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社会八年级《第十六课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历史玄奘西游教案
教学重点:玄奘西游的背景和意义、玄奘的生平和贡献。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玄奘西游的文化意义及影响。
教学准备:教科书、图片、电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玄奘西游的背景和意义、玄奘的生平和贡献。
二、学习(25分钟)
1.玄奘西游的背景和意义(10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向学生介绍玄奘西游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唐代玄奘赴印度取经学习佛教的背景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玄奘的生平和贡献(15分钟)
教师介绍玄奘的生平及其对佛教的贡献,让学生了解玄奘是怎样克服种种艰险前往印度取经的,并能够理解玄奘所做的贡献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性。
三、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玄奘西游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玄奘在佛教传播中的作用。
四、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玄奘西游的意义和玄奘的贡献,并完成相应的课后习题。
五、反思(5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反思,指出学生的学习重点和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反馈:在下节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订,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并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是一份初中历史玄奘西游教案范本,供参考。
教案鉴真东渡1、知识目标: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明郑和下西洋的概况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宋元明对外交往与以前对外交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和综合分析能力。
能正确识读郑和下西洋图,了解插图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观察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历史意义的学习,正确认识到中西文化技术交流是双方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这个时期的我国四大发明开始传入西方世界,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认识到郑和下西洋与同时期的西方各国相比,时间早而且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认识到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的举动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交往和共同进步,他不畏艰难的精神更值得同学们学习。
1课时郑和下西洋一、宋元海外贸易1、港口城市2、交易物品:瓷器、丝绸3、历史意义二、郑和下西洋1、条件造船水平高超经济实力强大2、时间:1405~14333、规模到达国家数最远地区4、交易物品5、历史意义我们已经了解了汉代和唐代历史上中外交往的情况,那么,在宋元时期,在中外交往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大事,又涌现出哪些重要的人物呢?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十七课的内容。
一、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教学设计〗1、让学生阅读课文3~5分钟。
2、让学生给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画一幅地图。
从世界地图或地球仪上找出中国、朝鲜、日本、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阿拉伯、东非,将它们画在自己的纸板上,大致位置即可。
将上述地名连线,看一看中国的商船最远到达了哪里,有多远。
朝鲜阿拉伯日本中国南海印度洋东非马六甲海峡3、看图引发学生讲出海外贸易交易的物品?——丝绸和瓷器4、讨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影响有哪些?二、郑和下西洋〖人物简介〗郑和本来姓“马”而不姓“郑”,“郑”姓是他入宫后明成祖朱棣所赐,小名三宝,人称“三保太监”。
郑和祖籍云南昆明市晋宁县,回族。
他受父辈的熏陶,小时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郑和家谱》称他“才负经纬,文通虔诚的孔孟”,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办事谨密,有谋略,懂兵法。
初中玄奘西行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玄奘西行的背景、路线和经历。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理解玄奘西行的意义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理,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点:1. 玄奘西行的背景、路线和经历。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玄奘西行的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玄奘西行的艰苦过程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玄奘西行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的路线和经历。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玄奘西行的背景、路线和经历。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玄奘西行的意义和影响。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理,勇于探索。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探索更多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玄奘西行的理解和感悟。
3. 选择一部与玄奘西行相关的书籍或电影,进行阅读或观看,并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玄奘西行的背景、路线和经历,掌握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学对象:初中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玄奘西行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 掌握玄奘西行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就。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的历史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玄奘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 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玄奘西行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 玄奘西行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就。
教学难点:- 理解玄奘西行对于文化交流和历史发展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视频、图片等教学素材。
- 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玄奘西行的背景和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展示玄奘西行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玄奘是谁吗?他为什么要西行?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玄奘西行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了解到的信息。
3. 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讲解玄奘西行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重点讲解玄奘西行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就。
3. 结合相关史料,分析玄奘西行对于文化交流和历史发展的意义。
四、活动拓展(15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玄奘、弟子、官员等角色,模拟玄奘西行的场景。
2. 情景模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关于玄奘西行的情景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总结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
六、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玄奘西行的短文,字数500字左右。
2. 收集有关玄奘西行的图片或视频,制作一份PPT。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课题:《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科目:历史教学对象:初一学生课时:1课时(45分钟)提供者: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案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它主要主要讲述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它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时,这两个历史事件真实体现当时的国家的实力以及统治者的对外政策。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玄奘和鉴真其人,玄奘西行原因、取经经过、取经后的中印文化交往;2 鉴真东渡的时间、原因,六次东渡的艰苦历程,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学生搜集过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历史史料。
2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2.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到国家强大不仅向外传播自己的先进文化,还应虚心吸纳外来文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对于初中生来讲,本课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较感兴趣,他们可以凭借已有知识在课堂上积极交流,分组讨论,有了平等对话的自由空间。
课前将学生分成二组,一组搜集玄奘西行的资料,准备《西游记》中的故事,一组搜集鉴真东渡的资料和故事。
通过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课前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动手搜集一些资料,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些多媒体、课件、视频的使用,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剧的表演,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2.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等基本历史史实。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播放:(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片段)2.导入:当然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等许多都是虚构的,而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确实有像小说中主人公唐僧这样的一个人,那么现实中的唐僧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真的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古代史上的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教案初中历史【教案目标】1. 了解玄奘的生平和西行经历;2. 理解玄奘西行对中印文化交流和佛教传播的影响;3. 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玄奘的生平和西行经历;2. 探讨玄奘西行对中印文化交流和佛教传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玄奘在艰难险阻的情况下完成西行的意义;2. 探讨玄奘对中印文化交流和佛教传播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玄奘的生平和西行经历,引发学生对玄奘及其西行的兴趣。
二、学习与探究(30分钟)1. 学生分组阅读有关玄奘的资料,探讨玄奘为什么要进行西行;2. 学生回答问题:玄奘在西行途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哪些?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完成西行的?三、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讨论玄奘西行对中印文化交流和佛教传播的重要性;2. 学生讨论:玄奘西行对中印文化交流和佛教传播有哪些具体影响?四、拓展与延伸(10分钟)1. 学生展开讨论:除了玄奘,还有哪些著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者?2. 学生分组展开小研究,探究其他东西方文化交流者的生平和事件。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玄奘西行对中印文化交流和佛教传播的重要性;2. 学生反思: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如何更好地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布置作业】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写一篇关于玄奘西行对中印文化交流和佛教传播的影响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玄奘的生平和西行经历,引发学生对中印文化交流和佛教传播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培养他们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六课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玄奘,鉴真其人,西行东渡的时间和交流的内容2、能力培养:(1)通过对玄奘及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鉴真与玄奘异同的比较,培养初步的比较、综合及归纳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玄奘西行,克服钱辛万苦,最终取回真经及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2)通过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到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向外传播自己的先进文化,还应虚心吸纳其他文化的一切精华,这样才能给本国文化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进而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教具准备】挂图、地图册【板书设计】一、玄奘西行1、西行原因2、取经经过3、取经后的中印文化交流二、鉴真东渡1、东渡原因2、六次东渡的艰苦历程3、影响【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汉代中外交往的情况,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唐代历史上,有哪些中外交往的事例?——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学生看书)5分钟问:有没有同学看过《西游记》啊?(学生展示)让学生简单讲述关于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
思考讨论:我们来比较一下《西游记》和玄奘取经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呢?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略。
出生不同一人独自去取经,没有徒弟随行是偷偷去的,回来才受到皇帝的欢迎……(学生活动)让学生简述玄奘西行的过程“看图重走西行路”玄奘:(公元602年一664年)少年时就出家做了和尚,认真研究佛学,精通佛教经典。
他发现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于是就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取经求学。
玄奘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出发西行。
他穿过大片沙漠,克服重重困难,整整走了一年,终于到达天竺。
玄奘在天竺留学15年,游历了70多个国家。
教案:初中历史《鉴真东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鉴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掌握鉴真东渡日本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了解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鉴真东渡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鉴真东渡的过程和相关历史遗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景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鉴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鉴真东渡日本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
2. 教学难点:(1)鉴真东渡日本的过程。
(2)鉴真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鉴真的生平,引导学生关注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事件。
(2)学生分享对鉴真的初步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鉴真东渡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鉴真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展示(1)学生展示鉴真东渡的过程和相关历史遗迹的图片、资料。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鉴真东渡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鉴真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学生撰写鉴真东渡的心得体会。
(2)学生调查身边的日本文化,了解鉴真东渡对现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鉴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鉴真东渡原因、过程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认识和态度。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展示和作业完成的积极性。
年级:初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感受玄奘的坚韧不拔、严谨治学精神。
2. 培养学生阅读历史人物传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通过学习玄奘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 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玄奘的坚韧不拔、严谨治学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辛历程。
2. 感悟玄奘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玄奘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播放《西游记》中的片段,引导学生回顾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2. 提问: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为何要去西天取经?这背后有什么历史背景?二、新课导入1. 介绍玄奘:唐代著名高僧,为了寻求佛法的真谛,毅然决定西行取经。
2. 介绍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背景:唐朝时期,佛教盛行,但佛教教义存在分歧,玄奘为了寻求真正的佛法,决定西行取经。
三、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
2.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注意以下几点:a. 玄奘西行取经的目的和原因。
b. 玄奘西行途中的艰辛历程。
c. 玄奘取得真经后的影响。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分享对玄奘西行取经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以下问题:a. 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辛历程有哪些?b. 玄奘取得真经后有哪些贡献?五、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意义和玄奘的精神品质。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玄奘的坚韧不拔、严谨治学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玄奘西行取经的目的是什么?他在西行途中的艰辛历程有哪些?二、深入学习1. 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详细过程。
2.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注意以下几点:a. 玄奘西行途中的困难和挑战。
b. 玄奘取得真经后的贡献。
玄奘西行教案设计初中历史
学习目标:
1. 了解玄奘西行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 了解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3. 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1. 玄奘西行的背景和意义;
2. 玄奘西行的主要内容;
3. 玄奘西行对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 中印文化交流的意义及影响;
2. 学生对玄奘西行的深度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及方法:
1. 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音乐或视频等形式引入玄奘西行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30分钟)
a. 了解玄奘西行的背景和意义;
b. 学习玄奘西行的主要内容;
c. 探讨玄奘西行对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玄奘西行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影响及意义,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
4. 总结(10分钟)
老师归纳总结玄奘西行对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思考。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玄奘西行和中印文化交流的理解和认识。
课后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探究更多关于玄奘西行和中印文化交流的知识;
2. 组织学生开展展览、演讲或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第十六课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一、教学目标⒈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玄奘西行,克服千辛万苦,最终取回真经及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⒉能力目标通过对玄奘及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作用的分析,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比较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异同,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归纳能力。
⒊知识目标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时的社会背景,掌握中印、中日文化交流等史实,并能充分理解中外文化交流是一个互补的过程。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三、教学过程㈠新课导入以电视剧《西游记》插曲----“敢问路在何方”导入。
㈡新课教学⒈玄奘西行⑴取经原因教师简单介绍佛教的传入,学生明确玄奘取经原因。
⑵取经经过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为什么玄奘西行能够获得成功?拓展思维并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⑶玄奘西行后的中印文化交往使学生明确:玄奘为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印度文化对古代中国有很大影响。
⒉鉴真东渡⑴东渡原因鉴真是作为佛教学者的身份到日本去传经的,这充分体现了鉴真乐于奉献的精神。
⑵东渡历程着重强调鉴真六次东渡的艰辛,如漂流到海南岛、双目失明等,以此突出他不畏艰难的大无畏精神。
⑶中日文化交流鉴真作为中日文化的使者,传播的不仅是中国的佛学,还有建筑、雕刻、医药等方面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⒊比较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不同(表格)通过先是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学生(口述)填表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小结简要分析唐人的文化精神,借此鼓励学生向历史文化名人学习,树立坚定的信念,按照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五、课堂训练进行课堂基础性练习(见作业本)六、课后作业1、小作文:从玄奘、鉴真身上学习到了哪些精神?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2、完成作业本中本课的相关作业。
初中历史玄奘西行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玄奘西行的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
1. 玄奘西行的背景和动机;
2. 玄奘的旅程及取经经历;
3. 玄奘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
教学难点:
1. 学生如何理解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 学生如何理解玄奘的身世和学问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玄奘西行的背景;
2. 提出问题:你知道玄奘是谁吗?他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他的旅程有哪些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呈现
1. 讲解玄奘西行的背景和动机;
2. 分析玄奘的旅程及取经经历;
3. 探讨玄奘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
三、启发思考
1. 提出问题:你认为玄奘西行对中印文化交流有何重要意义?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如何促进跨文化交流?
2. 小组讨论并呈现思考结果。
四、概括总结
1. 总结玄奘西行的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1. 教师布置相关文献阅读任务,让学生深入了解玄奘西行的历史背景;
2. 学生撰写500字作文,谈谈对玄奘西行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玄奘西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师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十六课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
一、教学目标
⒈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对玄奘西行,克服千辛万苦,最终取回真经及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⒉能力目标
通过对玄奘及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作用的分析,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比较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异同,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归纳能力。
⒊知识目标
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时的社会背景,掌握中印、中日文化交流等史实,并能充分理解中外文化交流是一个互补的过程。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㈠新课导入
以电视剧《西游记》插曲----“敢问路在何方”导入。
㈡新课教学
⒈玄奘西行
⑴取经原因
教师简单介绍佛教的传入,学生明确玄奘取经原因。
⑵取经经过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为什么玄奘西行能够获得成功?拓展思维并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⑶玄奘西行后的中印文化交往
使学生明确:玄奘为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印度文化对古代中国有很大影响。
⒉鉴真东渡
⑴东渡原因
鉴真是作为佛教学者的身份到日本去传经的,这充分体现了鉴真乐于奉献的精神。
⑵东渡历程
着重强调鉴真六次东渡的艰辛,如漂流到海南岛、双目失明等,以此突出他不畏艰难的大无畏精神。
⑶中日文化交流
鉴真作为中日文化的使者,传播的不仅是中国的佛学,还有建筑、雕刻、医药等方面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⒊比较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不同(表格)
通过先是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学生(口述)填表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小结
简要分析唐人的文化精神,借此鼓励学生向历史文化名人学习,树立坚定的信念,按照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五、课堂训练
进行课堂基础性练习(见作业本)
六、课后作业
1、小作文:从玄奘、鉴真身上学习到了哪些精神?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
2、完成作业本中本课的相关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