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讲人类文明的曙光,西方文化的先声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48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4060042 〕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制定日期〔〕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本门课程是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开设的一门的专业限选基础课。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小学教师开设,通过本课程学习,既可掌握中外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又可加深从文化学层面上对各门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中历史。
2.学习目标本课程上编《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任务主要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基本精神,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论,较为深入地掌握各种主要文化现象的特点,目的是为了提高对文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以便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状况和当前的国情,并使这种能力和认识渗透于各门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之中。
下编《西方文化史》的教学任务主要讲授西方文化2000多年来西方人文精神和制度方面的演变,以文化艺术和政治哲学、科技伦理为主,目的是通过讲述这些重要文化现象,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史有较好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3.课程设计本课程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并辅以课外阅读和作业练习,重点在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历史感、相应的思辨能力以及对当前文化现象的实际分析判断能力。
通过学习中外文化,培养独立的对文化现象的分析与思辩能力和综合判断力。
4.教学设计上编:中国文化史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教学内容:1.“文化”界说2.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3.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确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文化”界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内容: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2.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地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生成因素,并对历史地理环境的诸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第3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考点清单]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文艺复兴。
一、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1.古希腊哲学产生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开始从实际出发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最早的哲学产生。
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与人生没有关系。
2.智者学派⎩⎪⎪⎨⎪⎪⎧背景⎩⎪⎨⎪⎧ ①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②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
特点⎩⎪⎨⎪⎧①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
②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③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代表:普罗塔哥拉。
意义⎩⎪⎨⎪⎧①它构成了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②以培养兼顾公私利益的好公民为己任,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树立了人的尊严。
史论共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3.苏格拉底⎩⎪⎨⎪⎧主张⎩⎪⎨⎪⎧ ①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
②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③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意义⎩⎪⎨⎪⎧①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②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混易错 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导致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苏格拉底倡导“知识即美 德”,弥补了其缺陷和不足,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否定。
4.亚里士多德⎩⎪⎪⎨⎪⎪⎧主张:强调真理高于一切。
贡献:他最大的哲学贡献是创立了逻辑学。
意义⎩⎪⎨⎪⎧ ①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 学者。
②不仅为现代许多科学门类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哲学真正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③他把希腊哲学爱智慧和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史论共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1)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再到人自身。
(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人类文明的曙光一、教材分析1.编辑指导思想本课教材通过介绍东方四大文明古国悠久而辉煌的美术作品,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这一地域古代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美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历史情景中,认识美术为推进人类文明进程所起到的社会作用和体现的历史价值。
美术是人类文明最早和最直观的载体。
环顾世界,从金字塔到万里长城,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到古希腊雕塑,人类用自己的生命铸造了举世闻名的美术经典,人类将自己的智慧、力量在美术中展现。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美术无不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留给自己的宝贵遗产的最大印证便是丰富而多样的美术文化。
运用美术的形式来传达希望和感情,这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基本行为。
美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它也是人们获得想象形式以及美化生活环境的基本方式。
人类创造美术,至少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其形式和品类越来越多,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是由“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需求的多样化所决定的,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美术是最为活跃和最为辉煌的,它沐浴在民族和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民俗、情感气质和审美观点之中。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美术也是该阶段社会意识趋向的集中反映,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特色,也就成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2.教学内容与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东方四大文明古国悠久而辉煌的美术遗产,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美术为推进人类文明进程所起到的社会作用和体现的历史价值。
了解中外传统文化及世界多元文化,认识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美术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背景下的特点,拓展文化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使学生全面领略四大文明古国悠久的美术文化,认识其对于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
难点是如何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美术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和作用的认识。
2014年河大历史置换研修心得之一树立专业思想自觉专业行为三门峡市卢氏县基础教研室白波静一、学科教学思想的重建。
历史是什么?历史究竟要交给学生什么?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未参加培训之前也曾经想过,但并未做深入的思考,也就不了了之了,继续昏昏然从事所谓的初中历史教学。
在2014河大历史国培研修班上,当不止一个教授、学者提到这类问题、谈出自己的思想、摆出自己的观点、表达出自己对当前历史教学现状的焦虑与担忧时,我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只有弄明白了此类问题,自己的教学才能找到一个进一步提升的台阶。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中学的教学是历史、还是历史学?河南大学的陈宏斌教授对此作了解释与说明。
历史,就其本身说是纯客观的东西,是现实所发生的真实;历史学是可以假设的历史概念,它更注重于主观。
主观见证与客观,历史评价、历史认识的种种差异正在于此。
基于陈教授的观点,我的思考是:初中的历史学习,课本呈现的是“历史”,而学业测试更注重对历史的主观评价即“历史学”。
基于此,初中的历史教学应该是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之上的知识运用及知识转化。
比如对某一历史事件“值得记住”与“值得纪念”不是一回事,不是一个教学层次上的要求,只有“知道了、记住了”才能知道“为什么值得”。
目前,在教学由“教知识”向“教能力”转化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自己的观点是,“教知识”应改为“学知识”,注重体现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它是基础,也是传统教学中所提出的“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之一。
有观点认为,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记忆不再是教学的内容。
我的问题是,对以感性记忆为主、理性思维缺乏的初中生来说,经典的知识点还要记忆吗?是不是所有的历史“是什么”都不需要去重点记忆了呢?如果没有足够的“是什么”历史知识点的积累,怎样能完成向历史“为什么”的理解性转变呢?这里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改变历史课堂教学中对知识死记硬背的记忆向理解性记忆的转变,这应该是考量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功力所在了。
第二章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为什么要对中西两种文化做一番追根溯源的历史考察?文化史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是人类在千百年来的生存斗争中不断创造的果实,也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控制走向成熟和自由的标志。
然而,人类社会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都有自己赖以滋生的土壤,也各有其成长、发展、走向成熟的不同条件与机遇。
这一文化多元发生的事实早已为众多的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确证。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这一论断今天已成为大多数文化学者的共识。
而在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与西方这两大气质迥异的文化系统中,这种由基础条件的差异给文化面貌的形成带来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当我们试图把握这两种文化的主要特质时,便不可不首先对他们作一番追根寻源的历史考察。
推动或制约不同民族文化创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都把地理环境乃至气候的作用排在首位,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近代的孟德斯鸠、黑格尔,到现代欧美的著名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如汤因比、伯恩斯、亨丁顿等都曾对此有过各辟蹊径的论述。
尽管我们并非环境决定论的赞同者,但我们仍认为,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需求的差异是造成人类群体个别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在一种文化开始形成的阶段,海滨、沙漠、草原、大河流域等不同的底里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的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不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有某一地域与周边环境的联系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某一文化的发展方向。
当然,当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文化中日趋成熟的人的心理因素便可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而逐步形成自觉地文化选择。
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自由与文化》中指出的那样:“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文化条件简直就像生理条件一样,影响并决定人的意志。
第⼀章⼈类⽂明的曙光第⼀章⼈类⽂明的曙光,西⽅⽂化的先声——总述“肥沃的新⽉”——于上古时期孕育两河流域⽂明和埃及⽂明第⼀节两河流域⽂明:⼈类⽂明的摇篮(⼀)1、地理位置:两河流域(中东地区)——美索不达⽶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斯河流经的区域2、⼈类⽂明出现的原因:“地理环境决定论”⾃然环境不利⽃争社会分⼯……天然资源贫乏贸易发展经济(⼆)历史◎苏美尔⼈——城邦⽒族社会---⽂明社会创造楔形⽂字◎阿卡德⼈——统⼀帝国时代——继承苏美尔⼈⽂化两河流域⽂明已建成◎阿摩利⼈——建⽴古巴⽐伦王国——《汉莫拉⽐法典》◎亚述帝国◎新巴⽐伦王国“巴⽐伦之囚”空中花园◎波斯⼈——标志着两河流域⽂明的终结(希腊罗马)◎赫梯⼈——最后灭亡古巴⽐伦帝国的⼈——最早将两河流域⽂明带到欧洲地区的民族(三)两河流域的⽂明成就1、⽂字苏美尔⼈发明楔形⽂字——⼈类迈进⽂明的⽂字标识——对埃及⽂字和腓尼基⽂字的影响2、宗教——宗教思想的确⽴——宗教在⼈类社会上作⽤和地位的奠定◎宗教基本观①神是万能的,⼈为其服务②神的地位⾄⾼⽆上,⼈要服从◎特征①多神论②拟⼈性③泛神论◎两河流域宗教思想的存在导致——巫术和占⼘术体系的建⽴3、⽂学史诗《吉尔伽美什》4、法律《乌尔纳⽊法典》——第⼀部成⽂法典《汉莫拉⽐法典》5、科学◎车轮的发明和使⽤◎天⽂学——太阴历的制定(苏美尔⼈)——星期(新巴⽐伦⼈)——“⼗⼆进制”计时法(古巴⽐伦⼈)6、艺术◎建筑巴别通天塔◎雕刻第⼆节古埃及⽂明:绵延持久(⼀)——尼罗河流域是古埃及⽂明的摇篮——尼罗河的地理环境使埃及⽂明呈现恒久和宁静的特点(⼆)历史1、时间:古埃及⽂明与两河流域⽂明同时出现2、国家形态:以法⽼为君主3、历史:由于隔绝的地理环境单⼀稳定的历史◎早王朝时代◎古王国时代古王国时代:和平繁荣被⼊侵⼤规模对外征战◎中王国时代最繁盛昌荣时代王权、僧侣争⽃帝国⽡解被征服,丧失独⽴,◎新王国时代独有⽂化特征基督教伊斯兰教◎后王朝时代(三)⽂明成就1、⽂字和⽂学◎象形⽂字(以及僧侣⽂、世俗⽂)◎《太阳神颂歌》、《尼罗河颂歌》2、宗教◎起源:原始社会的崇拜图腾◎发展历程:⾃然崇拜多神体系◎全国最⾼神:太阳神◎宗教观:①世界由神创造②“玛阿特”……3、科学◎天⽂学——太阳历◎⼏何学◎纸草作为书写材料、⽊乃伊……4、艺术——以永恒为⽬的◎建筑——⾦字塔、神庙◎雕刻第三节近东⽂明对西⽅⽂明的影响近东⽂明——以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明为代表◎书写艺术——楔形⽂字◎技术⽅⾯——建筑学、测量学、城建学、军事技术、雕刻◎科学⽅⾯——天⽂学、⼏何学……◎与⼈和⼈类社会:①⼈与他⼈之间的关系②⼈与超⾃然⼒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