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春晓村居
- 格式:pdf
- 大小:4.08 MB
- 文档页数:28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通用12篇)古诗两首《春晓》《村居》篇1古诗两首一、学习目标1.熟悉“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春天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新词卡片,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第一课时《春晓》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认读生字“古诗”,并书写生字“古”:⑴出示:“古诗”。
提问:怎么念啊?(指名回答)⑵你会背古诗吗?谁还会背古诗?⑶那大家会背什么古诗呢?同学们可以说说古诗的题目,也可以背背古诗。
(指名说或背,也可以请小朋友领背)⑷刚才有小朋友和我说不仅能读,能说能背,还会写。
(出示“古”字)要把这个字写好,你要提醒大家什么呢?(指名说再请小朋友到黑板上写)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诗,出示:“古诗两首”。
一起读。
这里有个生字:“首”,齐读。
谁知道是哪两首吗?指名读古诗题目:“春晓”和“村居”。
注意“春”和“村”的读音。
3、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春晓》。
二、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1、小朋友,春天已经悄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睁开你那明亮的眼睛瞧一瞧,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一听,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
春天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季节,你们指导都有哪些花是在春天开的吗?(出示春花的课件,学生欣赏)这花一开啊,春天就更美了。
2、理解诗题:晓是什么意思?(早晨)春晓连起来理解就是?(春天的早晨)3、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
(学生注意听)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他是大诗人李白的朋友,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三、初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注意老师的停顿。
2、认识文中的生字。
3、认读生字4、自由读。
孩子们,你们的发音真准啊!想把这首诗读得更美些吗?好,我们先来瞧瞧诗里说了些什么!四、深入理解1、感受“春眠不觉晓”中舒畅的感觉。
我们先学习前一句诗句,谁来读一读?生读:春眠不觉晓。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教案《春晓》《村居》古诗教案古诗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课堂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围绕《春晓》《村居》两首古诗展开教学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文学作品。
一、《春晓》教案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春晓》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
2. 教学重点:重点讲解诗中的意象描绘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
3.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学生如何从古体诗的语言中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与学生分享春天的美好景象,引导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和情感表达。
第二步:理解诗意讲解诗中用典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借冬日的寒冷对比春天的温暖来表达对春季的热爱之情。
第三步:朗诵赏析让学生进行朗诵,感受古诗的音韵美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领悟。
第四步:情感抒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春天的感受,展示学生对诗意的情感共鸣。
二、《村居》教案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村居》这首诗的描写手法和意境构建,提高学生对田园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2. 教学重点:重点讲解诗中对自然和农村生活的描写,帮助学生感受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学生如何从古诗中感知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与学生分享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对田园诗的情感抒发。
第二步:理解诗意讲解诗中的描写手法和意境构建,帮助学生感受诗人对村居生活的真挚情感和赞美之情。
第三步:朗诵赏析让学生进行朗诵,体味古诗的清新意蕴,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领悟。
第四步:情感抒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和感怀,展现学生对古诗的情感共鸣。
通过《春晓》《村居》这两首古诗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古典文学的同时提高对古诗的领悟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求欲望。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优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
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
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
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
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
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拟人了。
后两句叙写了儿童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