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3.3.少数民族之乡——云南word教案(4)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品德与社会》四下3、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了解各大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音乐舞蹈、饮食习俗、节庆活动习俗、民间故事等民族风土人情。
2、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合作展示资料等途径进一步感受民族的风土人情。
二、重点难点:1、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小组汇报进一步了解云南各大民族民族特色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初步探索地方特色的能力。
2、初步懂得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同时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等差异。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你知道吗?我们中国有一个地方是(边讲述边出示课件):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鸡蛋串着卖;草帽当锅盖;三个蚊子一盘菜;这边下雨那边晒,,数数呢,一共有18怪,请你来猜一猜,这是我们中国的哪个省?2、展示云南风采:介绍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及图形的特点。
学生欣赏云南风采,初步谈谈对云南的感受。
教师小结。
3、揭示课题:就是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养育着许许多多的民族,有一句话叫“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那你知道云南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学生自由发言。
揭示课题: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二)汇报展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1、分小组整理资料。
(1)课前,同学们从建筑、音乐舞蹈、节庆活动习俗、民间故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收集、整理。
你们各收集了哪些民族的资料?请你说说看(指名说)(2)好,下面就请收集到同一个民族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小组。
然后请各小组把资料汇总在一起,讨论一下你们所要展示的内容。
不过听清楚了,待会儿每个小组只能推荐出一个最能代表你们所介绍的民族的特色,看看是哪个小组介绍得最好,行吗?2、小组交流、准备并确定最具特色的内容及汇报展示的形式(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汇报展示。
4、教师做汇报小结:哪个小组介绍的云南少数民族最具特色(或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三)拓展延伸1、教师总结:因为云南的热情,让我们想贴得更近;因为云南的多面,让我们充满好奇;因为云南的智慧,让我们感到自豪。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册的第二课时,本课时教材以云南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通过介绍云南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民族风情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历史知识,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少数民族文化较少,对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云南的少数民族及他们的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补充,重点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5.案例分析: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品德与社会《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品德与社会《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的第3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旨在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为此教材一共安排了3篇课文,分别是 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我发现这三篇课文的安排顺序知识能力的学习到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连贯的、递进的,教学层次十分清晰。
如 56个民族是一家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大团结。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则是使孩子们知道我国有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了解民族自治区制度及风土人情。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它是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进云南,知道云南是多民族特征的缩影,是少数民族之乡,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是本单元学习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说目标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它主要安排了民族建筑、民族文化和知识闯关游园这两大版块的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如下定位: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了解纳西族的东巴文,杨丽萍的孔雀舞。
4、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5、通过收集资料,闯关答题进一步了解关于民族人口、民族分布、民族风情等方面的情况。
6、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重点: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3.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学目标:1. 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 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3.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能把民族节日的行为与普通玩耍区分开。
教学准备:1. 课件;卡片;奖励卡。
2. 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课前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幸运52”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节目,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进行一场“幸运52”那样的闯关比赛,获胜的小组成为幸运擂主,将获得一份奖品。
我们今天的闯关地点在云南——(出示中国地图,找出云南,云南在我国西南部。
)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
二、了解云南为什么称为少数民族之乡。
【幸运第一关】幸运问答第1题:请说说云南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先请看屏幕,然后回答。
看图片——说感受——得奖卡小结:彩云之南,世外桃源,人们还用“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来形容云南。
第2题:(出示云南人口分布图)在这幅云南地图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少数民族。
请问云南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不必一一数完,感受到“多”即可。
)25个。
幸运第二关:说出几个云南的少数民族。
学生互相说——指名说——说出三个以上的得卡看课件了解,小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难怪人们称云南是“少数民族之乡”呢!出示课题:少数民族之乡——云南【幸运第二关】幸运金手指从民族卡片中选出云南的少数民族。
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代表选三次——全对得奖励卡三、了解民族建筑。
【幸运第三关】幸运猜猜看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书上第59页内容,然后答题。
第1题:云南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请说出这些是什么建筑,哪个民族的。
(傣族竹楼、苗族吊脚楼、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一一说出——得奖励卡补充资料——个人得奖励卡第2题:猜猜看,为什么傣族竹楼、苗族吊脚楼第一层不住人?A. 云南温暖多雨,潮湿,雾大。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版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云南省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既生动又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对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蒙古族、藏族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应该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然而,由于地域差异,学生可能对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疑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答。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到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歌曲《多彩的云南》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云南的魅力。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特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2018年九村中心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竞赛教学设计龙潭小学陈川2018年6月4日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浙教版)《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中的第3课。
让学生走进云南,知道云南是多民族特征的缩影,是少数民族之乡,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建筑、节日、服饰等通过电视、网络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云南到底有多少种民族、各民族的民族风情有哪些不同尚不是太清楚。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云南的少数民族,无论是建筑、节日、服饰还是舞蹈等都与民族文化有关,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对课本内容进行重组,让学生经历“知——情——意——行”的学习过程,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对云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拓宽学习视野。
教学目标: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通过了解“云南民族村”的情况,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曼飞龙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的建筑都体现了民族文化;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3.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难点:懂得民族建筑、节日都与民族文化有关;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课前准备:1.教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活动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欣赏歌曲《爱我中华》从歌曲中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你知道有几个少数民族?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余55个民族总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6.6%,所以把他们称作少数民族。
其中云南居住着52种少数民族,所以云南被称作少数民族之乡。
(板书课题)活动二:初识云南,了解民族众多出示地图指指看,我们云南在哪里?我们云南处于祖国的西南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我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和特色。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文化知识,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云南这个具有丰富少数民族资源的省份,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云南的少数民族特点,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云南省的基本概况,知道云南省的少数民族种类、分布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云南省的少数民族种类、分布和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云南的少数民族风情。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小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搜集有关云南的少数民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的风情,引导学生关注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
2.呈现(10分钟)介绍云南省的基本概况,展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地图,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少数民族,深入了解其文化特点,如服饰、饮食习惯、节日等。
4.巩固(5分钟)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点评,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