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50篇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02.00 KB
- 文档页数:38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拓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是南朝宋代的刘义庆。
这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
注释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甚:非常。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诣:拜见。
乃:就;于是。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曰:说。
未:没有闻:听,听说。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2、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之内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认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秋:弈:下棋。
(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古人会把职业和人名连在一起,比如庖丁是叫丁的厨师。
师旷是叫旷的乐师。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大雁)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弗若:不如。
弗:不。
是否定词。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50篇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既毕,令间谍问曰(3)魏王雅望非常(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小学文言文阅读提高题50篇含答案第一篇:《人之初》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1. 请解释“人之初”的意思。
2. 请解释“性本善”的意思。
答案1. “人之初”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开始的时候。
2. “性本善”的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第二篇:《大学》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 请解释“大学”的意思。
2. 请解释“明明德”的意思。
答案1. “大学”的意思是大的学问或者说是成人之学。
2. “明明德”的意思是彰显美好的德性。
---第三篇:《中庸》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中庸之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1. 请解释“中庸”的意思。
2. 请解释“不可须臾离也”的意思。
答案1. “中庸”的意思是中等之道或者说是平衡之道。
2. “不可须臾离也”的意思是不能片刻离开。
---第四篇:《论语·为政》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政者,正也。
子率为四时而政,无夺乎民时。
1. 请解释“为政”的意思。
2. 请解释“无夺乎民时”的意思。
答案1. “为政”的意思是治理国家或者管理事务。
2. “无夺乎民时”的意思是不能剥夺民众的农时。
---第五篇:《孟子·离娄上》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离娄之明,不足以察秋毫之末;师旷之聪,不足以闻声之微。
1. 请解释“离娄”的意思。
2. 请解释“不足以察秋毫之末”的意思。
答案1. “离娄”的意思是一个古代传说中非常聪明的人。
2. “不足以察秋毫之末”的意思是连秋毫这么细小的东西都看不清楚。
---以上是前五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答案,后续题目将逐一提供。
希望这份资料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提问。
50篇小学阶段文言文读本及参考答案一、前言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古文素养,我们精选了50篇适合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文言文读本,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这些读本涵盖了古代诗歌、散文、寓言等多种体裁,既有经典名篇,也有鲜为人知的佳作。
通过阅读这些文言文,小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社会风貌、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审美情趣。
二、读本列表1. 《咏鹅》2. 《静夜思》3. 《登鹳雀楼》4. 《春晓》5. 《悯农》6. 《江雪》7. 《寻隐者不遇》8. 《所见》9. 《古朗月行》10. 《望庐山瀑布》11. 《赠汪伦》12. 《独坐敬亭山》13. 《早发白帝城》14. 《望天门山》15. 《绝句》16. 《江畔独步寻花》17. 《枫桥夜泊》18. 《寒食》19. 《山行》2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1. 《乌衣巷》22. 《赋得古原草送别》23. 《春夜喜雨》24. 《绝句》25. 《饮湖上初晴后雨》26. 《惠崇春江晓景》27. 《题临安邸》28. 《游园不值》29. 《示儿》3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1. 《四时田园杂兴》32. 《宿新市徐公店》33. 《舟过安仁》34. 《闲居初夏午睡起》35. 《小池》3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7. 《夏日绝句》38. 《嫦娥》39. 《乞巧》40. 《夜宿山寺》41. 《登幽州台歌》42. 《望洞庭》43. 《回乡偶书》44. 《咏柳》45. 《凉州词》46. 《出塞》47. 《芙蓉楼送辛渐》48. 《鹿柴》49. 《送元二使安西》5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参考答案(此处为各篇文言文的参考答案,由于篇幅原因,不再一一展示。
请在使用时根据读本名称查阅相应答案。
)四、结语通过阅读这50篇小学阶段文言文读本及参考答案,相信同学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文言文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陆游筑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③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选自《渭南文集》)【注】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③间:偶尔。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俯仰四顾.无非书者()(2)未尝不与书俱.()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相见。
B.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
C.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子女相见。
D.客人不来拜访,妻子不来相见。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句子“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中“笑”的含义是怎样的?(2)为什么说陆游的书房是“书巢”?(用文中语句回答)4.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A.酷爱读书B.喜爱建筑C.不拘小节D.乐观幽默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无非都是书。
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叹息,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变化,也都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容人也笑着说:“它确实像鸟窝啊!”1.(1)看(2)一起2.B3.(1)自嘲。
(2)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稿枝4.A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魏收改武学文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小学文言文精读50篇含解题前言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和审美价值。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我们精心挑选了50篇适合小学生的文言文进行精读。
本文档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内容,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提升文言文能力。
精读篇目1. 《三字经》2. 《百家姓》3. 《千字文》4. 《幼学琼林》5. 《弟子规》6. 《大学》7. 《中庸》8. 《论语》9. 《孟子》10. 《庄子》11. 《墨子》12. 《韩非子》13. 《左传》14. 《战国策》15. 《史记》16. 《汉书》17. 《后汉书》18. 《三国志》19. 《晋书》20. 《南北史》21. 《隋书》22. 《旧唐书》23. 《新唐书》24. 《五代史》25. 《宋史》26. 《元史》27. 《明史》28. 《资治通鉴》29. 《论语》30. 《诗经》31. 《楚辞》32. 《古诗十九首》33. 《全唐诗》34. 《宋词精选》35. 《元曲精选》36. 《明词精选》37. 《清词精选》38. 《古文观止》39. 《聊斋志异》40. 《儒林外史》41. 《红楼梦》42. 《西游记》43. 《三国演义》44. 《水浒传》45. 《封神演义》46. 《镜花缘》47. 《老残游记》48. 《官场现形记》49.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50. 《孽海花》解题方法1. 字词解释:对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 句子翻译: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方便学生理解。
3. 文章分析:对文章的结构、主题、写作手法等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精髓。
4. 拓展阅读:推荐与文章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
结语通过精读这50篇文言文,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希望这份文档能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得力助手,让他们在文言文的海洋中畅游。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久阔①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日:“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久别不见。
②河南:郡名,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
疴,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
”当时,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广问其故.故:既饮而疾.疾:沉疴顿愈.愈:2、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3、乐广再次招待,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D.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 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2020-2021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
孟予辍然②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④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注】①诵:背诵,②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③諠(xuān)遗忘。
④戒:警告。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其母方.织()(2)其母引刀裂.其织()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失:____________ (2)此:____________3.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能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译文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来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
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
”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
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1)正,刚好(2)割断2.(1)谊(2)是3.使孟子从小养成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孟母三迁。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强弱之辩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①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②弱。
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有力。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③其弱也。
(选自唐.罗隐《两同书》)[注释]①奉:尊重。
此指陪衬。
②御:支配,此指显出。
③辍(chuò):停。
此指消除。
[文言知识]“然则”及其他。
“然则”在文言中是个固定词组,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上文“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意为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又,“虽然”,相当于“虽(这么说),然而……”,如“虽然,其事有本有原”,意为虽这么说,然而那事情还有本源。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文言文1:小池原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小池塘。
泉眼细细流淌,无声无息。
树阴倒映在水中,显得格外柔美。
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停在上面了。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文言文2: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答案:这首诗描述了春天的早晨。
诗人睡得很香,不知不觉中已经天亮了。
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啼鸣声。
昨晚夜里风雨交加,不知道有多少花儿凋落了。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春天的美好和短暂。
---文言文3: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情景。
太阳渐渐落山,依偎在山峦之间。
黄河奔腾不息,流入大海。
诗人想要看得更远,于是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
---文言文4:静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独自思考的情景。
床前的明月光照得很亮,诗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他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着自己的故乡。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文言文5:咏柳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柳树的美景。
柳树如同碧玉一般美丽,垂下的枝条如同绿色的丝带。
诗人不知道这些细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只觉得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修剪而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创造力。
---以上只是精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将在后续文档中呈现。
希望这些文言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培养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题50篇高阶版含答案文言文阅读训练题1:《岳阳楼记》节选【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问题】1. 请解释“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中的“两相和”是什么意思?2.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答案】1. “两相和”指的是湖光与秋月的和谐统一,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象。
2.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2:《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1. “春眠不觉晓”中的“春眠”指的是什么?2. 请解释“花落知多少”一句的意思。
【答案】1. “春眠”指的是春天的困倦,人们容易在春天感到困倦。
2. “花落知多少”意味着花朵在春天的风雨中纷纷凋零,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美景易逝的感慨。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3:《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 请解释“白日依山尽”一句的意思。
2.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答案】1. “白日依山尽”意味着太阳即将落山,阳光照耀在山峰上,形成了美丽的景象。
2.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4:《望庐山瀑布》【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问题】1. “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香炉”指的是什么?2. 请解释“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的意思。
【答案】1. “香炉”在这里指的是庐山的香炉峰,因为它的形状像香炉而得名。
2. “飞流直下三千尺”形容瀑布从高处直泻而下,气势磅礴,给人以壮观的感受。
---以上仅是部分题目,如果您需要更多的题目和答案,请告诉我,我会继续为您提供。
部编语文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齐人有好猎者齐人有好.猎者,旷①日持久而不得兽,入②则愧其家室,出③则愧其知友州里④,惟⑤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劣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⑥。
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数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⑦?于是还疾耕⑧,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⑨得良狗。
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旷:历时久远。
②入:在家,③出:在外,④知友:朋友。
里:邻里。
⑤惟:思考。
⑥无以没有办法。
(没钱买狗)⑦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难道不是要我努力耕作赚来钱,然后就可以买好狗了吗?⑧还疾耕:回家努力耕田。
⑨市: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好:()(2)对:()2.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
(2)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3.这则寓言讲述了什么道理?译文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
在家人面前感到惭愧,在外面的好友和邻居面前也感到惭愧,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认为是因为狗不好他想得到一条好狗,可是家里没钱,于是别人对他说:“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
”猎人说:“为什么?”那个人没有回答。
猎人自己思考,难道不是要我努力耕作赚来钱,然后就可以买好狗了吗?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
于是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
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都是这样。
1.(1)喜欢、喜爱(2)回答2.(1)在家人面前感到惭愧,在外面的好友和邻居面前也感到惭愧。
(2)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都是这样。
3.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或要能及时发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张明善讥张士德无张明善则弗乐。
一日,雪大作,士德设盛宴,张女乐,邀明善咏雪。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50篇训练及答案指导前言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培养文学素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训练手册精选了50篇适合小学生的文言文篇目,旨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训练篇目1.《三字经》选段2.《百家姓》选段3.《千字文》选段4.《幼学琼林》选段5.《弟子规》选段6.《增广贤文》选段7.《论语》选段8.《孟子》选段9.《庄子》选段10.《荀子》选段11.《韩非子》选段12.《史记》选段13.《汉书》选段14.《后汉书》选段15.《三国志》选段16.《庄子·逍遥游》17.《庄子·齐物论》18.《孟子·告子下》19.《孟子·离娄上》20.《论语·八佾》21.《论语·里仁》22.《诗经·小雅·鹿鸣》23.《诗经·国风·周南·关雎》24.《诗经·国风·郑风·子衿》25.《楚辞·离骚》选段26.《楚辞·九歌·湘君》27.《楚辞·九章·涉江》28.《古诗十九首·登鹳雀楼》29.《古诗十九首·静夜思》30.《古诗十九首·赋得古原草送别》31.《古诗十九首·望庐山瀑布》32.《唐诗三百首·登高》33.《唐诗三百首·春望》34.《唐诗三百首·月夜忆舍弟》35.《唐诗三百首·江雪》36.《宋词三百首·青玉案·元夕》37.《宋词三百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38.《宋词三百首·声声慢·寻寻觅觅》39.《元曲三百首·天净沙·秋思》40.《元曲三百首·南吕·梁州第七·登快阁》41.《明诗选·登金陵凤凰台》42.《明诗选·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43.《清诗选·长相思·山一程》44.《清诗选·己亥杂诗·其五》45.《清诗选·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46.《清诗选·出塞》47.《清诗选·凉州词》48.《清诗选·竹石》49.《清诗选·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50.《清诗选·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一》二、答案指导1.《三字经》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百家姓》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千字文》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幼学琼林》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5.《弟子规》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6.《增广贤文》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7.《论语》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8.《孟子》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9.《庄子》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0.《荀子》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1.《韩非子》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2.《史记》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3.《汉书》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4.《后汉书》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5.《三国志》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6.《庄子·逍遥游》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7.《庄子·齐物论》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8.《孟子·告子下》答案:(此处提供答案)19.《孟子·离娄上》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0.《论语·八佾》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1.《论语·里仁》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2.《诗经·小雅·鹿鸣》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3.《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4.《诗经·国风·郑风·子衿》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5.《楚辞·离骚》选段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6.《楚辞·九歌·湘君》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7.《楚辞·九章·涉江》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8.《古诗十九首·登鹳雀楼》答案:(此处提供答案)29.《古诗十九首·静夜思》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0.《古诗十九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1.《古诗十九首·望庐山瀑布》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2.《唐诗三百首·登高》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3.《唐诗三百首·春望》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4.《唐诗三百首·月夜忆舍弟》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5.《唐诗三百首·江雪》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6.《宋词三百首·青玉案·元夕》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7.《宋词三百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8.《宋词三百首·声声慢·寻寻觅觅》答案:(此处提供答案)39.《元曲三百首·天净沙·秋思》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0.《元曲三百首·南吕·梁州第七·登快阁》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1.《明诗选·登金陵凤凰台》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2.《明诗选·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3.《清诗选·登鹳雀楼》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4.《清诗选·己亥杂诗·其五》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5.《清诗选·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6.《清诗选·出塞》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7.《清诗选·凉州词》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8.《清诗选·竹石》答案:(此处提供答案)49.《清诗选·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答案:(此处提供答案)50.《清诗选·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一》答案:(此处提供答案)结语通过本训练手册的练习,相信小学生朋友们能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郑人买履[lǚ]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的字。
先自度.其足(度量)吾忘持度.(量好的尺寸)2、翻译。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鞋的大小呢?(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到回来的时候,市集已经结束了,于是就没买到鞋子。
3、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3、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
答:做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迂腐、固执。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欧阳修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dí](1)画地,教以书(2)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3),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4)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5)。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摘自《欧阳公事迹》)【注释】(1)荻: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
茎可以编席箔。
(2)书:书写。
(3)及其稍长:等到他年龄大些了。
(4)或:有时。
(5)惟读书是务:只是致力读书【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荻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小学文言文阅读技巧题70篇含答案第一篇:《孔子曰》题目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已。
”请问:1. 请解释“君子”一词的意思。
2. 孔子认为君子在饮食和居住上应该怎样做?3. 孔子认为君子的特点是什么?答案1. “君子”一词的意思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 孔子认为君子在饮食上不应该追求饱足,居住上不应该追求安逸。
3. 孔子认为君子的特点是敏于事而慎于言,也就是说他们在处理事情时要迅速敏捷,而在说话时要谨慎。
第二篇:《孝经》题目《孝经》有云:“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请问:1. 请解释“孝经”一词的意思。
2. 《孝经》认为孝顺的本质是什么?3. 《孝经》认为孝顺不应该注重什么?答案1. “孝经”是一部讲述孝顺之道的经典著作。
2. 《孝经》认为孝顺的本质在于质实,也就是真诚实在。
3. 《孝经》认为孝顺不应该注重外表和装饰。
第三篇:《老子》题目《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请问:1. 请解释“老子”一词的意思。
2.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应该如何行事?3. 《老子》认为水具有哪些优点?答案1.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应该像水一样行事,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
3. 《老子》认为水具有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的优点,同时还具有处众人之所恶的品质,因此接近于道。
......第七十篇:《孟子》题目《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请问:1. 请解释“孟子”一词的意思。
2.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在哪里?3. 《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做才能称为异于禽兽?答案1.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被认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具有道德和理性。
3. 《孟子》认为人应该发挥自己的道德和理性,才能称为异于禽兽。
以上就是7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技巧题的答案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篇一:《白日依山尽》太阳逐渐西沉,只见山峦上一片白云,如同白练一般。
整个山峦就像是被白绢包裹着。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这句诗用简洁的语言形容了夕阳的美景。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王之涣】2. 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景色?【夕阳的美景】篇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静夜思》中的名句。
诗人在月光的照耀下,思念着遥远的故乡。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李白】2. 诗人在这首诗中思念着什么?【故乡】篇三:《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诗人表达了追求进步和上升的愿望。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王之涣】2.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愿望?【追求进步和上升】篇四:《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静夜思》中的名句。
诗人在月光的照耀下,思念着遥远的故乡。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李白】2. 诗人在这首诗中思念着什么?【故乡】篇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名句。
诗人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杜甫】2.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离别时的场景】*(以下省略,共45篇)*篇五十:《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诗人表达了追求进步和上升的愿望。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王之涣】2.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愿望?【追求进步和上升】。
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50篇(答案解析加译文版)战马记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战马记[明]罗洪先王公桢,济阳公孙也。
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
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
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
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
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
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
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
贼欲降之,公大奋骂。
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
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
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
载箦上,令不深没。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
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发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
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
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
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竞徒手得之。
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
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
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
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翌日,呕血数升死。
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
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
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注]①莝(cuõ):铡碎的草。
②绐(dài ):欺骗。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常羊学射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使虞[yú]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mí]交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hú]拂王旃[zhān]③而过,翼若垂云。
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
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④矣。
’”【注释】①田:同“畋”,打猎。
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③旃(zhān):红色曲柄的旗。
④必:完全肯定。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王引.弓欲射。
(拉开)⑵如使置十叶焉.。
(于之,在那里)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欲闻射道乎?你想要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3.从养叔的话中,你领悟出一个什么道理?一个人做事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做好。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盲人识日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mén]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yuè],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
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生而眇.者不识日( 眼瞎)2.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3.而人之未达.也( 洞晓)4.扪.烛而得其形( 用手摸)二、翻译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诱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
2.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从盘到钟,从蜡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三、“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答:只了解事物的局部,甚或是皮毛。
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50篇含答案十道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步骤一:阅读短文先读懂整篇短文的大意,抓住关键词,理清逻辑关系。
步骤二:划词标点划下生字和不认识的词语,标注标点符号,理解句子结构。
步骤三:理解句子仔细阅读每个句子的意思,运用语境推测词义。
步骤四:归纳概括对每个段落的内容进行概括,弄清主题和要点。
步骤五:回答问题根据问题的要求,在短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理解问题意思,精确回答问题。
步骤六:检查答案再次阅读短文,检查回答的准确与否,注意语法和语义的错误。
以下是部分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共50道):1.从以下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若言采葑,言刈茞,请问葑、茞的意思分别是什么?A)菜花、苦草B)香菜、芹菜C)葱、葱D)韭菜、韭菜答案:C)葱、葱2.从以下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其中的“利其器”的意思是指:A)使用好的刀具B)使用合适的工具C)使用锋利的器具D)使用珍贵的器械答案:B)使用合适的工具3.请根据以下句子推测划线词义:“桀溺已深。
”句中“桀”和“溺”的意思分别是什么?答案:“桀”指自大,傲慢,“溺”指沉溺,放纵。
4.请根据以下句子推测划线词义:“夜深犹堪鬼哭。
”句中“堪”的意思是什么?答案:“堪”指可,能够,可以的意思。
5.请根据以下句子推测划线词义:“将军有料。
”句中“料”的意思是什么?答案:“料”指素材,材料,指将军有胆量和才能。
6.请根据以下句子推测划线词义:“望而生畏。
”句中“畏”的意思是什么?答案:“畏”指害怕,担心,忌惮。
7.请根据以下句子推测划线词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句中“乘”的意思是什么?答案:“乘”指骑,坐,指昔人已经乘黄鹤飞走。
8.请根据以下句子推测划线词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句中“瑕”的意思是什么?答案:“瑕”指瑕疵,不完美的意思。
9.请根据以下句子推测划线词义:“古人天下有勇无谋,中外有谋无勇。
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50篇含答案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既.毕,令间谍问曰(3)魏王雅望非常..(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粗体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五、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粗体词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
六、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七、(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答:八、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仕于南方仕:( 2 ) 席上食菱食:(3)欲以去热也以:(4)欲以去热也去: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九.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难:(2)幸尚宽,何为不可幸:(3)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为:(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以:2.上文最后一句中的“此”指代的是_。
3.用现代汉语写出“宁可以急相弃邪?”一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从文段内容看,华歆、王朗谁优谁劣?理由是什么?十.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2)如入鲍鱼之肆肆: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②。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g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2)使侄录.之()(3)侄罔然..而止()(4)执所书.问曰()2.翻译下列句子:(1)此何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