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之乡_云南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7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搜集资料、填表答题、闯关游园进一步了解关于民族人口、民族分布、我国的民族之最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表演表现、设计考题等方面的能力。
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提起云南,人们喜欢用“神奇丰富”、“五彩缤纷”等字句来形容.那里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尤以各放异彩的20多个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最为有名。
其实,云南少数民族的精彩是丰富多样、风格各异的,各民族独具异彩、赏心悦目的服装服饰,吸引着众多游客的注意。
2.教师展示图片:各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服装。
3.你能猜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民族的吗?(彝族、佤族、傈僳族、白族、傣族、苗族)4.美丽的服饰,美丽的民族,美丽的云南。
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乡不愧为我国西部的一颗明珠。
二、交流“少数民族之最”和“人口上百万的少数民族”1.交流“少数民族之最”表格。
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搜集到资料的。
(1)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2)资料可以从百科全书上搜集,比如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的《社会生活卷》中第50页就有“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各民族人口表”。
2.交流“人口上百万的少数民族”填空。
也说说是如何搜集到资料的。
我国人口上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壮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苗族、彝族、傣族、黎族(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三、闯关游园会1.规则:必闯关共有两关,见课文。
每个学生都必须闯关,请八位同学两位一组分成四组,分前后半场轮流主持其中一关。
选闯关必须达到五关以上,可得“民族知识优秀奖状”;如果达到十关以上,可以获得“民族知识铜牌小博土奖状”;如果达到十五关以上,可以获得“民族知识银牌小博士奖状”;如果达到二十关以上,可以获得“民族知识金牌小博士奖状”;而全班答对最多的一位,无论答对几题,均可以得到“民族知识金牌小博士奖状”,选闯关超过二十关的第一名,还可以拿“民族知识金牌小博士第一名奖状”。
口、民族分布、我国的民族之最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表演表现、设计考题等方面的能力。
重点: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他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教学重难点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难点: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课时教学过程教师导学一、导入1 .教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2 .出示“云南十八怪”,猜一猜这说的什么地方?3 .同学们对云南有多少了解呢? 教师小结:云南大理有著名的蝴蝶泉,那里的蝴蝶也是很有名的。
石林、蝴蝶、孔雀……云南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还被称为少数民族之乡呢。
俗话说“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说的就是美丽的云南省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
教师出示课题:第3课《少数民族之乡一一云南》。
二、多彩民族特色建筑1 .你能说出几个在云南的少数民族? (教师点击课件:展示不同的少数民族)2 .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特色。
美丽的云南是少数民族之乡,在这块土地上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还有着许多独特的建筑以及有趣的风俗。
课前,同学们对云南的少数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
(课件展示:傣族竹楼、苗族吊脚楼、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 (2)为什么傣族竹楼、苗族吊脚楼第一层不住人?▲小结:少数民族充满智慧。
(3)除了竹楼和吊脚楼以外,你还知道云南还有什么用来居住的建筑呢?小结:领略了云南独具特色的建筑,这里包含着少数民族的智慧,让我们不禁为之叹服。
三、节日大观共庆佳节1.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云南少数民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云南省,说说云南省的地图像什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学生交流:(白族、傣族、苗族、纳西族、彝族、侗族……)(1)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书上第59页内容。
云南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请说出这些是什么建筑,哪个民族的。
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交流:云南温暖多雨,小店区教育局教研室研制学习“节日风采”,交流收集到的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交流关于火把节和泼水节的传说学生:简介彝族火把节由来。
《品德与社会》四下3、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了解各大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音乐舞蹈、饮食习俗、节庆活动习俗、民间故事等民族风土人情。
2、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合作展示资料等途径进一步感受民族的风土人情。
二、重点难点:1、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小组汇报进一步了解云南各大民族民族特色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初步探索地方特色的能力。
2、初步懂得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同时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等差异。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你知道吗?我们中国有一个地方是(边讲述边出示课件):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鸡蛋串着卖;草帽当锅盖;三个蚊子一盘菜;这边下雨那边晒,,数数呢,一共有18怪,请你来猜一猜,这是我们中国的哪个省?2、展示云南风采:介绍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及图形的特点。
学生欣赏云南风采,初步谈谈对云南的感受。
教师小结。
3、揭示课题:就是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养育着许许多多的民族,有一句话叫“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那你知道云南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学生自由发言。
揭示课题: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二)汇报展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1、分小组整理资料。
(1)课前,同学们从建筑、音乐舞蹈、节庆活动习俗、民间故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收集、整理。
你们各收集了哪些民族的资料?请你说说看(指名说)(2)好,下面就请收集到同一个民族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小组。
然后请各小组把资料汇总在一起,讨论一下你们所要展示的内容。
不过听清楚了,待会儿每个小组只能推荐出一个最能代表你们所介绍的民族的特色,看看是哪个小组介绍得最好,行吗?2、小组交流、准备并确定最具特色的内容及汇报展示的形式(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汇报展示。
4、教师做汇报小结:哪个小组介绍的云南少数民族最具特色(或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三)拓展延伸1、教师总结:因为云南的热情,让我们想贴得更近;因为云南的多面,让我们充满好奇;因为云南的智慧,让我们感到自豪。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册的第二课时,本课时教材以云南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通过介绍云南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民族风情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历史知识,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少数民族文化较少,对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云南的少数民族及他们的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补充,重点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5.案例分析: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教学目标: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了解“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4.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主要讲的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而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云南,通过的各个民族的介绍来了解少数民族之乡。
这篇课文由“建筑掠影、节日风采、思考题、综合版、闯关游戏”五部分组成,通过各个民族的特色、建筑以及节日来向大家展示云南的特点,以及云南民族的风情。
教学重点: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了解“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教学难点:1.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过程:一轻松谈话,走进云南1.夸夸自己的家乡先让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家乡(老师不是金华本地人),的确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今天,老师也要带同学们走进另一个特别特别美丽的地方。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二找找、看看、听听、猜猜,走近云南1.想一想,猜一猜我们把云南称为少数民族之乡,那同学们知道云南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请同学们随便猜)《得出答案》云南有52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云南被誉为“彩云之南”。
(云南有15个特有的少数民族,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当然,云南不仅仅是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还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之乡”。
(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中国地图上云南在哪里?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地处云岭之南,所以得名——云南。
品德与社会《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品德与社会《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的第3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旨在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为此教材一共安排了3篇课文,分别是 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我发现这三篇课文的安排顺序知识能力的学习到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连贯的、递进的,教学层次十分清晰。
如 56个民族是一家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大团结。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则是使孩子们知道我国有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了解民族自治区制度及风土人情。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它是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进云南,知道云南是多民族特征的缩影,是少数民族之乡,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是本单元学习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说目标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它主要安排了民族建筑、民族文化和知识闯关游园这两大版块的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如下定位: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了解纳西族的东巴文,杨丽萍的孔雀舞。
4、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5、通过收集资料,闯关答题进一步了解关于民族人口、民族分布、民族风情等方面的情况。
6、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重点: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2019最新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版教案——云南》版教案——云南》版教案社会》第四册第二单元《56个民族是一家》2、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学目标: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各自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能把民族节日的行为与普通的玩耍行为区分开来。
4、通过收集资料、填表答题、闯关游园进一步了解民族人口、民族分布、我国的民族之最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锻炼学生收集资料、表演表现、设计考题等方面的情况。
重点难点: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各自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通过收集资料、填表答题、闯关游园进一步了解民族人口、民族分布、我国的民族之最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锻炼学生收集资料、表演表现、设计考题等方面的情况。
难点:1、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能把民族节日的行为与普通的玩耍行为区分开来。
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歌曲《大中华》。
(2)了解人口上百万的少数民族,了解高山族、黎族、朝鲜族的主要分布范围。
(3)我国地图。
2、学生准备:(1)了解人口上百万的少数民族,了解高山族、黎族、朝鲜族的主要分布范围。
(2)以“云南少数民族”、“民族建筑”、“云南民族节日”、“云南民族村”为关键词语,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展示少数民族分布图,了解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1、出示少数民族分布图,看图初步了解分布情况。
2、文字出示,配合讲解,了解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版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云南省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既生动又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对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蒙古族、藏族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应该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然而,由于地域差异,学生可能对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疑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答。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到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歌曲《多彩的云南》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云南的魅力。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特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