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洋务运动史料的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14.46 KB
- 文档页数:2
第4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奉贤中学孙爱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洋务的主要内容,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李鸿章为线索展开洋务运动的讲述,使学生感悟到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是个人的失败,是当时体制的问题。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过程: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与此同时,新的成份在潜滋暗长。
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开展了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訢、文祥等满族亲贵;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大员。
所有的代表人物始终未能与洋务运动相始终,唯有李鸿章例外。
李鸿章的后半生是洋务运动的缩影。
呈现图片1,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性认识中年李鸿章。
出示史料1,让学生感受到梁启超是如何评价梁启超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
探究梁启超为什么如此盛赞李鸿章?李鸿章为何要创办洋务运动?图片1中年李鸿章史料1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此则吾所敢断言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出示史料2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分析洋务运动创办的原因史料2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
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
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
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
炮弹所到,无坚不摧。
水陆关隘,不足限制。
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老师诵读史料2,重点突出其中划线的部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成法”、“古方”,让学生分析是否同意这种说法,须说明理由:生一数千年未有,洋枪洋炮,工业革命的产物。
对洋务运动史料的解读材料一至恭亲王奕䜣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
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覃思①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②,可以勤远略③。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材料二自定约④以来,八载于兹,中外交涉事务,万分棘手,臣等公同竭力维持,近日大致虽称驯顺,第⑤苟且敷衍目前则可,以为即此可以防范数年、数十年之后则不可。
是以臣等筹思长久之策,与各疆臣⑥通盘熟算,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赴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并于京畿⑦一带设立六军,藉资拱卫⑧:凡此苦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解读】以上两段资料分别引自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和《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总各国事务奕䜣等折》曾国藩和恭亲王奕䜣分别是洋务派在地方和中央的代表人物。
他们在各自的奏折中都发表了一些议论,从不同层面揭示了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从洋务派这些自强御侮的议论中,可以看出: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批开明官僚、士绅,使他们认识到和约虽签,但根本无法“防范数年、数十年之后”的中国会遇到危机和挑战,因此必须“筹思长久之策”。
洋务运动兴起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奕䜣所说的“欲图自强”。
②“自强”口号的提出,说明洋务派在西方列强的步步进逼下,不得不正视并承认敌强我弱的事实,并开展了一系列谋求自强的活动。
③洋务派还提出了诸如学习西方国家语言文字、考察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引进西方新式武备、机器设备和技术等具体的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革弊兴利的决心。
④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是从对其“轮船之速,洋炮之远”的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他们视购买新式武器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但也提出了“始而演习,继而试造”的自行生产制造的想法。
《洋务运动》说课稿最全版《洋务运动》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教版⾼⼀上册第⼆章第⼆节<洋务运动>[板书] 第⼆节洋务运动⼀、说教材1地位和作⽤.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从1840-1919的旧民主主义⾰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进⾏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和⽃争,主要经历了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亥⾰命。
洋务运动是其中重要的⼀环,这场运动虽然未能使中国⾛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是中国近代化的第⼀次尝试,开始了近代⼯业的⼤机器⽣产,为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产阶级的壮⼤奠定了基础.2.教学⽬标:洋务运动这节课的脉络是⽐较清晰的,[板书]⼀、背景⼆、兴起和发展三、结局四、评价在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①.通过对洋务派与顽固派异同点的分析,培养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
使学⽣从思想上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根本⽴场上是相同的,但在解决内忧外患的政策⼿段上有所不同。
②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原因,使学⽣掌握利⽤有限的史料来截取有效信息的能⼒。
从⽽使学⽣从思想上认识到洋务派主张中体西⽤,既要维护清朝统治,却⼜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最终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分为⼆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使学⽣从思想上认识到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对外国经济势⼒的扩张也起了⼀些抵制作⽤。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的重点。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的封建统治⽽进⾏的⼀场⾃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它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分析: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对其评价在史学界是备受争议的,到底是它的积极作⽤⼤,还是它的消极影响⼤?如何引导学⽣对其进⾏全⾯的综合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避免简单肯定或否定,这对于师⽣都提出了较⾼要求。
慈禧对洋务运动的影响09地信2 何昱0912020005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而它的成败与否,很大部分是由当时统治者的意志决定的。
在那个时候,慈禧虽名为太后,确实当时中国实际上的掌权者。
慈禧起初为了自己的利益是支持洋务运动的,后来又为了自己的利益变成了反对洋务运动。
这也是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所以,慈禧在对是否支持于洋务运动这件事上,态度是十分摇摆的。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在十九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洋务”这个词,当时所谓洋务指的是牵连到外国的一切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务的人自然就成了洋务派,在洋务派刚刚产生之时,由顽固守旧派占主导地位的清廷对之所抱的是敌视的态度,许多洋务派的创始人例如林则徐等都遭到了悲惨的下场。
由于政府对办洋务不赞成、甚至反对,所以当时的洋务派可以说是在偷偷摸摸地办洋务,也就谈不上什么洋务运动了。
当时的朝廷分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当政者当时并不支持洋务派,所以洋务派在两派之争中处于劣势。
这是洋务运动刚刚开始时,所遭到的当时统治者的反对。
但到了19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随着太平天国、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大臣奕欣、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4课洋务运动上海市嘉定区封浜中学周云[教学目标]1.知道洋务思潮的兴起;总理衙门的设立;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与新式海军;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选派学生出国留学。
2.分析说明洋务派兴起的原因和目的。
归纳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3.洋务运动是中国探索近代化道路的实质性起步,它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洋务运动的目的和内容表明,它对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未作根本性的改革,涉及的内容有限,因而所起的历史作用也必然受限。
[重点与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难点:合理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说明:1.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需全面理解,故为重点。
2.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部分理论又与其有区别,由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以戴逸和梁启超言论的材料导入。
“要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就必须深入了解李鸿章。
”——戴逸“李乃朝廷第一流之要紧人物,…欲知中国近史者,不得不曰李鸿章。
”——梁启超提问: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清朝政局变动产生了什么影响?2.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又称“夷务”,泛指当时一切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物。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
(一)背景:出示材料:文献选读,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社会所遇到的情况?(二)思想基础出示材料一、二(见资料附录)学生思考:材料中奕訢和李鸿章都提到了什么问题?面对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什么措施?(三)代表人物提问: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图片展示:主要代表人物。
(四)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中央机构,它的出现标志着朝廷承认“夷务”升格为“洋务”,其办事大臣奕訢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
洋务运动的研究背景:洋务运动对于清朝历史的发展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乃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都有极其深远地影响。
但这部分内容非常理论化,晦涩难懂。
目的意义: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挽救清政府腐朽统治的自救运动。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此课题,对于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和中国历史上的变革,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参与人员:饶道诚、陈雅娟、林慧敏、李博文、苏秋李、叶晨翌分工:1、搜集整理史料:饶道诚、林慧敏2、图片实物资料:李博文、苏秋李3、撰写论文成果:陈亚娟、叶晨翌4、制作幻灯演示:——————活动步骤:1、搜集相关文字资料和影视图片资料2、对史料进行整理,集中讨论研究3、活动总结、成果展示活动过程:通过图书馆过刊和学生电子阅览室,查询相关史料和图片资料。
询问相关老师和学者。
调查访问对象:历史老师、有关学者讨论问题:1、洋务运动的内容2、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出现在19世纪六十年代3、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4、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结:(?)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历史选择了地主阶级洋务派担当起了推动近代化进程的任务,他们的探索历程曲折艰难。
2、洋务派近代化的探索,终究改变不了封建生产方式的抵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扭曲的近代化经济形态。
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没有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焉能不败?“中体”不变,则企业官营国有的封建性质不变,引进的机器大生产被落后的封建体制所奴役,势必被扭曲,被戕害,其生命力焉能长久?洋务运动不变“中体”,并试图利用“西用”来“自强”,来“求富”,来巩固“中体”,“西用”被作为“富强之术”,被作为巩固“中体”的技术手段。
在这种政策指导下,洋务企业不变的是封建体制,不变的是封建性质,变的仅仅是技术,变的仅仅是手段,是中国传统封建王朝官营国有经济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改良。
《第4课 洋务运动》教案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鸦片战争清军战舰 甲午战争清军战舰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两场战役中清军的战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清军的装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会一反常态,运用西方的军事装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第4课洋务运动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教师首先讲解: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僚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
)这些开明的官僚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3.教师强调: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朝统治集团的开明官员——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从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但他们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没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治标不治本,为其最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4.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看看洋务派具体怎样学习西方的?目标导学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教师提问:为什么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事工业?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
学生回答:鸦片战争中,中国武器落后,致使战争失败。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
2.教师提问:为了满足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兴办新式教育,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教师过渡:创办军事工业,需要巨额经费,但当时清政府对外支付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都要大量经费,政府财政面临枯竭。
洋务派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以工商致富,认为“求富”是“自强”的先决条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有哪些?学生回答: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洋务运动文献史料洋务运动是指晚清时期中国政府积极推行的一系列引进西方技术、学习西方知识的改革运动。
由于洋务运动带来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成果,所以相关的参考内容非常丰富。
以下是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参考内容,供您参考。
1. 引进西方技术与知识洋务运动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引进西方技术与知识,以促进中国的技术和经济发展。
这方面的参考文献可以包括中国洋务运动档案系列、《晚清洋务档案概述》等,介绍了晚清政府与洋务运动相关的档案资料和历史文献。
2. 洋务运动的组织与领导者洋务运动的组织与领导者是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清洋务运动政府组织研究》、《洋务遗珠略考》等文献可以提供对洋务运动组织结构和领导者的深入研究。
3. 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晚晴社会与洋务运动》、《洋务与清末神州大地》等文献探讨了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为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社会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4. 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洋务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争议。
《洋务运动与晚清政治》、《洋务运动研究》等文献评价了洋务运动的成就与不足,并对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进行了深入探讨。
5. 洋务运动下的实物文物研究洋务运动期间引进的西方技术和知识体现在许多实物上,如洋务建筑、洋务军事装备等。
相关的文献和研究可以通过对这些实物的研究来了解洋务运动时期的技术和文化交流,例如《洋务运动建筑研究》、《洋务运动兵器研究》等。
总之,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中国政府引进西方技术与知识的重要改革运动,相关的参考内容非常广泛。
上述提及的文献和研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组织结构、影响和评价等方面的信息。
对洋务运动史料的解读
材料一至恭亲王奕䜣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
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覃思①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②,可以勤远略③。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
材料二自定约④以来,八载于兹,中外交涉事务,万分棘手,臣等公同竭力维持,近日大致虽称驯顺,第⑤苟且敷衍目前则可,以为即此可以防范数年、数十年之后则不可。
是以臣等筹思长久之策,与各疆臣⑥通盘熟算,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赴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并于京畿⑦一带设立六军,藉资拱卫⑧:凡此苦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
【解读】以上两段资料分别引自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和《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总各国事务奕䜣等折》曾国藩和恭亲王奕䜣分别是洋务派在地方和中央的代表人物。
他们在各自的奏折中都发表了一些议论,从不同层面揭示了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从洋务派这些自强御侮的议论中,可以看出: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批开明官僚、士绅,使他们认识到和约虽签,但根本无法“防范数年、数十年之后”的中国会遇到危机和挑战,因此必须“筹思长久之策”。
洋务运动兴起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奕䜣所说的“欲图自强”。
②“自强”口号的提出,说明洋务派在西方列强的步步进逼下,不得不正视并承认敌强我弱的事实,并开展
了一系列谋求自强的活动。
③洋务派还提出了诸如学习西方国家语言文字、考察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引进西方新式武备、机器设备和技术等具体的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革弊兴利的决心。
④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是从对其“轮船之速,洋炮之远”的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他们视购买新式武器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但也提出了“始而演习,继而试造”的自行生产制造的想法。
⑤洋务运动迅速兴起的最直接的契机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等威胁清朝专制集权统治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清朝统治集团把农民起义看作是比外国侵略者更加危险的心腹大患,洋务派购买和仿制西方新式武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剿发逆”的需要。
可见,洋务运动仅停留在器物层面而反对西方的民主思想和制度,其根本出发点仍然是为了维护清朝政府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这些局限性都造成了洋务运动必然失败的结局。
然而,在中国面临西方列强军事、经济侵略不断加深的危急时刻,洋务派勇于提出“自强”的口号,通过向西方学习积极谋求抵御外侮之道的种种尝试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注释】①覃(tán)思:深思。
②发逆:对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蔑称。
③勤远略:指替皇帝解除外患。
④定约:指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定。
⑤第:但。
⑥疆臣:地方督抚大员。
⑦京畿(jī):北京及其附近的地方。
⑧拱卫:环绕在周围保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