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PPT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12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人类的形成1、人类形成的过程:攀树的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2、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黄种、白种和黑种人。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3、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社会是原始社会。
4、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闻名的摇篮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有非洲的古埃及和亚洲的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
这四个古国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因为这四个国家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2、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非洲的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
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古代埃及权利的象征是金字塔。
它们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
3、在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
4、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制定了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5、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古印度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1、西方文明之源——希腊、罗马2、公元前8世纪,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
公元前6世纪,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在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才有权参政)3、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大权,罗马帝国建立。
世界古代史第1课: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1、人类的直系祖先:大约300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
2、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3、世界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4、母系氏族的特点: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主导地位;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5、父系氏族的特点:以农耕为主;男子在生产生活中居主导地位;私有财产出现。
6,父系氏族后期,由于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氏族开始瓦解,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国家也随之产生。
7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和希腊的克里特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和地区。
第2课:亚非文明古国1、神奇的金字塔:埃及地处非洲北部,尼罗河流经全境。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2、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3、西亚两河流域约在公元前3000年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
4、《汉谟拉比法典》:A、目的: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
B、内容:(a)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b)序言和结语宣扬王权神授,诅咒不服从法律的人;(c)正文共282条,内容涉及诉讼、财产、债务、奴隶、婚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
C、意义: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
《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5、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主要有印度河和恒河6、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被称为亚非四大文明古国。
7、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古代印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叫做种姓制度。
它把居民从高到低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祭祀,享有崇高地位;第二等级刹帝利:充当武士,掌管军、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是一般平民,以农、牧、工、商为职业,多数人无政治权利;第四等级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和沦落的雅利安人,主要从事低贱的职业。
《人类的形成和文明的曙光》教学目标专项说明一、目标陈述1、识记与理解了解历史领域的考古知识,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
知道世界三大人种,了解他们的形成原因。
说说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及文明史的出现。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人类形成的原因,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及野蛮走向文明的发展三大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运用大量的影画资料及学生活动分析上述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归纳规律,了解内涵的过程,让学生树立一种历史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通过讲述远古人类的进化过程,说明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
认识人类的进化是人类艰苦探索的过程,是顺应自然变迁保存种族的前进。
同时在历史的演进中体会历史的魅力。
二、目标设计的依据本课作为新课标九年级历史第一课,新课标注重主题与时序结合,主题下分课的体例。
对时序性的重视、主题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呼应,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
教材突出了历史发展的空间感,将史前人类作为整个古代亚非文明的导读加以处理,因此本课有提纲携领的作用,充分提示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看待时代发展大势的能力,因此本课中强化了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历史发展脉络。
九年级学生在前两个学年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对历史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比较缺乏对历史知识内在联系,总体认知上的把握,他们的历史知识是零散而纷杂的,不容易形成系统,这对把握历史大势十分不利,本课就是想通过对世界历史开端学习,在基础知识,创新精神,历史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整合中步入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更客观的对待历史问题。
三、目标达成的思路和方法老师教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尤为必要。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南方古猿、三大人种的名称、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氏族组织的基本状况,理解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观点。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神话故事,借助文学的描述,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作用的了解,认识劳动对人类的进化和原始社会组织形成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世界的教育;通过原始社会组织从母系氏族一父系氏族一奴隶社会不断演进的轨迹的学习,了解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对学生进行人类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历史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劳动创造人,原始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二、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对“从野蛮走向文明”概念的科学理解。
课型新课热情。
)师:浮动的尘埃,稀薄的雾气,一个暗淡的蓝点,一颗自身不能发光的行星,它却是人类目前唯一的家园。
那么,谁是我们的祖先?谁最先行走于地球上?谁又是它们现在依然存活的近亲?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早期人类在经历野蛮生活时所受到的痛苦和恐惧,以及在享受自然时的喜悦和欢心。
二、学习新课(一)早期人类师:古老的神话中说人是由神创造出来的。
那么,有谁知道我国乃至世界各民族中流传着哪些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呢?(活动略,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多媒体展示:图片《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师:《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两则神话故事,一则出自中国,一则出自西方,从两则神话中,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两则故事也有许多共同点。
咱们来个限时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多的相同点。
(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是被创造出来的,都有创造人的神;制造人的材料都被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两则神话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别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