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6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9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记念刘和珍君7个小标题
第一段:痛斥走狗文人
第二段:唤醒麻木庸人
第三段:追溯生平事迹
第四段:概括惨遭杀害
第五段:详写遇难经过
第六段:劝解徒手请愿
第七段:激励奋然前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
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
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
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篇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该文是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写作,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和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提问:说一说本文作者——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纪念” jìniàn∶思念不忘,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纪念刘和珍君每段段落大意
全文共七段:
第一段:面对着刘和珍烈士的追掉会,鲁迅先生感到无比悲愤,要写文章来“悼念逝者”;
第二段:想到烈士的斗争已经过去,她们已倒在血泊之中,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旧存在,为了使人们不忘烈士的鲜血,为了唤起人们的觉醒,更感到有必要写文章来“唤醒生者”;
第三段:追忆刘和珍的往事,对她奉献悲哀和尊敬,因为她“为国而死”;
第四段:噩耗传来,由不信到证实,目睹惨象,耳闻流言,愤怒地揭示我们这个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惨痛根源”;
第五段:从惨案的经过,展示出三个女子的惊心动魄的“崇高伟大”;第六段:在血的教育下,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中,看到刘和珍等烈士的“血痕必将扩大”;
第七段:与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相比,中国女性临难竟如此之从容,得出了我们民族没有消亡的明证,指出在这一惨案中,人们将看见希望,猛士更奋然前行,由此自然地归结出烈士“牺牲的意义”。
以上七段使文章构成三大部分:第一、二段是一部分,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第三、四、五段是第二部分,颂扬刘和珍烈士的崇高品质
和斗争精神;第三部分是六、七段,指出“三·一八”惨案的意义所在。
扩展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记念刘和珍君》(精选4篇)《记念刘和珍君》篇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刘和珍们是“哀痛者”,这好理解。
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家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水旱频发,家破人亡,百姓可怜,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叩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刘和珍们的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巴金曾说:“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
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在蝇营狗苟中戚戚不已吗?他们会因革命的挫折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吗?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实现者。
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
面对黑暗,他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骜锋利”;面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如若他们九泉有知,知身后定会是“山花烂漫”,他们怎么不会在“丛中笑”?他们怎么会不感到幸福,不感到快乐呢?用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战士的心灵去看待幸福,看待快乐,我的内心一次次被一种崇高的东西涤荡着。
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一般去思考幸福,那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篇二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的】    思想教育: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英勇斗争的精神。
    理解: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
    鉴赏:课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讲解、讨论等。
【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刘和珍,讲读第一、二部分。
(一课时)    1、阅读注释①,了解背景与刘和珍。
    2、阅读“提示”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nb sp ①分段讲析内容(见书);(习题穿插于讲读中)      ②理清结构;(见板书)      ③诵读课文。
  〖板书〗                   &nb sp         &n bsp┏纪念烈士      ┏一、写作缘由:悲哀愤怒┃纪念的┃         &n bsp         & nbsp  ┗揭露敌人  目的┃         &n bsp  ┏要象猛士──直面人生      ┗二、写的必要┃         &n bsp         & nbsp  (唤起民众)                   &nb sp┗不做庸人──暂时偷生二、讲读第三部分至第五部分。
记念刘和珍君第六部分中引用陶潜挽歌中诗句的作用
在《记念刘和珍君》的第六部分中,鲁迅引用了陶潜的挽歌诗句。
这一引用的作用主要有两点:
1.表达心中的悲痛和愤怒。
通过引用陶潜的诗句,鲁迅表达了自
己对刘和珍君等爱国青年惨遭杀害的悲痛之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愤恨和不满。
陶潜的挽歌诗句本身就带有哀悼和缅怀的情感,与鲁迅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契合。
2.强调死者的勇毅和纪念的意义。
通过引用陶潜的挽歌诗句,鲁
迅强调了刘和珍君等爱国青年死去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青年虽然惨遭杀害,但他们的死是有意义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更多人的觉醒和反抗。
同时,鲁迅也强调了纪念这些死者的意义,认为纪念他们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他们的精神。
综上所述,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引用陶潜的挽歌诗句,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又强调了死者的勇毅和纪念的意义。
纪念刘和珍君阅读理解《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他在参加刘和珍追悼会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刘和珍等烈士的哀悼和尊敬,以及对反动政府及其走狗的愤怒和控诉。
这篇阅读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记念刘和珍君》的主旨是表达对烈士的敬仰和对反动政府的愤怒。
文章以刘和珍的牺牲为引子,通过对她的回忆和描述,展现了她的勇敢、坚定和无私,同时也揭示了反动政府的残暴和无耻。
文章的结构清晰,先是对刘和珍的追悼和回忆,然后是对反动政府的控诉和批判,最后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呼吁。
2.人物形象的塑造:刘和珍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她的形象通过鲁迅先生的笔触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她是一个勇敢坚定的女性,不畏强权,敢于反抗,为了民族大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她的形象塑造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赞美,也是对那个时代所有烈士的赞美。
3.语言特点: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独特,这篇文章也不例外。
他的语言简练明快,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也充满了讽刺和批判,对反动政府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4.思想内涵: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刘和珍等烈士的追悼和尊敬,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呼吁人们要觉醒起来,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这种思想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鲜明艺术特色的散文,它不仅是对烈士的追悼和尊敬,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奋斗提供借鉴和参考。
学习鲁迅,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章风格。
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预习:1.预习课文,读两遍,选出你认为重要的段落或语句背诵。
2.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三一八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当年有哪些著名人物与这一事件有关?教学过程:共用三课时一、介绍背景。
除课本注释外,简要讲述两点:1.这时期的“政体”,准确地说,应当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至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2.此时的鲁迅在北平已经居住10多年,其间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
但是不管政府如何变,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军阀仰仗外国势力,置人民于水深火热。
鲁迅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
[研讨]问题:鲁迅曾称三一八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这一天后又发生过哪些事?他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语言评论这件事?方式:分组汇报搜集资料情况。
除了课本资料以外,还有: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介绍周作人挽刘和珍联)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
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读“刘和珍为去请愿向老师请假”一小节)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原文与赏析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原文、赏析原文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xx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课文、教案及反思课文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一、整体把握1思想内容这篇课文的中心内容,主要是评述“三一八”惨案。
读这篇课文,只要分析一下描述的几个方面,概括一下鲁迅对每一方面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就不难把握全文内容了。
作者对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分析得非常透彻。
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当然也包括“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还有“中外的杀人者”,但本文锋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和流言家。
对爱国青年,鲁迅突出地描写了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些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些是请愿的群众。
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鲜明的。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奋然而前行”的方向、目标是哪里?作者在本文中没有直述,可以从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控诉中领悟得到。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这世界是“似人非人的世界”,作者痛心疾首地说“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他痛心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呼唤“爆发”,用“血战”来消灭黑暗势力,开辟一个新的世界,这是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在这世界里没有暴力,没有侵略,没有纷争和流言蜚语,人们都合理地生活,幸福地做人,安心地劳动和读书。
2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
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记念刘和珍君》 6【课型】讲读【作者】鲁迅【备课时间】10.10 【上课时间】10.23【教学目的】1.弄清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会从具体事实中体会事件的意义,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2.了解复杂记叙文立意、选材、结构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记叙文中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的意义。
【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中心,理清文章思路【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通过《一件小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二、结构把握1、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①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目的: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方向)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生前事迹,遇难经过)②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交代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即.写作的缘起。
③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④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于将来的意义。
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个中心。
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2、下面看局部思路第一部分,(朗读)问:作者为何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三个“必要”意思相同吗?第一部分:由爱到憎是按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再看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时间:相识——遇难。
第三部分呢?先否定了这次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
由否定到肯定。
逻辑顺序。
附板书设计:记念3、具体思路:我们知道,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层次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思路。
请大家齐读第二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中的思路。
学生明确后,引导背诵。
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第二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两句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
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所以,这两节的整个思路就应该定位在: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再看第四节:这一节共有5层意思。
听到噩耗→颇为怀疑→见到尸骸→听到诬蔑→号召爆发齐读课文一、四两节。
三、小结:本节课学习重点是理清思路。
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叫理思路?明确:理清思路,是指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到达什么终点,都要清清楚楚。
理清思路的重点是文章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怎样理清呢?明确:①把握主旨;②理清脉络;③弄清顺序;④列出纲目。
这样用本节课的方法就可以解决以后遇到的类似问题。
四、当堂默写课文第2节。
五、布置作业:1. 思考下面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反复说“无话可说”?2.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感情脉络。
3.小作文《刘和珍小传》课文记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你可以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讨论)【明确】①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与众不同,追求真理;②在女师大风潮中,“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③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④平时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青年: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
第二教时【教学内容】1.进一步理清课文感情脉络;2.理解“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难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练习:1.注音:噩耗 è羽翼 yì屠戮 lù浸渍 zì菲薄 f i2.释词:喋血屠戮长歌当哭赁屋寥落桀骜不驯深味欣然殒身不恤洋溢诧异广有羽翼【附答案:血流出来的样子;杀;拉长;当作;租借;稀疏;顺从;体会;高兴;顾虑;充满而流出;惊讶;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
】3.小作文《刘和珍小传》二、分析第一部分讨论:1、开头时间交代意图何在?用“中华民国”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刺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的丑剧。
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地杀人,而且杀到了“堂堂”大学的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
可见,段祺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
“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民国政府”,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民国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
……一个状语,就准确地交待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2、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教学目的:1.训练按一定目的从课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解本文辩证立论,重点突出,广征博引,逐层深人的写法。
3.认识治学中占有材料与钻研理论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设想:1.解读本文,关键要抓住“虚”与“实”的关系,理清课文的脉络,重点认识围绕基本观点立论辩证,广征博引、层层深人的论述特点,理清文章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课文的重点。
2.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开场白:1980年10月22日,中国语言学会成立。
吕叔湘先生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的讲话。
全文分“中和外的关系”、“虚和实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通和专的关系”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了语言研究工作中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
本文是其中的第二部分。
题目是选作教材时编者加的。
文章虽然“主要谈汉语研究”,但正如作者所言“在不同程度上也适用于其他方面”,对于一般治学和研究问题,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包括.写作时处理好选材与立意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简介:吕叔湘(1904—1998),江苏丹阳人。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全国文字改革研究会主席,中国语言学会会长,语文出版社社长,并担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三、四、五、六届代表,五届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
他于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曾任过中学教员。
1936年留学英国,1938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开明书店编辑。
建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
他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重点研究汉语语法,对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现代汉语八百词》等。
他治学严谨,著述材料丰富,引证充分,阐述详尽,见解精辟。
他还写有许多普及性语文读物,通俗实用,生动有趣。
三、分析课文:全文共11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系全文的总纲,提出论题并表明了观点: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从观察中来、从实验中来。
文章首句提出论题,紧接着以两个设问表明了观点。
在接下来的阐述中,作者以语言学研究为例说明了理论来自于事例,事例来自于观察和实验的道理。
文章的第2段运用古人做学问、国外各种学派林立和“禅宗和尚”的例子阐述对前人的理论也要靠观察来验证的道理。
在论述中,作者既承认“前人的理论是我们的财富”,又指出“前人的理论无论多么重要”,都“要用自己的观察来验证”;既肯定了讲“家法”的好处,又指出其缺点,全面辩证,客观公允,令人信服。
这一段是对第1段的进一步强调和补充。
第二部分(第3~6段):具体阐述理论和事实的辩证关系并指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
第3段从事实对理论的作用角度举出“反切”、“等韵”和“文字学”等理论的形成作为例证,指出事实能够决定理论。
第4段从比较理论和事实轻重的角度,运用达尔文物种起源理论的形成和明朝两位理学家的故事作为论据,指出没有事实作基础,理论就靠不住,更加突出了事实对理论的决定性作用。
第5段是从理论对事实的作用角度,肯定了理论能引导人去发现事实的作用。
运用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填写等例子。
第6段具体提出处理二者关系的方法,特别强调“不可走极端”。
这一部分的论述强调了事实对理论的决定性作用,其目的在于纠正现实中存在的重理论轻事实的认识。
可贵的是作者“矫枉”而不“过正”,没有偏执一端,没有抹杀理论在治学中的作用,而是在轻重有别、详略有致、突出重点的同时,兼顾到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而显得全面周到,辩证科学。
作者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和完整性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部分(第7~11段):着重论述观察和实验方面的有关问题。
文章联系实际,在分析重理论轻事例的原因、指出其危害的同时,阐述了观察和实验必须具备的精神和态度,强调要亲自去观察、实验,收集事例。
第7段对重理论轻事例的错误倾向提出批评,引用了饶裕泰教授的话作为论据,切合实际,富于针对性。
第8段运用“有限与无眼”的故事和叶斯丕森的例子阐述观察、实验“不容易”的一个原因,指出观察、实验不能懒惰,必须具备换而不舍的精神。
第9段阐述了观察、实验“不容易”的另一个原因,指出观察、实验不能有成见,必须有客观的态度。
第10段收束上文,进一步指出不愿观察实验的害处。
第11段指出观察、实验必须自己去做,彻底堵住了不愿观察、实验者的退路。
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论述的具体化和深化。
四、.总结全文:文章紧紧围绕治学过程中“虚与实”也就是理论和事例的关系问题,运用大量典型、生动的事实和理论材料,进行了全面透彻的论述。
明确提出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则从观察和实验中来的观点。
文章针对重理论轻事例的现实,在辩证立论、全面论述的基础上,强调突出了观察、实验对理论形成的作用这一重点。
全文第一部分提出两者关系的问题,表明观点;第二部分紧紧围绕观点,对两者关系展开论述;第三部分在论述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观察和实验的有关问题,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剖析,层层深人,不断具体、深化,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