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体质与酸碱平衡的八大真相_王兴国
- 格式:pdf
- 大小:5.30 MB
- 文档页数:7
听说酸性体质是伪科学关于人体体质的科学揭秘关于《听说酸性体质是伪科学关于人体体质的科学揭秘》,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两天,因为酸性体质的创始人,美国杨罗伯(Robert Young)先生,治死了癌症病人,被判罚了上亿美元的罚款。
媒体大肆渲染说,酸性体质是伪科学,终于被揭穿。
酸性体质是谣言不假,但为什么有这样的谣言呢,难道一点道理都没有吗?一个理性的人,对于媒体这些的说法,一定要理性看待。
下面和我们一起来看看。
研究报告指出,健康人内环境的pH值在7.35到7.45 之间,即我们的体液应该呈弱碱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
所谓酸性体质,是一种伪科学。
该学说认为,体质的酸化是百病之源,无论是癌症,还是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都是由于多吃了"酸性食物"导致体质酸化引起的,而所谓"酸性食物"范围之广之常见,绝对可以吓你一大跳:鱼、肉、米饭、酒等人类的主副食品,很多都被说成是酸性的。
尤其是中国人的主食米饭,更被渲染成"酸性食品"的典型代表,它也就变成了致病的罪魁祸首,从而几乎可以引起全社会的恐慌,凡了解此论者差不多人人自危。
如果人们真的相信此论,按该理论的说法来指导其日常饮食,那才真正将对身体产生极大的危害。
有三点要注意:一是:健康的人,体质确实是弱碱性。
生病的人,是身体的纠偏能力失效。
即便身体整体的内环境,仍然是弱碱性的,但生病的局部地方,却确实是酸性的。
百病起于炎症,百病皆责之于痰,炎症也好,痰也好,去测个PH值,它就是酸性。
一般来讲,人不会全身都有炎症,都有痰,也就不可能全身都是酸性环境,酸性体质的说法,确实靠不住。
凡事有例外。
如果万一全身都有炎症,且持续时间较长,这意味着体内的酸碱缓冲碱基体系,逐渐失去作用,体液是有可能趋于酸性的,这样的人很容易患癌。
癌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已经被证实,就是酸性环境。
“酸碱体质理论”是骗局相关产品仍叫卖作者:申杰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8年第12期“人体有酸碱之分,偏酸性体质会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
想要健康,必须保证身体的碱性环境。
”近日,风靡全球的“酸碱体质论”终于真相了。
该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欧阳(Robert O. Young)被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宣判,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
罗伯特·杨(RobertO. Yo u n g)当庭承认,他提出的“酸碱体质论”是一场骗局,他没有受过任何科学训练,也没有行医资质,连文凭也是买来的。
那么,什么是酸碱体质呢?据了解,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7.45 的弱碱状态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数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体液p H值都在7.35 以下,他们的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这些人就是酸性体质者。
有“研究”表明,当p H值降低0.1(即体液偏酸)时,胰岛素的活性就下降30%,免疫细胞功能降低,神经的敏感性下降,内分泌及机体许多重要功能将发生紊乱,癌细胞更易生长扩散,红细胞及血小板易发生聚集等。
因此,医学专家认为,当今许多慢性病、癌症及亚健康状态都与酸性体质有关。
所以,医学界早就有“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的提法。
但针对流行的“酸性体质是生病的根源”等说法,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专家,都从根本上否认了“酸碱体质”说法,称医学界尚无“酸碱体质”的说法。
国外:“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承认骗局11 月 2 日,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一个叫做罗伯特·杨(Ro b e r tO. Young)的人,赔偿一名癌症患者 1,0500,0000美元。
而是被罚的这个“罗伯特·杨”,是大名鼎鼎的“酸碱体质理论”的创始人。
这个人一口气写了 4 本推广酸碱体质概念的书。
2002年,杨最畅销的《酸碱奇迹:平衡饮食,恢复健康》首次出版,走红后被翻译成超过18种语言,他被很多人称为酸碱体质理论的“大师”。
2018十大“科学”流言榜真相是什么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居榜首怎么回事2019年1月10日,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在北京科学中心揭晓,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十大科学留言的真相,并且居榜首留言为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2018十大“科学”流言榜真相是什么?2018十大“科学”流言榜真相是什么1.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酸碱体质”本身是一个伪理论,其倡导者利用大众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癌症等疾病的恐惧,大肆推崇伪科学的概念。
一些逐利的商家用这套理论给某些食品包装上“健康”外衣,加价售卖。
2.咖啡含致癌物饮用会致癌一位体重55公斤的咖啡爱好者每天至少要喝318杯黑咖啡,才可能产生致癌的风险。
3.疫苗可以不用接种问题疫苗事件的爆发值得我们保持足够的警惕,但总体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并且接种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可能由其带来的危害。
不接种疫苗的后果很严重。
4.洗牙对牙齿有害洗牙清除掉牙结石后,牙根重新暴露了出来,出现的牙齿敏感、牙缝变大、牙齿松动等现象,说明牙齿本来就有问题,并不是洗牙导致的,而是牙周病本身所致。
5.北斗地图应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使用北斗地图并不意味着一定使用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地图。
手机地图采用了哪个卫星导航系统来做定位,主要取决于手机的硬件。
6.家用节能灯致癌还有剧毒脱离剂量谈毒性,在科学上不具有实际意义。
7.科学家发现人体最大新器官——间质间质其实是若干结缔组织、胶原蛋白和内衬细胞组成的网状微型液体腔,仅在组织层面,离器官差着一个等级。
8.宇宙墙为宇宙划定了边界这完全是一则假新闻,其始作俑者不知是谁,那些文字略有不同的“报道”也都是相互抄袭的。
9.北极32℃高温将导致北极熊灭绝北极圈以内的低纬度地区夏季不一定有冰,有些地方气温还比较高,这正是思维定势消极面的一种体现。
数据显示,北极熊数量在2018年展望为“稳定到上涨”。
10.室外能见度低都是重污染惹的祸能见度高低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响:颗粒物浓度、化学成分、相对湿度、太阳辐射,而“空气质量”只代表颗粒物浓度。
健康基石——酸碱平衡 2007年12月03日18:02 yaya标签:知识/探索健康基石——酸碱平衡1 酸性体质的危害(1) 日本东京都立卫生试验所的柳泽文正博士曾做过一个实验:找100个癌症病患者抽血检查,结果他们的血液全部偏酸,也就是说: 100%的癌症患者是酸性体质!(2) 两届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奥拓·瓦伯格(OTTO WARBURG)博士研究显示:缺氧的环境使正常细胞癌变,体液酸化是导致缺氧的核心因素,癌细胞不能在碱性环境中生长……(3) 日本著名医学博士莜原秀隆的研究表明:体液的酸化是百病之源!(4)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包格乐认为:人类80%的疾病与体质酸化和免疫力低下有关,人们得病是酸性体质造成的。
(5) 生物学家、人体体液酸碱平衡理论的倡导者、中国首部酸碱平衡理论的专业书籍的作者,谢勤教授说:人类健康的大敌就是酸性体质;当人的体质长期处于酸性状态下,不病才是不正常。
2 什么是酸性体质、碱性体质?2.1 自然现象——代谢病多发生在老年人的思考酸为百病之源,而体内部不断地产酸,人只要活着就要进行新陈代谢,酸在代谢进程中是必然的产物,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酸的积累也会越来越多。
又因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多食用生理酸性食品,这就更增加了酸的积累。
随着酸性体质的形成,酸性体质者更容易患上糖尿病、痛风、心血管病、肿瘤等代谢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得病机率越来越高。
既然是酸导致人体易得老年病,那么就要首先想出应有的对策,先清理体内环境,否则只靠单纯地使用药物时达不到防病、治病的最佳效果的。
2.2 酸性体质、碱性体质正常状态下,人体体液的pH值应维持在7.35至7.45之间,呈弱碱性,这就是理想的酸碱平衡状态。
如果较长时间偏离这个值就会形成酸中毒或碱中毒,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产生病变。
特别是当人的体液pH值低于中性7时就会产生重大疾病,下降到6.9时就会变成植物人,如果只有6.8到6.7时人就会死亡。
别被“酸性体质”忽悠了作者:王耆德来源:《健康博览》 2010年第6期近年来,常可以在一些报刊和马路上分发的亘传品上看到“人体的酸碱平衡养生保健”、“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酸性体质的人易得癌症”、“碱性食物延年益寿”等文章,并按照这些“新理论”提出一些保健概念,有些索性将“新观念”发展到“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的定论。
然后就是一些冠以各种专家头衔者的文章,述说“人有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之分”、“我国90%以上的人都处于酸性体质的边缘”之类的理论。
还有一些设计好的“怎么自我测知是否是‘酸性体质’的公式”,并具体介绍食用碱性饮食促使人体酸碱平衡的调理方法,尤其在中老年养生保健领域,大力推行怎样改变“酸性体质”达到延年益寿等神话。
与之相呼应的就是一系列的保健产品广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现了一套套“酸碱平衡”营养品、保健食品,甚至自来水经过一台“机器”就可以分别流出酸性水和碱性水,几乎到了狂轰滥炸的地步。
一些产品推销者以此为依据,向各种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推销这些名目繁多的碱性保健品。
一些缺乏医学科普知识者还真陷入了“酸性体质对健康有害,碱性体质的人少生病可长寿”的误区,却不知道这是一些唯利是图者制造的误区。
学过医的人都知识,人体血液确实有正常酸碱度范围,pH值是在7.4左右,在7.35—7.45之间波动。
这对正常人是处于动态平衡中的,如在缺氧时,酸性就会增加,但正常人一般情况下只要通过加快呼吸等方式就可以调节到正常。
这是人体的天然自身调节机制,虽然现在也有认为食物有酸碱性,但不管你吃什么食物(在正常状态下)都不会发生酸碱平衡失衡的,因为人体会自动调节,正常人不用通过药物或保健康品来调节。
在生理状态下绝对不可能为此而使人体变“酸”或变“碱”。
再比如,人在强度较大的运动中,肌肉会发生酸痛,这与肌肉中产生了乳酸有关,或许此时酸痛局部可呈酸性,但大家都知道这通过休息、或热敷、按摩等就可以消除。
至于由疾病所致的酸中毒或碱中毒,医学上都属于严重情况,只能由医生负责抢救,如人处于休克状态,容易出现酸碱平衡失调,可以通过药物来调节。
别再为“酸性体质论”纠结作者:薇阁来源:《健康人生》2016年第05期所谓“酸性体质论”,就是近年来广为流传的一种伪科学学说。
该学说认为,体质的酸化是百病之源,无论是癌症,还是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都是由于吃多了“酸性食物”导致体质酸化引起的,而所谓“酸性食物”范围之广之常见,绝对可以吓你一大跳:鱼、肉、米饭、酒等人类的主副食品,很多都被说成是酸性的。
尤其是中国人的主食米饭,更被渲染成“酸性食品”的典型代表,它也就变成了致病的罪魁祸首,从而引起很多人的纠结。
这一谣言在3年前开始传播,后被屡次辟谣,但直到今天,我们竟然还能够在微信朋友圈看到。
为什么这则谣言的生命力会如此旺盛呢?编辑认为,可能是因为“酸碱、PH”这些术语让人觉得与科学沾了关联,那种“少吃肉,不患癌”的结论又与大众心中的某些预期不谋而合的原因。
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的顾中一医生就曾发文《酸性体质引发癌症,纯属胡说》,做过一次深入浅出的科普。
他说:经常看到网上有关“酸性体质与碱性体质”的文章,转载这篇文章的朋友倒是的确是好意,无非是想提醒大家注意身体健康以免患上癌症,但可惜的是这两个概念在主流医学界根本上就是不被承认的。
假如你在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上搜索“酸性体质”,你就会发现无论是关键词还是文摘搜索连一篇文章都没有。
那么“酸性体质论”的历史渊源和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期专题为大家理清几个主要疑问。
一、“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说法从何而来?20世纪60年代有一项关于慢性肾脏疾病的研究,提出了骨质疏松的营养酸负荷假说,假说认为那些代谢后呈酸性的食物可对骨骼造成损害从而导致骨质疏松。
但这一理论却被误推到饮食营养理论中去,被误传为“如果长期食用富含动物蛋白质的食物会引起体质的酸化,甚至导致骨质疏松。
——这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人体酸性化是万病之源的说法的历史根源所在。
而实际上,这是临床上因为患了某种疾病才出现的(如腹泻、肾衰竭、脱水等)“酸中毒”现象,或者因为服用了某种药才出现的,而不是“酸性体质会导致疾病”。
人体酸碱平衡是怎么一回事?-今日头条网络上热传“碱性体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多吃“碱性食物”有利于“碱性体质”的形成。
其实,这些说法并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是人们认识上的一大误区。
为什么会有“酸碱平衡”的说法?早在1924 年,Otto Heinrich Warburg 就提出瓦尔堡(Warburg) 效应。
酸性体质论者将Warburg 效应错误解释为缺氧状态下,身体呈酸性,是癌症的根源。
2013 年英国营养学报:“20 世纪60 年代的一项经典慢性肾脏疾病(CKD)研究提出一个假说:CKD 患者食用代谢后呈酸性的食物可能对骨骼造成损害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并增加骨折的风险“。
就这样一个尚存在争议的研究假说,被用在了正常人身上,并不断夸张,形成了酸性体质有害健康的说法。
事实真相:《2007 版中国膳食指南》中称:“从营养学角度看,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因而不值得提倡。
”体液中酸碱物质哪里来1. 酸性物质的来源:挥发酸:碳酸是体内唯一的挥发酸,是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因其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由肺呼出而被称之挥发酸。
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CO2,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与水结合生成碳酸。
固定酸:体内除碳酸外所有酸性物质的总称,只能通过肾脏由尿液排。
机体产生的固定酸有:含硫氨基酸分解代谢产生的硫酸;含磷有机物分解代谢产生的磷酸;糖酵解产生的乳酸等。
2、碱性物质的来源:体内通过三大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产生的碱性物质并不多。
但人们摄入的蔬菜和水果中含有有机酸盐(如柠檬酸盐、苹果酸盐等),在体内经过生物氧化可生成碱性物质。
人体强大的酸碱平衡调节能力在自然健康的状况下,血液的PH 值维持在7.35~7.45 之间,呈弱碱性。
我们的身体通常呈现弱碱性,其标志为血液酸碱度(pH值)通常维持在7.4 左右。
实际上,酸碱物质在体内的浓度是不断变化的,由于人体会对其进行及时地自我调节,以保持血液的pH 值恒定维持于7.35 ~ 7.45 范围内。
关于酸碱平衡重要性及酸性体质的国内外权威论述关于酸碱平衡重要性及酸性体质的国内权威论述:一、早在2003年8月8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病防治专委会在京召开了“人体健康与体内酸碱平衡”专题研讨会。
国内30多位知名营养学家、保健专家和医学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他们呼吁:“要预防疾病,第一要预防酸性体质;要治愈疾病,必需改善酸性体质”。
二、最新研究发觉人的血液酸碱度在之间不容易感染SARS病毒。
全国健康教育巡讲首席专家、301医院营养室主任赵霖教授在电视台《健康之路》直播节目中呼吁观众,应该注意酸碱平衡。
他说:“研究表明感染了SARS病毒的人,他血液酸碱度都在以下。
”(严峻偏酸)3、人体体液酸碱平衡理论的提倡者、中国首部酸碱平衡理论的专业书籍的作者,生物学家谢勤教授所著的《谁是健康的大敌》在该书的引用文献中有数十篇国外专业杂志关于酸性体质的论文,书中说:“人类健康的大敌就是酸性体质”、“当人的体质长期处于酸性状态下,不病才是不正常”。
4、专精于癌症临床研究的吕革令博士,在台湾马偕医院所做癌症方面的临床实验, 发觉癌症病人血液检查的结果, 百分之百都是酸性反映。
五、事实上,早在2004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二频道就有北京同仁医院李清朗教授(获国务院特殊奉献专家津贴)谈酸性体质与心血管疾病的报导。
六、健康专家洪昭光教授在CCTV《健康之路》栏目中提倡的“弱碱最健康,酸性我不要”的保健理念众所周知。
7、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有一期节目就叫“酸性体质与糖尿病的并发症”,专家提出要预防糖尿病第一要预防酸性体质,要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第一要改善你的酸性体质。
八、2005年南开大学李建民教授所著《酸体乃百病之源》。
在国内外第一阐明代谢失衡的基因分子生物学原理。
被誉为“酸碱平”之父。
2005年《论酸驱动代谢综合征的分子逻辑和实验探讨》中国名医论坛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指出“万病归一论”、“多因一元论”就是酸。
别再被“酸性体质”忽悠了!作者:王磊来源:《养生大世界》2014年第11期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是很荒谬的、错误的言论。
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研究发现日常摄入食物不同,会引起健康人血液酸碱性改变的证据,亦没有因为人体血液酸性而导致疾病增加的科学证据。
如果纠正所谓的“酸性体质”就可以预防慢性病,那么每天服用碱性的小苏打(碳酸氢钠)就可以不生病了吗?这显然是非常可笑的。
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居民由贫困饥饿到食物极大丰富的同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患病率增加,这主要是源于膳食结构不合理及身体活动减少,而绝不是由于鱼、禽、蛋和瘦肉等“酸性食物”引起的!正确认识“食物酸碱性”按照食物化学研究理论,食物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物质中如果含有磷、硫、氯较多溶于水后呈酸性;如果含有钾、钠、钙、镁较多溶于水后则呈碱性,这也是为什么吃起来酸酸的水果却为碱性食物的原因。
但食物灰分是食物燃烧后剩下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与食物在体内代谢产物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血液的酸碱度是成千上万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绝不是几种食物就可以决定的。
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高发的饮食原因1.忽视谷类的作用,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多很多人认为吃主食会发胖,实际恰恰相反:动物实验发现单纯食用主食,即使食用量巨大亦很难制造出肥胖模型。
谷类食物提供人体生理活动的绝大部分能量:心脏跳动、大脑功能、肝脏代谢等,因此少吃或是不吃主食对身体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主食200-400克(4-8两),最好其中40%来源于粗粮杂豆和薯类,因其中含有对健康好处多多的维生素及膳食纤维。
我国居民食用动物性食物较多,尤其是猪肉消费过高,肥肉、动物内脏和荤油是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引起肥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量:鱼虾类50-100克(1-2两),畜禽肉类50-75克(1-1.5两),1个鸡蛋。
2.油脂和盐食用过量我国居民平均每天摄入烹调油和盐的量分别为42克和12克,已远高于推荐量30克和6克,食用油和食盐过量所引起的的高血脂、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酸掉命,碱回命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为什么酸性体质的人更易患上各种慢性疾病,碱性体质的人身体更加的健康?原来人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间,为碱性体质者,但这部分人只占总人群的10%左右,更多人的体液的PH值在7.35以下,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医学上称为酸性体质者。
与碱性体质者相比,酸性体质者常会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到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毛病,如不注意改变,就会继续发展成疾病。
健康专家经过二十余年的食疗经验,结合国内外科学家和营养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体质易变酸的几种行为:1、熬夜,体质变酸!晚上1:00以后不睡觉,人体的代谢作用会改由内分泌燃烧,用内分泌燃烧产生的毒素会很多,会使体质变酸。
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机率比抽烟或喝酒的人都来得高。
所以每天尽量在12:00以前睡觉,不要常熬夜!熬夜时不要吃肉,尽量吃碳水化合物,这样隔天才不至於很累,可把伤害减至最低。
案例:李开复就是因为不规律长期熬夜,以及压力过大导致全身20多处肿瘤。
2、吃宵夜,体质变酸!凡是晚上8:00再进食就称做宵夜。
吃宵夜隔天会疲倦,爬不起床,肝也会受损,因为睡觉时,人体各器官活动力低,处於休息状态,因此食物留在肠子里会变酸、发酵,而产生毒素伤害身体。
3、不吃早餐,体质会变酸!台湾人普遍不吃早餐,这是非常不正确的饮食习惯。
早餐一定要丰富,而且要选择耐燃烧4-5小时的食物,才足够你一天的消耗量。
4、运动不足,体质会变酸!在阳光下面多做运动多出汗,容易帮助体内排出多余的酸性物质。
但是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加之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整天坐在办公室的上班族,运动量大大地减少了,这样导致酸性毒素长期滞留在体内,导致体质的酸性化。
5、过重的心理负担,体质会变酸!心理负担过重也会导致体质酸性化。
有关科研机构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两只小白鼠放在两个笼子里,一只小白鼠用黑布将其眼睛蒙上,然后用一根小棍去骚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