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各引流管护理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368.06 KB
- 文档页数:4
医院神经外科各种颅脑引流管患者护理常规颅脑手术后常用的引流有脑室引流、创腔引流、囊腔引流及硬脑(脊)膜外、下引流。
一、脑室引流:经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1.目的:抢救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所致颅内高压;注入造影剂进行脑室系统的检查,明确诊断和定位;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脑室内引流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粘连及降低颅内压。
2.观察及护理(1)正确放置病人,固定引流袋,观察引流液:术后在无菌条件下连接引流袋,将引流袋悬挂于床头,引流管需高于脑室平面10~15cm(平卧时以耳屏为基线,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引流出液体为血性时,引流袋应低于脑室水平,清亮后立即将引流袋挂高。
(2)观察引流的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
(3)控制脑脊液引流量: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合并颅内感染,脑脊液分泌增加,而引流量相应增加,同时注意电解质平衡。
(4)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
术后1~2日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术后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提示脑室内出血;颅内感染后,脑脊液浑浊,呈毛玻璃状或絮状物。
(5)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
术后病人头部活动适当限制,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滑脱。
若术后无引流液流出应查找原因,如:将引流袋放低,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确定低颅压所致,应仍然将引流袋放在正常高度;若怀疑引流管被堵塞,可在严格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切不可高压注入生理盐水,以免将堵塞物冲入脑室系统,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若引流管放置过深或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起流管轻轻旋转或缓缓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后,重新固定,如果上述处理无效,应更换引流管。
(6)每日定时更换引流瓶,记录引流量,严格无菌操作。
(7)拔管:脑室引流一般不超过3~7天,拔管前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拔管后观察有无脑脊液漏出。
神经外科引流管的护理及观察要点神经外科手术是一种复杂的手术,患者在手术后需要引流管来排除血液和其他体液。
正确的护理和观察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神经外科引流管的护理及观察要点。
一、引流管的护理1. 清洁引流管口在进行引流管护理时,首先要注意清洁引流管口。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洗涤液轻轻清洁引流管口周围的皮肤,保持引流口干净,预防感染的发生。
2. 观察引流管颜色和量每天观察引流管排出的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及时记录并报告医护人员。
如果引流液呈现明显的血性或脓性,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预防感染的发生。
3. 避免引流管的扭曲和堵塞要避免引流管的扭曲和堵塞,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和畅通。
定期对引流管进行检查,确保引流管正常排出引流液,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4. 定期更换引流袋引流袋是存放引流液的地方,应定期更换引流袋,及时清理污染,避免引流袋内的细菌繁殖。
二、引流管的观察要点1.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及时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并记录。
2. 观察患者的神经状态术后患者的神经状态是关注的重点,包括意识状态、言语能力、肢体活动等,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
3.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每天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对于血性或脓性的引流液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预防感染的发生。
4. 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或尿失禁的情况,需要及时记录和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5. 观察患者的饮食和体位在术后,对患者的饮食和体位也要进行观察,及时调整患者的体位,帮助患者排出引流液,促进患者的恢复。
神经外科引流管的护理及观察要点对于患者的恢复非常重要。
通过正确的护理和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出现的异常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希望医护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引流管护理及观察,以确保患者术后的安全和健康。
在神经外科手术术后,引流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用于排除手术部位的血液和其他体液,防止积液和感染的发生。
神经外科各引流管护理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危重,大部分患者术后需要留置相应的管路,而引流效果怎样对治疗有着重要影响。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要重视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工作,那么,关于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如何护理?(一)脑室引流管护理常规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1)每日定时(必要时遵医嘱)倾倒引流液,准确记录引流量,在倾倒引流液前后要对引流袋口进行严格消毒。
2)更换引流袋及倾倒引流液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回脑室,引流管的管口要用75%的医用酒精和碘伏消毒,引流袋每天更换,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以免造成污染[1]。
2、脑室引流高度:高度位于平卧位时双耳孔水平连线上方10~20cm位置,侧卧位时距离穿刺点上方10~20cm处,此高度有利于维持患者的颅内压。
3、引流速度及量的控制:1)切记引流过快过多,若患者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应抬高引流管位置或暂时夹闭引流管以控制引流量。
2)人体脑脊液的正常日分泌量为400~500mL,故应控制引流量为150~300mL[1]。
4、观察引流物性状:1)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d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淡血性(橙黄色)。
2)如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术后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并出现血压波动,则提示有脑室出血,出血量过多时应急诊手术止血。
3)发现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并且临床出现高热,呕吐、抽搐等症状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将脑脊液送检。
5、保持引流管的通畅:1)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打折、成角。
若引流管被血凝块或沉淀物阻塞,可在严格消毒管口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的抽吸,切不可注入生理盐水冲洗。
2)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在给患者翻身、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夹闭并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及气体进入。
3)若引流管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多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且通知医生。
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病人的护理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留置引流管种类相对较多,如果不能熟练掌握每一种引流管的标准护理方法,会导致患者配合度下降,加大护理难度,从而影响护理质量。
另一方面,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引流是否成功常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预后生存质量。
因此,在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引流管的正确标准护理和管理是保证引流成功和提高患者预后质量的关键[1]。
我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等,现将我科多种引流管的护理经验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所收治的神经外科置管术后患者238例,男性患者121例、女性患者117例,患者年龄41岁-83岁,平均年龄为(62±21)岁。
在所有患者之中,有183例患者过往有显著高血压史,患者入院时对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41例患者评分为3-5分、67例患者评分为5-8分、77例患者评分为9-12分、53例患者评分为13-15分;157例患者为基底节部位出血、60例患者为丘脑部位出血、21例患者为脑干部位出血;171例患者实施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并进行脑室外引流术,67例患者单一实施脑室外引流术,引流管留置时间为3-4d。
1.2 各种引流管标准护理方法1.2.1 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标准护理方法如下:① 取仰卧或侧卧位,将床头抬高30°左右,通过加强颅内静脉回流以降低患者颅内压。
② 定期观察患者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如流量突然增加或者并为血色,应立即通知医生,并与之配合采取抢救措施。
③ 定期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注意保持引流口清洁干燥,防止引流管因患者体位变动或者其他活动而扭曲或脱出。
④ 确保引流袋做到每日定时更换,且详细记录患者每日引流量,引流袋更换时要注意无菌操作。
⑤ 一般情况下,引流管放置24~48h 后,或者是引流液体停止后进行引流管拔出,拔出过程中注意伤口以及敷料的清洁。
1.2.2脑室引流管标准护理方法如下:在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护理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和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术后24h内每隔3O min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及血压体温的变化并做好详细的记录,防止术后24h内出血情况的发生。
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引流管是神经外科手术中常用的一种装置,用于引流血液和液体等物质,以保持手术创面的清洁和干燥。
不同类型的引流管需要进行不同的观察和护理,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几种引流管及其观察和护理方法。
一、胸腔引流管胸腔引流管用于排除胸腔内积液或气体,常见的有胸腔闭式引流管和胸腔负压引流系统。
观察及护理:1.定期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数量,如出现鲜红色、增多、减少或停止流出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2.定期测量引流液量,记录并观察流量的变化,如有显著减少可能是引流管阻塞,需及时清理。
3.注意保持引流系统的密封,避免气体进入胸腔。
4.定期更换引流瓶,保持系统通畅和负压稳定。
二、脑室引流管脑室引流管用于排除脑室内积液,常见的有外引流管和内引流管。
观察及护理:1.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数量,如出现鲜红色、增多或停止流出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引流管阻塞,需及时清理。
3.注意保持引流系统的密封和无菌,避免感染。
4.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通畅。
三、脑室旁引流管脑室旁引流管用于排除脑室旁血肿或血液,常见的有硅胶管和负压引流系统。
观察及护理:1.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数量,如出现鲜红色、增多或停止流出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2.定期测量引流液量,记录并观察流量的变化,如有显著减少可能是引流管阻塞,需及时清理。
3.注意保持引流系统的密封和无菌,避免感染。
4.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通畅。
四、脑膜外引流管脑膜外引流管用于排除脑膜外积血或血液,常见的有硅胶管和负压引流系统。
观察及护理:1.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数量,如出现鲜红色、增多或停止流出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引流管阻塞,需及时清理。
3.注意保持引流系统的密封和无菌,避免感染。
4.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通畅。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方法。
在进行观察和护理时,护士应严格按照医嘱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保持引流系统的无菌和通畅,及时观察和报告异常情况,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恢复。
一、脑室引流
1、脑室引流的目的
①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脑内高压危机状态,如脑出血、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②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和脑室术后治疗性脑脊液外引流。
③颅内肿瘤合并颅内高压,术前行脑室引流预防术中颅压骤降引发脑疝
④需经脑室注药冲洗的颅内感染
2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①引流管的高度:
平卧位时引流管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即外耳道水平)10~15 cm
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 cm
②保持引流通畅,管内液体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提示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打折,避免牵拉。
3、引流不畅原因及处理
3.1颅内压低于(120-150 mmH2O)1.18-1.47Kpa:放低引流瓶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如确定为和颅内压过低,应将引流袋放置于正常高度。
3.2引流管置入过深过长,在脑室内盘曲成角:对照CT 将引流管缓慢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重新固定。
3.3引流管内口吸附于脑室壁: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脑室壁。
3.4引流管被小凝血块或挫裂的脑组织阻塞:严格无菌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吸。
4观察
①引流早期控制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若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可抬高或暂夹闭引流管以控制引流量。
每天引流<500 ml(正常人分泌400~500 ml/d), 多数控制在200-300 ml。
引流速度平均<15~20 ml/h。
如引流过快过多引起颅内低压,易导致空气从创口及引流管吸入,引流管内有小气泡回吸,此时应夹闭引流管或抬高引流袋,防止发生气颅。
②正常脑脊液呈澄清无色透明、无沉淀液体,术后1-2 天脑脊液多为血性,逐
渐变浅至透明清亮。
异常:
如清亮脑脊液转为血性或血性脑脊液颜色加深,则提示再出血可能;
如引流液由澄清变为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悬有絮状物,则提示颅内感染可能。
(图1 为澄清脑脊液、图 2 为血性脑脊液、图 3 为浑浊脑脊液)
5、拔管护理:脑室引流时间一般3-4 天,最多不超过7 天。
拔管前可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 小时,以便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有无颅内压增高。
拔管后观察切口处如有脑脊液漏出,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二、腰大池引流
腰大池引流经腰3-4 或腰4-5 椎间隙穿刺将引流管至于腰椎管蛛网膜下腔内,持续引流出脑脊液。
1、腰大池引流的目的
①引流蛛网膜下腔内的出血及血性脑脊液,如动脉瘤栓塞术后。
②治疗各种脑脊液漏、切口漏。
③用于颅内感染,可持续引流出感染的脑脊液及鞘内注射抗菌药物治疗。
2、腰大池引流管的护理
①患者体位与引流管高度:引流管一般高于外耳道平面10-15 cm,可由医师根据腰穿时患者颅内压调节高度或根据每天引流量调节引流高度。
注意腰大池持续引流期间,患者需绝对卧床,如患者头部高度发生变化,需重新调节引流高度,使颅内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②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防止打折、扭曲,腰大池引流管管径 1 mm,管腔较细,易堵塞,出现引流不畅时;
可降低引流高度,可疑血块堵塞时可挤压或冲洗引流管,禁忌向内挤压引流管以防逆行感染。
③引流速度及引流量:一般以10-15 mL/h 为宜,每日引流量200-300 mL,引流速度过快或过量易引起低颅压性头痛及气颅(同脑室引流管)。
④引流液性状:观察同脑室引流液
⑤拔管护理: 腰大池引流一般7-10 天,不应超过 2 周,拔管前试行夹闭24-48
关注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拔管后观察置管部位有无脑脊液漏。
三、硬膜下引流
硬膜下引流:颅内出血的血液积聚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行钻孔冲洗引流术引流,术后接引流管持续引流以排空残余血液或血凝块,适用于慢性硬膜下积液、慢性硬膜下血肿。
1、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
①患者体位与引流管高度:
术后取平卧位,健侧头下垫软枕,头偏向患侧,置管后逐步调节高度,先高于血肿腔10-15 cm,以后每 4 小时放低 5 cm,直至放置最低位。
高龄患者引流袋宜与创腔在同一水平线上,防止老年人脑组织萎缩桥静脉受牵拉断裂出血。
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打折、扭曲,引流不畅时,可降低引流高度,可疑血块堵塞时可挤压或尿激酶冲洗引流管。
③引流液性状:正常引流液常呈暗红色,逐步转为淡红色且引流量减少代表血肿腔减小。
若引流液呈鲜红色且短时间内显著增多,则提示再出血可能。
④拔管护理:常于术后2-3 日复查CT 后可拔出引流管,老年患者脑组织复位较慢,可适当延长拔管时间。
四、血肿腔引流
通过CT 定位后经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术置入引流管,术后注入尿激酶溶解血肿,促进残余血肿进一步引流排出,适用于高血压脑出血。
血肿腔引流管的护理:
①患者头部抬高15-20°,引流管低于血肿腔10-15 cm,
②保持引流通畅,颅内注入尿激酶后夹闭4-6 h,夹闭其间严密关注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
③引流液性状:正常呈暗红色,比血液稍稠,以后逐渐减少,颜色变淡变浅。
异常:
引流量过多与血肿不成正比,颜色呈淡血水样,管内液面随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时,说明血肿腔与脑室相通,应提高引流管高于侧脑室10-15 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如引流液颜色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且引流速度加快,提示再出血可能。
④拔管护理:拔管前复查CT,血肿消散后开放引流1 天,无再出血即可拔出引流管,一般2-3 天,最长 5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