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第二讲共3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91 MB
- 文档页数:31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第一讲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概要第一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一、所谓治国,在中国古代主要指国家机器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对社会进行的组织、协调、管制等活动。
二、所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是指有关治国原则、治国方法、治国手段的理性认识和具体主张,即古代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式。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演变历程:(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起源于夏商西周时代,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的出现而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治国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催动着古代治国思想迅速发展并臻于高度成熟;(3)秦汉时代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与这一社会政治体制相同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基本上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规模与架构;(4)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迄至明清(前期),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持续丰富、不断充实的阶段。
四、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其主要标志:涌现了老子、孔子、孙子、管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对人类所关切的基本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纵横、杂、农等思想流派。
第二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儒家治国思想(二)、道家治国思想(三)、墨家治国思想(四)、法家治国思想(五)、兵家治军思想第三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特征一、儒、法、道、兵四家的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规范着古代治国思想的主体结构及其文化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示出一种兼融趋同的倾向,各家各派有关治国思想的理性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融会贯通。
例如,儒、法、道三家治国思想之间的差异,恰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优势互补。
这具体表现为:一是崇尚道德与追求事功的统一;二是实施德治与推行法治的统一;三是讲求中庸守恒与推崇权变诈谲的统一。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讲话全文/opinion/sixiangpinglun/detail_2011_09/05/8943203_0.shtml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中国历代的国家政权都放弃了基层的治理。
士大夫阶层是下不到阶层去的,正式的国家干部有品级以上的官员,最基层是9品官下阶,安排在朝廷。
最基层是县,县以上才是王权。
撤地建市……升官县长的级别,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县委书记和县令干的好的,希望能往上走,这样就流失人才。
所以给其升级到副局级。
财税体制的改革也是个重要问题。
从观念到制度没有关注基层的治理,放弃了基层。
中共最成功的一点,中共是最会抓基层的。
治理能力的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
干部队伍缺乏两方面的素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和历史的知识。
协和万邦……遵循的不是自然而是友善的法则,主张天下大同。
大一统……自强不息……动力不足儒家在指导思想上境界很高,但是方法论不行,还得外儒内法。
儒家治国培养了一堆能力不强的道德模范。
中国古代强调的是通才之学,是大人之学。
宋代高层次培养出来了,但是基层没有跟上。
中国模式一定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资治通鉴与中国传统史学的资治功能苏轼《司马文公行状》宋儒标榜道权高于君权。
道统至上。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不历州县不拟台省选官原则的提出与落实复合型官僚的形成和士大夫阶层的成熟。
宋代主张遵循旧法,不折腾。
庆历新政,富弼,韩琦欧阳修《上范司谏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剑桥中国史传统史学的伦理功能与政治功能崇礼治,谨名分名实不符是社会最深刻的一个问题人心坏了,制度没有用能力最强的人做最高领导败亡的希望很大。
能力最强或者自认为能力最强的人,绝对不能做最高领导。
恃其俊才,骄矜自困,以至覆亡故人不己若,危亡之媒也;谓人之不己若,危亡之必矣82502103贞观之治中的领导艺术卖直之人,是在拍马屁的自信是个很难得的修养,语速加快说明自信心有点崩溃了。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一、填空1、在中国传统哲学“知学观”中,提出“知先行”主张的思想家是(程颐)2、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
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
这说明,他认为教育应该(德育和智育并重)3、“教学相长”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首先提出它的是(《礼记学记》)4、在宗法制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宗族)5、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朝代是(隋唐)6、中国封建伦理的最高法则是(三纲)7、中国传统哲学中,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是(孔子)8、“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体现的是(墨家思想)9、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周易》)10、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着反应了孟子(性善论,性本善)11、在传统伦理道理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董仲舒)12、“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中国古代(爱国,黄宗羲)思想的归纳14、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是(周公)15、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16、(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17、(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8、兵家渊源源于夏、商、周时代,在(先秦)时期形成的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实提高于秦汉时期,直至晚晴让位于近代军事学。
19、所谓“黄老政治”,黄是指黄帝之学,老是指(老子之学)20、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21、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22、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它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23、在奴隶社会中,(礼)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
24、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内涵与逻辑起点就是(性本善),和谐协调,德主刑辅等。
25、道家提倡(天人合一),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26、康雍乾三帝的治国方略中,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国家统一)和君主专权两方面。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治国要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一部有重要意义的经典著作,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特点,指示了中国古代君主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是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及其应用的一部经书类著作。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涉及中央集权的扩张,第二部分涉及中央权力的维护,第三部分涉及安定社会的措施。
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央集权的扩张,强调要建立公正、高效的集权体系,消除上下级分裂,使中央权力无往不利。
首先,要加强中央政权,通过强制和激励措施,赋予中央更高的地位,获得更大的权力。
其次,要注意设计政务制度,控制各部门的权力职能,建立一套有序的政治体系。
最后,要加强对地方的监督,突出地方的责任和义务,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政治控制,促进各地的有序发展。
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央权力的维护,强调要定立和落实有效机制,控制官僚权力,保护君主权力。
首先,要把握权力分配,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防止权力滥用。
其次,要坚持正派精英管理,着重科学官僚制度,满足君主权力维护的要求。
最后,要加强对官吏履行业务的监督,提高政治权力的效能,防止突出官僚主义的问题。
第三部分论述了安定社会的措施,强调要控制贫富差距、维护贫困人口的合法权益,严格治理社会以维护社会稳定。
首先,要根据国情实施依法治国,完善法律制度,使之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内涵。
其次,要实行农民赋税,以控制贫富差距,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经济地位。
最后,要实行社会保障,确保贫困人口享有合法权利,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总之,《中国古代治国要论》指出,要加强中央权力的推上,落实有效的权力管理机制,控制贫富差距,维护经济社会和社会稳定,确保贫困人口的合法权益,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创造良好条件。
因此,《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不仅是政治思想史上的一部杰出著作,而且也是现代政治管理的一部经典参考书,为世人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思路和方法,成为书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第一节道家概述一、道家。
道家是我国先秦时期形成并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思想流派,与儒家并称当时的“显学”。
它的创始者是老子(聃),代表著作是五千言的《老子》(即《道德经》)一书。
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杨朱等道家哲人。
二、老子的思想。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三、庄子学派。
以庄子、杨朱为代表的部分道家,主张对什么也不必认真,做到“坐忘”:“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提出所谓的“不拔毛”论调,“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不遣是非,与世浮沉。
他们自然不会去注意构建系统的治国原则与管理方法,一切放任自由、无可无不可便是他们所向往的最好的社会生存境界。
四、黄老学派。
这一学派勃兴于战国晚期,盛行于西汉前期。
他们立足于老子思想的主体性,尊奉相传的黄帝学说,同时兼容并取诸子百家之长,体现出“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验格”的思想特色。
这不但与庄子学派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也与老子的不少观点不尽一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由消极避世转变为积极入世。
第二节道家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一、“道法自然”:道家治国的哲学原理。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
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
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的这种自然属性,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
在道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该顺应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方式,即追求最纯真的自然——“朴”的状态,反“朴”归真,而切不可勉力人为,以致“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动乱竞争局面。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1.“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法家的观点是时代在变,政治应随时代而变,历史上的种种伟大创举只是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它原封不动拿到后世,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只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式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2.简述一下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3.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
4.“性恶论”与尙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的观点缘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恶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制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5.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点。
一、“因人情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
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并把这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二、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法家普遍认为“赏罚”是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一再强调“赏罚”在管束民众方面的极端重要性。
法家认为,要使重刑厚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制定具体的标准,辅之以必要的方法。
三、“尊主卑臣”:治国的价值取向。
法家是君主专制的积极讴歌者,他们都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对于治国所追求的理想格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主只要“抱法守势”,再辅之以必要的“术”,那么就可以轻松愉快地管治天下,长久维系其专制独裁统治了。
四、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2、译文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
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
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注释]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守之:即守道。
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4、欲:指贪欲。
5、无名之朴:“无名”指“道”。
“朴”形容“道”的真朴。
6、不欲:一本作“无欲”。
7、自定:一本作“自正”。
2.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兵法》译文: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敌人屈服而不依靠对垒交兵,拔取敌人的城邑而不依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旷日持久。
一定要用全胜之策去与列国诸侯争胜于天下。
只有这样,才能既使兵力不受顿挫而又可使胜利圆满取得。
这就是以谋略攻敌的法则3.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统治者如果尊崇礼仪,那么百姓没有敢不尊敬他的,统治者如果推崇道义,那么百姓没有敢不服从他的,统治者如果讲究诚信,那么百姓没有敢不说真话的4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哀公问怎样才使百姓心服。
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到不正直的人上面百姓就心服。
把不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到正直的人上面百姓就不心服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译文最好的管理者,让下属各行其是,互不干扰,也没用漏洞可钻,管理者只要掌握好关键脉络,具体的工作,让下属自由发挥就行了,次一等的管理者,和群众打成一片,关系和谐团结,深入了解各种信息,通过亲身的参与形成凝聚力,达成管理目标。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目标]考试内容考核要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 b(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b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 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拓疆土(1)概况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南方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在岭南置郡“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历史认识]秦结束了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现象,也是秦始皇主要的历史功绩,为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海内为郡县1.演变(1)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3.特征: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易混易错]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不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分封制下官位世袭,独立性强,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下官员由中央任命,听命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三公:即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丞相、主管军事的太尉和负责监察系统的御史大夫。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议政制度: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备皇帝裁决,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4.“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为“汉承秦制”。
[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简述一下儒家治国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1.德治:儒家治国的指导原则。
以德治国,它的根本含义,是要突出道德在治国上的主导作用,讲求以道德礼仪引导而不是以行政约束、刑罚惩治来安民定邦。
2.仁政:儒家治国的基本方案。
仁政的本质,是要求统治者从事治国活动之时,一定要考虑到民众的愿望,满足民众的基本欲求,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能尽可能协调一致,直接关系着国运的兴衰,职权的存亡。
3.刑政:儒家治国的补充手段。
在儒家看来,刑法不能作为治国上的主导手段,但却可作为“德化”的有益补充。
4.正己:儒家治国的逻辑起点。
儒家是家国一体论者,因此,它主张治国管治能力的培育应从小到大5.明礼:儒家治国的阶级属性。
儒家崇尚以“礼”区分人的贵贱上下,并在此基础上肯定社会分工的天然合理性,就其治国思想而言,是具有双重性的。
6.任贤:儒家治国的用人理论。
儒家都强调“举贤任能”的重要性。
二.“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法家的观点是政治在随着时代而变苗栗市上种种伟大创作。
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创作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三.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
1.海涵宽容,虚静处下。
“道法自然”,这在治国上,就要求统治者做到海涵一切,虚怀若谷,宽容包纳,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谦卑居下,永不自满。
2.顺遂民情,因循为用。
顺从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用道德仁义等外在力量去强行改变什么,规范什么。
3.去奢节俭,省刑慎罚。
统治者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而统治者的修身又必须以按“道法自然”的原则以恢复人自然本性为要务。
4实腹虚心,愚民为术。
主张对广大民众采取愚民政策,既不能诱发民众的物质欲望,也不能使其拥有知识,更不能让其关心国家大政方针。
5.贵柔守雌,以弱制强。
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的总结。
它以正确的人际关系,有效的政治机构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为核心,掌握统治技巧和执政技巧,以便把国家朝着繁荣发展的道路。
下面介绍中国古代治国要论的主要内容。
首先,治国理论认为,治国本质就是治理人民,要想把国家发展起来,就必须先考虑到人民的福祉,改善民生,消除贫困,保障人民的正当利益。
其次,治国必须维护正义,绝不可执行不公正的政策,任何官员都要守法行政,一律按照有关规章来办事,尊重人权,让大众享受安定、平和的生活。
第三,治国理论强调贤良治政,要选拔优秀的官员,任用有能力的人来担任官职,只有有能力的官员才能把国家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增强国力和厚植国势。
第四,治国理论要求把法律落实到实处,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坚持公正,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并追求国家的繁荣发展。
最后,治国理论还要求国家要维护外交关系,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保持持久的和平,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治国理论的主要内容。
它强调要尊重人权,维护正义,择优任用,实施法律,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治国理论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治国安邦的基石,也是今天治国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给了我们许多正确的治国经验教训,值得普世仰赏,今天的中国也要借鉴古人的智慧,认真品读这部古老的经典,以便把国家朝着繁
荣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