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记念刘和珍君》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1、2段):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段):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段):“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这种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二、文章赏析《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学生刘和珍而写的一篇悼念文章。
全文以刘和珍的微笑为线索,融入了鲁迅先生与刘和珍的联系、刘和珍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对于刘和珍的遭遇以及“三一八”惨案的评价与感受,是悼念文的典范。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鲁迅先生解释了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即纪念烈士和警醒庸人。
他通过描述刘和珍的微笑和勇敢,表达了对她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同时,他也批评了那些对烈士的牺牲麻木不仁、不敢正视现实的庸人,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正视历史的真相。
在第二部分,鲁迅先生追忆了刘和珍的生平,包括对她的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他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节刻画,展现了刘和珍的形象和性格,让人们对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刘和珍牺牲的悲痛和惋惜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他对这位年轻烈士的深深怀念。
在第三部分,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他批评了段祺瑞政府的残忍和野蛮,指出了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他认为,这一惨案虽然造成了巨大的悲剧,但也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因此,他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真理和光明,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
整篇文章以刘和珍的微笑为线索,贯穿了对烈士的怀念、对庸人的警醒、对惨案的思考等多个方面。
纪念刘和珍君作者简介---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人物简介---刘和珍:刘和珍,江西省南昌人,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写作背景本文写作背景为三一八惨案。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陨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基本概念1. 本文锋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当局者)和流言家(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2.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3.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文章结构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重难点探究1.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答:作者通过反复描写她的微笑与和蔼,从侧面表面情愿群众的身份与形象,让读者了解是怎样一批可歌可泣的青年们。
段政府是如何残害他们的,那些流言这是如何污蔑他们的。
写刘和珍遇难时的一系列镜头,向读者展现惨案发生的真实现场;再以追悼会上程君的一番话,真切的反应了惨案发生后正义的人们是如何深切悼念死者的。
从而是人们更好的记住“国民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2.如何理解“真的猛士”?答:鲁迅在文章中以猛士的姿态出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更加强调。
“真的猛士”又是一面立在庸人面前的镜子。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难点解析 1、本文的大体脉络是怎样的?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和愤怒的揭露控诉。
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的死难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上的大体脉络。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第一、二、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哀悼;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者交错融汇,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3、本文的思想意义是什么?本文的内容,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鲁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
他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鲁迅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激发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作者记念一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历史事件,要理解这篇课文,应首先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4、怎样从理清思路入手来解读难句?遇到难句,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
例如:(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从悲哀、愤懑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飞跃,要做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样,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
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记念刘和珍君》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选自《记念刘和珍君》)1.下面是对“惨象”和“流言”所指的具体内容的解释,准确的一项是A.“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B.“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尸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C.“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尸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2.作者在文中对两种谬论都给予了反驳,反驳这两种谬论的有关句子是A.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C.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答案:1.D2.A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A项:“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指的是事实;说她们是“暴徒”,这是段政府对她们的诬蔑。
人教版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解读(2)第2、3句笔锋陡然一转,反过来陈述自己对于这个事实的怀疑。
“不惮”,即不怕,敢于。
“最坏的恶意”,指如何如何的下劣凶残。
“中国人”,指上文提及的段琪瑞执政府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凶残到这地步”,指让徒手请愿的群众和和蔼可亲的刘和珍“无端在府门前喋血”“死伤至数百人”。
“下劣到这地步”,指反动派不仅暗设“罗网”,残杀了手无寸铁的弱女子,而且反过来诬陷说“她们是暴徒”、“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作者说,不仅一般的人不曾预料也不会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我”这样一个“心怀叵测”敢干用“最坏的恶意”进行推测的人也不曾预料、也不敢相信会发生这样的惨案,会造出这样的流言。
但是,它确确实实地发生了!作者用的是以退为进的手法,看似为敌人开脱罪责,实际是将敌人推至极高极险之处,然后猛一用力,反戈一击,置其于死地。
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补充一个更值得怀疑的理由:“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退一步,再退一步,这好比射箭,把弦向后一拉,再向后一拉,弦向后拉得越多,弓就张得越满,射出的箭也便越有力。
作者把弓拉满了,马上就射出他的利箭,扔出他的投枪和匕首。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一口气列出一连串的铁证,好比机关枪射出的一排排子弹。
让每个证据独自成段,又多用短句,恰如投枪、匕首,急射而出,雷霆万钧。
“然而”、“但”、“但”这几个转折词的连用,一再突出这都是人们不能预料也不敢相信的罪恶行径,让人惊心,让人发指。
作者在控诉了敌人的凶残和卑劣之后,愤怒的感情如汹涌的波涛决堤而出,仇恨的烈焰如奔突的岩浆冲天而起,他在沉默中爆发了!“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 “已”,时间副词,已经;“尤”,程度副词,更加。
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评点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点拨:指1926年。
“三·一八”发生时,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氏国”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我们要注意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段祺瑞执政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失败,奉系军阀推段祺瑞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
段祺瑞(1864~1936),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曾几度把持北洋军阀的中央政权,1926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杨德群:湖南省湘阴县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预科学生,遇害时年仅24岁]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点拨:3月24日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
从学校回来后,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
3月25日,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
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
]遇见程君[程君:指程毅志,湖北孝感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莽原》:鲁迅编辑的一种文艺刊物]全年的就有她。
第一部分:从参加追悼会写起,指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问题:第1段开篇写道:“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作者为什么要用“民国”纪年?
解答:作为一篇纪念文字的开头,表面看来,只是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其实这一句深刻含义在于告诉人们,不要对“中华民国”抱幻想,革命者必须看清楚在“民国”粉饰下的黑暗与凶残,因为当今的“中华民国”已成为屠杀爱国者的反动工具。
第二部分:进一步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
问题:从一、二部分里,作者三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从上下文来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解答:作者的写作目的可归纳为三点:一是悼念烈士;二是揭露黑暗;三是唤醒“庸人”。
第三部分:追叙同刘和珍的交往。
在本部分里作者集中记述了与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
第四部分:以刘和珍等遇害的事实揭露反动军阀及其走狗的下劣凶残。
第五部分:记叙烈士遇害经过,抒发悲愤之情。
第六部分:总结这次斗争的教训。
第七部分:阐明烈士牺牲的意义。
问题:第2段中“至于这一回……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一句的结构如何分析?
解答:这是一个复杂单句。
主干是:事实为明证。
“明证”前的定语是一个转折关系的二重复句。
纪念刘和珍君课文详析全文共分七部分,以序数表明。
第一部分,通过说明写本文的起因、意图,抒发了作者的悲愤感情。
第一段写作者自己参加为刘和珍、杨德群两烈士开追悼会那天的情形。
开首以史家笔法点出“中华民国”,既保留了旧时祭文开头的格式,又蕴含着历史将永远记下这个日子的意思。
鲁迅曾说,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开追悼会那天,鲁迅“独在礼堂外俳徊”。
“俳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的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沉、真切。
接着写与程君的对话,很自然地引出写纪念文章的事。
第二段以“这是我知道的”一句衔接第一段,语意连贯、严密。
以下是叙述刘和珍预定《莽原》全年的事,证实了程君的话,对刘和珍作了初步勾画。
鲁迅所编期刊“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这是由于反动派的迫害。
“生活艰难”,指当时的黑暗现实,在白色恐怖中,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有被迫害的危险。
“毅然”一句表现了刘和珍是一个敢于反抗黑暗势力、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也揭示了她敢于斗争的思想基础。
同时又说明刘和珍和鲁迅不仅是师生关系,也是志同道合的反抗黑暗的战友。
正因如此,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点明写本文的重要原因。
写纪念文章“虽然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流露出作者郁愤之情。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鲁迅借用旧时的习惯说法,即相信死者死后有知,更深一步地表达出对死难烈士的尊敬和悼念之情。
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字面的意思似乎表露作者无可如何的心绪,实则是面对这样的黑暗现实曲折地表达作者深沉的悲愤感情。
还可以从另一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据《无花的蔷薇之二》的最后一节中说:“以上都是空话。
笔写的,有什么相干。
实弹打出来的都是青年的血。
”可见这时的鲁迅由于血的教训,感到光是靠笔和黑暗势力作战不是根本的办法,但是鲁迅那时也只能用笔作战。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一、谴词用语鲜明生动文章一开始,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其中“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第一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在第七段揭露当局者“凶残”,抨击流言家“下劣”,称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用词十分精当、简洁,说明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锤炼功夫,也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字修养。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
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便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五段中“伟绩”、“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
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
庸人惯用忘却的方法,对人世间的悲哀与不平作淡化处理,作者批判了这种庸人的生活哲学,肯定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现实主义精神。
为了使记叙起伏跌宕,文章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如第五段记叙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前仆后继、殒身不恤的场景时,就通过对比和反衬,将一个杀害徒手请愿学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一、谴词用语鲜明生动文章一开始,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其中“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第一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在第七段揭露当局者“凶残”,抨击流言家“下劣”,称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用词十分精当、简洁,说明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锤炼功夫,也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字修养。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
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便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五段中“伟绩”、“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
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
庸人惯用忘却的方法,对人世间的悲哀与不平作淡化处理,作者批判了这种庸人的生活哲学,肯定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现实主义精神。
为了使记叙起伏跌宕,文章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如第五段记叙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前仆后继、殒身不恤的场景时,就通过对比和反衬,将一个杀害徒手请愿学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解读一中华民国十五年①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②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③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④,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①中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
②段琪瑞执政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失败,奉系军阀推段祺瑞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
段祺瑞,生于1864年,死于1936年,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曾经几度把持北洋军阀的中央政权,1926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
③杨德群:湖南省湘阴县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预科学生,遇害时年仅24岁。
④程君:指程毅志,湖北省孝感市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
)[这是叙述写作的缘起,抒发极度悲伤的心情。
文中起笔点明时间,巧妙地将“民国”,即人民民主之国和刘和珍遇害联系在一起,揭露段祺瑞执政府行民主是假,搞专政是实的反动本质。
“独在礼堂外徘徊”,这是因为对刘和珍的遇害,作者心情非常沉重,他无法承爱礼堂内那种悲哀的氛围,欲以此来排解心中的悲哀。
要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还得了解如下事实:3月24日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遗容。
从学校回来后,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
3月25日,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
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②全年的就有她。
(①寥落:稀少。
②《莽原》:鲁迅编辑的一种文艺刊物。
)[读这个句子,能激起我们许多疑问:鲁迅先生是大文学家,为什么他编辑的期刊会“有始无终”,竟至于“销行寥落”?刘和珍仅是预定一份杂志,鲁迅先生却为什么赞之曰“毅然”?“生活艰难”是不是指刘和珍出身微寒、家境贫穷?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考虑时代背景。
1、文章第一句为什么不写成“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而写成“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这样写表明了作者对屠杀爱国青年的当局的无比愤慨和讽刺。
“中华民国”应是人民民主的国家,而国民却在“中华民国”的“执政府”前遭到血腥的屠杀,那么,这个“国家”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它是“民国”吗?它只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人而已。
2、“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此句从三个层次来揭露中外杀人者的凶残,而且层层递进。
第一层是“我”可以用最大的想像力来想像中国人的坏,足见其坏之劣;第二层是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想到中外杀人者会如此凶残;第三层是即使料到了,也不相信。
这三层意思,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作者对牺牲青年的悲伤,对杀人凶手的愤恨。
3、本文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许多段落只有一个句子。
下面略举几例,品析其妙处。
⑴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⑵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这两段文字,也可以归并为一段文字,但作者却将它们分成两段来陈述。
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其一,在段间停顿时间比句间停顿时间长,读起来更流畅,更有力。
在感情上,将两者分开揭露,更能表达作者对他们无耻行径的愤慨,因为作者是分别来“进攻”的,“火力”更猛。
⑶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这几个字单独成段,表示对“要说的话”的强调。
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要说的话”是刘和珍与杨德群牺牲的详细经过,而这详细经过表明她们是被政府以子弹和棍棒杀害的,这就回应了政府说她们是“暴徒”的中伤,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诬蔑。
同时,也更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在结构上,引起读者对下文的重视。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原文与赏析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原文、赏析原文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xx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原文赏析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几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写本文的起因。
第一小段写参加追悼会的人要求作者写点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
本段一开始就写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
然后写和程君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到写纪念文章的事。
这里的“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
第二小段指出写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刘和珍君生前是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
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下文写到她勇敢地领导同学反对杨荫榆和向段执政府请麒的思想基础,也是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的重要原因。
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革命同志。
“生活艰难”主要指当时的黑暗现实。
这段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避”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
第三小段指出写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反动派在屠杀爱国青年后,竞又指使它的帮凶文人吹出“阴险的论调”,真是凶残卑劣极了!所以必须写出此文,作为祭品献给死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鲁迅已愤怒到什么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不是人世,而是狐鼠昼行的禽兽世界。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一句,是直接控诉反动派屠杀青年的血.腥罪行的,这样大量的鲜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把我泡了起来,使我连呼吸、看、听都异常艰难,哪里述能说什么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一句,长歌指放声悲歌,当,代替,哭,哀哭,哀痛。
这句的意思是说,用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和追悼先烈,在先烈刚刚牺牲、作者内心剧痛时是不容易办到的,只有等过一段时间,悲痛的心情稍平息时,才能真正“痛定思痛”,再回想以前的悲痛。
《记念刘和珍君》文本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杂文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传统篇目。
本文在思想主题、艺术转化、曲笔抒情与对比阅读等方面提出深解与新解,力求对本文做出合理的还原性解读。
标签:《记念刘和珍君》;主题;艺术;抒情;对比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保留时间最长的传统篇目。
如今,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鲁人版等多种中学语文教材仍将其收录其中。
长久以来,《记念刘和珍君》是中学教师与学生普遍反映难教和难学的课文,且关于这篇课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参考方面的文章良莠不齐。
本文旨在对文本内容进行还原性的解读以供商榷。
一、思想主题《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为纪念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被执政府枪杀的女师大学生刘和珍而作的,“是悼文,亦是檄文”,“作者以极度悲愤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严辞声讨施暴的政府”[1]P347这一主题是当今中学课堂教学中的主流观点,但这种观点也体现出了太过于强调政治色彩的倾向,在教学中容易太过于注重历史背景的介绍和分析,而对于文本本身却缺少应有的关注。
比如,张西存就认为,《记念刘和珍君》“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强烈的责任心、道义感和忧愤、深切、痛楚的思想感情。
具体体现在:对黑暗社会现状的痛感压抑和切齿诅咒,对反动统治者及其帮凶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对刘和珍等死难青年的由衷钦敬和沉痛悼念。
”[2]这一看法就是从现实政治的视角出发的。
对于本文思想主题的理解,不能仅仅囿于当时的现实层面,更要超越时空的距离,挖掘其背后的哲学的、人类学层面的更深含义。
正如钱理群指出:“人们对鲁迅作品(杂文)意义的接受也有一个过程。
一般说来,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常常是作品的现实层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距离鲁迅的时代越远,对鲁迅作品针对的人与事逐渐陌生,而同时,作品中隐藏于具体时空背后的超时空的意义却逐渐显露出来,人们对鲁迅作品的接受也就进入了哲学的、人类学的更深层面。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一、谴词用语鲜明生动文章一开始,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其中“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第一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在第七段揭露当局者“凶残”,抨击流言家“下劣”,称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用词十分精当、简洁,说明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锤炼功夫,也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字修养。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
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便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五段中“伟绩”、“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
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
庸人惯用忘却的方法,对人世间的悲哀与不平作淡化处理,作者批判了这种庸人的生活哲学,肯定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现实主义精神。
为了使记叙起伏跌宕,文章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如第五段记叙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前仆后继、殒身不恤的场景时,就通过对比和反衬,将一个杀害徒手请愿学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赏析《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语言妙境,难以概括它富赡多姿的艺术光彩,这里只是想从文字组织和标点运用这两个窗口,窥见一代语言大师鲁迅宏富的思想底蕴和深厚的情感力量。
“鲁迅杂文的语言,向来以老辣幽默见称。
那入木三分的辨析、严谨周密的推理,不留情面的贬斥,往往令论敌望而生畏。
但鲁迅也不是一味痛心疾首怒目相向,多是轻松中显倾向,调侃中透峭拔。
”确实鲁迅作品往往在看似不经意的语言表达之中,凸现鬼斧神工的功效。
“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鲁迅先生在这里连用了三个逗号。
照一般习惯用法,这三个逗号完全可以省略,明明可以表述为“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或者去掉“她”字也行。
可为何一句话要分几次停顿呢?这么改,意思不变,但细读起来的感受和效果决然不一样。
鲁迅先生在这个句子里一句三逗的不寻常句式,十分有力地表达了低沉浓重的感情。
我们既可以抓住“听说”后的停顿,揣测强调‘听说’,意味着刘和珍君欣然前往执政府这一事实不仅我知道,别人也知道,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从这也微见除我外之外还有很多人对刘和珍君的赞美之情。
也可以抓住“刘和珍君”后的逗号,联想到作者是在强调和赞叹刘和珍君这人不畏险阻、英勇无畏的精神;更可从整体上去把握,“言由心生”,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貌、语态、语气,说话断断续续,一字一顿,沉郁顿挫,如人哽咽,可见作者看似平铺直叙,实际在表达自己叙其事的悲痛之情。
标点符号也是无声的语言,鲁迅精心用这逗号,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叙述中弹过程,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叙述中力避主观情绪介入,尽量做到客观冷峻,让人觉得不可夺易,使血腥镇压铁证如山;化用短句,又放慢语速,如电影中的慢镜头特写,给人强烈而鲜明的印象。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一、内容结构
首先,尽量用原文表达作者感情和归纳七节要点。
提示:第一节,“深味”“悲凉”“奉献”“哀痛”;第二节,猛士与庸人对比,认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第四节,刘和珍“蝶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节,“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刘和珍“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第六节,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第七节,我认识到“当局者”“凶残”“流言家”“下劣”“女性临难”“从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其次,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意。
提示:第一段(l、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祭死者、二醒庸人;第二段(3~5),记叙刘和珍的行状,共三节,三学潮中、四惨案中概况、五惨案中细节;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的思考,有两节,六请愿不足取、七精神显希望。
二、探究总体思路
可以分两个层面来探究。
1.第一层面。
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
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2.第二层面。
(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先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为使庸人不致忘却,揭露反动政府罪行,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种的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话,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
②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
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关于烈士事迹,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
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括到遇害细节。
进一步探究三、四、五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深入一步。
第三部分写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是“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
所谓“受人利用”,就不值得一驳,只能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悲、憎恶、鄙弃。
作者写刘和珍的斗争,又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置一驳,而且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
第五部分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关于惨案的意义。
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肯定,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且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
理清这两种思路,我们就能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
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颂扬,也不否定一切,把惨案当作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
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
他在1926年就提出“血战”的思想,即暴力革命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确实是远见卓识。
思路从写否定的一面又转向写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鲁迅探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概括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这跟第三、五部分的思路也是相联系的。
鲁迅对于中国女性的认识,随着妇女的解放,不断为事实所证明。
三、理清局部思路
1.怎样理清局部思路?
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
几个层次的思路可以参照理清总体思路的方法。
要理清语段思路,首先要把握句意,然后再看句子与句子在事理上有什么联系。
2.理清局部思路举例。
以第四节为例,就可以举一反三。
这一部分共5段13句。
理清思路可以粗一点,也可以细一点。
(1)粗理,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第一步是听到噩耗,第二步是听到噩耗后的怀疑态度,第三步是见到尸骸,第四步是听到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诬蔑,第五步是悲叹思想统治令人窒息,发出冲破沉默的吼声。
这样的理清思路,特别是注意写噩耗之后为什么思路展开到怀疑上去,就能对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有更深的理解。
(2)细理思路
细理思路就是一层一层理,一句一句理。
这里仅以第一段中的4个句子为例加以分析。
先说听到噩耗,再说怀疑态度。
怀疑态度又分三步: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再说怀疑的原因,推进一步,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
思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层层深入。
3.从理清思路入手解读难句。
遇到难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
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
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意”,可以理解为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l)“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
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
上文,已经写了这种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
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
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懑达于极点。
“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
“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
“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唐人面前的一面镜子。
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
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
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这意思是说,让他们去快意于我的痛苦吧,让魔鬼们去狞笑吧,我不但不感到难堪,反而感到幸福。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
“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
理清第五部分思路,这两句就不难理解。
也只有理清思路,才能正确理解文章。
第五部分第2段记叙刘和珍遇难情形,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
这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下一段思路接着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3段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就互相救助赞扬杨德群、张静淑的沉勇友爱。
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阿!”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的伟大,“从容地辗转”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震撼。
思路远接上一段所说得执政府的凶残,是接上一句中“枪弹的攒射”,给段政府以辛辣的嘲讽。
“中国军人屠戮妇婴”接着上文来的,指的就是屠戮刘和珍她们。
“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
“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为八国联军。
段政府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
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
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
这里是善和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
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伟绩”“武功”是他们对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