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中英互译中的异化法与归化法一、异化与归化的含义异化: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
Foreignization: refer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cultures before the translation method, and absorbs foreign language expressions .归化: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
Domestication: the language tradition that abides by the native culture and the idiomatic expression of native language .二、翻译实例:1、A good teacher should have his head in the clouds sometimes , but his feet always on the ground .异化法翻译:一个好老师的头有时要放在云层中,但他的脚应该永远站在地上。
归化法翻译:一个好老师应该有时富于幻想,但时刻必须从实际出发。
2、Go to law for sheep , you lose a cow .异化法翻译:为了一只羊打官司,却损失了一头牛。
归化法翻译: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异化法: trump card王牌sour grapes酸葡萄grade inflation分数贬值归化法:talk horse吹牛at a stone’s throw近在咫尺,一箭之遥wet like a drown湿如落汤鸡as stupid as a goose蠢得像猪A big reward will make the brave come forward.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Only a headhunter like Bo Le---an ancient Chinese good at headhunting fine steeds---can discover talented people. 有伯乐而后得千里马。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
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
A.归化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
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
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
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
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
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归化与异化一、异化归化的概念及特点Questions:长期以来,翻译中一直存在着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原文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怎样尊重及保存民族文化?怎样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译介给国外的读者?如何在翻译中保持源语的文化特征?1.归化与异化的正式提出: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L (target language) readers”.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归化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归化法的特点: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法的优点:1) smoothness in language;2) easily accepted by TL readers.1) New brooms sweep clean. (proverb)译文1:新扫帚扫得干净。
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翻译在不同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在议文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常常被用来处理语言及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全面探讨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期对翻译工作者有指导意义。
一、异化策略异化策略,即保留源语言的语言形态、文化特征和习惯用法,对目标语言进行较小程度的调整。
这种策略有助于保留现象学、文化背景或学术观点等议文学特色。
在实践中,翻译者可以采取以下异化策略:1. 保留原文结构与语序:尽可能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语序,即使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显得不自然或怪异。
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者的论述思路。
2. 保留专有名词与特定术语:议文学中常涉及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为了确保学术准确性,翻译者应该保留这些专门的名词,避免译语化或替换。
3. 保留习惯表达方式: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习惯,为了保持原文的风格和个性,翻译者可以尽量保留习惯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切原文。
二、归化策略归化策略,即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或阅读习惯。
在议文学翻译中,归化策略可以提高读者的可理解性和阅读流畅性。
以下是可采取的归化策略:1. 转换句式与语序: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习惯和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转换句式和语序,使译文读起来更自然、通顺。
2. 考虑文化差异:跨文化翻译时,翻译者需注意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对原文中可能引起歧义或不易理解的文化元素进行转化,以保持理解的连贯性。
3. 使用本土化词汇与习语: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环境,使用本土化的词汇和习语,使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读者接受并理解,增加读者的亲近感。
结论: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是翻译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方法,它们在平衡原文风格保持和适应目标语言要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翻译工作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确保翻译品质的准确性与可读性。
翻译策略可分为两类:1)异化;2)归化。
翻译的归化/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awrence Venuti所提出的,Venuti十分欣赏布朗绍的名言:“翻译是纯粹的差异游戏:翻译总得涉及差异,也掩饰差异,同时又偶尔显露差异,甚至经常突出差异。
这样,翻译本身就是这差异的活命化身。
”在他看来,差异在翻译中被弱化的原因有二:首先,翻译的讨论被遮蔽了,它在目的语坐标的价值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差异非但没有活现,反而处于融化的过程之中。
其次,英国和英语的价值标准,在战后形成了全球性的优势,从而更加确定了英美国家主义文化的语境。
这种语境只接受在意识形态上符合英美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外语文本。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归化的翻译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总是依照译入语的特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对译入文本进行调整,弱式文化只得听从英美文化的摆弄,成为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
(参见Venuti 1992)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零翻译(Zero translation)、音译(Transliteration)、逐词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意译(Liberal/free translation)、仿译(Imitation)、改译(Variation translation)、创译(Recreation)。
意译可分为两类:释义法(Paraphrase)、套译法(Idiomatic translation)e.g.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直译)If one does not enter the tiger’s lair, how can he expect to catch the tiger’s cubs?(释义法) One can not expect to achieve anything if he risks nothing.(套译法)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have.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常用翻译技巧:重复法(repetition)、增词法(amplification)/増译(addition)、省略法/减译(omission)、词性转换法(conversion)、词序调整法(inversion)、拆译/分译(division)、合译法(combination)、正说反译和反说正译法(negation)、语态变换法(voice changes)、引申法(extension)、句子成分转译法(shift)。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人际交流和国际交流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两种策略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重点探讨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
一、归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归化策略在翻译中的体现就是将原语言的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文本时,尽可能地按照目标语言习惯、规范和语言习惯等进行改编和转换,使翻译的文本更接近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归化翻译策略在以下场景中应用比较常见。
1.专业术语翻译专业术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通常具有严格的定义和规范。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专业术语的表达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此时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将术语翻译为符合目标语言语言规范的形式,可以使读者更方便快捷地了解专业术语的含义。
2.文学类作品翻译文学类作品中常常包含大量的翻译难度较大的文化元素和语言表达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将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元素翻译成符合目标读者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表达方式,可以使译作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3.商务文件翻译在商务交流中,尤其是跨国商务交流中,各类商务文件的翻译需要遵循民族习惯、文化习惯等方面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将原文本翻译成符合目标语言商务翻译要求的语言形式,能够增强翻译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异化策略在翻译中的体现就是将原语言的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文本时,尽可能地保留原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等,使翻译的文本更为接近原文本和原文化。
异化翻译策略在以下场景中应用比较常见。
1.文化类作品翻译文化类著作中经常涉及到各国文化特点,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可以使译作更符合原文化特点和情境背景,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原著文化和背景。
2.广告宣传翻译在广告宣传翻译中,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可以使广告更符合目标用户的口味和习惯,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和推广力,对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促进作用显著。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标签:归化;异化;翻译
归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要将语言本土化,尽可能地减少语言中的“异域色彩”,也就是将目的语读者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并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设身处地地为目的语读者考虑,将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和理解放在第一位。
译者翻译出来的作品语言要地道、流畅,不能让目的语读者看不懂或理解不了。
译者在归化翻译时,要不着痕迹,即抹去翻译的痕迹,将翻译这一步骤隐于作品间,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这才是成功的归化翻译。
既然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那么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就是翻译成功的表现。
翻译的本质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译文的意思,也就是说翻译的本质暗示翻译是一个归化的过程(蔡平,2002)。
而且归化翻译有助于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欣赏理解译文,达到文化传播交流的目的。
但过度使用归化翻译,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若时时刻刻注重翻译的本土化、本地化,拒绝国外新式语言表达,这就阻碍了翻译的进步与发展。
所以对归化翻译手段的使用要恰当且有度。
二、异化
异化翻译方法是尽可能地体现并还原原作品中的“异域色彩”。
在翻译特点上就是尽量采用符合外国语言表述习惯的表达方式,力求表达源语言的特色和原作品的内容。
当译者想尽可能突出民族差异、不同民族特色和不同语言風格特征时,会考虑使用异化策略。
因为使用这种翻译方法,既能将原作品的内容表述清楚,又能带来新式有特色的译文,使翻译得到进步与发展。
使用异化翻译方法,还能使读者感受到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与特点,让读者领略异国作者的风采。
但有学者认为,归化翻译法无法传达原作蕴含于文字的异国文化特色及不同民族特点。
由此可能会造成对原文的理解偏差。
同时,归化翻译法限制了对翻译语言的丰富。
译者若总是采取归化翻译法,将故步自封,很难使外国文化走入国内,更不利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孙致礼教授(2000)曾指出,虽然归化翻译在二十世纪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现在局势已有所改变。
目前,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内许多领域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原来看似困难的异化,现在接受起来也变得容易得多。
因此孙致礼教授断言,在二十一世纪之时,文学翻译将会以异化为主。
但是在使用异化翻译方法时,应注意一些事项。
译者在使用异化方法进行翻译时,仍要注重保持译文的通顺和流畅,不能让译文读起来十分拗口,甚至令读者费解。
当译者要引入新的翻译时,就更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接受性,不能译得匪夷所思,要译得恰到好处,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较而言,英译汉时更适合使用异化翻译手段。
中国目前发展迅速,并致
力与国际化接轨,因此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接受水平不断提高,且中国存在能够理解并接纳外国文化的大量群体。
在英译汉时使用异化的手段,能够引进许多新式的表达。
举个例子,“条条大路通罗马”本来是一句国外俗语,但是现在早已为国内大众熟知,这就是异化翻译的成果。
不过,异化翻译方法在进行汉译英时,就不宜大量使用了。
除非是对中国语言及文化有专门研究了解的外国人士,一般外国读者对中国及其语言文化的了解程度尚不是很高。
此时若不考虑外国读者实际水平和能力,只顾推行中国文化,可能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结语
归化和异化的选择贯穿译者翻译工作的始终。
译者既不能只使用归化翻译,也不能不考虑现实地使用异化翻译。
译者要综合实际情况,考虑周全,选用最合适的翻译方式。
当译者想要介绍国外的人文特色、异域风情时,自然要向原语靠拢,尽可能地将原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传达给读者;当译者将目的语读者的接收性放在首位时,自然要将译文尽可能地本土化,以达到通顺自然。
归化与异化各有其优势,各有其特点,二者并非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互为补充的。
参考文献:
[1]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5).
[2]孙致礼.译者的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J].上海科技翻译,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