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术后两种膀胱灌注方法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224.63 KB
- 文档页数:2
吉西他滨与吡柔比星在膀胱癌灌注中的疗效对比徐峰;汪泓;郝宝金【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膀胱癌治疗中吉西他滨(GEM)与吡柔比星(THP)两种灌注方法的疗效.方法以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来我院接受灌注治疗的80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接受GEM灌注的40例列为观察组,将接受THP灌注的40例列为对照组.按照随访结果以生存率和复发率等观察指标评价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虽均出现复发现象,但生存率均为100%;无尿道狭窄;在膀胱刺激症状以及全身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鉴于膀胱癌的病情之严重,危害之大,建议在手术治疗期间采用GEM或THP灌注,两种方法均可起到预防病情复发的显著作用,而且患者的生存率较高,值得临床采纳并推广.【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7(015)009【总页数】2页(P37-38)【关键词】膀胱癌;灌注;吉西他滨;吡柔比星【作者】徐峰;汪泓;郝宝金【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江苏淮安 211600;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江苏淮安 211600;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江苏淮安 211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4膀胱癌(bladder cancer)属于与泌尿系统关系密切,并且是所有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1]。
但有相关报道对膀胱癌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了联苯胺等致癌物质,可见该类物质与膀胱癌的产生大有联系。
另有人对膀胱癌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发现患者多有吸烟史,而且呼吸系统受到严重损害,据此推断长期吸烟可能导致膀胱癌。
关于膀胱癌的治疗在临床上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TURBT),同时予以相应的化疗措施后膀胱癌可转归或不再复发,但对于选择何种化疗措施尚未做出统一结论。
本文现以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来我院接受灌注治疗的80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膀胱癌治疗中GEM与THP两种灌注方法的疗效。
膀胱灌注患者在体位变换和药物保留时间的疗效对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体位变换和药物保留时间对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THP)的影响。
方法选取收治的458 例行患者,给予灌注吡喃阿霉素,根据体位变换以及药物保留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复发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术后2 年复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尿、尿频尿痛、前列腺炎、尿道狭窄以及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及时变换体位,预防肿瘤复发。
【关键词】膀胱癌术后;药物保留时间;体位变换;疗效.膀胱癌是临床上泌尿系统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以膀胱移行上皮癌最为常见,约占所有膀胱肿瘤的86%,临床上常采用保留膀胱的手术治疗膀胱癌,但其其复发率较高,可达20%-70%[1]。
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是预防肿瘤复发和预防蔓延的最佳手段,膀胱灌注可以彻底消灭残余的肿瘤细胞,预防肿瘤细胞扩散和转移,延缓肿瘤的复发,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其治疗效果与灌注药物在膀胱内的保留时间以及体位变换密切相关[2]。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 年2 月-2012 年5 月期间收治的458 例行膀胱癌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所有病例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膀胱移性行细胞癌,其中男323 例,女135 例,年龄28-76 岁,平均年龄(51.3±1.6)岁,其中379 例为单发肿瘤,69 例为多发肿瘤。
肿瘤细胞分级参照WHO 分级标准,其中115 例G1 期,265 例G2 期,78 例G3 期。
临床分期参照UICC 标准,其中126 例T1 期,279 例T2 期,53 例T3 期。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9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肿瘤细胞分级以及临床分期等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吡柔比星与表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比较及护理体会探究实践作者:贺佩佩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14期【摘要】目的:探讨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预防中应用吡柔比星与表柔比星膀胱灌注的疗效以及护理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6.03-2017.03收治的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90例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分组,对照组采用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观察组采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两组均进行护理干预,分析其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复发时间、复发率、并发症以及治疗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关键词】吡柔比星;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护理浅表膀胱癌在临床上治疗方式首选手术治疗,主要有膀胱部分切除术或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以及其他肿瘤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中对我院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患者采用吡柔比星和表柔比星进行治疗,有较好的临床预防作用,可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以下是具体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6.03-2017.03收治的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90例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分组,经检查均确诊为浅表膀胱癌,对照组45例中有29例男性和16例女性,年龄在31-85岁,平均年龄为(66.5±1.9)岁,观察组45例中有30例男性和15例女性,年龄在30-82岁,平均年龄为(66.9±2.1)岁,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1-2周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对照组采用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将40ml表柔比星加入40ml5%葡萄糖注射液进行膀胱灌注,灌注时间为1h,观察组采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将40ml吡柔比星加入40ml5%葡萄糖注射液进行膀胱灌注,灌注时间为30min,1次/周,治疗2个月后改为1次/2周,治疗4个月,之后改为1次/月,治疗6个月。
膀胱癌术后两种膀胱灌注方法的比较作者:陆思杨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作者结合自身从事膀胱治疗多年研究经验,对膀胱癌术后经常使用的两种膀胱灌注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法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并分析了两种治疗方法所引起的并发症及其原因。
最终选择病人自行排出尿液的方法,并提倡采用。
【关键词】膀胱癌术;膀胱灌注;比较研究1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行业不仅仅需要治愈病人的病痛,而且需要不断对当前治疗方法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改善,以期减少患者的病痛。
因此,为了实现膀胱术后病人治疗方法的改善,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膀胱专项治疗的经验,选择了本人所在科室自二零一二年一月至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之间所收治的80例患有膀胱癌,并进行了成功术后治疗的患者作为进行膀胱灌注治疗方法研究的治疗。
基于现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对膀胱进行灌注的方法,作者在本文中分别对研究样本中的病人测试其在进行膀胱灌注之后膀胱对刺激征的反应性,以及与尿道宽度、窄度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总结出合适的治疗膀胱癌术后症状的正确灌注方法和建议。
2 资料与方法2.1 一般资料作者以所在科室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能够接受膀胱癌术后治疗的患者共计80例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男性病人为54例,女性病人为26例,年龄为55岁至76岁之间,他们的综合平均年龄为62岁。
对现有研究样本进行简单的分组,共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将随机选取的37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剩余的33例病人作为参照组。
在实验组中,男性患者为24例,女性患者为13例;在参照组中,男性患者为30例,女性患者为13例。
实验组中病人的患病特征主要如下列示:(1)实验组中患有移动细胞的乳头状癌症的患者共计34例;(2)实验组中患有鳞癌的患者共计2例;(3)实验组中患有腺癌的患者共计1例。
经验证,对照组中病人患病的种类与实验组中的病人基本相似。
膀胱灌注的操作方法膀胱灌注是一种将药物或液体直接通过导尿管注入膀胱的治疗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如膀胱炎、膀胱肿瘤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膀胱灌注的操作方法。
1. 段时间准备工作在进行膀胱灌注之前,首先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清洁好双手,穿戴好手套,将药物或液体准备好,确保导尿管处于无菌状态,准备好注射器和消毒液等辅助工具。
2. 导尿管准备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性别选择适当尺寸的导尿管。
对于成年男性,一般选择18号或20号导尿管;成年女性选择16号或18号导尿管;儿童则根据年龄大小选择合适的尺寸。
检查导尿管是否完好无损,无弯曲或裂纹,并清洁消毒好。
3. 患者准备让患者采取舒适的位置,常见的有仰卧位、半斜位或膝胸位等。
解开患者的衣物,露出膀胱区域,用消毒液清洁膀胱周围的皮肤。
4. 导尿管插入先用适当的解剖方式找到尿道口,用纱球点拭尿道口周围的分泌物。
然后使用无菌润滑剂涂抹导尿管的尖端,将导尿管缓慢地插入患者的尿道,直到尿液开始流出,再轻轻插入一些,以确保导尿管的位置在膀胱内。
5. 灌注前的准备确认导尿管已经确切插入膀胱内,固定导尿管,用无菌纱布固定导尿管及导管与皮肤连接处,避免其移位。
将药物或液体注射入注射器,连接注射器和导尿管,打开注射器阀门,让液体进入膀胱。
6. 膀胱灌注缓慢地注射药物或液体,以避免膀胱过度扩张或液体过程反流进入尿道。
注射过程中需照顾患者的感受,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疼痛或不适的情况。
根据医嘱或治疗需要,注射药物或液体的量和速度有所不同。
7. 操作注意事项在操作膀胱灌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保持操作环境清洁,避免感染发生。
- 注意导尿管的位置,确保其稳定正常,避免误伤尿道或膀胱。
- 注射液体的速度要缓慢,避免膀胱过度扩张,引起不适或并发症。
- 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如有需要及时停止灌注,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8. 灌注结束在完成所需的药物或液体的注射后,将导尿管轻轻拔出,让患者适当休息,并提供相关的护理。
吡柔比星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36例膀胱癌在我国泌尿系统肿瘤中其发病率居首位,97%的肿瘤来源于上皮组织,其中绝大多数为移行细胞癌占90.4%,约70%初发为浅表性,并且局部切除治疗效果良好,然而50%~70%的患者术后可以复发,并且15%~25%的病例向高期、高级进展,最终发展致浸润、转移,导致患者死亡[1]。
目前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加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为浅表性膀胱肿瘤或肌层非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治疗趋势。
选择恰当灌注时机以及适当的灌注药物,对行保留膀胱手术的膀胱肿瘤患者进行膀胱灌注非常重要,可以降低膀胱肿瘤的复发率,减少膀胱全切的几率。
2007年3月~2011年6月,我院对36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术后应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本组36例,男32例,女4例;年龄37~73岁,平均 57岁。
其中初发性肿瘤31例,复发性肿瘤 5例。
肿瘤单发 30 例,多发6 例;术前膀胱镜及CT示浅表性膀胱肿瘤,3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5例行经膀胱开放手术。
对肿瘤较大或疑为T2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全层切除肿瘤及周围2cm正常膀胱壁,切除所有肉眼可见肿瘤,电切深达肌层。
位于输尿管口附近肿瘤切除后,给予输尿管移植。
术后病理诊断均为乳头状膀胱移行细胞癌。
2 灌注方法术后1周开始行膀胱灌注。
灌注前排空膀胱内尿液,以吡柔比星3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40ml稀释,在严格消毒无菌条件下,经F8导尿管注入膀胱,保留30min,且嘱病人每5min变换体位1次。
每周1次,共8次。
之后每月1次,共10次。
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和膀胱镜检查,1年后每半年膀胱镜检查1次,如发现可疑病变即行活检并记录病理特征。
3 结果4例灌注后出现尿频、尿痛,嘱多饮水,未作其它特殊处理,2~3d后症状自行消失。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
复发 3例,复发率8.3%。
4 讨论浅表性膀胱癌占膀胱肿瘤的70%~80%[2],多数可以经尿道电切或经手术切除而治愈。
两种不同化疗药物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陈世瞻;刘华祥【摘要】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膀胱癌患者共60例,以上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羟基喜树碱灌注化疗,对照组患者应用丝裂霉素灌注化疗,患者在灌注化疗期间定期检查血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记录两组患者复发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在灌注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为33.3%,对照组复发率为36.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基喜树碱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均能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灌注化疗期间不良反应轻,临床效果显著.【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2(023)016【总页数】2页(P54-55)【关键词】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羟基喜树碱;丝裂霉素【作者】陈世瞻;刘华祥【作者单位】三亚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海南三亚 572000;三亚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海南三亚 5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4膀胱癌患者通过手术治疗,术后生活质量会得到有效改善,特别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是术后肿瘤容易复发。
为了降低术后肿瘤的复发率,可在术后实施灌注化疗,再灌注化疗药物中常用羟基喜树碱、丝裂霉素等。
本文选择我院膀胱癌术后患者行灌注化疗,观察以上两组化疗药物的灌注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膀胱癌患者共60例,以上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均为初发病例;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同时排除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沙培林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狄金明;吴杰英;罗云;方友强;刘小彭;邱剑光;周祥福;高新【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urative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by Sapylin and mitomycin in bladder irrigation for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t muscle non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63 patients with primary bladder cancer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bladder irrigation drugs into Sapylin group (35 cases, Sapylin in bladder irrigation) and mitomycin group (28 cases, mitomycin in bladder irrigation). Follow-up was made to observe recurrence and adverse reactions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recurrent rates (5.71% VS 3.57%, 8.57% VS 7.14%, 14.29% VS 21.43%) in 0.5, 1 and 2 years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Sapylin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s of frequent micturition, urgent urination and odynuria as 14.29%, 8.57% and 8.57% than 46.43%, 32.14% and 28.57% in the mitomyci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The difference of incidences of gross hematuria and fever (5.71% VS 10.71%, 11.43% VS 7.14%)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Both Sapylin and mitomycin can provide satisfactory prevention to recurrent tumor, and Sapylin causes fewer adverse reactions of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目的:探讨沙培林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在预防肌层非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膀胱癌术后两种膀胱灌注方法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6-04-13T10:22:39.7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作者:党强
[导读]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泌尿外科 455000 在膀胱癌患者的术后膀胱灌注治疗中进行置管留置能够显著减少灌注后相应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的临床接受度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党强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泌尿外科 455000
摘要:目的:探究两种膀胱灌注方法在膀胱癌术后的临床应用比较情况。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膀胱癌术后化疗的患者84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42例,其中对照组在药物灌注后立刻将导管拔除,药物在膀胱内的保留时间为尿液在膀胱内积累至排出的时间间隔,观察组患者在药物灌注后则是结合注入10ml生理盐水的气囊将尿管固定,然后外接引流袋,同时将尿管夹闭,然后至药物灌注时间后将尿管拔除,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尿道狭窄情况以及膀胱刺激征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刺激征以及尿道狭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2.4%,对照组患者的膀胱刺激征以及尿道狭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1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在膀胱癌患者的术后膀胱灌注治疗中进行置管留置能够显著减少灌注后相应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临床接受度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膀胱癌;膀胱灌注;尿道
膀胱癌是一种泌尿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在临床诊断后首先选择手术治疗,同时患者在术后还需要进行膀胱灌注行化学药物抗肿瘤治疗,目的是预防及减少术后膀胱肿瘤复发[1]。
膀胱癌患者在术后其灌注频率较高,同时治疗时程较长,因此需要进行多次导管安置,在此过程中会一定程度的加剧患者的痛苦和不适症状,同时增加其尿道并发症的发生率[2]。
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治疗的膀胱癌手术患者术后进行不同种膀胱关注方法应用可行性的探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膀胱癌术后化疗的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膀胱癌,并且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42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2例,其年龄在52~75岁,平均年龄为64.2岁,其中移形细胞乳头状癌患者38例,鳞癌患者2例,腺癌患者2例,观察组男性患19例,女性患者23例,其年龄在53~76岁,平均年龄为63.9岁,其中移形细胞乳头状癌患者39例,鳞癌患者2例,腺癌患者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率、年龄、病理类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进行膀胱灌注治疗前要让患者禁水两小时,尽可能减少尿液的产生,同时在患者进行关注治疗前将膀胱彻底排空,然后对患者进行膀胱插管,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无菌[3]。
对照组在药物灌注后立刻将导管拔除,药物在膀胱内的保留时间为尿液在膀胱内积累至排出的时间间隔,观察组患者在药物灌注后则是结合注入10ml生理盐水的气囊然后将尿管固定,外接引流袋,同时将尿管夹闭用以延长药液体的保留时间,然后至药物灌注时间后将尿管拔除,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尿道狭窄情况以及膀胱刺激征情况[4]。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的同时做进一步的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结果
表1 两组患者的膀胱刺激征以及尿道狭窄并发情况[n(%)]
分组例数膀胱刺激征尿道狭窄
对照组 42 14(33.3) 7(16.7)
观察组 42 2(4.8) 1(2.4)
P值 0.014 0.021
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刺激征以及尿道狭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2.4%,对照组患者的膀胱刺激征以及尿道狭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1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膀胱癌作为一种泌尿系统常见肿瘤,其多为移行的上皮细胞癌,其临床致病因素目前还未完全清楚。
膀胱癌患者如果不采取积极治疗,其生存期在18个月左右,而经过积极治疗的患者其生存期等有很多不同,部分患者存活期可长达几十年[5]。
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结合膀胱灌注药物治疗非常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生物制剂和化学药物,例如丝裂霉素、卡介苗、干扰素以及阿霉素等,可通过诱导机体免疫从而其预防肿瘤的复发,另外还可抑制肿瘤的生长[6]。
然而部分化学药物对皮肤以及阴茎等都有较强的刺激,因此在进行膀胱灌注治疗过程中要做好防护工作。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刺激征以及尿道狭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2.4%,对照组患者的膀胱刺激征以及尿道狭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1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
因此,在膀胱癌患者的术后膀胱灌注治疗中进行置管留置能够显著减少灌注后相应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的临床接受度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梅红兵,王风,常江平,等.吡柔比星术后即刻膀胱灌注联合常规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对照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0,25(07):536-538.
[2]王明琼,罗德康.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应用吡柔比星两种膀胱内灌注方法治疗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效果比较[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4,27(02):77-80.
[3]梁宇,沈群山,李海波,等.吡柔比星与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J].山东医药,2014,54
(47):68-70.
[4]刘悦,隋欣,孔薇薇,等.鸦胆子油乳膀胱灌注联合体外热疗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4,42(05):535-536.
[5]朱捷,徐阿祥,洪宝发,等.两种膀胱灌注疗法影响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和复发等预后因素的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5,09(22):152-154.
[6]苏燕胜,郭宏林,陆向东,等.浅表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术后早期膀胱灌注与常规膀胱灌注的疗效对比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03):52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