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449.13 KB
- 文档页数:13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出玉门关后,向导借故离开了他。
他走入沙漠地带,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黄沙漫漫,无边无际,他只得寻着骆驼粪的踪迹前行。
一天,他迷失了方向,身体又极度困乏,便下马取皮囊喝水。
不料一时失手,水全流光了。
他只得东行十余里,忽然想:“我曾发誓,若不到天竺,决不向后退一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
”于是立刻勒马西行,连行五天五夜,人马一齐倒卧在沙石上。
后多亏马醒后把他带出沙漠,终于到达北印度。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他”去天竺干什么?(2)与“他”同时期的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3)“他”为唐朝、天竺文化传播作出了什么贡献?(4)你觉得在“他”身上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答案】(1)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鉴真东渡日本(3)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
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4)坚贞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出玉门关后,向导借故离开了他。
他只得东行十余里,忽然想:“我曾发誓,若不到天竺,决不向后退一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
”终于到达北印度。
”和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结合所学知识,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鉴真东渡日本。
(3)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
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4)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坚贞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
2.材料论述材料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
课题:《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科目:历史教学对象:初一学生课时:1课时(45分钟)提供者: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案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它主要主要讲述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它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时,这两个历史事件真实体现当时的国家的实力以及统治者的对外政策。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玄奘和鉴真其人,玄奘西行原因、取经经过、取经后的中印文化交往;2 鉴真东渡的时间、原因,六次东渡的艰苦历程,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学生搜集过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历史史料。
2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2.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到国家强大不仅向外传播自己的先进文化,还应虚心吸纳外来文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对于初中生来讲,本课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较感兴趣,他们可以凭借已有知识在课堂上积极交流,分组讨论,有了平等对话的自由空间。
课前将学生分成二组,一组搜集玄奘西行的资料,准备《西游记》中的故事,一组搜集鉴真东渡的资料和故事。
通过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课前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动手搜集一些资料,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些多媒体、课件、视频的使用,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剧的表演,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2.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等基本历史史实。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播放:(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片段)2.导入:当然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等许多都是虚构的,而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确实有像小说中主人公唐僧这样的一个人,那么现实中的唐僧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真的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古代史上的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鉴真东渡的影响玄奘西行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意1.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给当地更多人民带去先进的农耕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
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祖国民族统一和领土疆域的完整。
具有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2.鉴真东渡:佛教方面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佛法,传律授戒。
鉴真僧众在日十余年的活动达到了这个目的。
由于天皇的重视,鉴真被授于“大僧都”的职务,成为“传戒律之始祖”。
“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
”鉴真所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的大总寺。
日本的佛经多由百济僧侣口传而来,错漏较多。
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他惊人的记忆力,纠正日本佛经中的错漏。
3.玄奘西行:玄奘西行加强了东西方的陆上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不仅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还为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从玄奘西行以后,佛教完整教义传入了中国,弥补了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教义的不完整,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大大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4.郑和下西洋:政治方面,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
文化方面,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
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经济方面,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
玄奘与鉴真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作文提起玄奘和鉴真,这两位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高僧,那可真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先说相同点吧,这二位那可都是怀着坚定信念,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文化,不惜历经千辛万苦的主儿。
他们心中的那团火,那股子执着劲儿,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都是长途跋涉,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那可不是咱现在出门旅游,买张票、住个店那么简单。
一路上,没吃的、没喝的、路不好走,这都是常事儿。
但他们愣是没被这些困难打倒,心里就想着把佛法的智慧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还有啊,他们对于佛教的虔诚和专注,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每天念经、修行,把佛教的教义研究得透透的。
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让他们在佛教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大师。
不过,要说不同点,那也是一箩筐。
就拿出行的方向来说吧,玄奘是往西走,去印度取经;而鉴真呢,则是往东渡,去日本传道。
这方向一反过来,经历和遭遇也就大不相同了。
玄奘西行的路上,那简直就是一部现实版的“荒野求生”。
他经过了茫茫大漠,那沙子吹起来,能把人给埋了。
有时候走了好几天都见不着一个人影,水喝完了,干粮也没了,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但他咬着牙,硬是一步步走了过去。
而且,玄奘去印度,更多的是为了把正宗的佛经取回来,丰富咱们国家的佛教典籍。
再看看鉴真,他东渡日本可就没那么顺利了。
前前后后尝试了好几次,不是遇到大风浪,就是船出问题。
有一回,船被吹得七零八落的,差点就把命给丢了。
但鉴真大师就是不放弃,一次次重新准备,一次次再次出发。
他去日本,主要是把咱们这边已经成熟的佛教文化和相关的技艺传授过去,帮助日本发展佛教。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书上看到关于玄奘在沙漠中的一段描写,那细节简直了。
说他走着走着,突然一阵狂风卷起漫天的黄沙,瞬间就把他包围了。
眼睛睁不开,呼吸都困难。
他只能趴在地上,紧紧地抱住行囊,生怕被风给卷走了。
等风停了,他站起来,满脸满嘴都是沙子,模样狼狈极了。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呈现诗词]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教师讲述]
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两句诗。
这是唐代诗人
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九天
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两句诗是什
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
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这两句诗,
虽有一定的文学渲染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当时唐朝时期各方来唐的盛况。
的确,唐朝
时期,由于自身的繁荣,加上唐朝实行开明的民
族政策,对外交往十分活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
国的人们来到大唐。
可以说,这一时期,世界在
走向大唐,同时,大唐也在走向世界。
请大家把
书翻到第19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走
向世界的大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起
去感受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况。
阅读古诗,跟随教师
的讲述,体会唐朝万
国来朝的盛况
通过诗词
导入,营
造本课的
学习氛
围,教师
开篇点
题,明确
本课学习
主题。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论述题好嘞,今天咱们聊聊两个历史上的大人物,一个是玄奘,一个是鉴真。
这俩人可都是传奇呀!玄奘的西行就像是一部大冒险故事,翻山越岭,走了那么多地方,为的就是取经。
你想想,他当时可没有飞机、火车,光靠双腿走!每天都是磨蹭磨蹭地走,时不时还得躲避强盗、野兽,这种艰辛真是常人难以想象。
想象一下,他那颗坚定的心,像是个不怕风雨的船长,朝着目标一路前行。
为了那几卷佛经,他从唐朝一路走到印度,简直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真实写照。
玄奘到达印度后,哇,那可真是收获满满。
他不仅找到了真经,还结识了一堆高僧大德。
你说,这在今天就像是参加一场超级盛大的国际会议,跟一堆大师辩经论道,真是太爽了!想象一下他在那儿大呼小叫地说:“你们这些法师,今天咱们来讨论一下这个‘空’字!”然后大家围成一圈,辩论得不可开交,笑声、掌声,简直就像在开派对一样。
玄奘带着满满的经书,满载而归,真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接下来再说说鉴真,这位仁兄可也是不简单。
他是从中国东渡到日本的,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可实际上,那条路可比玄奘西行要复杂多了。
鉴真为了传播佛教,背负着重重的责任,仿佛肩上扛着一座山。
他几次试图渡海,却屡屡遭遇风浪,简直就是“波涛汹涌,寸步难行”。
有一次,他的船几乎翻了,这个时候,想想如果是我,估计早就“心灰意冷”了。
但鉴真不这样,他坚持着,像个铁人一样,最终在第六次渡海的时候成功了。
这种勇气,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鉴真到了日本后,真的是个“文化大使”。
他不仅带来了佛教的教义,还把中国的建筑、书法、音乐统统带过去。
你说,这多像是当年的“文化输出”,让日本的朋友们都开了眼界。
想象一下,他们第一次见到那种飞檐走壁的建筑,心里一定在想:“这是什么神仙设计啊!”所以,鉴真的影响力可真是大,后来日本的佛教和文化都是受他启发的,简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玄奘和鉴真这两位,都在追求知识、传播文化的道路上走得不远,却也走得很精彩。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之间的联系小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是两位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高僧分别在唐朝的西行和东渡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初一历史对外友好往来试题答案及解析1.“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史实突出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征是:()A.政治清明B.经济繁荣C.交通发达D.对外开放【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比较综合能力。
分析题目,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反映了唐朝与日本和印度的交往,故其共同特征是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2.唐朝时,日本派出大批来到中国学习唐朝文化;宋朝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加以管理。
【答案】遣唐使、市舶司【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日本同中国交往的史实,以及宋朝政府在港口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唐朝时,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唐朝文化;宋朝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3.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见下图:玄奘西行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请完成:⑴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他要到哪里求取佛经?(2分)⑵材料二中鉴真“航东海”的目的地是哪里?其中的“道艺”指什么?(2分)⑶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时期的对外政策的特点?(2分)⑷材料三中的“天朝”是指哪个朝代?“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2分)⑸对比以上两种对外政策,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以古鉴今?(2分)【答案】⑴玄奘,天竺(2分)⑵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2分)⑶开放和开明(2分)⑷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或闭关政策。
(2分)⑸坚持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学习别人的长处,发展自己。
(其它意思相近也可,2分)【解析】⑴本题考查的是玄奘西游的相关知识内容。
要识别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根据所学知识,书中的图画即可回答,玄奘是唐朝著名法师,世称唐三藏,意为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图示学习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
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代》这一课的知识时所绘制的示意图,请你结合此示意图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的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
北宋结束了A 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B 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登基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辽与北宋的和议、B政权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
(3)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五代十国,金,赵构,临安(2)澶渊之盟,郾城大战。
(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解析】【详解】(1)根据示意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因此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金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基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之间的和议是澶渊之盟,金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郾城大战中岳飞收复了很多失地。
(3)依据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看法是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文莹《湘山野录》材料二:“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路确定观点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是两位历史上著名的中国佛教传教士,他们分别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前往印度和日本传播佛教。
以下是基于所学知识的一些观点和论述:
1. 影响范围和传播成果:玄奘和鉴真的传教活动对于当时中国和东亚地区的佛教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玄奘在印度取得了大量佛教经典的真迹,将其带回中国并进行翻译,极大丰富了中国佛教的文化资源。
鉴真则在日本建立了数个佛教寺院,并对日本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跨越国界的传教意义:玄奘和鉴真的传教活动展现了中国佛教的国际化特征。
他们通过跨越国界的传教,促进了中国与印度、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这种国际传教对于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文化传承和融合:玄奘和鉴真传播佛教的同时,也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他们在异国他乡设立的寺庙体现了中国建筑和艺术的特色,同时,他们也将中国的法律、政治思想、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传授给了当地的人民,为中国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承和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个人修行和团体传教的平衡:玄奘和鉴真既注重了个人的修行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努力进行团体传教和社会服务。
玄奘在印度学习佛法的同时,还积极传授佛法给其他人,鉴真在日本建立的寺庙则成为了整个社群的精神家园,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精神慰藉和教育。
总之,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是中国佛教传教史上的重要事件,通过他们的努力,佛教思想得以传播和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其他东亚文化的交流融合,同时也展现了个人修行和社会关怀并重的平衡发展。
这些活动对于推动中国和东亚文明的发展与互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