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从“心”开始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黄帝内经:春⽣,夏长,秋收,冬藏导读循天时之变,⼀年四季,⾃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候变化,春⽣、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
从中医学传统的理论来看,季节不同,对⼈体各⽅⾯的影响也明显不同。
四季养⽣强调⼈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饮⾷与起居,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的。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具体说就是“⼼者,⽣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肺者,⽓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各有对应的季节,肝对应春天,⼼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
所以,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个脏器的养⽣调理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四时四季养⽣⼈来源于⾃然。
⼈类的活动也要遵循⾃然规律,做到顺天应时,天⼈合⼀。
如此则⽓⾎运⾏畅达,健康长寿⾃然⽽来。
⼈和树⽊是⼀样的。
秋天的时候,分布在树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
秋末,枝叶相对处于营养不⾜的状态,树叶就会逐渐变黄、掉落。
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于树根,树⽊完全停⽌⽣长,处于休眠状态。
到了春天,营养⼜从根部开始向树枝⾛。
但因⾥边的营养向外发,外边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就会长出⼀个芽。
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到外⾯来了,所以枝繁叶茂。
⽽秋分⼀起,营养成分⼜开始从外⾯向⾥⾯收了,树叶⼜开始变黄脱落。
总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然界⼀切⽣物的春⽣、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个⾃然规律。
我们⼈除了整个⽣命周期有少年、青年、壮年、⽼年四个阶段与⾃然界的四季相似外,在⼀年⾥受四季影响也⼗分明显。
⼀年四季养⽣之【春⽣】春⽣,早睡早起精神好,春应肝⽽养⽣。
《黄帝内经》说:“东⽅⽣风,风⽣⽊,⽊⽣酸,酸⽣肝。
”既然肝脏对应的是春天,春天养⽣⾃然应该以养肝为主。
春季万物萌⽣,欣欣向荣,是阳⽓初⽣且逐渐转旺的时节。
在五⾏上春季属于“⽊”,此季多风。
夏天养生短信1、春眠不觉晓,醒来夏至到,都来谈养生,我也表一表。
夏日酷暑燥,莫因凡事恼,饮食需清淡,夜卧要起早。
炎热忌远跑,主食稀粥妙。
常把心情修,养生之长效。
2、层林尽染深秋至,顺时保养有元气,日常多穿白色衣,心情愉悦秋愁去,山药搭配排骨汤,美味清补增食欲,微凉莫急加厚衣,锻炼身体抗寒力。
愿你安康!3、转眼寒冬来,短信传关怀。
晚上加被盖,脖子别冻坏。
白天多穿戴,不要秀身材。
没事多补钙,闲来打打牌。
天晴太阳晒,天冷就要宅。
祝你:过冬也精彩!4、秋季六种食物最滋补,莲子补血而不腐;红豆健脾又补胃,南瓜化痰兼排毒;银耳醒脑抗疲劳,胡萝卜养肝明目;茄子祛风还通络,清凉降火秋燥除。
祝健康!5、夏季锻炼要早起,强身又健体;控制情绪少生气,上火远离你;常吃水果和蔬菜,补水没问题;每天坚持学养生,健康伴随你。
6、炎夏养生忙,秘籍来分享,莲子心泡水,心火扫光光,心烦出汗多,西瓜绿豆汤,饮食太杂乱,葡萄排毒忙,桑拿天湿重,薄荷拌生姜,关怀送到,快乐安康!7、深秋凉风袭,保暖要注意:穿衣过肚脐,腹部保暖须;晚上被盖紧,莫要造冷袭;饮食温软素,少食多餐宜;贴心提醒你,愿你永牢记。
祝你秋天万事如意! 8、酷暑穿衣道,给你支个招,浅色薄长衣,阻隔暴晒妙,棉麻吸湿强,凉爽周身绕,白色防晒高,红黄惹烦躁,领袖口宽松,通风排汗好。
关怀送上,快乐安好! 9、养身宜动,养心宜静。
动静相济,相辅相依。
饮食有节,起居有时。
多吃果蔬,多喝热饮。
血压均衡,心跳平稳。
食补药补,二者兼重,健康长寿。
10、春来天气多变,穿衣注意保暖;起居要有规律,午间补充睡眠;流感来势汹汹,多吃生姜大蒜;户外运动健身,动作适度舒缓;精神豁达乐观,全年身心康健! 11、夏至来到常心烦,酷暑难耐又流汗,回家急把空调开,一不注意把冒感。
劳作之后莫烦厌,静下心来温水咽,换下衣服擦擦汗,心静自然把心宽。
12、夏季养生备点姜,小病不慌全扫光,中暑姜汁是良方,一杯喝下解暑强,腹泻适当吃些姜,清除病菌功效棒,姜汤加入盐和醋,腰肩疼痛敷一敷。
关于夏季养生首要清心火中医认为人到了夏季特别要注意养心神。
养心神清心火其实就是消除内心的烦躁。
那么如何养心神呢?夏天吃什么样心神好呢?初夏养生要注意清心火中医有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脏的说法。
夏季人体爱流汗,这样就极易伤到心阳,所以夏季养生的重点便是养心。
六字诀中的呵字功有很好的清心火的效果。
另外,闲暇时采几片竹叶泡茶喝,即可清心除烦,又可怡养心神,真可谓两全其美!心境养生壮火食气,初夏当养心南宋慧开禅师有一首偈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禅心高深莫测,短短几句话便对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一年有四季,岁月轮回,各有各的风景。
能否赏到景色,就看你自身的修行了。
同样,能否活到天年,不仅靠造化,更要靠自己的修行。
中医博大精深,因为它立足于自然,遵以于自然,所以我们才能以自然中获得无穷无尽的能量。
其实以中医角度来讲,一年不是四季而是五季,除了春夏秋冬外,还有一个长夏。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过: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为什么要这样划分呢?因为中医是建立在五行基础上的,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配属木、火、土、金、水五行。
夏天共6个节气,但以小暑往后,其季节特点与初夏并不相同,对人体的影响也有区别,所以中医便将其单独划分出来,将小暑、大暑划入长夏,这样就形成了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脏的结构。
以立夏至夏至这段时期,才是中医上的夏,五脏中对应于心,养生的重点也在于养心。
为什么这么讲呢?中医中有少火和壮火的说法。
少火是指生理上的火,内养脏腹,外充皮肤。
如果阳气过亢,火热内生,就成为病理上的火,我们称之为壮火。
夏季的主气为暑,是火热之气所化。
而夏气又与心气相通,所以人很容易上火,看做火就是壮火。
而壮火食气,心脏的阳气就会受到消耗。
另外,由于天气炎热,人们特别爱汗。
以西医的角度来讲,爱出汗导致体液流失过度,会破坏身体的平衡。
十二时辰与四季养生法上海市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气功研究所顾问王泰东2012年8月5日目录第一部分十二时辰养生法第二部分春季养生法第三部分夏季养生法第四部分秋季养生法第五部分冬季养生法第六部分节气的来历第一部分十二时辰养生法顺天道以养生,道法自然,应天时调阴阳,时辰治病。
时辰是我国古代记事单位,一日应为十二时辰。
是我国天文历标的说法。
从汉代起以地支记十二时制,其法以子时为一日之首。
顺序为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同时古人有发现十二时辰和健康养生有很大关系。
便根据每个时辰的阴阳变化规律,积累形成“十二时辰养生法”。
现就古人经验结合现代人生活情况,试论十二时辰养生发的初步意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子时:11—1时,胆经当令经络:是足少阳胆经通过的时辰,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篇》所言:“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胆气生发正常,其他脏腑才能正常起来。
反之如胆气没有生发起来,就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如11—1时不能很好地入睡,生机养不住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生理:1、胆汁分泌不足,脾胃消化就会受到影响。
2、胆经气血不足,影响少白头。
3、胆汁分泌异常,胆汁更替不利,滞留久则造成胆体结晶,日久成结石,如切除胆体,则可能引起免疫功能下降,或脂肪痢。
4、伤胆气,易患多种精神疾病,郁证、精分、强迫症、躁动症等。
养生法:子时,是阴阳交替之时,即阴最盛而阳则生之时。
人体中的气血配合天地阴阳之取流注胆经,帮助胆经在子时当班。
为了养护渐渐回升的阳气,需要进入最佳睡眠状态第一阶段,即子时熟睡状态。
我们知道夜间是人入睡的良辰,此时入睡在次日才有良好的身体与精神状态。
因此说在子时应已进入熟睡状态,不是这个时候才上床,应该在10时半左右就上床,为了便于入睡,宜注意以下措施:1、不宜在睡前进行跳舞,唱歌、狂欢等剧烈运动。
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
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
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
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天地万物都有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人们想健康长寿就应该很自然地“应天顺时”,遵循这个规律。
要不要争取“天人和谐”这是个观念问题。
如果不接受这个观念,硬要与大自然“拧”着干,逞“英雄”,行不行呢?不行!因为“人”不管有多大本事,都无法改变“人体”的“自然属性”。
组成人体的60兆生命细胞从600万年前由“猿”变成“人”的时候,就和万物一样也有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尽管现代科技十分发达,可以局部改变人体的新陈代谢,但仍然没有可能改变大多数人的生命法则。
夏季养生要点夏季染病,大都当即发作,故有“六月债,还得快”之说。
但有一种病是有所潜伏,到秋季才发作,如延至冬季就很严重了!——这就是“心病”。
也即《内经》所说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病”。
但必须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心病”,并非是指现代医学上的“心血管病”,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关“神志、情志”的病(古书上所提及的“心”,实际上是相当于今天人们常说的“精神”)按中医的“五行”说,夏季是“火旺(夏主心,夏天心火很旺)、土相(脾胃处于‘盛’的地位)、木休(肝处于相对的‘休养’状态)、水囚(肾易‘亏’)、金死(肺易‘虚’)”。
心“火”一“旺”,“火克金”,所以容易造成“肺(金)虚”;本是“肾水”克“心火”,而“心火”很“旺”时,就容易出现“心火”对“肾水”的“反侮”现象,故“肾水”易“亏”。
对于一般人来说,在夏天,防止“肺虚肾亏”很容易接受,而对于正处于很“旺”地位的“心”是否要重点保养,就往往掉以轻心了!夏季养生四原则:一是健脾除湿。
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
中医四季养生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1.顺应四时自然规律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3.顺四时综合调养一、春季养生春季,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
春季的特点:阳气生发,万物始生春季养生原则:春季养阳1.春季的五行属性:木木的生理特点:“木曰曲直”,即向上生长和向外舒展,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点。
2.春季的五脏归属:肝肝的生理特点:《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养生谚语:无饥无饱,五脏之葆。
安步当车走,精神加倍有。
一、春季养生——起居(1)春季养生在起居方面的调养,注重舒展条达,着意疏泄宣发以助阳气之生,不要郁结压抑,以与春天少阳生发之气相应。
1.“春捂”以养阳气:调护阳气,保养正气要重视“春捂秋冻”的养生之道。
《寿亲养老新书》里所指出的“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以免使人受寒”。
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认识各种致病因素以适时趋避。
(一)在水中浸泡贯众。
取贯众500克,放置于水缸或水桶中,每月更换1次。
性味:苦、涩,微寒。
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二)在住宅内放置一些薄荷油。
任其慢慢挥发,以净化空气。
性味: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对于年老体弱之人,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混浊的公共场所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清新、流通。
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要消灭传染源;2.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3.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一、春季养生——饮食(2)(1)春季饮食调养原则: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
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口诀四季养生夏季篇夏季是一年四季中最炎热的季节,这时候的人体新陈代谢、气血运行都非常旺盛,口腔的微生态环境也会随之发生一些改变。
下面WTT和大家一起学习四季养生夏季篇。
四季养生夏季篇夏季养生篇:夏季是一年中高温高湿的时候,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侵扰人都机体。
按照传统医学「天人合一」的理念,夏季养生保健的重点应注重于避暑、防湿。
其总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夏季天地阴阳相交、万物生长茂盛、代谢健旺的特点,适当地调整自己的作习及心情。
遵循健脾除湿,清热消暑,补养肺、肾脏腑为原则。
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也是阳气最旺、阴气最弱的时候,阳长阴消达到顶点。
也是日照时间长,而且强度大,昼长夜短,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的季节。
农曆四月,阳曆5月是孟夏,此时春天刚过阳气越来越旺,植物生长比春天更茂盛。
农曆五月,阳曆6月称为仲夏,又称毒月。
仲夏包含夏至节气,夏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与冬至一样是自然界阴阳转折时期。
夏至这一天的阳气达到一年中的顶点,阳极而阴生,从这一天以后阴气渐升,阳气渐降。
又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
季夏是夏天的最后一个月,即是农曆六月,阳曆7月,此时阴气渐长,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趋势逐渐向内凝集,植物开始结果。
季夏之时,阳气仍较盛,加上湿气盛,湿热交蒸,所以季夏是一年中最闷热的季节。
从「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来看,夏天主「长」,长夏主「化」。
是代表长养,变化的意思。
夏季的气候主要是热和湿。
暑热常夹有火热之气,为阳邪,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所以在养生方面要多注意:补益气阴,「冬补三九,夏养三#13362;」。
在三伏天,人体更加虚弱,天气越热,越要注意保护正气。
健脾除湿,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天脾胃功能弱,容易出现胃口不好,容易腹泻等湿邪重的症状。
所以要著重健脾除湿。
清热消暑,夏天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为了顺应自然之道,著重清热解毒。
夏季养生调节夏三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从立夏开始到立秋前结束,为农历的四至六月,阳历的5-7月。
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竞长,日新月异,阳极阴生,万物成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季是天地之气相交最为旺盛的季节,草木生长最为繁茂,夏季养生应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1.心理调节夏属火,与心相应,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夏季自然界的阳气在长,人体阳气亦然,发怒容易使阳气过度亢盛,气血上冲,因此应该保持心情平静,胸怀宽阔,神清气和。
精神面貌,应充沛饱满,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和阳气的旺盛。
切忌懈怠厌倦,恼怒忧郁,以免阻碍气机。
嵇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这与民间常说“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寓意相通。
2.运动调节夏天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避开烈日,加强防护。
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空气清新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等运动量适中的方式为佳,有条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
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因为夏季暑热使人出汗较多,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仅伤阴,也伤损阳气。
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感冒或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3.饮食调节夏季炎热,心火易于亢盛,宜选择绿豆、西瓜、苦瓜、冬瓜、豆腐、薏米等,清热解暑、清心泻火的饮食。
可适当多食味苦之物以清热解暑,同时助心气而制肺气。
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较多,可适当增盐,保证机体正常运转。
夏季养生,从“心”开始
春季即将过去,而夏季的步伐正在不断地加快,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在夏季来临之际,如何做好夏季养生呢?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夏季养生,要做好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的合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好情志的调整。
夏季养生,要从“心”开始。
《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这对我们整个夏季的养生很有指导意义。
首先要明白的是,天地万物都有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人们想健康长寿就应该很自然地“顺应天时”,遵循这个规律。
要不要争取“天人和谐”?这是个观念问题。
如果不接受这个观念,硬要与大自然“拧”着干,逞“英雄”,行不行呢?不行!因为“人”不管有多大本事,都无法改变“人体”的“自然属性”。
组成人体的生命细胞从人类由“猿”变成“人”的时候,就和万物一样也有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尽管现代科技十分发达,可以局部改变人体的新陈代谢,但仍然没有可能改变大多数人的生命法则。
“春生”和“夏长”既有区别,又紧密关联。
人们在春天里,体内的生命细胞因天气的温和而开始活跃;三个月以后,自然界的阳气已渐渐达到十分洪盛的地步。
一方面是天阳下逼,另一方面是地热上腾,这样的天地之气相交合,大大促进了万物的“蕃秀”和“华实”。
在夏三月中,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显得非常旺盛。
这本是好事,但如忽略了夏季养生要领,就可能变成坏事!夏天里人的阳气虽足,却容易外泄;夏天昼长夜短,容易睡眠不足;夏天人们出汗多,容易脱液;夏天太热,容易影响人的食欲;人们在夏天也容易因贪凉而染病……
夏季染病,大都当即发作,故有“六月债,还得快”之说。
但有一种病是有所潜伏,到秋季才发作,如延至冬季就很严重了!——这就是“心病”。
也即《内经》所说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病”。
但必须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心病”,并非是指现代医学上的“心血管病”,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关“神志、情志”的病!(古书上所提及的“心”,实际上是相当于今天人们常说的“精神”)按中医的“五行”说,夏季是“火旺(夏主心,夏天心火很旺)、土相(脾胃处于…盛‟的地位)、木休(肝处于相对的…休养‟状态)、水囚(肾易…亏‟)、金死(肺易…虚‟)”。
心“火”一“旺”,“火克金”,所以容易造成“肺(金)虚”;本是“肾水”克“心火”,而“心火”很“旺”时,就容易出现“心火”对“肾水”的“反侮”现象,故“肾水”易“亏”。
对于一般人来说,在夏天,防止“肺虚肾亏”很容易接受,而对于正处于很“旺”地位的“心”是否要重点保养,就往往掉以轻心了!
古代没有空调设备,因此到了夏天,酷热难当时,心情就特别烦躁;现代人到了夏天,虽有条件使用空调,但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也容易心神不安。
更何况,空调并非万能用品,只有学会自我调节才是上策。
那么应怎样进行自我调节呢?《内经》说得好,应“夜卧早起(稍晚一点睡觉,是为了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是为了顺应阳气的充盛。
睡眠不足可适当午睡),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切勿因厌恶长日而心情烦躁,滥发脾气),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要精神饱满,成就夏季应有的秀美,并充分宣泄),若所爱在外(就像你面对所爱的对象,情志应充分外露而不需内藏)。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才是适应夏天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妙就妙在:通篇讲的是“气”。
夏季养生的关键是使人“无怒”,“气旺”可充分地、正常地“宣泄”,但不能“乱”。
心情烦躁就是“乱”,就是“逆”,就会使“神志”受伤,如秋天生疟疾即由此而来。
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
到了夏天,一方面可在客观上利用饮食起居运动的调摄而保健,另一方面则不可忽视主观上的调息静心。
到了夏天,不妨有意作一些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的活动:适当地晨练,适当地娱乐,适当地避暑休养,适当地男欢女爱……总之,入夏之时,养“心”为上,养“心”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