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时间】第0878期:左卵巢卵泡膜细胞瘤
- 格式:docx
- 大小:104.45 KB
- 文档页数:3
卵泡膜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是一种罕见但常见的卵巢肿瘤,通常出现在女性生殖系统中。
这种类型的肿瘤通常起源于卵巢的表层组织,即卵泡膜。
卵泡膜细胞瘤的发展速度和病理特征各不相同,因此对患者的治疗和后续管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临床表现卵泡膜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早期可能不易察觉。
一些常见症状包括:•腹部鼓胀或肿块感•不规则月经周期或异常出血•腹痛、腰痛•尿频、排尿困难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不一定表明患者一定患有卵泡膜细胞瘤,因此确诊还需进一步的医学检查和评估。
诊断方法1.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医生通过患者的症状描述和身体检查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因。
2.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MRI、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性质和位置。
3.血液生化检查:检测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如CA125等,可以提供一定的诊断参考。
4.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手术获取卵巢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
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发现的卵泡膜细胞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化疗:对于晚期、复发或并发其他问题的患者,化疗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3.靶向治疗:针对卵泡膜细胞瘤的分子特征,个体化靶向治疗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4.术后辅助治疗:手术后可能需要辅助治疗,如放疗等,以预防或治疗复发。
预后及随访绝大多数早期诊断并得到规范治疗的卵泡膜细胞瘤患者预后较好,但仍需定期复查和随访,以及注意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心态。
综上所述,卵泡膜细胞瘤是一类罕见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卵巢肿瘤,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对患者而言,定期体检和警惕异常症状也是预防和管理该病的重要措施。
【读片时间】第0913期:右卵巢卵泡膜细胞瘤右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病史摘要】女,60岁。
绝经12年,小腹酸胀、下腹部不适伴排尿不尽感3个月。
【影像表现】图A〜G分别是轴位T1WI、T2WI增强T1WI,冠状T2WI、STIR、增强T1WI及矢状增强T1WI。
腹盆腔交界区子宫前上方见一巨大软组织信号肿块,直径约11cm,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其内见不规则囊变信号。
增强后(图C、图F)肿块轻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肌肉;延迟期(图G)肿块呈中等度强化,增强程度同子宫及肌肉。
肿块境界清晰,边缘光整,部分边界与子宫底呈杯口样相连(图G)。
双侧附件显示不清。
子宫内膜相对增厚(图A〜C)。
双侧髂窝见少量腹水征(图D、图E)。
【影像征象分析】本例病灶首先定位于腹盆腔交界区,以盆腔为主,病灶境界清楚,与子宫底关系密切,故首先考虑来源子宫浆膜下或阔韧带的肌瘤。
由于肿块较大,符合上述表现的还有附件纤维瘤、消化道间质瘤等。
1.肌瘤子宫浆膜下肌瘤或阔韧带肌瘤常与子宫相连或与子宫分界不清,平扫与子宫密度相近,增强后肿瘤富血供,密度稍低于或等于子宫密度。
本例增强扫描时早期肿瘤呈轻度强化,延迟期为中等强化,这点与大多数的肌瘤特点不符,但有文献报道某些乏血供或变性的肌瘤可呈这种强化表现。
因此,根据该病灶的总体影像表现,仍首先考虑该病。
2.卵巢纤维瘤发生率占所有卵巢肿瘤的2%〜5%。
本病常发生于单侧卵巢,双侧仅占4%〜10%,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
一般无内分泌异常。
此类肿瘤单纯型多见,典型的MRI表现为乏水分的长T1、短T2信号,境界清晰,增强后通常为无或轻中度强化。
囊变型少见。
这些特点大多与本例相符。
故需考虑卵巢纤维瘤可能。
3.卵巢癌为盆腔内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可为双侧性,其边界模糊,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当盆腔出现巨大囊实性肿块时往往已经发生淋巴结、腹腔脏器和大网膜转移以及腹腔种植,常可见大量腹水。
这些均与本例不符,可排除。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合并右侧大量胸腔积液1例标签:卵巢卵泡膜细胞瘤;胸腔积液1病例介绍患者,女,70岁。
因胸闷、气促1年多,发现盆腔包块10多天于2010年09月15日由外院内科转入妇产科治疗。
住院前伴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胸痛、腹痛及阴道流血。
平素月经规则,绝经27年。
妇科检查:宫体前方可触及一包块与子宫似不能完全分离,上界达脐下一指,活动差,质硬、无压痛。
肛查:指套无血染。
盆腔B超:子宫右后方见一约122 mm×96 mm×66 mm大小的混合性包块,上方为实性回声,下方为囊性回声,盆腔内未见明显液性暗区。
肺部、腹部CT示: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子宫右后上方可见一椭圆形囊实性混杂密度病灶。
结肠镜:直肠炎。
胃镜:浅表性胃炎。
血常规:淋巴细胞21%,中性粒细胞721%。
血生化:总蛋白46 3 g/L,白蛋白29 4 g/L。
血糖:38 mmol/L,血钙:208 mmol/L。
血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等正常。
CA125:5718 U/ml,血清铁蛋白28118 ng/ml,β2-微球蛋白4 4 μg/L。
初步诊断:卵巢肿瘤合并胸腔积液。
胸腔穿刺抽液见淡黄色液体,常规检查示渗出液,未找到癌细胞及抗酸杆菌。
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后症状未见缓解。
拟在联合腰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有恶性可能,术前做好肠道准备。
术中见腹腔内淡黄色液体约200 ml,探查结肠、阑尾、小肠及盆壁未发现异常,大网膜与包块粘连;子宫及左附件正常;右卵巢增大14 cm×10 cm×8 cm,半囊半实性,实性部分约6 cm×6 cm×4 cm,表面有菜花状结节,质硬,灰白色,余为囊性。
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为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细胞增生活跃。
行右附件切除术。
(考虑患者年龄大,其家属要求手术范围缩小,故术中未切除子宫。
)术后第6 d胸腔B超见少量胸腔积液。
术后病检同快速病检。
术后第10 d腹部伤口拆线,2010年11月2日治愈出院。
【读片时间】第0878期:左卵巢卵泡膜细胞瘤
左卵巢卵泡膜细胞瘤
【病史摘要】
女,53岁。
发现盆腔包块3年,无特殊不适。
【影像表现】
CT平扫(图A、图B)示左侧附件区大小约4cm×7cm椭圆形实
性病灶,与子宫左后方紧贴,呈均匀稍低密度,边缘清楚光整,无囊变,伴少量盆腔积液。
增强扫描(图C、图D)肿块有轻度均匀强化,子宫及周围血管受推移改变,其间脂肪间隙存在。
【影像征象分析】
左侧附件区形态规则、境界清楚、密度均匀及轻度强化的实性肿块,肿块生长缓慢(3年时间),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故考虑良性肿瘤可能大。
与之相符的病变有卵巢卵泡膜细胞瘤、卵巢纤维瘤、子宫阔韧带肌瘤等实性肿瘤,转移瘤亦需除外。
1.卵巢卵泡膜细胞瘤好发于绝经后妇女的良性肿瘤,肿瘤多为实性,边缘清楚,平扫密度均匀并稍高于子宫,增强后无强化或缓慢渐进性轻度强化是其CT表现特点。
卵泡膜细胞瘤可以伴有子宫内膜增厚,合并少量腹水。
本例基本符合此征象。
2.卵巢纤维瘤瘤体通常较小,平扫和增强表现与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相仿,有时可出现胸腹水,合并麦格综合征需说明,切除肿瘤后胸腹水可自行消失,什么是麦格综合征。
3.子宫肌瘤壁间肌瘤诊断较易,浆膜下肌瘤需与卵巢和盆腔肿瘤鉴别。
浆膜下肌瘤与子宫关系紧密,与子宫间无间隙,增强后肌瘤多有明显强化,合并腹水不常见,发病年龄多在生育期。
本例可基本排除肌瘤。
4.转移瘤盆腔特别是盆底转移瘤以消化道恶性肿瘤种植多见,患者多有原发灶病史,一般情况较差,病灶大多为多发,相互融合,分叶状,境界不清,血供丰富,有明显强化等,易鉴别。
影像诊断:左侧卵巢占位性良性病变,卵泡膜细胞瘤可能大,卵巢纤维瘤待除外。
【最后诊断】
手术所见:肿瘤呈实性,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有少许粘连可分开,触摸质硬呈橡皮样,完整切除包块。
病理诊断:巨检示肿瘤切面淡黄色,组织学诊断为卵泡膜细胞瘤。
【讨论及误诊分析】
卵泡膜细胞瘤属于卵巢性索间质来源肿瘤,多为良性,2%〜5%
为恶性,相同起源的还有颗粒细胞瘤、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及纤维瘤,好发于绝经后妇女。
肿瘤多为实性,均有包膜,有较清楚的边缘,CT 平扫以与子宫等密度为主,密度均匀或有浅淡的斑片、索条状低密度区。
有时瘤体密度也可低于子宫,此时若密度较均匀易被误认为囊性病变。
病变较大时(直径>10cm),密度多不均匀。
增强后其特点为强化非常轻微,仅升高4〜10Hu,且呈缓慢渐进性,肉眼有时难以辨别,本例即如此(这也是本病有时易误诊为囊性病变的原因之一,此时应仔细测量增强后CT值的微小变化,同时注意参考超声结果)。
卵泡膜细胞瘤另一特点是,常合并腹水。
此外还常有CA125的升高,故不能把CA125升高简单认为是恶性肿瘤的指征。
回顾性分析,具有类似上述CT表现的盆腔实性肿瘤,最需鉴别的是卵巢纤维瘤,其次要与卵巢的无性细胞瘤、Brenner瘤、巧克力囊肿等鉴别。
笔者的体会是:好发年龄可鉴别无性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巧克力囊肿(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平扫密度可鉴别巧克力囊肿(多伴新旧出血KBrermer瘤(多伴钙化);强化形态鉴别巧克力囊肿(囊壁明显强化而囊内无强化临床症状鉴别Brenner瘤(异常子宫出血)、巧克力囊肿(痛经及性交痛)。
然而,本病无论从好发年龄、肿块密度、强化特点、合并腹水等多方面均难以与卵巢纤维瘤相区分,主要的区别是临床症状,前者有雌激素增多的症状,后者无类似表现。
若卵泡膜细胞瘤没有出现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内膜增生等典型内分泌症状时,两者难以鉴别,甚至有时两者可同时存在,称之为纤维卵泡膜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