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PPT
- 格式:ppt
- 大小:650.50 KB
- 文档页数:36
XX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精品课件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科学基础和社会动力是什么?2. 为什么说农业生态学在中国有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基础?3. 请分别举自然界的例子、社会的例子和人造产物的例子说明什么是系统?它们的结构和功能是否符合一般系统的特点。
4. 生态系统仅仅是一组存在同一地点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还是有坚实物质联系的整体呢?还是在两者之间?5. 为什么说“农业生态系统是深深地打下了人类社会印记的生态系统,是被人类驯化了的生态系统”?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生物结构1. 生态环境如何影响和塑造生物?生物又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并影响到自然环境?2. 举例说明两个种群间的相互作用类型。
3. 如何利用生命表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期望寿命。
4. 生物次生代谢物的生态学意义是什么?5. 在农业生态系统建设中,如何利用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原理?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综合结构1. 你能举例谈一谈下列区域一个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的差别吗?(1)山地—丘陵—平原—低洼地(2)城市近郊—远郊—农村(3)人口密度大—人口密度低(4)温带—亚热带—热带2. 能够举例说明下述农业生态系统复合结构吗?(1)农牧结合(2)农林结合(3)农渔结合(4)林牧结合(5)林渔结合(6)渔牧结合3. 食物链加环有哪些种类,举例说明食物链结构类型?4. 如何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安排来充分利用下述其中一个地方的全年温度、降水和地力资源?(1)平原—农田(2)一片山坡地(3)一个鱼塘5.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越好吗?为什么?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能流1. 什么叫耗散结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吗?为什么?2. 进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有什么形式?有什么路径?3. 初级生产者在能流中的地位怎样?如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4. 试述次级生产中的能量平衡关系。
如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5. 人工辅助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何作用?如何合理使用各种人工辅助能?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物流1. 试用一个既能养猪又种水稻的农户为例分析氮、磷、钾、碳、水等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循环流动的途径。
第1讲农业生态学绪论引言图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比较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利用生物与资源环境形成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的过程。
1)生物:(1)农业生物----经过人工驯化的生物,如:大田作物、果树、蔬菜、家畜、家禽、水产、林木等。
(2)人:调节者和消费者。
2)环境:(1)自然环境:光、热、水、气等气候+土壤(2)人工环境:温室、水库、防护林带等。
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的学科。
•了解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尤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生态问题。
一、生态学概述(一)6个生态学定义:生态学(ecology)的定义主要的有6项,代表着生态学发展的3个主要阶段。
1、德国生态学家赫克尔(Haeckel, 1869)最早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英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称生态学为“研究科学的自然历史”。
(1)表明生态学的研究着重于个体生态学的研究。
3、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erewarth,1954)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有机体分布与多度的科学”。
4、加拿大生态学家克雷布斯(Krebs, 1972)进一步將该定义扩展为“研究生物有机体分布与多度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2)生态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种群生态学的研究。
5、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Odum,1971)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6、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提出了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3)反映了生态学的发展重点转移到了生态系统生态学。
(二)3个生态学发展过程1、生态学的形成Malt hus(1803)→Humblodt(1807) →Darlwin(1859) →Haeckel(1866)2、生态学的发展:E lton(1927) → Tanslay(1935)→Lindeman(1942)→Odum &Odum (1950’)3、现代生态学: 始于20世纪60年代。
《农业生态学》自学指导内容体系: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及系统论综合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课程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主要讲授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优化设计、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学原理应用案例等十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农业生态系统优化与调控及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培养学生生态观与经济观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理念,为日后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教学总计20学时。
课程内容体系图解如下:农业生态学内容体系及图例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本章在概述生态学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引出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分析了农业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并对农业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任务及可能应用方向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在介绍生态系统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比较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在组成、结构及功能上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受人类控制、出现了人工环境、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差及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影响等方面。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原理本章介绍了种群的概念,从结构特征、数量特征及种群的关系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种群水平上存在的若干生态学原理、规律,并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些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原理本章给出了群落的定义,并从数量特征、结构特征、进化特征等方面系统地讲授了群落水平所体现出的众多生态学原理与规律,证明了群落是一个由多个种群所构成的有机、有序整体。
课程中对每一个特征都通过案例解析了相关特征原理的作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章阐述了环境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概念及分类,重点介绍了光、温、水、土壤等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应着讲述了森林、草地、土壤生物、特别是农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生物因适应环境而发生的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的生态学现象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