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4.50 K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教学反思本课题分为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先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实为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再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与论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5-1】和【实验5-2】,使学生能够透过不同情况下测量结果的表象,深入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的本质。
然后结合教材中给出的图5-7,引导学生从微观上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即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保持不变。
“化学方程式”部分,先回顾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然后介绍化学家为了更方便地描述与记录化学反应,使用了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表示化学反应,从而创造了化学方程式,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方程式包含的信息以及正确的读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3.认识化学方程式并能说出化学方程式包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组实验和史实交流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习运用“宏观现象”与“微观解释”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学习,对化学反应的认识由定性上升到定量。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含义,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读法。
教学难点能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教学方法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法: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并能用于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
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动态。
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需要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习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习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习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
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平。
如何才能产生体验?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
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四、教学用具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五、教学流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四、教学用具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五、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元芳的蜡烛》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究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化学反应进行探究。
我们知道,进行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
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
这三者有什么作用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考,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先称取反应前的物质质量,为某某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前后宏观的质量守恒认知,实现从整个体系到具体反应的思维转换;通过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实现从客观物质质量到微观原子质量的思维转换;通过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分析,实现从质量总和到质量比例的思维转换;通过元素守恒的本质认知,实现从物质改变到元素不变的思维转换。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本课题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基础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课题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时的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一些化学反应的知识,对化学反应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开展实验探究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奠定了操作基础。
元素、原子、分子、化学式、化合价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学习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学会控制条件进行定量实验研究,能对实验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2.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3.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4.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事实或生活现象。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并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和问题。
初中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优秀1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教学用具: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化学方程式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白磷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投影:M(P)+M(O2)=M(P2O5)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蓝色溶液无色透明溶液蓝色沉淀无色透明溶液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M(CuSO4)+M(NaOH)=M(Cu(OH)2)+(Na2SO4)二、讲授新课: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投影:第一节nbsp;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为化学课程中的核心章节,其教材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髓。
教材通过多个实验案例,如红磷燃烧、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等,直观展示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不变性,帮助学生构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框架。
同时,教材注重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实质,即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的守恒,这一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分析能力。
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设计思路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变化、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等。
然而,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手段,直观展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守恒的概念。
同时,还需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和应用。
此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需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培养。
针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采取以下策略:实验驱动: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魅力。
微观解析: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实质。
问题导向: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互动合作: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享智慧,提升学习效率。
评价反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改进方法。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其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质量也没有变化。
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关键词:教学设计质量守恒定律科学探究。
一、学情和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质量关系和内涵的基础,也是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关于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的基础。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学习了水的知识,通过电解水实验、水的电解微观图示,学生已能从微观角度了解水的分解反应,通过第三、四单元关于物质结构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微观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次定量化学实验,学生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描述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一些基本实验操作的技能,对于开展小组式的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学习方式也有了一些体验。
二、教学目标(一)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二)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和原子个数没有增减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其运用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可通过分子、原子的模型演示化学反应中分子的拆分,原子的重组来化解该知识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根据建构主义思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教师应发挥“导向”作用,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
对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要及时判断并纠正。
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可采用以下方法:(一)实验探究法本课引导学生从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在教师的协作下设计实验方案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同学之间通过相互讨论,学会表达和交流,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二)自学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从教材提供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宏观)、、;《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作业设计知识清单一、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2.内涵和外延(1)“化学反应”是前提。
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只能适用于解释变化。
(2)“参加反应”是基础。
只计算“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质量总和”是核心。
质量总和包括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
如沉淀、肉眼看不见的气体也应考虑。
(4)“质量守恒”是目的。
定律只适用于守恒,不包括体积守恒、分子数守恒等。
二、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的原因3.写出下图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反应前反应后物质H2O原子种类及数目4H、2O原子种类相对质量H:4 O:32 O: H:结论:反应前后原子、、不变。
故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基础应用4.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原子数目B.物质种类C.分子数目D.物质的总质量5.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蜡烛燃烧逐渐变短B.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比红磷的质量大C.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D.纸燃烧变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g酒精溶解在55g水中形成60g溶液,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 L氢气和1 L氧气充分反应后可生成3L水蒸气D.完全电解10g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是10g7.在化学反应X + 2Y=Z中,3g X和足量Y充分反应后生成8gZ,则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 ) A.2.5g B.3g C.5g D.6g8.下图甲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示意图中缺少了图乙中的( )9.从宏观走进微观,探寻变化的奥秘。
如下图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图中“”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7篇)《质量守恒定律》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教学设想]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
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质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守恒的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现象。
【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验证、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学习内容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92-9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根据下列两个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2.根据小组桌面上提供的药品和仪器填写表格中的内容。
3.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质量守恒定律。
【讨论交流】1.课本第92页实验方案一:红磷在燃烧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其实验现象是什么?2.课本第93页实验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其实验现象是什么?【温馨点拨】1.(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2)玻璃管上的气球先变大后变小。
(3)反应结束后,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上,天平重新平衡。
2.(1)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两次称量,天平均保持平衡。
【名师归纳】1.实验方案一成功的关键是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2.(1)质量守恒定律的范围只适用于化学反应。
(2)没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算反应物。
(3)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指生成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质量的总和,参加反应或生成的肉眼看不见的气体不能遗漏。
(4)质量守恒定律是质量守恒,不是体积或分子个数的守恒。
【反馈练习】1.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D)A.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热量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B.100 g干冰完全升华成100 g气体C.10 gNaCl溶解在90 g水中,成为100 gNaCl溶液D.一定量的煤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所有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煤的原质量2.镁带在密封容器中(内含空气)燃烧,则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中所盛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B)3.a g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b g白色固体,此时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是(C) A.(a+b) g B.(a-b) gC.(b-a) g D.无法判断4.计算:12 g碳和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那么1000 g碳和32 g氧气充分反应后,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
学习内容二质量守恒的实质【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95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老师画出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在化学反应时,氢分子和氧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因此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讨论交流】从宏观和微观上怎样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温馨点拨】从宏观上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归纳为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五个不改变:宏观: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②元素的种类不变。
微观:①原子的种类不变;②原子的数目不变;③相对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宏观上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微观上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个数。
【名师归纳】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反馈练习】1.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B)①分子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的个数④原子的个数⑤元素的种类⑥元素的质量⑦物质的总质量A.②③④⑤⑦ B.②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⑥⑦2.有人说他能点石(主要成分CaCO3)成金(Au),你认为他的说法有科学道理吗?没有科学道理,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3.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4.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B.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C.b物质可能是单质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 g学习内容三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实验怎样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94页的实验5-1和实验5-2,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讨论交流】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温馨点拨】⎭⎪⎬⎪⎫碳酸钠+盐酸→氯化钠+二氧化碳+水(Na 2CO 3) (HCl ) (NaCl ) (CO 2) (H 2O )气体CO 2逸出,故反应后质量减轻。
⎭⎬⎫镁+氧气――→点燃氧化镁(Mg )(O 2) (MgO )反应中产生的白烟为氧化镁,因其逸散到空气中,故反应后质量减轻。
当氧化镁的质量大于镁条的质量时,是因为氧化镁的质量包括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
【名师归纳】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只是有的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呈气态或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一部分物质逸出,因而反应后留下的物质质量减轻。
不要被表面上的“变大”“变小”所迷惑,要注意问题的实质。
【反馈练习】1.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D )A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成灰,质量减少,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不存在原子的得失,因此化学反应的前后质量守恒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一定大于镁条的质量D .煤块燃烧后,变成质量小得多的煤炭,说明煤燃烧的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小实验。
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40 cm 长的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
然后,用酒精灯给左边一端铜丝加热1~2分钟。
停止加热后冷却,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1)冷却后,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加热端的铜丝变成了黑色; ②玻璃棒左低右高。
(2)写出铜丝加热时所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铜+氧气――→加热氧化铜。
第2课时化学方程式【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理解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重点难点】1.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2.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学习内容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及含义【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9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在化学方程式中,等号的左边表示反应物,等号的右边表示生成物,反应条件标在等号的上方,等号读作生成,“+”读作和。
2.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讨论交流】怎样求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温馨点拨】各物质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
粒子个数就是化学式前面的计量数。
在化学反应中减少的是反应物,增加的是生成物。
【名师归纳】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化学计量数之积的比。
所求质量比一般不用约分成最简比,但解答填空题时可约分。
【反馈练习】1.如图是四位同学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的场景。
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C )A .4P +5O 2=====点燃2P 2O 5 B .C +O 2=====点燃CO 2 C .S +O 2=====点燃SO 2 D .2H 2+O 2=====点燃2H 2O2.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之一。
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D ) A .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B .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C .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D .化学反应的快慢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X 、Y 、Z 、W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 .X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Y 、Z 变化质量比为9∶8 D .反应后X 的质量为0 g 学习内容二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9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S +O 2=====点燃SO 2的读法包括三个方面:质的方面: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
量的方面:32份的硫和32份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64份的二氧化硫。
粒子方面:1个硫原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硫分子。
【反馈练习】1.有关C +O 2=====点燃CO 2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D ) A .碳加氧气点燃等于二氧化碳B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气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 .一份质量的碳和一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一份质量的二氧化碳D .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氢气和氧气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 2+O 2=====点燃2H 2O 。
(2)除化学方程式本身的意义外,从上图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写出两条即可) ①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②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没有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