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引流管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1.59 KB
- 文档页数:4
医院神经外科各种颅脑引流管患者护理常规颅脑手术后常用的引流有脑室引流、创腔引流、囊腔引流及硬脑(脊)膜外、下引流。
一、脑室引流:经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1.目的:抢救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所致颅内高压;注入造影剂进行脑室系统的检查,明确诊断和定位;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脑室内引流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粘连及降低颅内压。
2.观察及护理(1)正确放置病人,固定引流袋,观察引流液:术后在无菌条件下连接引流袋,将引流袋悬挂于床头,引流管需高于脑室平面10~15cm(平卧时以耳屏为基线,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引流出液体为血性时,引流袋应低于脑室水平,清亮后立即将引流袋挂高。
(2)观察引流的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
(3)控制脑脊液引流量: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合并颅内感染,脑脊液分泌增加,而引流量相应增加,同时注意电解质平衡。
(4)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
术后1~2日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术后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提示脑室内出血;颅内感染后,脑脊液浑浊,呈毛玻璃状或絮状物。
(5)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
术后病人头部活动适当限制,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滑脱。
若术后无引流液流出应查找原因,如:将引流袋放低,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确定低颅压所致,应仍然将引流袋放在正常高度;若怀疑引流管被堵塞,可在严格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切不可高压注入生理盐水,以免将堵塞物冲入脑室系统,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若引流管放置过深或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起流管轻轻旋转或缓缓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后,重新固定,如果上述处理无效,应更换引流管。
(6)每日定时更换引流瓶,记录引流量,严格无菌操作。
(7)拔管:脑室引流一般不超过3~7天,拔管前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拔管后观察有无脑脊液漏出。
神经外科引流管的护理及观察要点神经外科手术是一种复杂的手术,患者在手术后需要引流管来排除血液和其他体液。
正确的护理和观察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神经外科引流管的护理及观察要点。
一、引流管的护理1. 清洁引流管口在进行引流管护理时,首先要注意清洁引流管口。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洗涤液轻轻清洁引流管口周围的皮肤,保持引流口干净,预防感染的发生。
2. 观察引流管颜色和量每天观察引流管排出的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及时记录并报告医护人员。
如果引流液呈现明显的血性或脓性,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预防感染的发生。
3. 避免引流管的扭曲和堵塞要避免引流管的扭曲和堵塞,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和畅通。
定期对引流管进行检查,确保引流管正常排出引流液,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4. 定期更换引流袋引流袋是存放引流液的地方,应定期更换引流袋,及时清理污染,避免引流袋内的细菌繁殖。
二、引流管的观察要点1.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及时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并记录。
2. 观察患者的神经状态术后患者的神经状态是关注的重点,包括意识状态、言语能力、肢体活动等,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
3.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每天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对于血性或脓性的引流液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预防感染的发生。
4. 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或尿失禁的情况,需要及时记录和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5. 观察患者的饮食和体位在术后,对患者的饮食和体位也要进行观察,及时调整患者的体位,帮助患者排出引流液,促进患者的恢复。
神经外科引流管的护理及观察要点对于患者的恢复非常重要。
通过正确的护理和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出现的异常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希望医护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引流管护理及观察,以确保患者术后的安全和健康。
在神经外科手术术后,引流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用于排除手术部位的血液和其他体液,防止积液和感染的发生。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7个要点脑室引流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用于治疗脑积水、脑出血等疾病,是神经外科患者必不可少的辅助设备之一。
然而,由于脑室引流管使用范围广泛,且需要长期留置,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许多细节。
下面介绍脑室引流管的护理7个要点,希望对护理人员有所帮助。
一、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脑组织、血块、脑脓等物质堵塞,导致引流不畅,甚至引起感染。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每天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如发现引流不畅及时处理,并定期更换引流管。
二、定期更换引流袋引流袋是收集脑脊液的器具,定期更换引流袋可以避免细菌感染的产生。
一般情况下,引流袋需每天更换一次,如引流量大可增加更换次数。
三、保持引流管口干燥引流管口的湿度容易滋生细菌,因此需要保持引流管口干燥。
护理人员在更换引流袋时,应将引流管口处擦干净,并用干纱布包裹引流管口,以保持其干燥。
四、定期检查引流管位置引流管的位置不正确,容易引起脑组织损伤、脑脊液渗漏等并发症。
因此,护理人员需定期检查引流管位置是否正确,并及时调整。
五、注意感染预防脑室引流管的留置时间较长,容易引起感染。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感染预防,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管口干燥、勤洗手等都是预防感染的措施。
六、注意患者体位患者体位的改变会影响脑脊液引流的畅通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者体位的调整。
患者体位的改变应逐渐进行,以避免引起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
七、注意患者情绪患者在使用脑室引流管时,可能会出现精神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
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护理要点进行操作,保持引流管通畅、干燥,定期更换引流袋,注意感染预防等,以确保患者安全、舒适。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注意患者体位、情绪等方面的护理,以全面保障患者的康复。
医院管理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常规神经外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瘤腔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
目的是通过引流将血性脑脊液排出体外,减轻脑水肿、脑膜刺激症状,还可起到调节控制颅内压的作用。
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
二、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减少探视和人员流动。
2、置管部位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随时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是否有发红、肿胀等异常现像。
3、搬动患者时,先夹闭开关再搬动,防止引流液逆流。
患者手术或检查返回时,第一时间检查引流管,与医师配合打开并调整引流管位置。
4、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性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打折。
术后患者头部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在进行翻身、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缓慢。
夹闭并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及气体进入。
5、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在更换引流袋、监测颅内压、椎管内注射药物等时,按照无菌原则进行。
每日定时倾倒引流液,准确记录引流量,在倾倒引流液前后要对引流袋口进行严格消毒。
倾倒引流液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以免造成污染。
(二)病情观察1、严密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2、引流管高度引流管过高可引起引流不畅,不能降低颅内压, 过低可造成引流过速,引起颅内压过低,易导致脑室内出血或小脑幕孔上疝等。
(1)脑室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平面(即外耳道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成人颅内压力0. 7〜2. 0kPa,儿童0.5〜1.0kPa),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
(2)蛛网膜下腔引流管很细,每分钟引流量较少。
为保持引流畅通,引流袋应置于床下,低于脑脊髓平面。
引流袋低于创口15〜20cm 为宜,一般控制在40〜350ml/d。
3、调节引流速度,控制引流液的量。
(1)协助医师严格控制流速,切忌引流过快、过多,若患者出现低颅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应抬高引流管位置或暂时夹闭引流管以控制引流量。
.神经外科引流管及护理脊是用外科学方法,神经外科 ( 又称脑神经外科 ) 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研究脑、外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门科学。
神经外科研究的范畴包括神经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血管病变和遗传代谢障碍等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探索新的诊断和治伤、感染、肿瘤、疗方法,是目前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高、精、尖学科。
一、硬膜、蛛网膜、软膜解剖结构(一)硬膜层合在一起构成,在颅内硬膜与颅骨内面紧密相贴。
包硬膜为一层坚韧纤维膜,由 2在脊髓外面的叫硬脊膜,通过枕骨大孔与硬脑膜相连。
(二)蛛网膜蛛网膜与深面的软膜之间有许多小梁呈蛛网膜为一层很薄的半透明膜,位于硬膜深面,腔内充满脑脊液,此腔贯通脑和脊髓。
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蛛网状,为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渗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
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三)软膜软膜是紧贴在脑和脊髓表面的薄膜。
二、脑脊液的循环机制脑脊液是流动于脑室、中央管、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无沉淀的液体,它是一种正常脑脊液的分泌量主要用作对大脑皮质的机械性缓冲。
含有微神经胶细胞的纯生理盐水, 400-500ml 是每日。
..脑脊液产生以后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脑脊液的循环机制为: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进入血液室,然后再进入第四脑室,从第四脑室汇入蛛网膜下腔,最后汇入到上矢状窦内,如果脑脊液回流受阻,则可引起脑室变形或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增高,使脑组织受压循环。
或引起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三、神经外科常见的引流管及其护理硬其次是蛛网膜下腔引流、神经外科最常见的引流管是脑室外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膜下引流管以及瘤腔引流管等。
(一)脑室引流的护理放置引流是指经过颅骨钻孔或锥孔穿刺侧脑室,脑室引流是颅脑术后常用的治疗措施。
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的一种引流方式。
1. 目的 1 ()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应急状态;( 2 )进行脑室系统检查以明确诊断和部位;( 3 )排出血肿或脑脊液,缓解颅内高压,防止脑疝;( 4 )暂时缓解脑积水;( 5 )术后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及蛛网膜粘连; 6 )经脑室注入抗生素,减轻颅内感染,但该方法现在已很少用。
(脑室引流部位:最常见引流部位为右侧脑室前角,因为该处脑室较大,易于插管,2.为宜。
~平卧时不会压迫引流管。
引流装置以距外耳道水平连线上 10 20cm ,平均 15cm3. 适应证( 1 )脑室内出血如高血压、动脉瘤等,穿刺引流用以急救; 2 ()高颅压状态如颅内肿瘤,开颅术后等;..)颅内占位性病变或脑积水;( 3)颅内感染需注入抗生素治疗。
( 4禁忌证4.)凝血功能障碍;( 1)穿刺部位感染;( 2( 3 )濒死危重患者;( 4 )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动脉瘤者。
5. 注意事项脑脊液略带血性,逐渐 1 ~ 2d ( 1 )正常 CSF 呈澄清无色透明、无沉淀液体术后 CSF 转为血性或原有血性脑脊液颜色加深,提示再出血;变浅至透明清亮。
如清亮~流量应控制在每日~ 20cm ,150 10 ( 2 )平卧时引流装置距外耳道水平连线上 300mL ,最多不超过 500mL ,如流速过快相应调高引流装置高度。
6. 护理、引流液的性状、脑室引流的护理要点包括病人的观察、引流管的位置、引流的速度及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严格无菌操作以及拔管等几个方面。
)病人的观察:在病人观察方面,应该重视意识、瞳孔的观察,在脑室引流过程 1 (进行有效的中应对生命体征、患者的肢体活动以及患者的言语情况是否是迟钝或胡言乱语,°观察和记录;同时要注意对置管处伤口敷料进行观察,并嘱患者保持头高位 15 ° ~30的体位。
10 ~引流管位置的护理:( 2 )引流管的位置应该是患者平卧时距外耳道水平连线上20cm ,平均 15cm 为宜;侧卧时距穿刺点上方 10 ~ 20cm ,平均 15cm 。
具体位置应根. .体位改变或检查归来时需重据病人引流量的多少给予调节引流高度,一般固定床头的位置,新调节引流的高度并确定引流通畅。
注明引流管名称、留置日期贴于引流管上。
日 150 ~ 300ml/ 日,以( 3 )脑室引流的速度及量:正常脑积液分泌量是 500ml/,或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要适当抬高 150ml 为宜;若 12h 引流量超过脑疝颅内出血、引流的位置;切忌引流过速过多,从高颅压状态骤然减压可造成脑室塌陷,等危险。
脑脊液可略带血)引流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 4 1 ~ 2 d 性,以后转为淡血性,黄色;如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术后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并急诊行手术止血;发深,并出现血压波动,则提示有脑室出血,出血量过多时应行 CT现脑脊液颜色加深、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有感染,应将脑脊液送检。
)保持引流的通畅:在给病人翻身、治疗、搬运及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缓慢,( 5避免引流管受压、打折和牵拉,防止引流管堵塞、脱落及气体夹闭并妥善固定好引流管 ,若无引流液流出,进入;病人有精神症状时,应给予必要的约束,防止引流管打折或脱出;请主管医生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轻要及时查明原因,怀疑是小血块或脑组织堵塞时,轻往外抽吸,必要时更换脑室引流管。
)严格无菌操作:用无菌治疗巾包裹住引流管的各接头处;引流液定时倾倒,非( 6更换引流袋及倾倒引流液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每日倾倒,减少逆行性感染的发生;倾倒引流液时必须遵循神经外科液逆流回脑室,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以免造成污染;换药、引流液倾倒流程规范操作。
)倾倒引流液:遵循无菌操作、避免反流的原则;倾倒引流液的流程为:首先用( 7止血钳双向夹闭引流管或将三通调至关闭状态,然后用安尔碘消毒引流袋出口、旋开螺口,旋开后将引流液用无菌的原则倾倒无菌治疗碗内,以免被污染的引流液溅到引流管的接口打开止血钳或者是将三通开倾倒引流液后应该再次消毒出口和螺旋口,处,然后关闭螺口,对倾倒的引流液进行颜保持引流管通畅,然后将引流袋调至到合适位置。
关调至开通状态,色和性质的判断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天为限,在护 7 ~ 14 )拔管:颅内压逐渐降低后,应及早拔除引流管,一般以( 8周拔管;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引流管性质、引流液的颜色、量 3 理特别好的情况下最长可,可试行夹闭引流管,以便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颅内来决定拔管时机;拔管前 1 d压是否升高;拔管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语言、肢体活动的变化,如出现头痛、观察拔管后伤口敷料情况,若有渗血渗液,及时处呕吐等颅内压高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理,以免发生感染。
蛛网膜下腔引流的护理(二)持外接引流器,蛛网膜下腔引流是通过腰椎穿刺术取得脑脊液标本后再植入引流导管, 2 续引流脑脊液;腰穿置管方法为:病人取侧卧位,头和双下肢屈曲,自腰至骶 1 (以腰为主)椎间隙穿刺。
用穿刺针穿破硬脊膜而达蛛膜网下腔,见脑脊液流出后放置引流3 ~ 4固定位置,高度约穿刺部位平观察脑脊液流畅状况后,管至蛛网膜下腔隙内,外接引流袋,面上。
穿刺点稍加压止血,敷以消毒纱布并用胶布固定。
15 ~ 20cm目的1.( 1 )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协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或出血性疾病; 2 )测定颅内压力、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3 )做其它辅助检查,如气脑造影、脑室脑池放射性核素扫描;()对颅内出血、炎症或颅脑手术后引流脑脊液,可减轻刺激性症状;( 4)进行腰椎麻醉或鞘内注射药物治疗。
( 5适应证2.( 1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破入脑室; 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感染、脱髓鞘疾病需椎管内给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 3..)腰椎麻醉;( 4)脑脊液漏; 5 ()颅内压监测,控制颅内压。
( 6护理3.严格控制流速以及及时拔管预防感染、蛛网膜下腔引流的护理包括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等。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主要是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正 1 (颅内低压综合症疼痛的特点是当病人坐立位时头痛确区分颅内高压与颅内低压综合症疼痛。
加重,平卧后头痛减轻,停止或减慢引流速度后,头痛会缓解。
)预防感染:患者所处病室要保持清洁,减少探视和人员流动;置管部位敷料保( 2持清洁干燥;严格无菌操作原则,在更换引流袋、倾倒引流液、监测颅内压、椎管内注射药引流管外露部分及引物时按无菌原则进行;搬动病人时,先夹闭引流管,防止引流液逆流;流袋装置保持干净;遵医嘱留取脑脊液标本送检。
)严格控制引流速度:因为脑脊液动力学的突然改变,使颅腔与脊髓腔之间的压( 3以降低 250ml 30 力不平衡,导致脑疝形成;一般在术前分钟静脉快速滴注 20% 甘露醇,引流袋一般置于颅内压,防止术中脑疝的发生;蛛网膜下腔引流管较细,为保持引流通畅,低于脑脊髓平面,如不加以控制,引流脑脊液过多,会造成颅内压过低、气颅等并发症;应根据不同病因控制流速,忌阵发性快速引流或因管路堵塞致引流不畅。
)及时拔管:长期置管可诱发或加重感染,因此,随着脑脊液性质的改变,细胞 4 (,观 24 计数和蛋白含量下降,脑脊液漏停止,应及时拔除引流管;拔管前先行夹管~ 48h拔出后继续观察病情变化和置管处察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瞳孔无异常,则可拔除引流管;有无脑脊液漏的发生。
(三)硬膜外引流管的护理..脑积水、进而产生脑水肿、压迫脑组织,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为防止在硬膜外形成血肿,外接引流袋。
引流管引流颅压增高等并发症,常规置入引流管于硬膜外,与颅骨内板相贴,组织液、血液及血性分泌物,也可引流出部分血性脑脊液。
引流管外接负压硬膜外引流管的护理包括:硬膜外引流量要视术中缝合硬膜情况而定;可拔管。
1 ~ 2 天可拔除硬膜外负压引流鼓;引流量 <10ml/d 鼓;术后(四)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临床多采用颅包膜内血肿液化,慢性硬膜下积液或硬膜下血肿,因已形成完整的包膜,以排空囊内残留的血性液体或术后接引流管于包膜内继续引流,骨钻孔,血肿冲洗引流术。
血凝块,利于脑组织膨起消灭死腔。
所以患者术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主要是为促进脑组织膨起,尽快使硬膜下血肿腔闭合, 2 ~ 3d 拔管。
;外接引流袋;一般后应患侧卧位;引流管要低于头部 10 ~ 40cm(五)瘤腔引流管的护理也叫瘤颅内占位性病变行手术摘除后,在颅内残留的创腔内放置引流物称为创腔引流,腔引流。
1. 目的减少局部积液形成假性囊肿的机会。
减轻脑膜刺激征,引流手术残腔的血性液体及气体,适应证2.)开颅颅内肿瘤切除术;( 1( 2 )术后腔隙有积血积液; 3 )开颅颅内血肿清除术。
( 3. 护理..)以维持正常颅内压为原则,术后早期要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以免脑组( 1织移位;)与脑室相通的创腔引流,早期引流量多时应提高引流管的高度,待血性引流液( 2 转为清亮时及时拔除引流管,防止脑脊液漏;)一般术后 3 48h 夹闭练习后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