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社会交换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24.66 KB
- 文档页数:4
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理论互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理论: 互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人际关系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互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是两个经典的理论,用来解释人际关系中的互动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理论,并分析它们的应用和局限性。
一、互惠理论互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布兹巴德(Philip Blau)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时,往往会倾向于以相互的利益交换为基础。
互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互惠性”,即个体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公平和平衡的。
1.1 互惠理论的原则互惠理论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互利原则:人们倾向于与那些给予他们利益的人建立关系,并回报他们的好处。
- 成本-收益比较:人们会对自己投入到人际关系中的成本和获得的好处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进行交换。
- 礼尚往来:人们会期望他们给予他人的好处能够得到回报,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公平。
1.2 互惠理论的应用互惠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社交互动中,人们会倾向于回应他人的善意,以确保关系的良好发展。
此外,商业领域中的合作和交易也经常依赖于互惠关系,双方通过给予和回报获得彼此的利益。
然而,互惠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人们可能会对互惠关系过度依赖,忽视其他重要的因素,如友情和爱情。
其次,某些人可能会滥用互惠关系,仅仅出于个人利益而对他人施加压力。
因此,互惠理论并不是解释所有人际关系的绝对标准。
二、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由社会学家乔治·霍默(George Homans)和彼得·布兰斯达(Peter Blau)共同发展的。
该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一种交换系统,其中个体通过给予和接受利益来满足彼此的需求。
2.1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交换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概念:- 成本和收益:人们参与人际关系是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权衡投入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
评述部分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迨。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诵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向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而这一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就是霍曼斯。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
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成功命题。
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
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
也就是说,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
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
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
当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第四个是剥夺一一满足命题。
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一一赞同命题。
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
其二。
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
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
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
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 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
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②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
③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④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⑤攻击与赞同命题。
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
霍曼斯将 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
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交换理论——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着重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理论认为,个体之间的互动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回报或利益,而不同的社会交换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本文将介绍社会交换理论的起源和主要概念,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自1958年George C. Homans提出社会交换理论以来,该理论已成为社会学中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是理性的行动者,在互动中寻求一定的回报或收益。
这些回报可以是物质的,如货币、物品或服务,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社会认可、亲密关系或感情投资。
个体之间的社会交换会涉及到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成本和利益。
成本是指为了达成某项交换而必须承受的代价,而利益则是个体可获得的收益,包括直接或间接的回报。
个体在做出决策之前会对成本和利益进行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交换方式。
在社会交换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正义感。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正义感来判断交换是否公正。
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承担的成本过大,而收益却很小,那么他们可能会拒绝交换;而如果交换对双方都是有利的,那么交换就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一对一的关系、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内部的关系。
在个人层面,家庭内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互换照顾、分摊家务和支付账单等。
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专业技能、合作项目和城市管理等。
在国家层面,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贸易、技术转让和国际援助等。
社会交换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关系和行为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揭示了个体之间的依赖关系和互动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组织和结构。
此外,社会交换理论还可以激发人们思考正义和公平的概念,促进社会合作和和谐。
然而,社会交换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假定个体之间都是理性的行动者,而人类行为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文化、心理、社会和政治等多个因素的制约。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交换思想二、人类学的交换思想三、行为心理学的影响(组员根据自己的理解每人举一个例子)第一.在任何特定的场合,有机体都将做出那些能得到较大报酬和最少惩罚的行为。
第二.有机体将重复那些已经证明能得到报酬的行为。
第三.若目前的刺激与过去要得到奖励的刺激一样,有机体会重复过去的行为。
第四.若目前的行为情景与过去曾受到奖励的行为情景相似,有机体会重复过去的行为。
第五.只有不断地得到报酬,行为的重复才能不断发生。
第六.当以前曾被奖励的行为在同样或类似的情景中突然被中断奖励时,有机体会表现出某种情绪。
第七.有机体从某一特定行为中得到的奖励越多,该行为的奖励价值就越小,有机体更愿意采取替代行为以寻求其他奖励。
总之,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的一切互动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满足而发生的交换。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一、对功能主义的批评霍曼斯认为功能理论存在两大不足:首先,功能理论缺乏解释力。
其次,功能主义忽视了对社会中人的研究。
二、基本概念行动、互动、情感、刺激、报酬(最核心)、成本、投资、利润、公正性期待为了说明一重要社会交换原则,即某一报酬出现数量越频繁,其相对于行动者的价值就越小(经济学边际原理);某一报酬出现数量越少,其相对于行动者的价值就越大。
又在其基本概念中加入了两个表示“时间”的心理学概念:剥夺和满足。
三、基本命题(组员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一)成功命题(二)刺激命题(三)价值命题(四)剥夺—满足命题(五)攻击—赞同命题(六)理性命题四、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问题(例子)报酬公平与否的两条评判标准:第一,行动者过去的经验。
第二,行动者认同的比较群体。
五、霍曼斯理论的不足1、心理还原主义。
2、将人与动物的行为反应方式等同。
3、把人的行为都看作是一种理性行为。
4、过于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
总之,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基于个人层次上的,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对于初级群体中的某些行为,它可以作出一定的解释,但是,对于宏观社会中的种种重大问题,如社会制度的产生、变迁等,就缺乏解释力。
社会交换理论百科名片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
目录[隐藏]理论基础社会环境两难困境交换分化辩证变化理论比较理论评价理论基础社会环境两难困境交换分化辩证变化理论比较理论评价[编辑本段]理论基础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对社会交换的定义、条件、特征、原则、过程、社会交换与权力、社会交换与宏观结构及社会交换中出现的不平等与异质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形成了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向宏观的过渡。
布劳的理论明显受到霍曼斯和马克思的影响:一方面,布劳在结构交换论中吸收了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命题中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布劳又通过汲取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精髓,运用“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进行了对社会交换中宏观结构的研究,并用不对等交换的原则揭示了权力产生、反抗及变迁的基本规律。
社会交换理论什么是社会交换?布劳接受了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而由霍曼斯进一步讨论的社会交换的基本心理原则。
他认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以对于社会交换的考虑为指导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这样受到交换考虑的指导,社会交换只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他提出了使行为变为交换行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布劳把社会交换界定为“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
他认为社会交换是个体之间的关系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权力分化与伙伴群体关系、对抗力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社区成员之间间接的联系与亲密依恋关系等的基础。
社会交换理论——利己主义的理性交换行为?社会交换理论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换过程中出现的基本心理过程及其与交换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对社会交换理论影响最大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是斯金纳。
他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根本规律,心理学作为研究行为的科学,应该研究如何安排正负强化,最经济最稳固地建立起所需要的工具性条件反射,这样就可以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斯金纳根据动物实验得到的一系列心理学命题,几乎原封不动地被社会交换理论吸收了。
比如有机体在既定情境下会做出获取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有机体在过去得到过报酬的相似情境下会重复那些得到报酬的行为等,都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霍曼斯的理论现在社会交换理论家霍曼斯采用概念联结的方法,试图将古典经济学和行为心理学的基本命题融为一体,构成其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霍斯曼认为,经济学中的某个概念和心理学中的某个概念是相对应的,比如成本与惩罚相对应,报酬与强化相对应,需求与刺激相对应,供给与反应相对应。
霍斯曼将这两者联结并融为一体,变成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形成之后,霍斯曼通过推断过程,构建起一组解释社会行为的基本命题。
这些命题分别是: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在前面文章的内容中有介绍过。
命题中也包括了一些基本概念,如行动是指人们为了获取报酬或逃避惩罚而主动发出的行为,报酬是指能满足有机体某种需要的交换结果等。
霍斯曼说:如果一个人行为的结果给他带来的是肯定性的价值,那么我们把这些结果叫做报酬,如果带来的是否定性的价值,那这种结果叫做惩罚。
三、布劳的理论布劳在他的《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中主要论述了基本交换过程中社会结构的产生,他的理论也涉及交换行为的心理基础,如期待、评价、吸引、计算等心理过程。
布劳认为,社会交换是那些只要别人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而不再有这些期待的反应就不复存在的行动。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这个理论对社会交往中的报酬和代价进行分析。
提出那些能够给我们提供最多报酬的人是对我们吸引力最大的人。
而且我们总是尽量使自已的社会交往给自已提供最大报酬。
为了得到报酬,我们也要付出报酬。
因为人类社会的原则是互相帮助,别人给了你好处你要回报,社会交往过程因此可以说是一个交换过程。
中文名社会交换理论外文名social change适用学科心理学适用范围社会心理学1定义对社会交往的研究中最具有影响的理论。
2具体思想报酬和代价的定义报酬,一个人从社会交往中得到的任何有益的东西。
报酬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一件东西对某人是报酬而对另一个人则可能毫无价值。
报酬可以分为6类:爱、钱、地位、信息、物、服务。
这6 类报酬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特别性和具体性。
一个报酬是谁提供的决定着报酬的价值。
这就是报酬的特别性。
爱的价值与提供的人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爱是一个特别性很高的报酬。
而比较起来,钱不论是谁提供的都是有用的,因而钱是一种特别性很低的报酬。
当我们说与某一个人的友谊是非同寻常的友谊时,意思就是说这种友谊关系可以给我们提供特别的,别人无法给予的报酬。
报酬的第二个方面,具体性将具体的和抽象的报酬区分开了。
具体的报酬是可见的、可闻的和可以摸到的东西,抽象的报酬则是看不见的,但同样可以对人有用,如建议、社会肯定等。
代价是社会交往引引起的消极后果。
某一种社会交往或人际关系可能要付出很大代价,这种代价包括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或者总是产生矛盾,或者受到其他人的反对等等。
从事某一种社会交往还可能会妨碍我们进行其他报酬更大的活动,这也是一种代价。
经济学上把这称为“机会成本”。
对交往关系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或友谊所得到的报酬和所付出的代价是心中有数的。
尽管人们并不特别去计算这些报酬和代价,人们主要关心的是某个关系的总结果,即总的来看,这种关系是使自己得到的多(报酬多于代价),还是使自己失去的多(代价多于报酬)。
社会交换理论与结构功能主义不同,他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
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治霍曼斯和彼得布劳,此外艾默森和怀特海等人也对该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本章主要讨论霍曼斯和布劳的理论观点。
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二战前,美国社会学界的研究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引进和介绍欧洲的社会学理论,二是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其中芝加哥学派对城市问题研究著名于世。
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社会矛盾的普遍激化,结构功能主义因其局限性而日渐式微,对整体、社会、制度、结构、整合、均衡的关注转向强调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反对把人作为团体中的部分,而不把人作为社会个体行动者的理论观点。
因此,在理论研究与实际生活的召唤下,由霍曼斯及后来的布劳等人倡导的强调个体行为的社会交换理论于50年代后期登上社会学舞台。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研究的个人动机在功能主义者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在理论方面没有更多的创新。
正如斯基摩尔指出的,交换理论是针对功能学派而来的,它具有早期个人主义的基本精神。
因此,交换理论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学对人的社会地位这个古老问题的新争论。
二、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思想根源(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洛克、亚当斯密:人的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过程实现的。
即功利主义思想,互通有无,相互交换是人的本性驱使,是一种永恒的合理的社会现象。
是人们满足自我欲求的主要手段。
现代交换理论试图用个人心理倾向解释市场行为(霍曼斯)。
交换理论利用和修正的古典经济学假设主要有:(1)每个人多是最大利益的最求者(2)个人所拥有的某类资源越多,那么,个人对这种资源的需要便越小。
(3)物质市场上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4)垄断、独占下的物质价格,必然高于自由竞争下的价格。
实际上,社会交换理论就是经济学的方式解释非经济领域中的社会现象,把经济学中的利润看作是社会学中的报酬,把亏本看做是惩罚。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人类学家在初民社会经济行为的研究为当代交换理论提供了主题与范畴。
第11章社会交换理论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11.1.1社会背景(一)、对帕森斯的批判。
二战后,功能主义一度占据主导。
50中后期,国内矛盾普遍激化,暴露不平衡,人们强调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
霍曼斯认为,功能理论只是描述而非解释。
如“内化”等命题,批判功能论抽象空洞,忽视对人的研究,把人简单看作是占据。
(二)、由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导致新的理论的出现。
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强调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霍曼斯和布劳倡导的强调个人行为的社会交换理论于50后期登上美国社会学舞台。
11.1.2思想根源:在社会学领域中一直存在着两条线索,即源于迪尔凯姆的集体主义线索和韦伯的个体主义线索。
这两条线索的彼此冲突要远远大于其整合,霍曼斯的交换行为主义,从个体理性出发的社会学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为对帕森斯的直接批评,交换行为主义是少数几种可以同时适用于宏微观过程的理论方法之一。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功利主义取向交换是人类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呈”是每个人都期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正是人类的本性。
同时,人是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价,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20世纪上半叶,在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一些基本思想。
1.如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著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的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
相反就贫穷。
2.马林诺夫斯基发现“库拉圈”的交换机制,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而不是获得经济动机,强调心理需要,这对摆脱功利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3.摩斯反对从个体出发来进行解释,个体从事交换活动是根据群体规则进行的,体现了群体的道德,并得到了巩固,转向了社会结构分析。
4.列维—斯特劳斯重申了交换关系,反映了社会组织模式,还在于他明确提出了交换对等原则,即任何交换必须是得到与提供的相等,这种对等可以是俩人之间的直接行为,也可以是许多人产生的间接行为,只有对等,交换关系才能继续存在下去。
(三)行为心理学的影响斯金纳:一切行为者都可用刺激—反方的公式来表示。
人的意识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不能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个人的行为由外部决定,别难过随环境变化而变化,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可以推断和解释人类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分析,理解人际间大多数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将行为作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这些商品和服务包括食品,住房等有形之物,也包括社会认同,同情,怜悯之类的无形之物。
人们的选择往往是将其能够分享的物品进行交换。
而人们又是在权衡了行动过程之利弊得失并选择最有吸引力的东西之后才有所行为的,也就是说人在交换这种互动过程中是理性的。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着眼于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一般称为交换论,布劳的理论侧重于探索从人际互动的交换过程到支配社区与社会复杂结构的交换过程,可成为社会结构交换论。
第二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11.2.1生平及主要观点。
(一)学术经历(二)主要观点霍曼斯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单位是人,对社会现象的合理解释必须以人性的内在心理结构为基础。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根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
他运用严密的逻辑演绎法,建立了一整套理论命题,并以小群体的研究成果验证这些理论命题,再把它推广去解释社会制度,即功能主义所说的“社会结构”。
11.2.2基本概念强调了心理学对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性,他认为,对社会行为的所有解释归根到底是心理学的解释。
借用了行为心理学的许多概念,又引入了一系列的新概念。
人是理性的,人们所作到的行为要么是为获得报酬,要么是为逃避惩罚,这种利益最大的原则就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
霍曼斯的基本概念包括:活动、报酬、价值、情感、互动、规范等,在这些基本概念中,报酬是最核心的。
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报酬,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比如,人们工作不仅可以获得金钱(外在报酬),也可以获得友谊,满足,增加自我尊重,避免失业的耻辱(内在报酬)。
11.2.3基本命题霍曼斯运用以上基本概念,建构了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他试图通过演绎进行解释,即通过一般命题系统演绎出经验规则,解释人类行为。
霍曼斯关于人类的社会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包括以下六个命题:(一)成功命题: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得到相应的报酬,那么,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
这个命题涉及的是报酬的次数和频率。
日常行为是由人们寻找报酬的行为构成的,如努力工作就能获得较多的工资,为考试而学习就能得到好分数等。
(二)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在这个命题中,一个人在若干行动中总是选择更能得到他所希望报酬的行为。
如高原训练,考试前单独复习。
(三)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霍曼斯指出,一个人在若干行动中总是选择那种结果对他更有价值的行动。
如大学生毕业分配后是到公司(收入丰厚),还是从事研究(收入有限)(四)剥夺满足命题:指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在这个命题中,把时间作为一个尺度考虑进去。
如果一个人在近期内获得某类报酬的次数越多,获得比报酬的时间间隔越短,价值会下降,从中获得的满足越不够。
)(五)攻击—赞同命题(A)当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得到他没有预料的惩罚,他将感到气愤,并可能采取攻击行为,这一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
(B)当一个人的行动得到他期望的报酬,特别是得到比他期望的报酬还多时,他会感到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情感因素。
一个人的行动的结果是否与他的预期一致,总会引起他的情感行为:积极情感导致赞同行为,消极情感导致攻击行为。
(六)理性命题:人类的社会行为不是单纯的刺激-反应,而是一种理性行为。
一个人在选择何种行动时,不仅会考虑价值的大小,还会考虑成功的可能性。
通过理性全面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
如果,报酬的价值很大,但得到此种报酬的可能性不大,总会减少行动的可能性;反之,如果报酬的价值大,得到此种报酬的可能性也很大,就会提高行动的可能性。
用公式表示就是:行动(可能性)=(报酬)价值*(获得此报酬)概率。
如体育彩票这些命题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但各命题只能对人类行为作出部分解释,整个命题系统却能全面解释社会结构(从最抽象的命题推向被解释的经验概括)。
如:(1)小李学习很刻苦,每次都得高分—成功命题(最基本的)(2)秘诀是考前单独复习—刺激命题(3)又要临近考试了,有演唱会,已得4A,考坏一次无所谓,演唱会可遇而不可求—剥夺一满足命题(4)小李去看演唱会—价值命题(5)不幸的是到场才知道来了一个冒牌货,和其它人大闹演唱会—攻击赞同命题。
在霍曼斯看来,成功命题是其理论的最基本的公理,它指出人们的行动总是追求报酬,逃避惩罚;刺激命题指出行动受到经验和情景的制约;价值命题指出人在进行行动选择时是有价值判断参与的;剥夺-满足命题限定了价值的时效性;攻击-赞同命题揭示了人类行动的感情色彩,行动受自我公正感的支配;理性命题在指出行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行动的可能性问题。
在解释人类行动时,所有这些命题都必须加以考虑。
同样可以用来解释社会制度,如政府以保证个人的幸福生活来换取的,教士花时间去拜访社区,以求得谋生职位等。
11.2.4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的实际意义趋利避害,趋乐避苦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的利润,其结果使得投资的大小与利润的多少基本上是相对立的。
1.对整合的解释:培养共同信仰,相互接受赞同,共同遵守的规范,维持整合。
2,对权力的解释:社会交换必须遵守对等性原则,但由于人们拥有的社会资源分布不均,报偿能力各不相同,就会出现不对等的交换关系,权力的产生。
3.对地位的解释在简单的交换例子中,社会交换是对等的,如友谊,公平的劳资交换。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对等的,社会学家充分意识到一个建立在权力和权威基础上的分层体系。
在交换中必存的是“公平分配原则”,任一方都不会自愿地,长久地进行“赔本”的交换,人们在交换中,要对成本和报酬,投资和利润的具体分配作出判断,在投资相同的情况下,总是希望得到的报酬和付出的成本成正比,在成本一样的情况下,总是希望得到利润与投资成正比。
如讲师与教授。
公平交换的标准:A、行动者过去的经验,总以过去成功地从事行动时的成本与报酬来衡量眼前或将来。
如婚前,婚后。
B、行动者认同的比较群体,人们在交换中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而较少与自己疏远的人比较。
霍曼斯认为,社会交换从根本上讲,应该是公平的,如果不公平,社会发生混乱。
霍曼斯承认社会中存在一个权力不平等的分层体系,但从他的交换命题出发,这种分层是合理,公平的。
一部分人掌握着一些为他人急需的特殊的资源,因而被给与较高地位,社会分层体系由此形成。
因为那些被赋予较高权力地位的人拥有其他人没有又非常需要的报酬,只要一个人在交换中向他人提供报酬的能力要大于对方向自己提供报酬的能力,他就能获得交换中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差别也会得到承认。
例:在一个频临破产的公司里,最希望得到的报酬是一笔能救命的资金。
在获得资金的头两年里,公司可能依然亏损或盈利很少,即投资者向公司提供报酬的能力要大于公司向投资者提供报酬的能力,投资者就获得对公司的权力。
在合作关系中,投资者可按他开出的条件与公司谈判,而公司只是被动地接受者。
11.2.5评价:(一)把人的需要、人的动机、人的理性提到重要的分析,这对于克服结构功能主义忽视人的因素这一缺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它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从社会的动态过程去揭示人的需要和人的动机的存在和变化,而是从行为主义那里推演出来,是抽象的,尤其是斯金纳通过动物行为而归纳的行为原则,把人和动物不加区别。
(二)把经济学中的“经济人观点”引入社会学,认为人总是试图在社会交易过程中获取最大利益。
当然做了一定的修正,看到了人的非理性成分。
但把交换这一行为推广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把尊重、服从、爱、赞许等无条件地看作是与金钱一样的交换物,这与社会生活现实不符。
(三)霍曼斯的理论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对于初级群体中的某些行为可以作一定的解释,但对于宏观社会中的重大问题缺乏解释力,把社会学还原到心理学。
(四)忽视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对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1.以心理倾向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唤起社会学对人的注意是有积极意义的,引起对“利益”这一制约社会生活最深刻因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