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品社下册《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1 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2.56 KB
- 文档页数:5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册的第二课时,本课时教材以云南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通过介绍云南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民族风情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历史知识,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少数民族文化较少,对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云南的少数民族及他们的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补充,重点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5.案例分析: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四下品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学设计狮岭学校许敏《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中的一个部分。
本单元突出了民族团结、共创文明,由“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三部分组成。
以“民族长廊”为编写主线,旨在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这部分内容对于本人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师生的生活体验基本没有,需要教师课前有充分的学习和感悟,介于本人在云南旅游时有心收集了一些资料,对云南有了充分的教学准备,所以选择了这个内容。
这一课,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资料等方式,自己介绍它被称为少数民族之乡的原因,“智力冲浪”活动了解各个民族的特色、建筑、节日特点以及云南民族的风情,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
教学目标:1、通过对云南地理位置的了解,知道为什么云南被称为是少数民族之乡。
2、了解少数民族的建筑,以及节日风俗。
3、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民族特征的缩影。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通过搜集资料、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方面的情况,进一步锻炼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1、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明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1、你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里?同学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呀!2、猜一猜,这里说的是哪里?四季服装同穿戴,蚂蚱能做下酒菜,老太太爬山比猴快,新鞋后面补一块,娃娃全由男人带,四个竹鼠一麻袋这都说了那里的哪些特点?说的是哪个地方?〔云南〕这说的是“云南十八怪”里的其中六怪。
品德与社会《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品德与社会《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的第3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旨在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为此教材一共安排了3篇课文,分别是 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我发现这三篇课文的安排顺序知识能力的学习到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连贯的、递进的,教学层次十分清晰。
如 56个民族是一家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大团结。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则是使孩子们知道我国有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了解民族自治区制度及风土人情。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它是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进云南,知道云南是多民族特征的缩影,是少数民族之乡,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是本单元学习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说目标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它主要安排了民族建筑、民族文化和知识闯关游园这两大版块的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如下定位: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了解纳西族的东巴文,杨丽萍的孔雀舞。
4、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5、通过收集资料,闯关答题进一步了解关于民族人口、民族分布、民族风情等方面的情况。
6、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重点: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版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云南省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既生动又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对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蒙古族、藏族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应该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然而,由于地域差异,学生可能对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疑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答。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到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歌曲《多彩的云南》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云南的魅力。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特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2018年九村中心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竞赛教学设计龙潭小学陈川2018年6月4日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浙教版)《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中的第3课。
让学生走进云南,知道云南是多民族特征的缩影,是少数民族之乡,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建筑、节日、服饰等通过电视、网络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云南到底有多少种民族、各民族的民族风情有哪些不同尚不是太清楚。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云南的少数民族,无论是建筑、节日、服饰还是舞蹈等都与民族文化有关,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对课本内容进行重组,让学生经历“知——情——意——行”的学习过程,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对云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拓宽学习视野。
教学目标: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通过了解“云南民族村”的情况,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曼飞龙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的建筑都体现了民族文化;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3.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难点:懂得民族建筑、节日都与民族文化有关;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课前准备:1.教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活动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欣赏歌曲《爱我中华》从歌曲中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你知道有几个少数民族?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余55个民族总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6.6%,所以把他们称作少数民族。
其中云南居住着52种少数民族,所以云南被称作少数民族之乡。
(板书课题)活动二:初识云南,了解民族众多出示地图指指看,我们云南在哪里?我们云南处于祖国的西南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了解“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拉祜族桩上竹楼,彝族土掌房,哈尼族蘑菇房,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4、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重点: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了解“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教学难点:1.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准备:按学生人数准备学习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走进云南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呢?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指名说3个)老师也很喜欢旅游,去过很多地方,今天老师也想带你们一起走进一个美丽的地方。
(歌曲欣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知道是哪里吗?(云南)对,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云南。
板书课题——云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云南,去了解云南,感受云南独特的风土人情。
二、找找、看看、辩辩,走近云南1、认识地理位置这是咱们中国的地图,你知道云南在哪里吗?来,请你指给大家看看。
请一个同学上台来找一找。
2、了解名字由来A 是的,云南在我国的西南部。
(直接点击下张)它像一只开屏的孔雀。
在云南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呢!(出示)“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
”来,读一读,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一座山上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一个很小的地方天气也不一样。
)B、我们知道祖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那么云南有几个呢?(51个)少了,还少,(猜3个)所以,云南被称为——“少数民族之乡”教师板书课题。
〔浙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学目标】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局部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搂,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各自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通过搜集资料、填表答题、闯关游园进一步了解关于民族人口、民族分布、我国的民族之最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锻炼搜集资料、表演表现、设计考题等方面的能力。
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重点难点】重点:1. 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局部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反映了云南多民族的情况。
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搂,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各自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通过搜集资料、填表答题、闯关游园进一步了解关于民族人口、民族分布、我国的民族之最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锻炼搜集资料、表演表现、设计考题等方面的能力。
难点: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回忆少数民族居住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今天,我们要走进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知道为什么称云南为民族之乡吗?学生交流。
出示地图。
出示: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
在云南,聚集着20多个少数民族。
二、走进云南:走进云南,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各个民族不同的建筑。
你了解哪些?阅3.读课文59。
学生交流。
欣赏民族建筑,你对这些建筑有什么了解吗?板书:吊脚搂、竹楼、白塔、三塔〔吊脚搂、竹楼第一层都不住人。
是因为云南气候潮湿。
表达了他们的智慧。
〕走进云南,让人感受最深,是各个民族的文化活动。
你知道哪些民族活动?泼水节、火把节师生交流这些节日的来历。
三、学生活动:师:我也去过云南,而且还拍下了许多照片。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了解“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4、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重点:
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了解“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教学难点:
1.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准备:按学生人数准备学习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欣赏,走进云南
1.歌曲欣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同学们,知道这首曲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葫芦丝,它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
猜猜歌曲中的这个美丽的地方是哪里?(云南,板书课题)。
真聪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地方——云南,去了解、感受云南的美丽和它的魅力。
2.识“怪”说“怪”,云南印象
这个美丽的地方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游客,去过那里的游人用18个奇怪的短句来概括那个地方的特点,称为“十八怪”。
老师摘录了其中的几句(三个蚊子一盘菜,十八的姑娘象老太,姑娘四季把花戴,石头长到云天外,火车没有汽车快,东边下雨西边晒,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你能读出那个地方的什么特点来?(课件出示、生自由读)
读完了,你知道了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猜一猜也没关系!(指名说)(云南:蚊子特别大,说明天气热、气候潮湿,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土地肥沃,长年能开出美丽的花,气候温和潮湿,几乎任何时候都能出产任何蔬菜。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气候
复杂,石资源丰富,石头形状千奇百怪,巧夺天工,山高坡陡,所以火车开不快,老百姓平时喜欢用马来载食粮。
)
二、找找、看看、辩辩,走近云南
1、认识地理位置
现在我们已经对云南有了大概的印象,有谁知道云南在中国的哪个位置?这是咱们中国的地图,请一个同学上台来找一找。
2、了解名字由来
是的,云南在我国的南部偏西一点,地处彩云之南,因此得名叫“云南”。
3、欣赏云南美景
A、这就是云南省的版图,云南简称滇,这里是云南非常有名的滇池,我们就从滇池出发,去欣赏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配乐图片欣赏)
B、交流感受:同学们,走进云南,你有什么感受?(美不胜收)
4、了解云南特有的乐器
A、云南不仅风光美,那里的音乐也很美。
刚才我们欣赏美景时听到的音乐就是用云南特有的乐器吹奏的,还记得是什么乐器吗?
B、交流:你对葫芦丝有什么了解?(看似毫不起眼的葫芦丝却有一个雅称,被称为东方萨克斯。
)你们吹过葫芦丝吗?谁带了,给我们吹一段。
(掌声鼓励)
C、你觉得这声音怎样?(委婉动听)这可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
5、了解云南少数民族之多
A、刚刚说到少数民族,你知道中国有几个少数民族?(55个)
B、猜:美丽的云南有几个少数民族?(25个)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所以云南被称为“少数民族之乡”。
(板书)
C 、出示少数民族分布图:你们看,这是云南拥有的25个少数民族。
让我们轻轻地读一读这些少数民族的名字。
这些少数民族的名字你没看到过或没听说过的,有吗?(指名学生说一说)
大家看到涂红色的有几个(15个),这15个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在云南据说一座山上就有不同的民族,所以有一句俗话叫“一山不同族”,真不愧为——少数民族之乡。
三、走进“民族村”
过渡: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想去这个少数民族之乡旅游,想去感受云南那浓浓的民族风情,可是,要是真的一个一个民族走下来,估计没那么容易。
云南省政府已经为我们考虑到了,他们在美丽的滇池边建好了一个云南民族村,(出示图片:门口)通过参观云南民族村,就可以了解云南,了解云南的民族风情。
1、云南民族村介绍。
(点击图片)
2、馆长留言,积极备战
想进入云南民族村吗?馆长可有留言(课件: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少数民族知识,才能进入民族村游玩,赶快准备一下吧!)
你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少数民族知识?(看书,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电脑查阅,一种快速方便的学习方法。
)老师也通过你们的这些方式准备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知识,想不想看。
那你们就利用看课本和老师的资料,比比谁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这些知识收集到自己的记忆中。
开始!
2.趣味闯关
过渡:好,我们就要进入智力冲浪馆开始闯关了,准备好了吗?把资料对折压在书下面,以你的精神状态告诉老师,你准备好了!
(课件出示)
(1)判断题:以东巴象形文字著称与世的民族是哈尼族。
A.错在哪里?(板书: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
B.象形文字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为了保护和发扬这种古老的文字,设计者设计出了东巴文邮票和中国象棋。
C.现在世界各地的学者已经对东巴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课后也可以去研究研究。
(2)判断:跳孔雀舞闻名于世的舞蹈家杨丽萍是傣族的?
A.错在哪里?(白族的)杨丽萍是白族的,但她跳的孔雀舞却是傣族的。
(板书:傣族:孔雀舞)
B.杨丽萍把孔雀舞跳出了灵气,跳出了云南,跳出了中国,跳向了世界,世界各国都非常喜欢杨丽萍的孔雀舞,所以我们说“越是民族的,越是受到世界欢迎”。
无论是刚才纳西族的象形文字,还是杨丽萍跳的孔雀舞,都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保护和发扬。
C、说到傣族,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泼水节:
◆你了解泼水节的哪些知识?(指名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一个重要节日。
就像我们的过年,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般在四月13日到15日三天,人们用清水相互泼洒,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幸福久长。
◆交流:傣族人民平时泼不泼水?为什么?我们平时能不能玩水?
平时,他们是不泼水的,因为水在傣族人民的心中是非常圣洁的。
只有在泼水节泼水,才可以表达内心的一种幸福和对别人的一种祝福。
说到重要的节日,云南少数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非常有名。
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板书“彝族:火把节”)
(3)、判断:彝族是云南省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彝族的“彝”是由毛主席亲自选定的。
(是)并补充:1950年彝族代表进京的时候,他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族名,进京代表就请毛主席为他们起个名字。
毛主席见这个“彝”字有米又有丝,是富裕的象征,所以就给他们定名为“彝族”,所以这个题目是真的。
(4)每个民族除了自己的节日有特色,他们的服饰、建筑等也有不同风格,接下来请猜猜这些服饰分别是哪个民族的?(白族、傣族、哈尼族)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哈尼族崇尚红色、蓝色,擅长染色工艺,有的地区的女子穿对襟衣,配短褶裙,打挑花绑腿,平时多赤脚,喜庆的日子里穿绣花鞋。
(5)辨别完了衣服,我们现在来辨别建筑。
美丽的蘑菇房是哪个民族的建筑?哈尼族民居外形酷似蘑菇,故名蘑菇房,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组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选择: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
(图文是否相对应)
竹楼和吊脚楼非常相似,但因为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所以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可见,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还和(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有关。
傣族:位于西双版纳地区,天气湿热。
因此,竹楼是他们的主要建筑,竹楼四脚悬.空,使住房干爽,透气。
苗族:人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他们的主要建筑是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
补充介绍:在云南,还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建筑,(出示图片)傣族曼飞龙塔、白族的大理崇圣寺三塔。
(指名生根据资料作简单介绍)师补充:崇圣寺三塔不仅是典型的唐代建筑,而且就是当时唐朝的皇帝派唐朝的工匠帮助那里的人们一起建造的,所以它还是古代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象征。
3.欣赏游览云南民族村
过渡:现在大家应该对云南又多了一些了解吧。
我们再去欣赏一番吧。
课件出示展示各民族特色风情。
四小结
短短的一节课40分钟,只能让我们对云南有初步的了解。
同学们,有机会一定亲自去云南,体会火把节的热情,当然,看看(傣族的竹楼、泼水节,苗族的吊脚楼,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去了解的云南少数民族的许许多多(板书:……)相信,到云南去一趟,你会不虚此行!
板书设计: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傣族:竹楼泼水节
苗族:吊脚楼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彝族:火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