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9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初中教学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在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活动时,应加强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并运用。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或分析问题时,能打破传统思维禁锢,通过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对知识进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并保障数学学习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引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具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各个行业领域发展的需求,而教育领域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关键场所,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首当其冲的,是积极参与的,更应该是竭尽全力的。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进行了细化,而后将细化后的思维、能力作为基础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展开深入分析,以期为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贡献微薄之力。
1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不在于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
”在任何一个时段,都应当有创新思维,保持创造力.对于初中生来说,创新思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
一方面,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提升数学成绩;另一方面,由创新思维转化成创新能力,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国家来说,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承上启下阶段,是养成创新思维和具备创新能力的最佳阶段,中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髙国家间的人才竞争力。
2初中数学教学现状2.1教学观念落后观念是行动的首要前提,对于行动方向以及最终的成果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但从客观角度来看,部分数学教师普遍存在教学观念不足的情况,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学教师在规划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时,并没有为学生保留足够的思考时间,课堂教学依旧侧重于数学知识的讲解,学生仅仅是较为被动地记忆数学知识,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也通常都是以新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主;另一方面,部分数学教师虽然能够正确认识到“以生为本”的重要性,并基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设计教学内容,但在实际规划课堂教学活动时依旧惯于以自身思维方式为主,并没有完全按照学生的视角进行。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那么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案例、生动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等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关键。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数学原理、推理与证明、逻辑思维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习惯,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提供一些多样性的解题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激荡和碰撞,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数学的学习和解题过程中,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助于他们锻炼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较强的数学问题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团队竞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价值观学生的数学情感和价值观,也是影响其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
如果学生对数学充满信心、充满热情,那么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就会更加投入,思维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有效的锻炼。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浅谈高中数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摘要】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加强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数学概念和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锻炼数学建模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情况,提高实践能力。
拓展思维边界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开拓思维空间。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未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相信高中数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抽象思维、数学建模、拓展思维、总结、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中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
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的学科,通过学习数学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加强抽象思维能力等。
而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是较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1.2 意义分析高中数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
通过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更能够提升其在其他学科中的学习能力。
数学问题常常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才能够有效应对。
通过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
通过加强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促进他们在数学领域的深度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更能够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
2. 正文2.1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高中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一、了解学生的创新潜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其数学学习的基础息息相关。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创新潜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表现,发现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
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创新潜力,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是一个讲究逻辑思维的学科,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入手。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在课堂讨论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源等途径,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生。
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可以通过提供数学竞赛、课外阅读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互相帮助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和创新实践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建模课题的设计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崔军摘要:当前,以现代教育体系逐渐趋于完善为背景,对于初中生也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不仅能够掌握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中包含较多有利于实施教学创新的元素。
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前言: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难以对培养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和思维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分析课程内容,抓住其中能够用于开展创新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为学生锻炼创新思维和能力提供机会。
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在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基础上,使其主动进行创新学习,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立足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师要想达到锻炼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目标,可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作为着手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从而针对于数学课程形成更多想法。
长此以往,在潜移默化当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创新的意识。
例如,教师讲解到“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个部分时,可以先由教师为学生讲解“随机事件”以及“概率”的定义,并为学生举出几个生活化例子,比如,掷骰子、商场举办抽奖活动等,都涉及到随机事件的概率知识。
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于本节课数学知识的理解,尝试列举几个生活实例,来说明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幸运大转盘、购买福利彩票等。
另外,教师也可以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尝试运用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个知识点设计一个活动,以强化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二、强化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对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给予重视,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客观理论形式的数学知识点。
教师应该督促学生积累重要的数学理论。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二、培养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就要设置出有关的问题和操作,利用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以造成认知冲突。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认知冲突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冲突式差别,这种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的惊愕,并促使其注意关心和探索的行为。
如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教师通过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进而诱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
如在教“有理数的乘方”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厚度是0.006cm的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
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吗?”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好奇,很快就被这个问题所吸引。
此时,教师指出这个问题需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2、注重教学反思,培养数学思维的创造能力
“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所依据的观念、教学结果、教学伦理、教学背景、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主题性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运用好教学反思,将不断地促进学科教学,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的能力,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方式,教育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的今天,只有对每一次的教学流程,教育环节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及时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和解完的问题再一次的思考、分析、对比,并能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
如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我提出问题:二次函数y= ax2+ bx + c(a≠0)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经过一番思考与探索后,学生发现,抛物线y= ax2+bx+c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
在这过程中,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利用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最后自己解决问题,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扩大了视野;同时,通过将结论的发现权交给学生的这一做法,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升华。
农村学生的特点之一是更多的依靠老师的讲解,很多时候都是在教师的催促之下完成学习任务,其个体的主动性尚不能很好的发挥。
我作为数学教师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后的反思习惯。
反思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数学创新活动,是数学活
动的动力,因此,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必须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以便学会反思。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解题的数量而不注重解题的质量;不能只注重解题的结果而不注重解题的过程;当然,也不能埋头做大量题而不重视解题后的总结。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的创造能力,就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如在教学《四边形性质探索》时,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都向学生强调及时反思所学,注重各类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不断的反思与积累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梯形教学中学生受益匪浅,在解决梯形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清晰,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我所带的班级在镇级数学学科竞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班的李敬同学,原来在数学学习方面是出了名的聪明厌学型的学生,通过师生双方一年的共同努力,现在的李敬同学数学学习兴趣浓了,学习劲头足了,在前不久的数学竞赛中还获得了全镇第二,全校第一的好名次。
3、强调数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人的思维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在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问题提出后,教师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即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生怕出现“冷场”局面。
一旦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又急于
启发引导,且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把学生引入教师早已为之设计好的“思维圈”内。
这种不给学生足够时间独立思考,教师超前引导,越俎代庖的教法,往往使学生的思维不能与老师同步,甚至被教师抑制,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导致事倍功半。
如在教学垂径定理和它的推论时,利用圆的轴对称性作为出发点,让学生观察图形(如下图)
条件:弦AB (非直径),CD 经过圆心,AB ⊥CD 。
然后展开问题研究,能通过已知得到哪些结论呢?学生回答的结论只要是有道理的,都给予充分肯定。
然后再引入主题,得出定理。
教授推论时,又在定理的基础上,通过变更题设,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思考,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采取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些独特的思考方法的出现,既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因为教师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能独立自由地思考。
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思考在前,尝试在前,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思考的目标,并主动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或意识到困难,有利于他们独立思考,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
O D
C B A
有的放矢地指导。
4、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
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
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
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如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一道题: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那五个角总和是多少?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
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
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
这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了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数学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作为教师应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努力把握知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结合点,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他们的创造性素质。
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