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分类
- 格式:pdf
- 大小:828.15 KB
- 文档页数:25
腹股沟疝的分类
腹股沟疝是指腹股沟区域的脂肪、肠道或其他腹壁脏器突出至腹股沟皮下组织形成的一种疾病。
根据腹股沟疝的不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
1.直股疝:直肠壁的腹股沟环部位发生裂口,肠管及其他腹腔器官从其中突出形成疝囊,常见于中老年人和男性。
2.斜疝:腹股沟侧壁的腹膜下组织因肌肉缺损而变松弛,使肠管和其他内脏器官突出至腹股沟区域形成疝囊,多见于年轻人和男性。
3.腹股沟性疝:腹股沟区域的脂肪组织因肌肉松弛或肌肉缺损而突出形成疝囊,可发生于男女老幼。
4.复合性疝:在腹股沟区域的内脏器官突出的同时,还伴随其他脏器或组织的突出,如阴囊或女性阴唇等。
以上是常见的腹股沟疝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疝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发现疝囊后应及时就医,以免病情加重。
- 1 -。
腹壁切口疝腹壁切口疝是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壁切口突出的疝。
【治疗措施】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对年老体弱和有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慢性疾患者,可晨手术治疗,应用弹性腹带防止疝块突出。
术前须详细分析发病原因。
如有关病因继续存在,术后可能再复发。
此外,肥胖病人须减肥后再手术。
切口疝的手术多为单纯修补缝合,较少作疝成形术。
单纯修补缝合术切口疝多无完整的疝囊,疝内容物常突出腹壁的缺损部位并与腹壁浅层组织、甚至与皮肤粘连。
宜在原切口边缘的正常腹壁处作梭形切口,避免误伤粘连于切口下的脏器。
分离粘连,回纳疝内容物,切除疝环及其周围的疤痕组织,分层缝合腹壁,不应有张力,有时也可将筋膜重叠缝合加固腹壁。
疝成形术不常用,如为巨大的切口疝,腹壁缺损过多而无法缝合时,可置入自体阔筋膜、纺绸或其他合成纤维网修复缺损。
【病因学】病因与原手术时患有的全身和局部因素有关。
切口感染这是切口疝最主要的病因,感染后切口二期愈合,疤痕组织多,腹壁有不同程度的缺损,切口部位腹壁强度明显降低。
据统计,切口感染后切口疝的发生率是一期愈合切口的5~10倍。
预防切口感染乃是降低切口疝发生率的最重要的措施。
切口类型切口疝多见于直切口。
腹壁各层肌肉(除腹直肌肌纤维为纵行走向),腱膜和筋膜的纤维以及神经均为横形走向,直切口势必切断上述各层组织。
此外,缝合后的直切口始终承受着横向牵引的张力。
如腹壁薄弱、腹腔内压力高,很易发生切口裂开。
显然,横切口的切口疝发生率远低于直切口,腹壁各层组织的横向张力也有利于横切口的对合。
其他因素腹壁薄弱或患有使腹内压增高的慢性疾患易诱发切口疝,故多见于年老或肥胖患者。
其他与原手术有关的因素为术中麻醉效果欠佳,腹壁强行对拢或缝合时腹壁各层组织未准确对合。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站立时切口处有疝块突出,咳嗽或用力时更明显。
通常疝环较大,平卧后疝块即自行回纳消失。
如疝块较大有较多脏器和组织突出,可有腹部隐痛、牵扯下坠等不适。
由于疝环宽大,很少发生嵌顿或绞窄。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腹股沟斜疝,也称为腹股沟疝,分类标准如下: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斜疝:从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直疝:从直疝三角凸起的疝。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马鞍疝:斜疝和直疝同时存在。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股血管周围疝:位于股血管前方或外侧的疝。
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分类: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在站立或活动时突出,但在平躺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以返回腹腔。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但并未发生嵌顿,疝内容物也未发生器质性病理改变。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通常伴有疼痛、肠梗阻等症状,但并未出现缺血坏死。
绞窄性疝:作为嵌顿性疝的并发症,疝内容物出现缺血坏死,可能导致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3. 特殊类型疝:Richter疝(肠管壁疝):突出的疝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而非整个肠管,因此患者通常不会出现肠梗阻症状。
Littre疝(小肠憩室疝):突出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指Meckel憩室。
滑疝:疝内容物为膀胱、乙状结肠或者回盲部。
逆行性嵌顿疝:突出的小肠严重扭曲,通常存在多处的肠坏死。
阑尾嵌顿疝:此类型的疝内容物为阑尾,并发生了嵌顿。
4. 根据是否进入阴囊分类:斜疝可以经内环口进入阴囊,表现为腹股沟及阴囊肿块。
直疝也可进入阴囊,但相对斜疝少见,大多表现为腹股沟肿块。
股疝等不会入阴囊。
此外,腹股沟斜疝还可以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其中,先天性腹股沟斜疝主要是由于鞘状突未闭所致,而后天性腹股沟斜疝则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手术、外伤、感染、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长期腹壁劳力等。
以上分类标准有助于医生对腹股沟斜疝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或他人疑似患有腹股沟斜疝,请尽快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
疝的科普知识疝在人群中属于多发病、常见病,俗称“小肠气”,也叫疝气。
多出现在婴幼儿或者中老年患者的腹股沟区,表现为部分突出肿块并且反复发作。
所谓疝,其实就是腹壁肌肉组织出现破洞或者撕裂等现象,而人体内小肠等器官、组织利用该破洞转移位置,从而进入身体中其他位置。
就好像是一个汽车轮胎,外胎破了一个洞,内胎从破洞中突出。
每个人都有患疝的几率,其中小儿跟中老年男性的几率最大。
本文主要针对疝的种类、疝出现的原因、疝的症状以及治疗方式进行阐述分析,如下所述:1.疝的分类根据疝发生位置不同,对疝进行合理划分,比如:①在脐部突出为脐疝;②在腹股沟突出为腹股沟疝;③在腹部造瘘口突出为造孔疝;④在切口周围突出为切口疝等。
临床中较为普遍的疝有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造口疝、白线疝、半月线疝、腰疝、食管裂孔疝、盆底疝等,其中腹股沟疝是出现率最高的。
所谓腹股沟疝主要是指小肠与大网膜经腹股沟部位(大腿根)的腹壁薄弱区突出形成可复性或者不可复性包块,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即患者在站立或者腹部压力升高时腹股沟位置会出现包块,但是平躺之后会不见。
据不完全统计,60岁以下人群腹股沟疝发病率在0.16%左右,而超过60岁的人群腹股沟疝发病率高达1.18%。
因此,一定要对腹股沟疝提高重视。
2.疝出现的原因(1)腹壁强度降低①先天性。
比如婴幼儿,尤其是腹部,并未完全发育好,还十分薄弱,所以很容易出现疝;②后天性。
例如老年人,他们的年纪大了,腹壁肌肉就会逐渐变得松软、老化,从而致使腹壁肌肉松软,所以极易出现疝。
(2)腹内压增高如果存在慢性咳嗽、慢性便秘、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以及婴儿时常哭啼都会导致腹内压上升,从而出现疝。
3.疝的症状疝最为明显的症状是在身体外表鼓出一个包,部分病人会出现坠胀感、消化不良、疼痛、便秘等。
通过总结,发现疝在不同时期症状也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是刚出现疝的时期,疝在破损的洞里出来之后,会形成一个包,但是它自己还可以回归原位,也就是自由出入,所以此时不适感不太强烈,只是有些坠胀感。
切口疝的护理切口疝(incisional hernia)是指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自腹壁手术切口突出的疝。
其发生率约占腹外疝的第三位。
腹部手术后,若切口一期愈合,切口疝的发病率通常在1%以下;若切口发生感染,切口疝的发病率则可达10%,切口裂开再缝合者甚至高达30%。
最常见的腹壁切口疝是经腹直肌切口疝。
主要症状是腹壁切口处出现肿块,通常在站立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
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部隐痛等表现。
因切口疝多无完整疝囊,疝内容物易与腹膜外的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
检查时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可见肿块,有时疝内容物可达皮下;若为肠管,常可见肠型和肠蠕动波,触诊可感到肠管蠕动。
疝内容物回纳后,常能扪及切口裂开处形成的疝环边缘。
切口疝的疝环一般比较宽大,故很少发生嵌顿。
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埋向患者讲解切口疝的病因、诱发因素、手术的必要性和手术的方法,以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2.消除致腹内压升高的因素除急诊手术外,凡术前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腹压增高因素者,待症状控制后再择期手术,否则易导致术后疝复发。
吸烟者术前戒烟,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等粗纤维的食物,保证大便通畅。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若出现明显腹痛,伴疝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且触痛明显,不能回纳腹腔,应警惕嵌顿疝发生的可能,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紧急处理。
4.活动与休息疝块较大者应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下床活动时使用疝带压住疝环口,避免腹腔内容物脱出发生嵌顿。
5.肠道准备术前一日下午给予甘油灌肠剂llOrnl灌肠,了解排便情况。
术前晚餐可进清淡饮食,术前10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
6.泌尿系统准备术前放置导尿管或嘱患者排尿,避免术中损伤膀胱。
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尿训练,避免术后出现尿潴留。
(二)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患者返回病室后,平卧位,予以心电监护4~6小时,伤口处予以腹带包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伤口敷料情况。
腹腔疝疾病类目的分类轴心
腹腔疝疾病类目
(一)婴儿腹腔疝
1.前腹壁疝:又称为脐部针孔疝,是指在腹壁的脐部发生的疝,可以由大疝囊和小疝囊两种形式出现,大的疝囊多为外表血肿状。
2.小肠憩室疝:又称外疝,是指由于腹膜僵硬破裂,使大量腹腔内容物漏出,在壁外形成囊状突起,呈现类似疝丘的状态,多见于婴儿腹部。
3.腹腔破裂疝:这是一种特殊的疝,其发病原因是由于产后传染性气肿,快速发展而引起胎膜破裂,从而使大量外来腹腔内容物在胎膜外渗漏出,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疝。
(二)成人腹腔疝
1.宫颈热疝:主要是由于外科手术后,妇科炎症及阴道损害导致的一种常见的腹腔疝。
2.腹膜后疝:也称为妇科疝,常由腹腔炎和外科手术引起,症状是腹部胀痛。
3.多囊腹腔疝:也称气囊疝,又分为慢性腹腔疝和急性腹腔疝,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膜痛和大量气性疝囊。
4.直肠疝:又称腹股沟疝,是由于腹膜和皮肤间接接触造成腹腔细菌を被剪入,引起炎症,从而形成一种腹壁疝。
5.腹腔移动疝:又称机械性疝,是指腹腔内部组织因缺乏弹性,活动紧张或松动引起的腹壁疝,一般经过一次外科手术可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