完成古木屯等5个屯内道路硬化等一批一事一议项目建设。
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
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全国少数民族の人口分布最集中的省份。
云南省有超过30个少数民族,其中有24个被联合国命名为正式少数民族,其人口超过4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1.9%,是中国多元文化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7.46%,有诸如彝族,傣族,瑶族,侗族,布朗族,壮族等,可以说是少数民族之乡。
虽然在历史上,云南少数民族饱受剥削残害,但无论其他省份如今多么先进,这里始终传承着多元文化的激情。
多元文化交融,使云南历史和文化弥足珍贵。
这里的少数民族广泛的风俗习惯丰富的文化活动,使这里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桥梁和窗口。
云南省实施了一系列民族平等、民族融合和民族共融的政策,大力发展民族旅游,实行倡导民族团结的主题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水平,确保人们更好地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这里高度发达的少数民族文化环境,使这里成为中国民族多元文化的珠玑,也使云南省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最佳代表。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
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到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
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
每年的泼水节于4月中旬举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参与。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北回归线横贯东西;红河是云南省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和部分社会经济指标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全州国土面积3.293万平方公里,下辖3市10县,总人口450.1万人;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蒙自,有世界锡都个旧,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有闻名遐迩的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红河是云南经济社会和人文自然的缩影,是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走向东盟的陆路通道和桥头堡。
峨山彝族自治县: 峨山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距省会昆明市110公里。
自治县近15万人口中,彝族占54.03%,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彝族自治县。
自治县重视发展旅游业,以“彝族旅游”为核心,又地处峨山,环境秀丽,是观光旅游的圣地。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
地处东经99度29分~100度35分、北纬22度01分~23度16分之间。
全县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
县境与景谷、思茅、勐海、孟连、西盟、沧源、双江7县(市)相邻,西部和西南部有两段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80.563公里。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风采一.云南的少数民族:
阿昌族白族布朗族布依族傣族德昂族
哈尼族回族景颇族基诺族拉祜族满族
苗族蒙古族纳西族怒族水族藏族佤族瑶族彝族壮族普米族傈僳族独龙族二.我收集的云南少数民族节日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教学目标:
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
文化有关,能把民族节日的行为与普通玩耍区分开。
目标简要概括:重点了解民族村、两楼两塔两节日
教学重点:
了解少数民族建筑特色和节日文化。
教学难点:懂得民族建筑与民族环境有关。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走进云南
1. 猜猜看:还想猜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
一起来猜一猜。
(出示课题)
2. 你知道云南在哪里吗?谁上来指一指。
3.(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云南省的版图。
云南在我国西南部,地处云岭之南,所以得名云南。
4.出示目标:指名读目标。
5.老师: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课堂目标概括为7个字:民族村建筑节日(教师板书)
6.把课题大声地读一遍。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云南是少数民族之乡)
二.走近云南知道云南是少数民族之乡
1.你们说的都没错,我们知道中国一共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几个?(55个)。
那你知道在云南一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呢?你来猜猜看。
2.师:光是一个云南省就有51个少数民族,难怪云南会被称为少数民族之乡。
3.(出示云南民族分布图)我们来看,在云南省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15个又是云南特有的。
仔细看看哪些少数民族你比较陌生?看来我们要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
由于云南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所以当地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
一起读:“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
”(出示课件)这
句话时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一座山上就居住着不同的少数民族,每十里就有不同的景象。
(出示课件)
过渡语:
那么多的民族,如果一个个走下来,估计两个月也走不完。
可是大家想一想,即使到了云南,那么多民族能走遍吗?(不能)那么怎么办?
三.走进“民族村”感受不同的民风民俗
过渡语:(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民族村大门口,56个民族的合影。
想进去参观吗?好的,那么我们先去领略少数民
族的建筑风采。
(板书:建筑)(出示课件)
(一).奇特的建筑(不看不知道)
1.竹楼和吊脚楼。
(出示图片)
A.出示竹楼图片:你知道这种建筑是哪个民族的?(傣族竹楼)——谁愿意来介绍一下竹楼?
——欣赏竹楼图片
——你觉得住在这样的楼里,会带给人们怎样的感觉呢?
——小结:竹楼到底有哪些优势呢?(出示)
B.出示课件吊脚楼图片:看,这又是什么楼呢?猜对了,它就是苗族人民居住的吊脚楼。
看看这种楼有什么奇怪的?对于这种楼,你还想知道什么?想要更多地了解它们,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D.其实在云南的少数民族里,像这样独特的建筑还有很多。
你们看,这是——生接:哈尼族的蘑菇房:基诺族的长房子:彝族土掌房:
E. 讨论:看了那么多民居,你们来说说看,少数民族人们在建造自己的住房时,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地理环境,用途等)
2.两座塔:
过渡语:刚才我们参观了当地老百姓的民居。
接下来,我们要去看看云南的两处标志性建筑。
(出示课件)
(1)点击左图崇圣寺三塔。
看看书,书上告诉你它的名字了。
(是的,这就是白族的崇圣寺三塔。
由一大二小三座塔组成。
(2)点击右图曼龙飞塔。
再来看看这座塔,它又叫什么名字?这是傣族的曼飞龙塔。
远远看去,这座塔像什么?
(3)关于这两座塔还有动人的传说呢。
我们听民族村的小导游为大家来介绍。
(录音)
(4)总结。
(二)丰富的节日(不说不知道)
过渡语:好,在轻松参观完第一站的建筑群后,我们准备进入民族村的第二站: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出示课件)
(1)同桌交流课前收集。
(2)请打上星的同学上台介绍。
教师随机问: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很快乐的,老师有疑问,傣族人民平时泼不泼水?(不泼)为什么?
(3)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觉得谁的介绍最吸引你?为什么?(4)除了这些,关于少数民族的节日,你还收集了哪些节日?(5)节日图片欣赏
(三)知识擂台
1.可是不知道大家掌握得怎么样?要不我们来个男女生知识擂台赛好不好?女士优先,请全体女生准备。
2.恭喜男女同学打成平手。
(恭喜生获胜)。
没有男生的参与,哪来女生的胜利?所以作为奖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
一起来欣赏。
3.看看,他们在过什么节?(火把节)哪个民族的?(彝族)
◆观看凉山火把节的视频,感受欢乐的氛围
◆跳一跳,体验火把节的浓浓热情。
4.像这样欢快的节日,在民族村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去欣赏。
四.小结学法,激发再探究
1.要更具体地了解一个地方到的特色,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探究?
2.出示学习方法。
3.总结课堂:
板书设计: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傣族:竹楼
建筑
苗族:吊脚楼民族村傣族:泼水节
节日
彝族:火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