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第十六课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玄奘,鉴真其人,西行东渡的时间和交流的内容2、能力培养:(1)通过对玄奘及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鉴真与玄奘异同的比较,培养初步的比较、综合及归纳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玄奘西行,克服钱辛万苦,最终取回真经及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2)通过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到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向外传播自己的先进文化,还应虚心吸纳其他文化的一切精华,这样才能给本国文化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进而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教具准备】挂图、地图册【板书设计】一、玄奘西行1、西行原因2、取经经过3、取经后的中印文化交流二、鉴真东渡1、东渡原因2、六次东渡的艰苦历程3、影响【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汉代中外交往的情况,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唐代历史上,有哪些中外交往的事例?——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学生看书)5分钟问:有没有同学看过《西游记》啊?(学生展示)让学生简单讲述关于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
思考讨论:我们来比较一下《西游记》和玄奘取经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呢?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略。
出生不同一人独自去取经,没有徒弟随行是偷偷去的,回来才受到皇帝的欢迎……(学生活动)让学生简述玄奘西行的过程“看图重走西行路”玄奘:(公元602年一664年)少年时就出家做了和尚,认真研究佛学,精通佛教经典。
他发现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于是就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取经求学。
玄奘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出发西行。
他穿过大片沙漠,克服重重困难,整整走了一年,终于到达天竺。
玄奘在天竺留学15年,游历了70多个国家。
第十六课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一、教学目标⒈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玄奘西行,克服千辛万苦,最终取回真经及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⒉能力目标通过对玄奘及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作用的分析,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比较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异同,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归纳能力。
⒊知识目标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时的社会背景,掌握中印、中日文化交流等史实,并能充分理解中外文化交流是一个互补的过程。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三、教学过程㈠新课导入以电视剧《西游记》插曲----“敢问路在何方”导入。
㈡新课教学⒈玄奘西行⑴取经原因教师简单介绍佛教的传入,学生明确玄奘取经原因。
⑵取经经过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为什么玄奘西行能够获得成功?拓展思维并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⑶玄奘西行后的中印文化交往使学生明确:玄奘为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印度文化对古代中国有很大影响。
⒉鉴真东渡⑴东渡原因鉴真是作为佛教学者的身份到日本去传经的,这充分体现了鉴真乐于奉献的精神。
⑵东渡历程着重强调鉴真六次东渡的艰辛,如漂流到海南岛、双目失明等,以此突出他不畏艰难的大无畏精神。
⑶中日文化交流鉴真作为中日文化的使者,传播的不仅是中国的佛学,还有建筑、雕刻、医药等方面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⒊比较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不同(表格)通过先是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学生(口述)填表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小结简要分析唐人的文化精神,借此鼓励学生向历史文化名人学习,树立坚定的信念,按照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五、课堂训练进行课堂基础性练习(见作业本)六、课后作业1、小作文:从玄奘、鉴真身上学习到了哪些精神?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2、完成作业本中本课的相关作业。
历史关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两个故事的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故事,它们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佛教文化的重视和对外交流的渴望。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路确定观点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是两位历史上著名的中国佛教传教士,他们分别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前往印度和日本传播佛教。
以下是基于所学知识的一些观点和论述:
1. 影响范围和传播成果:玄奘和鉴真的传教活动对于当时中国和东亚地区的佛教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玄奘在印度取得了大量佛教经典的真迹,将其带回中国并进行翻译,极大丰富了中国佛教的文化资源。
鉴真则在日本建立了数个佛教寺院,并对日本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跨越国界的传教意义:玄奘和鉴真的传教活动展现了中国佛教的国际化特征。
他们通过跨越国界的传教,促进了中国与印度、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这种国际传教对于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文化传承和融合:玄奘和鉴真传播佛教的同时,也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他们在异国他乡设立的寺庙体现了中国建筑和艺术的特色,同时,他们也将中国的法律、政治思想、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传授给了当地的人民,为中国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承和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个人修行和团体传教的平衡:玄奘和鉴真既注重了个人的修行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努力进行团体传教和社会服务。
玄奘在印度学习佛法的同时,还积极传授佛法给其他人,鉴真在日本建立的寺庙则成为了整个社群的精神家园,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精神慰藉和教育。
总之,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是中国佛教传教史上的重要事件,通过他们的努力,佛教思想得以传播和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其他东亚文化的交流融合,同时也展现了个人修行和社会关怀并重的平衡发展。
这些活动对于推动中国和东亚文明的发展与互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十六课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玄奘,鉴真其人,西行东渡的时间和交流的内容
2、能力培养:
(1)通过对玄奘及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鉴真与玄奘异同的比较,培养初步的比较、综合及归纳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玄奘西行,克服钱辛万苦,最终取回真经及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2)通过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到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向外传播自己的先进文化,还应虚心吸纳其他文化的一切精华,这样才能给本国文化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进
而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教具准备】
挂图、地图册
【板书设计】
一、玄奘西行
1、西行原因
2、取经经过
3、取经后的中印文化交流
二、鉴真东渡
1、东渡原因
2、六次东渡的艰苦历程
3、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汉代中外交往的情况,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唐代历史上,有哪些中外交往的事例?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学生看书)5分钟
问:有没有同学看过《西游记》啊?
(学生展示)让学生简单讲述关于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
思考讨论:
我们来比较一下《西游记》和玄奘取经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呢?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略。
出生不同
一人独自去取经,没有徒弟随行
是偷偷去的,回来才受到皇帝的欢迎
……
(学生活动)让学生简述玄奘西行的过程
“看图重走西行路”
玄奘:(公元602年一664年)少年时就出家做了和尚,认真研究佛学,精通佛教经典。
他发现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于是就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取经求学。
玄奘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出发西行。
他穿过大片沙漠,克服重重困难,整整走了一年,终于到达天竺。
玄奘在天竺留学15年,游历了70多个国家。
他的壮举感动了许多天竺人,有的国王还派人为他抄录经典,他也把当地失传的佛经介绍给他们。
他还学会了天竺的语言,参加那儿研究佛学的盛会,发表演讲。
玄奘的博学,受到天竺人民的尊敬。
42岁时,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
回国后,玄奘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工作,前后翻译佛经74部,约1300多卷。
作为一名高僧,一位大翻译家,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玄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中外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师)玄奘回来后,对佛经进行翻译,加以保存
(介绍)关于“大雁塔”的得名来历和历史发展
(过渡)中国从印度(天竺)取经归来后,又将佛经向外传播,而鉴真则是一位伟大的唐文化传播者。
(学生活动)看书,然后简述鉴真的个人经历
唐高僧鉴真:唐天宝12年即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鉴真,俗姓淳于,江苏扬州人,出身佛徒家庭,708年21岁时在长安实际寺受戒,正式取得僧籍。
5年以后,一直到他东渡为止的40年中,他讲经、建寺、造像,由他授戒的僧侣先后达4万多人,其中有不少是以后成名的高僧。
733年,他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七、八世纪时的中国,即盛唐时代,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和技术各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因此周围国家都派遣使节、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
日本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封建制的萌芽已逐渐增长。
7世纪以后随着和中国交往的增加,他们直接向中国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经验。
743年,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到扬州请鉴真东渡弘法。
荣睿、普照是733年由日本派遣,来中国邀高僧去日本传法授戒的。
他们经过10年的访察,才找到了鉴真。
鉴真当时已55岁,为了弘扬佛法,传播唐代文化,欣然接受了荣睿、普照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
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
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
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鉴真未因失明而灰心丧志,又过了5年,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毅然决定再度出航。
753年10月1 9日,他离开扬州龙兴寺,11月16日乘第二艘遣唐使船从沙洲的黄泗浦出发,直驶日本。
12月20日中午,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鹿儿岛县川边郡坊津町的秋目浦上陆,随行的有普照、法进和思托等人。
40多天后,鉴真一行到达当时的京都奈良,受到天皇为首的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轰动日本全国。
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763年5月初6日在日本圆寂,终年76岁。
(问)鉴真为什么受到日本人民的爱戴?
(学生回答)归纳鉴真的主要贡献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对比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异同点。
我们从他们身上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