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左右为巫难_从_推销员之死_的两个译本谈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 格式:pdf
- 大小:127.27 KB
- 文档页数:4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汤姆的转变2 《大地》中赛珍珠女权主义分析3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4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7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8 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母女矛盾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0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11 解读《紫色》中的妇女主义12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13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14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谈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15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16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17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18 《我的安东妮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19 《占有》中维多利亚时代女权主义者的爱情观分析20 On Self-destruction of Laura in Flowering Judas21 简析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22 浅析《格列佛游记》的讽喻特色23 论《雾都孤儿》的写作手法与创作意义24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25 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26 从懒和熵的视角论《去十九号房间》中苏珊的罪27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28 从《彼得潘》看儿童世界29 成长小说视角下的史蒂芬•乔布斯基《壁花少年》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1 A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of Jane Eyre3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3 Unavoidable Tragedy –A Case Study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34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35 英法词汇的比较研究36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37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38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39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40 流行语的翻译41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42 中英现代命名方式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43 探究中西方委婉语产生的文化背景44 论中美饮食观念与餐桌礼仪的差异45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46 英汉模糊语言对比研究及其翻译47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48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49 英汉颜色词的认知语义分析—以红色、黄色为例50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51 合作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52 《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53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5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55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56 On the Transculturation Reflected in Disney Mulan57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58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59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60 浅议商标品牌的翻译61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62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63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64 中西方关于萨达姆之死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65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6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7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68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69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70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71 《红字》中的若干象征意义72 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73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74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75 从目的论角度看企业推介材料的中译英技巧-以家具产品介绍为例76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77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78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79 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80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81 浅谈中国古词的色彩美在英语中的重现82 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83 Social Criticism in Wordsworth’s Concept of Nature84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85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86 英雄的成长-对《指环王》主人公弗罗多的分析87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88 论《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思想89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90 浅析语用预设在广告语中的运用91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92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93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94 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看《简·爱》95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96 导游词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97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rapes of Wrath98 中国英语初探99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100 商务英语口译能力的培养与对策101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102 论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103 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的爱情观104 浅析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提问105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106 归化异化策略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107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108 展会汉英翻译的常见问题和策略分析109 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角度分析《野性的呼唤》中的巴克110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111 希腊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112 魔法世界的双重间谍——《哈利波特》西佛勒斯•斯内普的矛盾形象分析113 英汉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汉译的影响114 浅析新闻中模糊语的翻译115 论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116 你是爱丽丝吗?从《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人物看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写作意图117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118 法语给英语带来的影响119 商务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策略120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121 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122 加工层次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词汇学习123 浅析肯德基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124 从输出原理探讨非英专业英语口语活动的设计125 论商业美学指导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126 世纪年代前后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形象对比127 爱丽斯沃克小说《紫色》的妇女主义话语128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129 从歧义和语用角度分析幽默130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131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132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133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134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135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136 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137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138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139 浅析斯蒂芬•克莱恩《新娘来到黄天镇》的艺术风格140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141 思嘉丽是淑女还是魔鬼?142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环境描写143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两性意象的象征研究144 浅析谭恩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145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146 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47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148 可口可乐产品推销中的中国元素分析149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150 《纯真年代》中社会与个人的碰撞151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152 元认知策略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153 海明威战争小说人物悲剧色彩研究154 中西见面礼节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155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156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57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158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159 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160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16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162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163 翻译腔成因浅探164 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英语口语教学方法165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166 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多丽丝•莱辛167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168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169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170 从茶和咖啡的对比中体现出来的生活方式的不同171 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72 《围城》中文化词的英译策略173 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卖花女》174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的哥特情结175 商业广告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176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177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178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17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180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181 论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182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183 华兹华斯和弗罗斯特自然观的比较184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185 论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186 中英书名翻译的对比187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Plan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88 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189 写作中学生语言的石化现象分析190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191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92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193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194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195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196 论风格的可译性197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198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199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200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试从杨译《红楼梦》谈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结合摘要:翻译最终目的是寻求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归化和异化是基于文化层次的两种翻译策略。
这两种翻译策略在《红楼梦》翻译中对英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和传达《红楼梦》的中国特色起着重要作用。
从《红楼梦》中的人名、称呼以及诗词的翻译可看出只有将两种翻译策略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外国读者接受、理解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异化;归化;翻译策略;文化翻译体现在语言间的转换,其实质是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
在如何处理文化因素方面,翻译界一直存在着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主张。
归化论者认为译文应依从于读者,采取认同目的语文化的策略;异化论者则认为译文应依从于原文作者,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韵味,实现传播异国文化的目的。
归化和异化是一种理论体系下的两种主张,它存在于整个文化系统之中。
二者是对立统一,相依相存的关系。
作为两种语言转换活动的翻译存在着文化与文本双层的矛盾。
在文化层面,归化、异化的争论在于要不要引入异语文化,要不要如实传递异语文化形象,要不要输入异语思维方式。
在文本层面,焦点是应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来翻译,是不是应该阻断源语文化成分。
简言之,异化就是让读者体验陌生,以便可以接触异国文化。
归化则是通过译者的修改,抹去文本表达的源语表达方式,通过对翻译的支配,将异国的文化改头换面。
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是最好的英文译本之一。
一、人名的翻译:《红楼梦》中的人名与其它小说的最大不同是作者在人物的命名上使用了双关,赋予了人名更多的含义,从而实现了相当的幽默效果,杨氏使用了异化策略,保留了名字的音译,但为了更充分传达原文之意,译者亦使用了归化手段,额外加注,即(homophone for “true facts concealed”;homophone for “f iction in rustic language”),进而说明了名字暗含的意思。
但对下面几个名字如弄丢甄士隐女儿的家人霍启(第一回)、被薛潘打死的冯渊(第四回)、以及贾芸想求助的娘舅卜世仁(第二十四回)的翻译,译者直接音译为Huo qi,Feng Yuan和Bu Shiren,因为译者没有使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就无法传达作者的隐含之意“祸起”、“逢冤”和“不是人”的意图,也就使得即幽默又内涵丰富的名字被译得索然无味。
Vol.39 No.2Apr. 2018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第39卷 第2期2018年04月一、《道德经》与《道德经》英译本近年来,中外交流不断深入,学习英语的同时,很多学者开始提倡重拾国学,让年轻一代学习国学的呼声日益高涨。
那么,如何定义国学?一般来说,国学包括“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学著作,也包括研究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甚至娱乐方式的学问[1]。
老子著作《道德经》被公认为是国学经典的重要奠基之作,此书既有价值观又有方法论,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道家哲学理论。
自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时起,《道德经》被翻译成多个译本走出国门,以至于成为继《圣经》之后西方最广泛流传的外文书籍,就英译版本来说,主要有Waley 、James Legge 、Paul J. Lin 、Stwald 和Victor H. Mair 几个译本较为广泛,其中一般认为英国的汉学者Waley (1888-1966)版本整体较优,比较忠实地传达了老子的思想。
1934年,Waley 版本的《道德经》出版于伦敦,前言花了大幅篇章介绍了中国先秦时代特点和先秦哲学,肯定了老子思想的学术地位。
然而,由于中英文化差异,翻译往往受译者的思想及年代局限,会造成文化理解上的冲突,因此本文以Waley 的英译本为例,结合翻译策略中的归化与异化,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道家术语翻译进行评析。
《道德经》的英译经历了三次浪潮,这三次浪潮都是受到当时的历史文化以及国际政治时局的影响[2]。
道家思想诞生于小国争霸的春秋时期,《道德经》基本章节除了“圣人”,即有德行的人应该如何“修身”外,某些章节的内容也涉及政治,或鞭笞时局或对统治者提出治国主张,这对于英译者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理解中国当时的时局与文化,势必会造成误译。
二、Arthur Waley 英译本《道德经》里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的归化(Domestication )与异化(Foreignization ),是美国学者L.Venuti [3](韦努蒂)1995提出。
浅谈归化法和异化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策略作者:俞悦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5期摘要:1921年鲁迅在《晨报副镌》上发表了《罗生门》,这是芥川龙之介在中国小说的第一次高潮。
之后,众多著名翻译家也对《罗生门》进行了翻译。
不同的译本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观及翻译策略。
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之说,突破了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了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广阔的领域。
就文化而论,归化是对原文采取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而异化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与文化差异,力争采取与源语相应的表达方式,旨在重现原作的风格特点与文化气息。
本文将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对比鲁迅和林少华翻译的《罗生门》译本,探讨归化法和异化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法;归化法;辩证统一《罗生门》是日本近代新思潮杰出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评价极高的一部短篇小说,中国众多学者都尝试过翻译此文。
其中较典型的有鲁迅与林少华的译本。
拜读鲁迅的译本,可以发现鲁迅提倡“拿来主义”。
在翻译创作时,他提倡“扬异”而“善我”,主张吸收外语中的新元素,用以丰富传统语言文化,促进语言的交流,增强语言的生命力,使读者能够不出国门就从译者的译本中领略异国风情,欣赏异国文化特色。
而林少华的译本相比鲁迅注重归化一些,具有中式的美感,在《罗生门》译本中多采用成语和俗语等中国人广为熟知的词语来译。
相较与鲁迅的“欧化”风格,林的中式表达更通俗易懂。
在尽可能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采用简单而不失传统风味的词汇,努力向读者靠拢,减少读者在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尽力传达原文的主旨和风貌。
1.关于《罗生门》鲁迅和林少华译文的对比1.1例一ある日の暮方のことである。
一人の下人(げにん)が、羅生門(らしょうもん)の下で雨やみを待っていた。
从归化异化角度对比分析《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摘要】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翻译策略。
本文将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分析比较《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即吴劳译本和余光中译本,以探讨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如何把握归化与异化的尺度。
两个中译本的比较与分析主要围绕字词层面、句法层面及原文风格再现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归化;异化;字词层面;句法层面;风格再现一、引言《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它是海明威创作并在他还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主要的虚构作品。
作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在20世纪小说和海明威的作品中是值得注目的,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对于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起了重要作用。
《老人与海》的第一个中译本是由余光中译并发表于1952年至1953年的《大华晚报》上。
随后,大量复译不断出现,迄今为止,《老人与海》的中译本已经有20余本,其中包括张爱玲译本,赵少伟译本和吴劳译本,其中只有吴劳的译本为唯一受版权保护译本。
本文选取余光中和吴劳译本的部分片段,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两者进行分析对比,从而说明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品应该如何把握归化和异化的度。
二、归化与异化归化和异化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venuti)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三、译本对比分析(一)字词层面海明威风格的典型特征之一是遣词精当,很少使用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或副词,仅仅依靠动词和名词来营造小说氛围。
硕士学位论文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分析 ——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张玉书译本为例姚春娇指 导 老 师:李大雪教授专 业 名 称:翻译硕士 研 究 方 向:德语笔译 论文提交时间:2018年4月 论文答辩时间:2018年5月论 文 编 号:2018559Die Analyse der Übersetzungsstrategien vonDomestication und Foreignization– am Beispiel der Übersetzung von Zhang Yushu von der Novelle Brief einer UnbekanntenMasterarbeitzur Erlangung des Grades eines Mastersim Fachbereich MTI (Übersetzen)der Sichuan FremdsprachenuniversitätChongqing, VR ChinaVorgelegt vonYao, Chunjiaoaus Hunan, VR ChinaBetreut vonProf. Dr. Li, DaxueChongqing, April 2018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分析 ——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张玉书译本为例摘要: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通顺,更要体现文学语言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突出原作的创作风格和意境。
而在复杂的文学作品翻译活动中,不仅仅涉及语言转换,也涉及到不同文化间的转换。
因此,如何使文学翻译最大程度地接近原作,并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关键。
目前,在翻译界流行两种理论,一种是异化法,另一种是归化法。
异化法和归化法体现了是以接近原语还是接近目的语为目的的差异。
异化法主张接近原语或原文作者,而归化法则认为应接近目的语和译文读者。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自然扮演着不可代替的角色。
就《推销员之死》的两个译本谈英语文学作品中人名的汉译问
题
吴礼敬
【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1)003
【摘要】人名作为专有名词相对来说译法应该比较固定,可是长期以来对于人名往往还是译无定则.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这个自由度也应该以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前提.文章拟对《推销员之死》一剧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两个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得失,以期为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方面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169-173)
【作者】吴礼敬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外语系,合肥,23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左右为巫难"——从《推销员之死》的两个译本谈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J], 吴礼敬
2.译者主体性在戏剧翻译中的体现——以《推销员之死》两个中译本为例 [J], 陈晨
3.操纵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r——以《推销员之死》汉译本为例 [J], 张蕾
4.操纵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以《推销员之死》汉译本为例 [J], 张蕾;
5.戏剧《推销员之死》中话语标记语"well"的汉译对比研究——基于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方法 [J], 李华东; 朱沁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