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的八大真相
- 格式:docx
- 大小:14.68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数学变得难的原因与高考数学四大命题趋势随着高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数学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这是因为高中数学涉及到了许多基础数学知识和概念,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同时,高中数学的难度也与高考数学四大命题的趋势密切相关。
首先,高中数学变得难的原因之一是课程标准的不断升级。
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部门需要不断更新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这就导致高中数学内容增加了很多新的概念和理论,对学生的认知挑战更加的复杂和繁琐,因此难度有所提高。
其次,高中数学变得难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学方法的变化。
过去,数学教育大多采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需要记忆大量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即可。
而现在,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的实现需要更高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理解水平,也就使得高中数学难度加大。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高中数学难度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考试制度的改变。
在高考过去的历史中,高中数学中命题的难度较为平稳,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数学技能和简单应用。
而现在,随着高考命题的变化,高中数学考试的难度也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
高考数学四大命题的趋势也对高中数学难度提升有着明显的影响。
首先,高考数学四大命题之一数列与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个命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来解决一系列数学问题。
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对数列和归纳法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才能顺利完成这个命题。
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项很大的考验,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数学思维水平。
其次,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和应用成为高考数学四大命题之一。
二次函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基础的概念,但是它涉及到了许多高中数学的知识,如坐标系、导数和微积分等。
学生需要掌握二次函数相关的全部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应对这个命题。
第三,高考数学四大命题之一的三角函数的应用难度也不断增加。
这是因为三角函数的应用范畴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物理和工程学中。
谈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利弊
在总结上海、北京近几年自行组织高考命题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夏季高考前夕,教育部决定增加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九个省市单独组织本省市高考试题命制工作,至此今年高考全国11个省市试行自主命题,进一步打破了长期以来高考全国一张卷的格局。
如今高考已经结束,有必要问一问自主命题的效果如何呢?有关部门的调查认为今年高考试题分省命制从整体上呈现的主要特点有:第一,遵循大纲,科学准确,平稳过渡;第二,正确发挥“指挥棒”作用;第三,适当体现了地方特色。
”,这些特点给人的感觉是高考分省自主命题取得了较大成功,甚至有消息说国家要把高考自主命题推向全国。
然而,任何改革举措总是兼有利弊两个方面的,高考自主命题同是如此。
因此,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剖析高考分省命题的利弊所在,从而为进一步的改革决策(无论是国家的决策还是地方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新高考试卷命题的基本特征
新高考试卷命题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 稳中有新,新而有理。
试题有区分度,整体难度中等偏上。
2. 强调应用,注重考查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试题背景更加真实,与理想情况不同,更接近实际应用场景。
3. 突出学科特点,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如化学科目更加强调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科目更加强调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4. 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试题中基础题所占比重较大,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并能灵活应用。
5. 强调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新高考试卷中实验题目的分值比例较高,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6. 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高考试卷中经常出现一些新颖的题目,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解决。
总体来说,新高考试卷命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新高考数学题是构造出来的——命题人刘蒋巍谈高考数学题是怎么出的1新高考数学题是构造出来的——命题人刘蒋巍谈高考数学题是怎么出的新高考数学命题的思维包括:①构造:构造某种结构。譬如:辅助函数、几何图形等。②放缩:运用超越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等)、基本不等式等进行放缩,构造出相应的命题。③高观点:微积分、高等几何观点。以“微积分、高等几何观点”为背景,构造出背景深刻的高考题。一.构造某种结构,譬如:辅助函数、几何图形等。
(构造函数)已知0,,44,,且3cos0,
322sincos02
,若4cos5,则tan()
A.12B.13C.3D.3提示:构造函数],0[,cos)(3xxxxf
(构造几何图形)已知2,1ba,则41)(222baba的最小值为________提示:令012ax,042by,构造成“最短路径”问题
(构造函数)设yxba,,,都是实数,且0x,求参数ba,的一切取值,使方程组
bx
x
ayx
yy11
,22有唯一解。
分析:利用2yax是关于y的偶函数,)0(11)(xxxyfyy也是关于y的偶函数。因此,方程组bxxayxyy11,22若有解),(yx,则必有解),(yx;新高考数学题是构造出来的——命题人刘蒋巍谈高考数学题是怎么出的2又该方程组有唯一解,于是yy,得:0y,推知:0b;0a,则解为:
0,
yax
二.运用超越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等)、基本不等式等进行放缩,构造出相应的命题。
(超越不等式):(nm)其对数形式:2lnlnabababab(0ab),
又等价于:baababab2lnln1(0ab)引申:当Nk时,kkkkkkkk1)1(1ln)1ln()1(211,则nknknkkkkk1111]ln)1[ln(11,即:nknkknk111)1ln(11,不难发现调和级数是发散的。(构造对数平均值不等式)设函数1ln)(xxxf,证明:当1x时,)1(23)(xxf
高考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高考考试命题要遵循科学的原则,注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
2.公正性原则:高考考试命题要体现公正性原则,不偏袒任何一个地区、学校和个人。
试题应该平衡、公正、公平,不偏袒任何一个群体。
3.适应性原则:高考考试命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能力设计试题,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4.创新性原则:高考考试命题要具有创新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5.可操作性原则:高考考试命题要具有可操作性,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6.综合性原则:高考考试命题要综合考虑学科的整体性,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总之,高考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公正、适应、创新、可操作和综合。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高考标准的试题,为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
- 1 -。
英语高考的命题指向和命题原则1、英语高考命题的指向英语高考命题的指向主要包括:把握大纲要求的英语能力和素质标准、准确把握高考英语应测的范畴标准,以及适当把握测试形式和要求。
①把握大纲要求的英语能力和素质标准英语高考测试的目的是客观、公正地衡量学生在我国教育体系规定的英语能力和素质标准的情况,这就要求高考命题必须严格遵循规定的英语能力和素质标准,并且要反映其英语教学大纲要求的能力和素质指标,建立起从高考到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完整体系,使学生受到合理的考查和衡量。
②准确把握高考英语应测的范畴标准高考英语测试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方面,突出测试学生理解和利用英语的能力。
此外,要注意在测试中增加一些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以更直接、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英语能力。
③适当把握测试形式和要求高考英语命题要求突出综合能力,避免简单的非综合性测试,体现多种测试形式、手段,结合考查内容和要求设计试题,促进多维度、多形式、多层次的测试形式的应用,以提高考试的质量。
2、英语高考命题原则英语高考命题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靠性,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原则:①全面性原则要求高考命题要把握全面,囊括中考以及历届高考的考查内容,使学生在每一科目的考试中都接触到各种要求和题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
②可操作性原则要求高考命题的要求必须是实用的,以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否则就不利于考试的客观公正性。
③质量要求原则要求高考命题的要求要能够准确地衡量学生的英语素质,要依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能运用及应用能力对考生进行科学的考查,反映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
④评价性原则要求高考命题要能够全面、准确、客观、合理地评价考生的英语素质,有利于考生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高考试题的出题背景是什么?高考越来越近,考生们最近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放松心情,迎战高考,那么在高考前,考生们知道高考试题的出题背景吗?我们先来了解下高考试卷的出题背景:1、高考主要由大学教授命题高考题主要是由大学老师出的。
每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会在1、3、4月召开几次命题专家组工作会议,确定方向后,再选择大学教授和少量优秀高中教师分具体实施命题工作(以各地大学和师范学校为主)。
大学教授主要负责命题,中学教师主要负责看题和做题。
另外,考试中心都有一个库,里面是适合命题的各地教授,一般为了稳定高考全国卷的连续性,几年才会换一批。
2、分工明确:命题人→选题人→学科主持人每年的5月初青年节前后,高考命题工作正式开展。
命题工作大概持续半个月左右,剩余半个月用来微调和印刷。
试卷交付后,命题人仍然不能离开,直到高考结束后方可回家。
相关命题人员要保密三年,不得直接或间接向外界告知自己是命题人。
所以那些到处做报告说自己是命题人的,一定是假冒的。
每两个出题人命一个题型,每个题型初步出15道题,而且是可以超纲的。
选题人要从每个题型中选出最优秀的题进行组装。
选完题,工作人员负责把题目跟网上和市面上的参考资料对比,题型和内容超过50%雷同的会换掉。
最后选出今年的高考题目和一套备用卷。
3、在景区全封闭命题接到通知参加命题后,考试中心会给出题人一个口头通知,并且签订保密协议,然后就“关小黑屋”。
一般是直接包一个小型景区来进行(如华北地区比较出名的是温塘)。
前一天没收所有个人物品,只发教材、大纲、笔、纸。
接着出题人审题人分组进驻不同宾馆,一个宾馆一个组,方便工作。
在同一个地方集中后,出题人过上了“与世隔绝”的日子,只有在有人陪同、全程录音的情况下才能打电话与家人联系。
中断对外的一切联系,给家人报平安也是有专人负责。
但是生活上还是挺不错的,吃香的喝辣的,有电视,有娱乐,和度假无异。
人身基本上没有自由可言,24小时有人站岗,电话有监听,电子设备被干扰,不能私自离开驻点。
高考语文“反套路命题”的技术处理作者:刘金华来源:《读写月报(高中版)》2023年第12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测试形式要创新”,“试卷結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
与此呼应,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命题一直致力于“反套路命题”,以规避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应考模式,进而考查考生真实的语文素养。
现以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对“反套路命题”的技术处理略作分析,以期对广大师生有所启迪。
一、淡化各板块的界限,强化考点的融合多年来,高考语文试卷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板块。
新课标卷除了把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合二为一,整合为“信息类文本”外,其他板块保持不变。
一般而言,不同板块、不同文本的内容和文体特点多有不同,各板块的考查点也相应不同,如论述类文本重在说理,包含论点、论据和论证等文体要素,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实用类文本重在致用,强调文本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文学类作品重在鉴赏,侧重于文本语言、形象、思想的审美;文言文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等。
但是,2023年语文试卷命题淡化了各板块的界限,强调了不同板块考点的重叠、融合,如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第5题考查了表现手法,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第4题考查了语言风格,而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本来是文学类文本所应该考查的重点。
又如对成语的考查,这本来是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考查内容,但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第11题涉及“片甲不留”、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第11题涉及“绝世无双”等成语的考查。
在这一点上,新课标Ⅱ卷的作文题表现最为典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3 高考的命题的理念
一、坚持“三个有利”的原则
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利于高中教学;有利于高校扩大招生自主权
有利于高校选拔这是高考命题的首要原则。
高考的根本目的是为高校选拔新生,选拔具有学习潜力、有培养前途、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能的新生。
高考的所有环节包括高考命题都要围绕这个根本原则和目标实施。
二、测试目标为学科知识内容以及相关学习能力
测试的内容应遵循《中学教学大纲》
但是,教学内容和测试内容之间并非同一关系,而是包含关系。
教学内容是一个十分广义的范畴,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和能力,而就每一点细小的内容而言,又可编制无数大大大小小的测试题目,而高考一个学科的测试时间和试题容量均有限,不可能覆盖所有教学内容,因此测试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抽样。
①
高考试卷考查的知识内容应是《中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重点内容和大学新生所必需的知识内容。
卷面虽然不强调知识覆盖面,但要涵盖中学最重要的内容。
高考语文命题规律及答题规范语文高考之“高”(一)育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五育并举。
(二)考查指向:彰显核心价值,考查关键能力。
(三)试卷结构:结构稳定,守正兼顾创新。
(四)三种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语文高考之“时”(一)以时事热点为主要情境,体现时代特色。
(二)关联新课标、新教材,考教融合新时代。
(三)贴近考生学习生活实际,引导考生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高考语文之“思”(一)思维本位,注重思维考查各有侧重1.现代文阅读I重点考查“理性思维”:追求清晰条理。
2.现代文阅读Ⅱ考查“感性思维、形象思维”:追求感悟与理解。
3.古文考查“历史思维”:古代人情事理之关系与关联。
4.古诗考查“共情思维”:读懂古人深层内心世界。
5.语用题考查“关联思维”:小语境的内在逻辑。
6.写作题考查“思辨力”:需要知其然+言其然+析其所以然+析其所以必然+明其何以然。
(二)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考与答题1.对整个文本整体关照下思考具体的问题。
2.思考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完整性。
高考作文之“写”(一)满足写作“要求”四要: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四不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用足写作引导语“引导性”和“限定性”从给定材料中“得其意”,结合材料阐释其意,体现你(青年立场)的感悟与思考。
(三)写足材料的咀嚼与取舍材料呈现的背景、材料核心信息——身体天天变化,要辩证看身体的强弱,无论强者、弱者心态都要理性,要摆正,弱者尤其要自强。
这是写作强调情境、防宿构维度要求。
(四)写作讲究“章段句法”“章法”定全文框架,满足题目要求与自拟标题的层次性;“段法”见逻辑能力,一段内容有论证核心、多种论据和体现论证过程;句法显表达力,重点强化“结构句式”(过渡句、段首句、结句)、“修辞句式”(反问句、设问句、双重否定句、排比句)、“语法句式”(单句、复句、多重复句等)。
古代诗歌阅读解题要求1.通读诗歌。
从标题、作者、正文到注释(如果有注释),要务求全面。
看清诗歌的体裁、题材,撷取题目中的关键词。
2.看准要求。
这类题目往往是从“理解”“分析”“鉴赏”的角度设题。
但更重要的是看清选正确还是选错误,是一项还是几项,是不是有“最恰当”之类的词语。
3.细品选项。
诗歌鉴赏选择项的设置,往往按照诗歌内容上的先后,逐联设题。
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对应的语句,留意命题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
4.学会排除。
诗歌选择项的错误设置也存在望文生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错置、断章取义等问题,以及选项之间比较而言孰优孰劣的问题。
这些都要在准确、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巧妙排除,也可以带入原诗中,结合上下语句检验。
错误选项的设误方式(上)方式一错解词语意思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错项示例:第六句“空复情”的意思是满满的思念之情。
错用分析:“空”的意思是徒劳地、白白地。
判别技法: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方式二错解诗句意思错项示例:《沙丘城下寄杜甫》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
错用分析: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
判别技法: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
方式三艺术手法辨析错误池上早秋①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③,何必更愁悲。
【注】①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年迈体衰。
③过潘二十岁:潘安32岁鬓生白发,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
错项示例: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高考卷子谁出的
高考卷子是由大学教授、高中在职教师和学科教学专家这三类人员出的,其中大学教授人数占的比例最大。
高考试卷命题是国家机密,各个省份的相关部门全权委托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参与高考命题的人员都是严格筛选出来的。
一经选定为高考试卷命题成员,需要签订保密协议,直至高考结束才可以获得自由。
高考命题原则一、以教材及大纲为准绳高考试卷每一道题,一定要在考纲上有相应的考点对应。
题意、描述、问题、解答,哪怕是字母顺序、一个符号、一个标点,都要能够在教材处找到援引。
二、全方面覆盖整个考纲考纲的内容每大块都要覆盖,而且要注重交叉,各有侧重,通常某道题的考点罗列及援引要比考题本身要长,并且绝对不会出现超纲内容,这就要求命题
人员要有极高的理论知识,不是简简单单说把考纲背下来就可以。
三、“反押题”贯穿命题始终高考命题组对高考教辅和网上押题信息的掌握,可以说是最全面的,出题的地方会有各种教辅资料以及官方教材,这些资料的主要作用并不是方便命题人员开阔思路,而是防止所出题目出现重复,尤其是后面的计算大题。
某种思路一定不能被前人所用。
如果命题过程中,有人提出某题和市面上某题差不多,那就一定要将该题找出来,并且此题不能用。
四、难易度适宜,并且可以拉开档次高考每年的平均分,每道题的分数段,客观题的得分率,一定要有具体的预测值,而且要同往年进行对比。
一般来说,所谓的“难一年易一年”也是存在这个考量的,不过这个难易程度很主观,平均分才是最客观的,具体到数学这科,平均分误差在三分以内。
对于命题组而言,考生个人分数不重要,群体的平均分才是考量的重点,试卷出来,平均分也基本定下来。
高考英语试卷命题说明一、命题指导思想高考英语试卷的命题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和《20XX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英语科说明》为依据,遵循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体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着重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考查。
二、命题原则1. 科学性原则:命题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发展规律,体现语言教学的普遍规律。
试题设计应科学、合理,避免出现偏题、怪题。
2. 公平性原则:命题应面向全体考生,确保试题对所有考生公平。
避免出现歧视性试题,确保所有考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3. 实践性原则:命题应注重对英语语言实践能力的考查,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试题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英语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4. 创新性原则:命题应注重创新,避免出现陈旧的试题。
试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命题内容1. 听力部分:听力材料应真实、自然,反映现代社会的生活和交际场景。
听力问题应多样化,包括细节理解、推理判断、主旨大意等。
2. 阅读理解部分:阅读材料应具有时代性、多样性,涵盖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
阅读问题应包括细节理解、推理判断、主旨大意、词义猜测等。
3. 完形填空部分:完形填空文章应具有完整的语境和逻辑结构,考查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词汇和语法的能力。
4. 语法填空部分:语法填空文章应具有完整的语境和逻辑结构,考查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5. 写作部分:写作题目应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写作内容应包括描述、议论、应用文等不同类型的写作。
四、命题要求1. 命题人应熟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英语科说明》的要求,确保试题符合相关要求。
2. 命题人应保证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确保试题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
高考命题的八大规律
要打破中学教师“教什么考什么”的应试惯例,而是“注重和大学知识的衔接”,“源于教
材大纲,高于教材大纲”,体现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往年,都有一些考生模拟考试成绩不错,但在真实的高考中,成绩水平却有所下降,甚
至觉得高考出题“有点歪”,这是因为模考题大多是高中老师出题,与大学教师的命题思路
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考生很难把握准大学教师的命题特点。这正是很多考生的软肋!
考生不知道的更多高考命题真相
高考题是怎么出的?是什么人出的?谁是阅卷者?高考卷与平时的模拟卷最大的区别是什
么?到底能不能预测高考真题?这些问题不清晰,备战高考就成了“盲人摸象”。
所以说,大多数的考生和家长甚至一部分老师都在打一场“知己而不知彼”的仗。这就
是那些很用功,做了很多“模拟卷”的考生最后还是“考砸了”的原因之一。“会的,没考;
考的,不会”,常常让考生刻骨铭心地懊悔。
高考命题的八大真相,如果考生事先不清楚这些,即使平时基础再好、再努力,也难免
走弯路、吃大亏!
真相一:高考题主要是大学老师出的。
真相二:高考题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但是通常各地的“模拟卷”基本上
押不到真题,因为高考命题组有“反押题”措施。
真相三:高考题原则上不出怪题、偏题,更不回避“必考点”,但却在命题角度、方法、
题型上下功夫。
真相四:高考题通过“攻击”学生群体性“软肋”来突出“选拔性”。换句话说就是那
些让大多数学生感到为难的题恰恰抓住了多数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的短处,而其目的正是让
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真相五:高考题主要是由大学教师、在读博士、硕士和一部分中学老师阅卷。
真相六:高考试卷评分细则主要是由大学教师制定。
真相七: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目的是把考生按成绩分层,便于高校挑选。平时的测验或
模拟基本上是测试性考试,目的是检测掌握知识的程度,查缺补漏。因此,没有深刻领悟、
精做与高考平行的选拔性试卷,就常常会在高考中丢“不该丢”的分。
真相八:高考一张卷就能定乾坤,为国家选拔出合格的人才,关键就在于它通过“必考
点”和“易考点”的综合选择来命题,能比较准确地考出学生的真实能力。
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不是从高一升到高二那么简单。选拔,就要分出层次,而大
学老师命题一定会突出能力、突出运用、突出思维的创新、突出方法和效率。从这个角度上
说,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学生越是盲目地、大量地做“垃圾题”,越是心里没底。为什么
真正的高考命题研究专家敢说某某点必考,不但因为是考纲上的重点,考试说明上的要点,
而且它是容易抓住考生“软肋”的实用点。比如数学中函数性质、导数、概率准考,为什么?
这些知识和能力为升入大学后进一步研究可能性问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供了基础。
平时的测验、练习、模拟,常常以知识点为基础命题,而高考则是以“能力立意”命题。
所以,即使是个“填空题”,实际上也包含着一个能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