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引流管的护理7个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12.89 KB
- 文档页数:2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要点
1、标记:病人回病房后,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将引流袋悬挂于床头并妥善固定管道,护士应注明引流管名称、留置日期贴于引流管上。
2、引流袋的高度:引流管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即外耳道水平)侧卧位: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
头痛者注意观察高度以及引流量,以判断颅内压高或低引起的头痛。
(如为血性脑脊液引流袋可适当放低)
3、妥善固定:
①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
②术后病人头部的活动应适当限制,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③搬运病人时应暂时夹闭引流管。
4、观察引流的量、颜色、性状、通畅度:
①术后早期: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易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此时抬高或暂夹闭引流管。
引流液<500ml/d。
(颅内感染:引流量可适当增多,注意电解质补充。
)
②色:术后1-2天可略呈血性,渐变橙黄色,最后澄清。
③性状:异常时呈毛玻璃状或絮状物示颅内感染。
④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示通常,反之不畅。
5、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记录引流量,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必要时作脑脊液检查或细菌培养。
6、拔管:拔管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局部有无脑脊液漏。
颅脑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颅脑引流管是用于治疗颅内压增高或脑积水等疾病的重要医疗
设备,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以下是颅脑引流管护理的要点:
1. 术后观察,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和引
流管的引流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 定期清洁,保持引流管周围的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引流管周围皮肤感染。
3. 引流管位置,确保引流管的位置正确,避免扭曲和堵塞,避
免引流管被压迫或牵拉,以免影响引流效果。
4. 引流液监测,定期监测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及时记录
引流量,观察是否存在感染迹象或出血情况。
5. 颅内压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颅内压情况,根据引流液量和
颅内压情况调整引流管的引流量,维持适当的颅内压。
6. 防止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引流管被污染,定期更
换引流系统,预防感染的发生。
7. 患者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引流管护理知识的宣教,让他们了解引流管的重要性,以及在家庭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总之,颅脑引流管护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嘱,严格执行医嘱,保持引流管通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到你。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定义:将脑脊液引流出体外的引流管脑室引流管。
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时颅内压增高引起脑疝的紧急处理方法。
护理一.置管前准备1.剃眉或剃发,反复清洗局部。
2.取平卧位,使患者保持安静。
3.对意识清醒病人做好术前健康教育,以取得配合。
4.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颖以约束带或药物镇静,防止置管时发生意外。
二.保持引流装置密闭无菌。
1.在严格条件下行脑室引流术。
2.橡皮管和玻璃管衔接紧密,并用消毒纱布包裹。
3.不能在引流管上任意穿刺。
4.每天更换脑室引流管或引流瓶,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严禁提拎,以防脑脊液倒流入颅而致逆行感染。
5.每周进行脑脊液培养一次,根据结果选用抗生素。
6.保持穿刺点敷料干燥清洁,定时更换。
三.保持引流管通畅1.不可将其折曲或压于患者头下。
2.若发现脑脊液滴液不畅、患者诉头痛加重或意识改变,应及时汇报医生。
3.引流点敷料潮湿,应查明原因,检查引流管是否堵塞或滑脱,并及时处理。
四.防止脑脊液丢失过多1.首次放脑脊液不宜多块,以免突然改变颅内压而影响视力。
2.在术前留置脑室引流管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去手术室之前夹闭引流管,以免搬动时体位改变而使大量脑脊液流出,导致颅内压骤然下降,引起脑对冲性出血或小脑幕裂孔疝等严重并发症。
此时患者表现为神志不清、抽搐或血压下降等。
3.引流术后应将引流瓶挂于床头,橡皮管的最高点应高于脑室前角水平10-15cm,不应给予负压引流。
术后生命体征稳定时,应抬高床头15°-30°,以避免脑脊液过多流失,使颅内压保持在正常范围。
4.详细记录脑室引流量,观察引流流速。
当引流量超过500ml/d或引流的流速较快、患者出现头痛症状时,应高度注意,试将引流管夹住,防止脑脊液进一步丢失,并采取头低脚高位以增加脑部静脉回流的压力,增加脑血管的充盈,同时可促进椎管内的脑脊液回流到脑部,增加脑内压力。
5.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
正常引流液颜色为淡红色,如发现呈血性或混浊,应立即汇报医生。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1.术后引流监测:术后的成人患者需每小时测量引流液的量,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浑浊度和血液的有无。
婴幼儿或小儿患者每4-8小时测量引流液,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
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的变化。
2.引流装置的维护:保持引流装置的干燥和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每日更换引流装置,使用无菌技术进行更换。
在更换之前,用无菌盐水清洁引流管皮肤穿刺口周围,然后用无菌消毒剂擦拭穿刺口周围的皮肤。
更换引流装置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引流管的固定,防止其被拉扯或移动。
3.引流管的悬挂和固定:引流管一般通过帽子或脚手架固定在患者头部。
引流管应该保持无扭曲或拉力,确保引流管畅通。
悬挂的高度应使引流液能顺利流入收集器。
4.皮肤的护理:引流管穿刺口周围的皮肤需要保持清洁和干燥。
每天用无菌盐水擦拭穿刺口周围的皮肤,然后用无菌棉球涂抹透明创可贴或防水敷料保护创口,防止感染。
定期检查穿刺口和引流管周围的皮肤有无红肿、渗液或其他异常。
5.防止感染: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每次更换引流装置或进行护理时都要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
在引流管的穿刺口周围使用无菌消毒剂进行清洁,防止感染发生。
6.患者的观察:定期观察患者的神经状态、意识水平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感染的迹象,如发热、头痛、呕吐、颈部僵硬等。
7.引流液的管理:将引流液放入透明收集器中,每天记录引流液的总量和性状的变化。
注意观察引流液中是否有血液或其他异常成分的出现。
定期检查引流液的颜色、浑浊度和气味,以便及时判断是否发生感染或出血等并采取相应措施。
8.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意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育患者及家属如何正确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的变化,并告知他们需要及时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总之,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保持引流装置的清洁与干燥,定期观察患者的神经状态和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并向患者及家属提供详细的护理教育。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1、术前常规备皮,除紧急情况外,术前需禁食6小时,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0。
1g。
2、脑室引流袋的固定术后早期,引流袋先置于颅骨钻孔水平,后期再放置予床头的下面,引流管的最高点仍应高于脑室15~20cm。
保持颅内压在200~250mmH2O。
防止过度引流,颅内压骤降引起硬膜下血肿。
3、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四肢活动、瞳孔对光反射变化及生命体征,有无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以判断颅内压情况。
4、观察引流装置⑴病人头部活动应适应受限,保持引流管通畅,无扭曲、打折、脱出。
⑵控制脑脊液引流量,以每日不超过500ml为宜。
如有颅内感染,引流量可相应增加,但应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⑶观察脑脊液的性质、颜色.如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血性脑脊液由浅变深,提示有脑室内出血.如引流液由清亮变浑浊,伴体温升高,可能发生颅内感染,及时报告医生。
⑷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并记录24小时引流量。
5、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⑴脑室内感染: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对暴露在头皮外端的导管及接头,每天用75%乙醇消毒3次,并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敷料若有渗湿,应立即更换;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③搬动病人时,应先夹闭引流管,防止颅内压急剧波动。
防止脑室外引流管与引流袋接头处脱落。
若有脱落者,应严格消毒后再连接;④定期行脑脊液检查,做细菌培养。
⑵出血和移位:①限制头部活动,翻身和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②对躁动者用约束带约束四肢;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或癫痫发生,立即行CT检查;④必要时需手术重置导管。
6、拔管⑴拔管指征:脑室引流时间为3~7日。
拔管前应先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观察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时,可予拔管。
如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引流管继续引流,并告知医生。
⑵拔管方法:先夹闭引流管,防止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而引起感染。
注意切口处有无脑脊液漏出,要挤出皮下积液,待引流管完全拔除后,立即缝合伤口,最后用消毒敷料覆盖。
脑室引流管护理脑室引流:是经过颅骨钻孔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搁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一、部位:常选择半球额角或枕角进行穿刺。
二、目的:( 1)急救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紧急状态的病人,如枕骨大孔疝;(2)自引流管注入造影剂进行脑室系统的检查,注入同位素核素检查,以明确诊疗及定位;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3)脑室内手术后安置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症状,预防脑膜脑粘连和蛛网膜粘连,以保持往后脑脊液正常循环及汲取功能;别的,引流术后初期还可起到控制颅内压的作用。
3、护理重点:(1)引流管的地点:待病人回病室后,:立刻在无菌条件下连结引流袋或瓶,妥当固定引流管或瓶,引流管张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 10-15,以保持正常的颅内压,需要挪动病人时应将引流管临时夹闭,搁置引流管饭流惹起逆行性感染。
(2)引流速度及量:术后初期尤因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内压忽然降低,致使不测发生。
所以,术后初期应适合将引流袋挂高,以减低流速度,待颅内压力均衡后再放低。
别的,因正常脑脊液每天分泌 400-500ml,故每天引流量以不超出500ml 为宜;颅内感得病人因脑脊液分泌增加,引流量可适合增添,但同时应注意补液,以防止水电解质均衡。
(3)保持引流畅达:引流管不行受压,歪曲、成角、折叠,应适合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时应防止牵拉引流管。
注意察看引流管能否畅达,若引流管内不停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颠簸多表示引流管畅达;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由。
可能的原由有:1、颅内压低于,证明的方法是将引流袋或瓶降低再察看有无脑脊液流出。
2、引流管放入脑室过深过长,在脑室内蟠曲成角,可提请医生比较X 线片,将引流管迟缓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而后从头固定。
3、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走开脑室壁。
4、若思疑引流管被小凝块或碎屑的脑组织堵塞,可在严格消毒管口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切不行注入生理盐水冲刷,免得管内堵塞物被冲至脑室系统狭小处惹起往后脑脊液循环受阻。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及维护引言脑室引流管是一种用于治疗脑积水或减压脑压的医疗设备。
正确的护理和维护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室引流管的护理和维护方法,以帮助患者、护理人员和医护人员正确操作和维护脑室引流管。
护理和维护步骤1. 消毒:在接触脑室引流管之前,护理人员应该先进行充分的手部消毒,确保手部干净无菌。
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液擦拭接触的表面,以杀灭细菌和病毒。
2. 检查连接:定期检查脑室引流管的连接情况,确保管路没有松动或漏气。
如果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或更换连接器。
3. 观察排液:监测脑室引流管的排液情况。
注意排液的颜色和量,及时记录,并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
4. 清洁周围皮肤: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皂液清洁脑室引流管周围的皮肤。
轻轻擦拭,并确保皮肤干燥后再进行包扎或固定。
5. 固定管路:使用透明敷料或无菌绷带固定脑室引流管,以防止管路松动或脱落。
固定后,确保管路能够自由运动,但不会拉扯或拉紧。
6. 定期更换引流袋:根据医护人员的建议,定期更换脑室引流管的引流袋,以防止细菌感染和排液堵塞。
7. 多频测量排液:通过多频测量排液的系统,监测脑室引流管的排液速度和压力。
根据医护人员的指示,及时调整排液速度和引流压力。
注意事项- 使用压力敏感阀门:确保脑室引流管上有压力敏感阀门,以防止过度排液或过度吸引脑脊液。
- 停用药物前断开引流机:在给患者静脉注射药物前,务必先断开引流机,以避免药物通过脑室引流管排出体外。
- 清洁引流管口:定期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引流管口,以预防感染。
- 轻轻转动引流管:定期轻轻转动脑室引流管,以防止管道堵塞。
结论正确的脑室引流管护理和维护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和医护人员应该定期检查、清洁和固定脑室引流管,并根据医生的指示调整排液速度和压力,以确保引流顺利进行。
同时,注意事项的遵守也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脑室引流护理常规1.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接上引流管、引流瓶,各接头部位用消毒纱布包裹。
2.保持引流瓶通畅,防止受压、扭曲、折角或脱出。
3.注意引流量不超过500ml为宜。
4.观察脑脊液的性状。
5.每天更换引流瓶,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
6.拔管前一天试行夹管,观察生命征、瞳孔,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时,应重新放开引流管。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规1.病人取半坐卧位或半卧位。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各类物品均要严格消毒灭菌,预防感染。
3.正确连接各管道,水封瓶用护架保护置于床旁,连接胸腔引流管的长玻璃管必须在水平面下3—4cm。
4.牢固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
常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
避免因胶管扭曲,受压而造成阻塞。
引流瓶的液面应低于胸腔60cm。
5.密切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状、颜色、量及气体排出、水柱波动等情况,并详细记录。
如有两条引流管,应分别记录。
如每小时引流量达100毫升以上,应报告医生。
6.每日更换一次引流瓶及连接管。
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
先用两把血管钳夹闭引流管,然后换管。
防止气体进入胸腔。
每1—2小时更换胸壁引流口的敷料1次。
7.嘱病人离床活动时,防止引流管移位脱出或打破引流瓶,勿使引流瓶和连接管高于胸壁引流口水平,以防引流液逆流进入胸腔。
T管引流的护理常规1.妥善固定:术后除用缝线将T管固定于腹壁外,还应用胶布将其固定于腹壁皮肤,但不可固定于床上,以防因翻身、活动、搬动时牵拉而脱出。
对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有专人守护或适当加以约束,避免将T管拔出。
2.保持有效引流:平卧时引流管的高度不能高于腋中线,站立或活动时应低于腹部切口,以防止胆汁逆流引起感染。
若引流袋的位置太低,可使胆汁流出过量,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T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经常予以挤捏,保持引流通畅。
3.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正常成人每日的胆汁分泌量为800-1200ml,呈黄或黄绿色,清亮无沉渣。
术后24小时内引流量约为300-500ml,恢复饮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1、妥善固定:在无菌条件下接引流袋,并将其悬挂于床头,引流管口应高出脑室平面10-15厘米;适当限制病人头部的活动范围,护理操作时,应避免牵拉引流管。
2、控制引流速度:脑室引流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过多过快。
伴有脑积水者,可因快速引出大量脑脊液,使脑室塌陷,在硬脑膜与脑或颅骨内板之间产生负压吸附力,引起硬脑膜下或硬脑膜外血肿;脑室系统肿瘤者,可因一侧脑室的突然减压,使脑室系统压力的不平衡,引起肿瘤内出血;后颅窝占位性病变者,可因幕上压力的突然减低,诱发小脑中央叶向上疝入小脑幕切迹。
因此,引流量应控制在每日500毫升以内,若有引起脑脊液分泌增多的因素(如颅内感染),引流量可适当增加,同时注意预防水、电介质失衡。
3、观察引流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
术后1-2日引流液可略为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
若引流液中有大量鲜血或血性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出血;若引流液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表示存在颅内感染,应及时报告医生。
4、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如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给予处理。
常见原因有:Ⅰ颅内压过低:若将引流瓶放低,有脑脊液流出则可证实,仍将引流瓶放回原位即可。
Ⅱ关口吸附于脑室壁:试将引流管轻轻旋转,即可有脑脊液流出。
Ⅲ小血块或挫碎的脑组织堵塞:可在应该消毒后试用无菌注射器轻轻抽吸,切不可高压注入液体冲洗,以防管内堵塞物冲入脑室系统狭窄处,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
Ⅳ引流管位置不当,应请医生确认(摄X线片),调整引流管的位置,直到有脑脊液流出后重新固定。
5、定时更换引流袋,记录引流量:每日定时按无菌原则更换引流袋,并记录引流量。
6、按期拔管:开颅术后一般引流3-4日,不宜超过5-7天,因引流时间过长,可能发生颅内感染。
拔管前1日,应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入病人无头痛、呕吐等症状,即可拔管,否则,重新放开引流。
拔管后,应观察切口处有无脑脊液漏出。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7个要点
脑室引流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用于治疗脑积水、脑出血等疾病,是神经外科患者必不可少的辅助设备之一。
然而,由于脑室引流管使用范围广泛,且需要长期留置,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许多细节。
下面介绍脑室引流管的护理7个要点,希望对护理人员有所帮助。
一、保持引流管通畅
引流管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脑组织、血块、脑脓等物质堵塞,导致引流不畅,甚至引起感染。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每天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如发现引流不畅及时处理,并定期更换引流管。
二、定期更换引流袋
引流袋是收集脑脊液的器具,定期更换引流袋可以避免细菌感染的产生。
一般情况下,引流袋需每天更换一次,如引流量大可增加更换次数。
三、保持引流管口干燥
引流管口的湿度容易滋生细菌,因此需要保持引流管口干燥。
护理人员在更换引流袋时,应将引流管口处擦干净,并用干纱布包裹引流管口,以保持其干燥。
四、定期检查引流管位置
引流管的位置不正确,容易引起脑组织损伤、脑脊液渗漏等并发症。
因此,护理人员需定期检查引流管位置是否正确,并及时调整。
五、注意感染预防
脑室引流管的留置时间较长,容易引起感染。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感染预防,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管口干燥、勤洗手等都是预防感染的措施。
六、注意患者体位
患者体位的改变会影响脑脊液引流的畅通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者体位的调整。
患者体位的改变应逐渐进行,以避免引起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
七、注意患者情绪
患者在使用脑室引流管时,可能会出现精神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
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护理要点进行操作,保持引流管通畅、干燥,定期更换引流袋,注意感染预防等,以确保患者安全、舒适。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注意患者体位、情绪等方面的护理,以全面保障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