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等史实,知道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共18页
- 格式:ppt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18
中招高频篇专题九古代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一、专题解读1.本专题主要复习古代文明交流中的典型事件和重大影响,主要以中外文明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为主。
另外,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大融合、中华民族的不断充实和发展也可以归为此类。
2.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和平交往如阿拉伯数字西传、马可波罗来华、玄奘西行等;其二是暴力冲突如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等。
其中第一种方式是主要方式,在人类文明交往史上占主要地位;第二种方式属于政治冲突中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是被动的、消极的,也是不可取的。
二、命题展望1.从近三年的中招考试情况看,古代历史的考点主要集中在科技文化和中外文明的交流方面,如:阿拉伯人的贡献、阿拉伯数字、《一千零一夜》、战争与和平对文化的影响、马可·波罗来华等等。
今后的中考情况仍会与此相似,但是要注意文化的广义内涵。
2.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意文化年等。
这些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以我们复习时要注意中国古代史中促进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尤其要注意中外文化的交流,如四大发明的传播、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圣诞节的传播等等。
三、新闻聚焦1.民俗专家呼吁为中国传统年正名春节应称“中华年”据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记者周玮)农历兔年到来之际,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呼吁,将传统的年正名为“农历年”或“中华年”,作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民俗年,共同的精神家园。
2.春节,世界文化中的独特符号新华网北京2月3日电(记者丁宜)寅虎归去卯兔来,四海五湖喜迎新春。
春节,这一原本属于中国和东方的节日,伴随世界文明交融的扩大,以及中国等亚洲国家国际地位、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正步步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熔炉中的独特符号。
3.印尼华文教育协会欢度中国农历新年新华网北京2月3日电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2日晚代表当地华文教育界宴请近百名中国志愿者教师和留学生,与他们共度除夕。
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和文化影响有哪些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和文化影响1.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均为长安。
2.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前3世纪传入中国。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3.印度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主要包括印度的宗教、数学、天文等领域的知识。
印度的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宗教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影响。
4.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希腊的神话、哲学、艺术等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5.波斯文化:波斯(今伊朗)的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波斯的医学、天文学、数学等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6.阿拉伯文化:阿拉伯的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阿拉伯的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7.马可·波罗:意大利旅行家,13世纪来到中国,曾任元朝官员。
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介绍了欧洲的情况,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8.耶稣会士:16世纪至18世纪,许多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传播天主教,同时也介绍了西方的科技、文化等领域知识。
9.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项发明传入西方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0.外来物种: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外来物种,如葡萄、核桃、胡萝卜等,对中国古代的农业、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11.文化交融:古代中国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还体现在思想、道德、宗教等方面。
例如,佛教的传入促使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等领域发生了变革。
12.对外开放:中国古代外来文明和文化影响的出现,与当时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密切相关。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中国古代文化不断发展和丰富。
七年级下册历史13知识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历史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发展自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中,共涉及了13个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这13个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1. 走向海洋的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国际贸易往来的重要渠道,是古代中国向世界开放的重要标志。
本章主要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开拓视野、促进贸易往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东亚文明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而在东亚地区,也孕育了许多灿烂的文明。
本章将中华文明与周边几个主要文明体系进行了比较和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文化的底蕴,也能更好地认识周边国家和文化。
3. 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14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出现了大规模瘟疫的时期。
本章主要介绍了黑死病的传播、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欧洲历史,也对于疾病防控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4. 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明清时期是中国科技文化的黄金时期,也是世界科技史上不可忽视的部分。
本章主要介绍了当时的科技成果、发明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自己国家的科技成就、发展历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大国,在古代,就有着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本章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几个主要的思想流派,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6. 意大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人文运动,也是欧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主要介绍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背景、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世界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7.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经历了许多剧烈的变革,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本章主要介绍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主要内容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020年重庆市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文明的交流互鉴(8年7考)(2018.A卷24题、2017.A卷24题、2016.B卷23题、2015.A卷25题、2015.B卷26题、2014.B卷25题、2013.B卷26题)线索梳理中外文明交流时期史实/方面概况汉朝丝路沿线丝绸之路:(1)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2)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到达朝鲜、日本;另外一条向南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此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造纸术的发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使用日益普遍。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唐朝与日本遣唐使来华:将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推动日本的大化改新,促进了两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新罗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且广泛流行与印度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经,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主持译经工作。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宋元马可·波罗来华元世祖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来华,回国后口授了《马可· 波罗行纪》一书,对欧洲人了解东方世界起了重要作用现代与合作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中国历史中外使来朝例子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对外开放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流和趋势。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中华民族以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演变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开放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奠基时期,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使国家在对外开放中的角色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主导力量。
统一后的秦王朝在对外交流上有了长足进步。
徐福东渡尽管不是主观上的对外交流,但这种大规模的人员和物资远洋航行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客观上使秦的文明远播异域,也为此后与东亚的交流开辟了道路。
秦与朝鲜、越南之间有丝绸、漆器、铁器等贸易往来,与西域也有民间交往。
汉代是对外开放的大发展时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了关于西域较为全面、细致的报告,被称之为“始开西域之迹”。
张骞通西域,是中原王朝首次以官方名义与西域的接触,其所开辟的道路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沿着这条道路越葱岭向西或西南,可抵达中亚、地中海东岸和南亚。
这条道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两汉之际因战乱和匈奴势力的扩张,中原与西域隔绝60余年。
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在东汉政府尤其是班超艰苦卓绝的努力下,西域诸国与汉重新建立了联系,丝绸之路再次打通。
班超派属下甘英出使大秦(罗马),至地中海东岸而返,进一步加强了东汉政府对中亚、西亚以及罗马帝国的了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发展时期,各政权在对外开放上积极主动,民间交往则更趋活跃。
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与魏晋南北朝的使节往来不断,中国史书中对这三国的丰富记载,是双方交往的见证。
和而不同作文11篇和而不同作文1“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大智慧,也是传统文化对于君子之道的诠释。
它教导我们一方面要与他人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又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特。
在文化问题上不也是如此吗?四川大学生发起“拒绝圣诞节”活动,这种粗暴的盲目排外的做法,不但不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反而是违背了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与精神。
必须承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确实出现了问题,端午,重阳越来越无人问津,圣诞节,情人节却越来越热火朝天。
这绝不是在危言耸听,而是真切的现状。
因此很多人要求禁止“洋节”看起来似乎并非没有道理。
但仔细推敲便发现,这种要求实际上是出于一种“非此即彼”的粗暴逻辑。
难道中国人不过圣诞节了,传统节日就会重受青睐吗?这种逻辑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我们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更多还是在我们自身身上。
节日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对其内涵的了解,对节日自然会莫名奇妙乃至生发淡漠。
也许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爱国壮举,但又有多少人能领会他当时的泪水与绝望,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也许我们的蒙学读本会告诉我们,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不了解他的精神,自然也会对他缺乏足够的敬意,自然就会对端午节缺乏足够的兴趣。
从这个意义上说,“洋节”更缺少在中国生长的土壤。
很多人热衷于过圣诞节,但真正让他说说节日的内涵,恐怕是“一问三不知”。
中国的圣诞节,感恩节,是生长在市场炒作的土壤上的,换句话说,中国人过的并不是圣诞,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购物节”。
单凭市场炒作而红火的节日,早已失去了节日其本身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庆幸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没有给急功近利的市场环境玷污,仍是一份文化的净土。
我们还可以在春节守岁,在元宵吃汤圆,在端午赛龙舟,在重阳遍插茱萸,在中秋共赏月圆,而不是和圣诞节一样,去商场购物。
到这一步,不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才真正是传统文化的悲哀,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中华民族——我们的骄傲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她发源于黄河流域,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她经过沧海桑田,时代更迁后,仍然屹立在华夏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
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五千年的艰难困苦,从未使她倒下,她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灵魂,她的名字,是那么地响亮,那么地雄壮,她就是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我们的骄傲,是因为她坚强。
从尧舜禹到夏商周,从春秋战国到三国鼎立,从贞观之治到闭关锁国。
这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没有使中华民族失去斗志。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以及一系列的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中华民族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毅力,过关斩将,历尽了一切艰难险阻,渡过了危机。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突破前人,史无前例,更是使她标新立异,谱写新章。
如今,中华民族正带领着华夏子孙勤奋致富,奔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
中华民族是我们的骄傲,是因为她创新。
自中华民族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中华民族便一直在革新奋斗。
从上古结绳而治到仓颉造字,从青铜的铸造到铁的冶炼,从四大发明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以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两弹一星,和如今的载人航天,神舟七号,科技奥运。
这一切文明和科技的成果,都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结果。
由于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推动了自己和世界发展,提作文高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使自己得到生生不息的发展,使自己成为世界创新方面的领军人物。
创新是民族的动力和灵魂,我们必将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致力于民族的繁荣兴旺。
中华民族是我们的骄傲,是因为她热爱和平。
从唐朝的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到民族大融合,从四大发明的传播到马可波罗来华,从反法西斯到抗美援朝,这无一不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表现。
如今,中国已是联合国常人理事国,在国际各项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华民族正为世界和平贡献着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于朝核问题,对于中东问题,一直主张和平解决,同时,中华民族为和平实现大统一,而实行一国两制。
高考作文素材: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考作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篇1】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同地域,不同大洲人们联系越来越密切。
从几百年前的航海时代,人们发现新大陆,打破了地理隔阂;到之后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火车、汽车、飞机使得不同地域间人们的联系更为紧密;再到互联网时代,我们共同居住在“地球村”,足不出户便可以同世界各地的朋友畅聊……全球每一个人的命运也紧紧联系在一起。
因此,“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应运而生。
往小处讲,命运共同体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将每个个体的命运紧紧相连,那这个民族就会出现内部的分裂。
每一个成员如果不能同心协力,为民族的发展尽一份力,那么还怎么期待这个民族变大、变强呢?中华民族的发展也是如此。
历史上,我们不排斥外族,充分的接纳包容各个外来民族,使外族文化融入中华民族,造就了今天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而今天,面对祖国还未完全统一的现状,民族命运共同体更为必要。
建立各族人民间的民族命运共同体,使得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共同促进民族和睦与繁荣;建立内地与港澳同胞的民族命运共同体,使得内地与港澳同胞共同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共享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成果;建立大陆与台湾人民的民族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实现。
民族命运共同体,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每一位中华儿女因中华民族感到幸福与自豪,让中华民族因每一位中华儿女而蓬勃发展,更加富强。
而往大处说,命运共同体关乎人类的共同命运。
全球化的发展确实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但真正从全球化中获利的只有部分国家。
有人认为:全球化事实上是阻碍了发展,他的出现,使得富国越富、穷国越穷,这样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各国间的矛盾冲突。
因而他们排斥全球化。
然而,正是因为全球化,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才有可能。
全球化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使我们“地球村”中的每个村民的命运都息息相关。
基础通关——《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反映的是()A.唐朝的繁荣与开放B.唐朝民族的交往C.唐朝对外交通的发达D.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2.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需要查阅的资料是()A.《马可·波罗行记》B.《资治通鉴》C.《大唐西域记》D.《史记》3.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有“名不副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名词与说法。
其实历史上也有很多“名不副实”的名词,下列不属于这一类的是()A.阿拉伯数字B.文艺复兴C.印第安人D.鉴真东渡4.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此书是()A.《西游记》B.《大唐西域记》C.《徐霞客游记》D.《水经注》5.观察下面图片,其探究主题是()A.古代中日交流B.古代印度和日本交流C.佛教的传播D.古代日本的统一6.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及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①鉴真东渡日本②玄奘西游天竺③遣唐使④文成公主入藏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7.“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
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材料中的“你”是()A.崔致远B.弘法大师C.玄奘D.阎立本8.研究唐朝时期印度、中亚的历史,最好参考的书籍是()A.《史记》B.《资治通鉴》C.《西游记》D.《大唐西域记》9.“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一百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
城内围隔成一百多个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
在胡商开设的酒肆中,胡姬当街卖酒,顾客盈门。
城内有拜火教、景教寺庙”。
文中描述的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唐朝长安B.北宋开封C.南宋临安D.清朝北京10.《经典咏流传》是央视打造的一档大型文化音乐节日。
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遣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习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驼铃》并配合一些大漠风光和新疆风情的PPT图片导入。
【讲授新课】: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西域地图问题1:西域到底在哪儿?问题2:结合图片,说说西域的特点(荒凉、人迹罕至)。
2、张骞出使西域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展示虚拟汉武帝招贤令问题1:“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须完成什么任务?问题2: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要去攻打匈奴呢?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材料问题1:张骞西行途中遇到什么困难?问题2:从张骞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精神?创设情境三:多媒体展示一组物品展示西域和中原地区的物产交换,从而得出结论:张骞的西域之行,使得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西汉疆域图》二、丝绸之路问题:为什么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展示陆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2、海上丝绸之路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创设情境三:放视频《中华历史五千年》(三分钟左右)补充两组资料让学生深刻体会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