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6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记念刘和珍君》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1、2段):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段):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段):“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这种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二、文章赏析《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学生刘和珍而写的一篇悼念文章。
全文以刘和珍的微笑为线索,融入了鲁迅先生与刘和珍的联系、刘和珍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对于刘和珍的遭遇以及“三一八”惨案的评价与感受,是悼念文的典范。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鲁迅先生解释了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即纪念烈士和警醒庸人。
他通过描述刘和珍的微笑和勇敢,表达了对她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同时,他也批评了那些对烈士的牺牲麻木不仁、不敢正视现实的庸人,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正视历史的真相。
在第二部分,鲁迅先生追忆了刘和珍的生平,包括对她的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他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节刻画,展现了刘和珍的形象和性格,让人们对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刘和珍牺牲的悲痛和惋惜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他对这位年轻烈士的深深怀念。
在第三部分,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他批评了段祺瑞政府的残忍和野蛮,指出了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他认为,这一惨案虽然造成了巨大的悲剧,但也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因此,他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真理和光明,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
整篇文章以刘和珍的微笑为线索,贯穿了对烈士的怀念、对庸人的警醒、对惨案的思考等多个方面。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解读一中华民国十五年①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②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③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④,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①中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
②段琪瑞执政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失败,奉系军阀推段祺瑞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
段祺瑞,生于1864年,死于1936年,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曾经几度把持北洋军阀的中央政权,1926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
③杨德群:湖南省湘阴县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预科学生,遇害时年仅24岁。
④程君:指程毅志,湖北省孝感市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
)[这是叙述写作的缘起,抒发极度悲伤的心情。
文中起笔点明时间,巧妙地将“民国”,即人民民主之国和刘和珍遇害联系在一起,揭露段祺瑞执政府行民主是假,搞专政是实的反动本质。
“独在礼堂外徘徊”,这是因为对刘和珍的遇害,作者心情非常沉重,他无法承爱礼堂内那种悲哀的氛围,欲以此来排解心中的悲哀。
要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还得了解如下事实:3月24日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遗容。
从学校回来后,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
3月25日,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
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②全年的就有她。
(①寥落:稀少。
②《莽原》:鲁迅编辑的一种文艺刊物。
)[读这个句子,能激起我们许多疑问:鲁迅先生是大文学家,为什么他编辑的期刊会“有始无终”,竟至于“销行寥落”?刘和珍仅是预定一份杂志,鲁迅先生却为什么赞之曰“毅然”?“生活艰难”是不是指刘和珍出身微寒、家境贫穷?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考虑时代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讲义一、背景介绍在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新旧思想激烈碰撞。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一方面,封建残余势力仍然顽固存在;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带来了新的思潮和希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数的青年学子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奋斗。
刘和珍君,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刘和珍出生于_____,她自幼勤奋好学,心怀远大理想。
在求学过程中,她接触到了新思想,深受其影响,决心为改变社会现状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刘和珍的事迹刘和珍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是学生自治会的成员之一。
她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爱国活动,呼吁大家关注国家的命运。
在反对_____的斗争中,刘和珍勇敢地站在前列。
她带领同学们上街游行,发表演讲,痛斥_____的罪行。
尽管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危险,但她从未退缩。
刘和珍还致力于为同学们争取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她与校方进行沟通,为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环境而努力。
三、刘和珍的精神品质1、勇敢无畏刘和珍在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时,毫不畏惧。
她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鼓舞着无数青年学子投身于爱国运动中。
2、坚定信念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坚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社会现状,让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她都不曾动摇。
3、关爱他人刘和珍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还关爱身边的同学和朋友。
她总是乐于帮助他人,为大家排忧解难。
这种关爱他人的品质,使她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
四、作者对刘和珍的评价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先生对刘和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称赞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她的死“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
鲁迅先生通过对刘和珍的记念,表达了对反动势力的愤怒和对青年学子的期望。
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刘和珍一样,勇敢地站出来,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奋斗。
五、刘和珍精神的当代意义刘和珍的精神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及作品;2.理解关键词语,把握作者思路;3.学习刘和珍爱国精神。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他首次采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坟》《热风》《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而已集》等18部。
写作背景1926年,在革命的声浪中,帝国主义扶植的段祺瑞临时执政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下午,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本帝国主义反而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帝国主义国家,向段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
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
会后,游行示威,去执政府请愿。
当游行队伍抵达政府国务院东辕门时,早已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三•一八”惨案。
女师大学生刘和珍也在遇难者之列。
刘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省南昌人。
她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一、内容结构首先,尽量用原文表达作者感情和归纳七节要点。
提示:第一节,“深味”“悲凉”“奉献”“哀痛”;第二节,猛士与庸人对比,认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第四节,刘和珍“蝶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节,“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刘和珍“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第六节,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第七节,我认识到“当局者”“凶残”“流言家”“下劣”“女性临难”“从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其次,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意。
提示:第一段(l、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祭死者、二醒庸人;第二段(3~5),记叙刘和珍的行状,共三节,三学潮中、四惨案中概况、五惨案中细节;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的思考,有两节,六请愿不足取、七精神显希望。
二、探究总体思路可以分两个层面来探究。
1.第一层面。
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
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2.第二层面。
(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先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为使庸人不致忘却,揭露反动政府罪行,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种的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话,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
②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
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记念刘和珍君》讲义一、作者及写作背景《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于1926 年4月1日创作的一篇杂文。
当时,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在这次运动中英勇牺牲。
鲁迅先生怀着极度的悲愤,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刘和珍等烈士。
“三一八”惨案是段祺瑞执政府镇压爱国学生运动的暴行。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爱国青年为了争取民主、自由和正义,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反动政府却对他们进行残酷的镇压,这充分暴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凶残和反动。
二、文章内容分析1、写作目的鲁迅先生写作此文,一是为了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烈士,二是为了揭露反动政府的罪行,三是为了唤醒民众的觉醒,激励人们继续斗争。
2、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写作缘由。
作者通过说明写作的时间和原因,表达了对刘和珍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愤怒。
第二部分,回顾刘和珍的事迹。
突出了她的温和、善良和勇敢。
第三部分,叙述“三一八”惨案的经过。
揭示了反动政府的凶残和暴虐。
第四部分,总结惨案的教训。
指出徒手请愿的方式不可取,鼓励人们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斗争。
第五部分,描述惨案发生后的种种情形。
进一步揭露反动势力的无耻和民众的麻木。
第六部分,赞美刘和珍等烈士的精神。
肯定了她们的英勇和牺牲的价值。
第七部分,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和继续战斗的决心。
3、人物形象刘和珍是文章的核心人物。
她是一个温和、善良、有责任感的青年学生。
她始终关心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积极参与爱国运动。
在面对危险时,她毫不退缩,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4、语言特色鲁迅先生的语言犀利、深刻,富有战斗性。
他运用反语、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这里的“不惮”“不料”“不信”,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怒和震惊。
5、主题思想文章通过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悼念,深刻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罪行,批判了国民的麻木和怯懦,呼唤人们觉醒,勇敢地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去。
《记念刘和珍君》讲义《<记念刘和珍君>讲义》一、作品背景《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在 1926 年“三一八”惨案后所写。
当时,段祺瑞政府对爱国学生运动进行了残酷镇压,造成了多人伤亡。
刘和珍等进步青年在这次运动中英勇牺牲。
鲁迅先生怀着极大的悲愤,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二、文章结构这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七个部分:1、写作缘由文章开篇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即“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既是为了悼念死难的烈士,也是为了揭露反动政府的罪行,警醒庸人。
2、噩耗传来描述了听到刘和珍遇害的消息时的震惊和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3、回忆刘和珍通过回忆刘和珍生前的事迹,展现了她的温和善良、追求进步以及勇敢无畏。
4、惨案经过详细叙述了“三一八”惨案的经过,揭露了反动政府的残暴和阴险。
5、遇难细节着重描写了刘和珍等人遇难时的惨状,“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6、总结教训批判了“流言家”的无耻谰言,指出了“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呼吁人们要正视现实,勇敢斗争。
7、表达悲愤最后,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之情,“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三、人物形象刘和珍是一位爱国、勇敢、有责任感的青年学生。
她经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但在面对反动势力时,却毅然决然地投身到爱国运动中,“欣然前往”参加请愿,最终英勇牺牲。
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无数追求真理、敢于抗争的进步青年。
四、写作特色1、情感真挚强烈全文充满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沉痛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愤怒谴责,情感真挚而强烈,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第一部分:从参加追悼会写起,指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问题:第1段开篇写道:“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作者为什么要用“民国”纪年?
解答:作为一篇纪念文字的开头,表面看来,只是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其实这一句深刻含义在于告诉人们,不要对“中华民国”抱幻想,革命者必须看清楚在“民国”粉饰下的黑暗与凶残,因为当今的“中华民国”已成为屠杀爱国者的反动工具。
第二部分:进一步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
问题:从一、二部分里,作者三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从上下文来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解答:作者的写作目的可归纳为三点:一是悼念烈士;二是揭露黑暗;三是唤醒“庸人”。
第三部分:追叙同刘和珍的交往。
在本部分里作者集中记述了与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
第四部分:以刘和珍等遇害的事实揭露反动军阀及其走狗的下劣凶残。
第五部分:记叙烈士遇害经过,抒发悲愤之情。
第六部分:总结这次斗争的教训。
第七部分:阐明烈士牺牲的意义。
问题:第2段中“至于这一回……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一句的结构如何分析?
解答:这是一个复杂单句。
主干是:事实为明证。
“明证”前的定语是一个转折关系的二重复句。
纪念刘和珍君课文详析全文共分七部分,以序数表明。
第一部分,通过说明写本文的起因、意图,抒发了作者的悲愤感情。
第一段写作者自己参加为刘和珍、杨德群两烈士开追悼会那天的情形。
开首以史家笔法点出“中华民国”,既保留了旧时祭文开头的格式,又蕴含着历史将永远记下这个日子的意思。
鲁迅曾说,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开追悼会那天,鲁迅“独在礼堂外俳徊”。
“俳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的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沉、真切。
接着写与程君的对话,很自然地引出写纪念文章的事。
第二段以“这是我知道的”一句衔接第一段,语意连贯、严密。
以下是叙述刘和珍预定《莽原》全年的事,证实了程君的话,对刘和珍作了初步勾画。
鲁迅所编期刊“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这是由于反动派的迫害。
“生活艰难”,指当时的黑暗现实,在白色恐怖中,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有被迫害的危险。
“毅然”一句表现了刘和珍是一个敢于反抗黑暗势力、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也揭示了她敢于斗争的思想基础。
同时又说明刘和珍和鲁迅不仅是师生关系,也是志同道合的反抗黑暗的战友。
正因如此,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点明写本文的重要原因。
写纪念文章“虽然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流露出作者郁愤之情。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鲁迅借用旧时的习惯说法,即相信死者死后有知,更深一步地表达出对死难烈士的尊敬和悼念之情。
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字面的意思似乎表露作者无可如何的心绪,实则是面对这样的黑暗现实曲折地表达作者深沉的悲愤感情。
还可以从另一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据《无花的蔷薇之二》的最后一节中说:“以上都是空话。
笔写的,有什么相干。
实弹打出来的都是青年的血。
”可见这时的鲁迅由于血的教训,感到光是靠笔和黑暗势力作战不是根本的办法,但是鲁迅那时也只能用笔作战。
《记念刘和珍君》疑难解析1、文章第一、二节中三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处行文不完全一样,联系每次出现时的上下文,说说作者究竟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从文中可以得知,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她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现在鲁迅满怀激情地回忆起这件事,写下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是出于对渴求真理的好青年,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战友刘和珍的哀思和纪念。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第二次出现在第二节第二段的开头。
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是:“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见这里是针对“这样的世界”而言的,即写文章要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也是作者为生者而写的最大心愿。
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而言的,即针对“庸人”而言,作者写文章是为了唤起庸人投入战斗。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很清楚了。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的评述,但他并没有直接对此事件加以评价,请问他切入的角度是什么?这个角度就是记念刘和珍。
写刘和珍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
这可以以一当十,侧面表现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让人了解这么一批可爱的青年。
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卑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
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枪弹的攒射、大棍的挥舞都历历在目,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
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到这场发生在段祺瑞执政府前的惨案的全景。
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3、本文引用陶潜诗句有何作用?陶潜,字渊明,我国晋代著名诗人。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解读一中华民国十五年①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②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③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④,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①中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
②段琪瑞执政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失败,奉系军阀推段祺瑞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
段祺瑞,生于1864年,死于1936年,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曾经几度把持北洋军阀的中央政权,1926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
③杨德群:湖南省湘阴县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预科学生,遇害时年仅24岁。
④程君:指程毅志,湖北省孝感市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
)[这是叙述写作的缘起,抒发极度悲伤的心情。
文中起笔点明时间,巧妙地将“民国”,即人民民主之国和刘和珍遇害联系在一起,揭露段祺瑞执政府行民主是假,搞专政是实的反动本质。
“独在礼堂外徘徊”,这是因为对刘和珍的遇害,作者心情非常沉重,他无法承爱礼堂内那种悲哀的氛围,欲以此来排解心中的悲哀。
要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还得了解如下事实:3月24日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遗容。
从学校回来后,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
3月25日,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
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②全年的就有她。
(①寥落:稀少。
②《莽原》:鲁迅编辑的一种文艺刊物。
)[读这个句子,能激起我们许多疑问:鲁迅先生是大文学家,为什么他编辑的期刊会“有始无终”,竟至于“销行寥落”?刘和珍仅是预定一份杂志,鲁迅先生却为什么赞之曰“毅然”?“生活艰难”是不是指刘和珍出身微寒、家境贫穷?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考虑时代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讲义一、背景介绍1926 年 3 月 18 日,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这是一场段祺瑞政府镇压爱国学生运动的血腥暴行,造成了 47 人死亡,200 余人受伤。
刘和珍君便是在这次惨案中英勇牺牲的一位青年学生。
刘和珍,出生于江西南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她是学生自治会的主席,是一位勇敢、坚定且富有正义感的进步青年。
鲁迅先生悲愤交加,写下了这篇《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纪念这位英勇的青年,同时也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愤怒谴责和对未来的深刻思考。
二、文章内容解析(一)写作目的鲁迅先生写作此文,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刘和珍个人,更是为了警醒世人,让人们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看清反动派的真面目,激发人们的斗争精神。
(二)文章结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说明写作缘由,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君的哀悼和对反动派暴行的愤怒。
第二部分,回顾了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她的温和、善良和有责任心。
第三部分,写了刘和珍君积极参与学潮斗争,表现出她的勇敢无畏。
第四部分,描述了“三一八”惨案的经过,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
第五部分,记叙了刘和珍君牺牲的详细情形,凸显了她的英勇壮烈。
第六部分,作者在对徒手请愿的质疑中,表达了对革命方式的思考。
第七部分,总结全文,激励人们继续战斗。
(三)人物形象刘和珍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勇敢坚毅的青年。
她始终关心国家命运,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展现出她的善良和亲和力;但在面对反动势力时,她又毫不退缩,“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表现出她的英勇无畏。
(四)语言特色1、犀利深刻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触,深刻地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和丑恶嘴脸,如“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2、情感真挚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深切哀悼和对反动派的愤怒谴责,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讲义一、背景介绍在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新旧思想激烈碰撞。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数的青年学子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奔走呼号。
刘和珍君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二、刘和珍君其人刘和珍出生于_____,是一位积极向上、富有正义感的青年学生。
她在学校里成绩优异,不仅勤奋好学,还关心时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刘和珍经常参加学生运动,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她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为争取民主和自由而努力。
她的热情和坚定感染了身边的许多人。
三、刘和珍君参与的活动1、反对封建礼教在当时封建礼教依然盛行的社会环境下,刘和珍君勇敢地站出来反对。
她倡导男女平等,呼吁打破旧有的束缚,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利和自由。
2、组织学生运动刘和珍积极参与组织学生运动,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
她带领同学们上街游行示威,高呼爱国口号,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3、为进步刊物撰稿刘和珍还为一些进步刊物撰写文章,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她的文章言辞犀利,观点鲜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四、刘和珍君牺牲的经过在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刘和珍君参加了一场抗议活动。
然而,反动势力却对这些爱国学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当时,现场一片混乱,军警们挥舞着棍棒,向手无寸铁的学生们冲去。
刘和珍君毫不畏惧,始终走在队伍的前列。
最终,她不幸中弹牺牲,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五、刘和珍君的精神1、勇敢无畏面对反动势力的威胁和镇压,刘和珍君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挺身而出,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
2、坚定信念她始终坚信通过自己和同学们的努力,能够改变国家的命运,为人民带来美好的未来。
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不断前行。
3、爱国情怀刘和珍君对祖国的热爱是深沉而真挚的。
她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1、文章第一句为什么不写成“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而写成“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这样写表明了作者对屠杀爱国青年的当局的无比愤慨和讽刺。
“中华民国”应是人民民主的国家,而国民却在“中华民国”的“执政府”前遭到血腥的屠杀,那么,这个“国家”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它是“民国”吗?它只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人而已。
2、“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此句从三个层次来揭露中外杀人者的凶残,而且层层递进。
第一层是“我”可以用最大的想像力来想像中国人的坏,足见其坏之劣;第二层是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想到中外杀人者会如此凶残;第三层是即使料到了,也不相信。
这三层意思,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作者对牺牲青年的悲伤,对杀人凶手的愤恨。
3、本文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许多段落只有一个句子。
下面略举几例,品析其妙处。
⑴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⑵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这两段文字,也可以归并为一段文字,但作者却将它们分成两段来陈述。
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其一,在段间停顿时间比句间停顿时间长,读起来更流畅,更有力。
在感情上,将两者分开揭露,更能表达作者对他们无耻行径的愤慨,因为作者是分别来“进攻”的,“火力”更猛。
⑶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这几个字单独成段,表示对“要说的话”的强调。
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要说的话”是刘和珍与杨德群牺牲的详细经过,而这详细经过表明她们是被政府以子弹和棍棒杀害的,这就回应了政府说她们是“暴徒”的中伤,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诬蔑。
同时,也更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在结构上,引起读者对下文的重视。
《记念刘和珍君》讲义一、作品背景《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在 1926 年“三一八”惨案后,为纪念在这次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创作的一篇杂文。
当时,段祺瑞执政府在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爱国青年刘和珍等人在这次惨案中英勇牺牲。
鲁迅先生目睹了这一惨状,悲愤交加,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与愤怒的文章。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的生存权利和自由受到严重威胁。
新文化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解放,但封建势力和反动军阀依然顽固地阻挠着社会的进步。
二、主要人物——刘和珍刘和珍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她是一位勇敢、坚定、有理想的青年。
刘和珍始终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敢于反抗黑暗的社会现实。
她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精神,为了追求真理和自由,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在“三一八”惨案中,刘和珍英勇无畏,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最终惨遭杀害。
三、文章结构与内容1、写作缘由文章开篇,鲁迅先生说明写作此文是为了“记念”刘和珍君,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深切哀悼和敬意。
2、回忆刘和珍鲁迅先生回忆了与刘和珍的交往,称赞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然而在面对黑暗势力时,她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展现出她追求进步的精神。
3、刘和珍的事迹详细叙述了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的英勇表现,“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体现了她对学校的热爱和责任感;“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临难时“欣然前往”,彰显了她的勇敢和无畏。
4、惨案的经过描述了“三一八”惨案的惨状,“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揭露了反动政府的残暴和血腥。
5、批判流言针对当时一些恶意的流言蜚语,鲁迅先生进行了有力的驳斥,“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6、呼唤正义文章结尾,鲁迅先生发出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呐喊,呼吁人们起来反抗黑暗的社会,为正义而斗争。
【导语】⽆忧考整理了⾼⼀语⽂必修⼀《记念刘和珍君》重难点解析 供考⽣参考学习。
1、本⽂的⼤体脉络是怎样的? 通观全⽂,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处不在迸发,⽆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可抑制。
追悼会的⽓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的痛⼼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者的满腔仇恨和愤怒的揭露控诉。
同时,作为⾰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了沉痛的总结,对烈⼠的死难意义给予了⾼度的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章结构上的⼤体脉络。
2、本⽂结构是怎样的? ⽂章第⼀、⼆、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哀悼;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者交错融汇,始终统⼀于“记念”这⼀中⼼。
3、本⽂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本⽂的内容,其实是对“三·⼀⼋”惨案的述评。
鲁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痛斥⾛狗⽂⼈下劣⽆耻的流⾔。
他⽆⽐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鲁迅⼀⽅⾯告诫爱国青年改变⽃争的⽅式,⼀⽅⾯颂扬“为了中国⽽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激发⼈们“更奋然⽽前⾏”。
作者记念⼀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惨案整个历史事件,要理解这篇课⽂,应⾸先把握其博⼤⽽深刻的思想意义。
4、怎样从理清思路⼊⼿来解读难句? 遇到难句,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把钥匙。
例如: ⑴“真的猛⼠,敢于直⾯惨淡的⼈⽣,敢于正视淋漓的鲜⾎。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将更奋然⽽前⾏。
” 从思路上看,这⾥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活在⿊暗世界的奋⽃者理想的⼈格。
从悲哀、愤懑到“敢于直⾯”“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飞跃,要做真的猛⼠,将更奋然⽽前⾏。
这样,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
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创造幸福的⼈⽣,他们本⾝也是幸福者。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教学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2、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诵、品读、讨论课时安排:三课时一、导入:他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友人斯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
二、复习旧知——作者介绍: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4、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5、散文集:《朝花夕拾》6、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三、解题:记念、君。
选自《华盖集续编》。
(华盖)鲁迅《自嘲》。
四、写作背景:(p27课下注解①)1、大沽口事件2、三·一八惨案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盲目地引入“死地”。
噩耗传来,鲁迅万分哀痛又无比愤慨。
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五、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行文思路:1、自己朗读,标画不会读的词语;在分析文意时,通过检查朗读强调读音。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板书)六、分析课文:【讲读第一部分】阅读课文第一、二节:1、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从一、二部分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纪念死去的青年②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嘲讽、痛恨)③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2、语句品析:(1)文章反复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该如何理解?明确: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
对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记念。
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
感情的基调显而易见是悲痛。
"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
"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偷生"的世界。
为了促醒"庸人",使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的世界早日到它的"尽头",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
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
感情的基调是愤怒。
也"字既针对文章内容之一,也针对反动文人的文章而言。
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之后出现。
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
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因此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要总结教训、意义,"更奋然而前行"。
"正"是恰到时候的意思。
(2)第二节写到了哪两种人?作者对其的态度是怎样的?明确:哀痛者和幸福者:为人民苦难而哀痛的人,以能为人民谋幸福为幸福的人——敬佩崇敬;庸人。
庸人:有是非观,但是容易忘记烈士鲜血的人——哀伤唤醒。
【讲读第二部分】阅读课文第三——五节:1、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讨论一下,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并找出文中的依据。
——明确:事迹: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⑸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⑻中弹牺牲。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2、语句品析:(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明确:对偶,揭露反动政府的暴行和无耻文人的卑劣行径,愤怒层层递进。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明确:拟人,反动镇压、思想控制。
(3)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反复、对偶,悲愤的沉默、逆来顺受的沉默;警告反动者,呼唤鼓励后死者。
(4)“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明确:反语,揭露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进行最野蛮、最残酷的屠杀;三个女子的临危不惧。
(5)“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反语,最辛辣的讽刺,最强烈的谴责。
揭露谴责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女儿童的罪行和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
【讲读第三部分】阅读课文第六、七节: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六节,说说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态度是什么?明确: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
这段话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
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
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进步影响并不大。
因此,作者不主张徒手请愿,而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比喻:说明徒手请愿的不可取(教训)2、阅读第七小节,怎样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明确:在前文,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是“苟活到现在的我”,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
这里的“苟活者”应该指那些支持革命,但还没有投身革命的人。
而“真的猛士”是指那些勇毅者。
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先对斗争的方式进行理性反思,再肯定烈士的勇毅对于将来的意义,全文收束在高昂的斗争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小结: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请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哪几类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在下列表中填上相关内容)中心: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的叙述,歌颂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抨击反对军阀屠杀人民的凶残卑劣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七、表现手法: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各有侧重。
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世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谰言;无论涉及哪方面,鲁迅的一腔悲愤都形诸笔墨。
以单一的表达方式是难以胜任的。
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各有侧重。
第一层次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第二层次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第三层次以抒情为主,兼有议论。
且无论记叙或议论都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叙述、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是杂文的写作特点之一。
一篇杂文往往是用叙述的方式,反映激烈的社会斗争;用议论的方式,表现对事件的深刻观察,对敌人的彻底揭露,对人民的热烈支持;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从而感染读者,激励读者。
如此把三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杂文的特殊形式。
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4节;2、《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