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物理第4章第2节怎样分解力教案沪教版必修1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19.86 KB
- 文档页数:3
怎样分解力一、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基本概念,理解分解力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应用基本分解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基本概念。
2.理解分解力的意义和方法。
3.能应用基本分解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1.能正确运用基本分解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力传感器、拉尺、弹簧测力计、托盘、拉力计等。
2.实验材料:铁钩、弹簧、水平拉力绳等。
3.实验环境:实验室或教室。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引入教师出示一幅“千里送鹅毛”的图,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把这个鹅毛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需要用到什么力?这些力是如何作用的?(二)分组实验1.教师向学生讲解力的分解原理,并请学生以2人一组完成以下实验。
2.实验1:在托盘上放置一根弹簧,用拉力计给弹簧施加一定的力,记录弹簧受到的力,然后用拉尺测量弹簧的伸长量。
根据借力原理,用公式F=kx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k。
3.实验2:在水平拉力绳上悬挂一根铁钩,用拉力计测量拉力,再根据借力原理,用公式F=mg计算铁钩的质量m。
4.实验3:在水平拉力绳上用两个弹簧连接一个挂钩,用拉力计测量挂钩的拉力,再分别记录两个弹簧的伸长量。
根据分解力原理,用公式F=F1+F2计算出挂钩的拉力,然后根据弹簧的弹性系数k,用公式F=kx分别计算出两个弹簧所受的力F1和F2。
(三)讨论和总结1.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注意事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总结,让学生充分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六、课堂作业1.参考教材P24页,完成课后习题1、2、3、4。
2.撰写学习笔记,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力的分解和合成?–分解力的意义和方法有哪些?–基本分解原理和借力原理有什么区别?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分组实验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和“互动性”教学理念,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2019-2020年沪科版必修一4.2《怎样分解力》WORD 教案0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并能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力.(3)通过运用DIS 实验系统探究力的分解规律,学会应用新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方式。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运用DIS 实验系统探究力的分解规律的过程,感悟力的分解是一等效替代的方法。
(2)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解决物理问题,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通过矢量相加法则的学习,认识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1)探究力的分解的规律(2)会利用力的分解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如图1所示,在地面上放有一大木箱,先让一个力气较大的同学上来推,没有推动。
再让一个力气小的同学上来,将用铰链相连的两块长木板,构成一个人字形,然后,请他往人字形的顶端一站.结果:木箱被推动了。
是什么原因呢?解释这个谜底,需要运用力的分解的知识。
二、授新课:1、什么是力的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力的分解。
运用类比法来比较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使学生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都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
如表格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对比图12、力的分解是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的例1:组织学生讨论开始时的推木箱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1)木箱如何放置的?(2)人的重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体验:①可以请学生将书本分开倒放在桌面上,然后从上面稍微施加力。
②两个同学合作,将书本倒放在对方的手臂上,再施加力体会。
计算:如果那个同学体重为50千克,两木板的夹角为1600,那么,木板对木箱的推力大约是多少?例2:如图2所示,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先请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趋势是怎样的?会产生什么效果?怎么运动?然后学生分解并代入数值计算。
2、怎样分解力-沪科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力和力的分解,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1.力的概念和单位2.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3.力的分解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力的概念和单位2.熟悉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3.掌握力的分解方法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和力的分解相关问题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单位、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将多个力分解成不同的分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巨型轮胎的例子引入本节内容,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无法将巨型轮胎搬动?2. 介绍力的概念和单位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平时所接触到的力有哪些?为什么感觉有些物体在搬动时较轻,有些又较重?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进而介绍力的单位——牛顿。
3.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它是质点运动的基本定律,也是力学研究的入门原理。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即运动定律,使学生了解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的作用,外力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物体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4. 给学生做小实验给学生发放手柄、线、袋子、砝码等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5. 学习力的分解方法介绍力的分解方法,包括水平方向分解和竖直方向分解,分别根据物体所处的运动轨迹和物体所受的力的方向进行分解。
6. 练习将多个已知力进行分解,让学生练习力的分解方法。
7. 拓展介绍向心力和离心力,并让学生通过小实验自行探究其特点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效果评价通过阅读练习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力的分解方法。
在教学效果上设立丰富的考查方式,如补充习题、讨论等,使学生能够享受到力学带来的乐趣。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学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案3 怎样分解力[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知道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2.理解力的分解原则,会正确分解一个力,并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分力.3.会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一、力的分解1.分解法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分解的依据:对一个已知力的分解必须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获得,关于分力的一些信息(例如分力方向或分力大小等),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二、正交分解法把一个力分解成互相垂直的两个分力,称为正交分解法.一、力的分解[问题设计]1.王昊同学假期里去旅游,他正拖着行李箱去检票,如图1所示.王昊对箱子有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这个力对箱子产生了什么效果?图1答案王昊对箱子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了两个效果:水平方向使箱子前进,竖直方向将箱子向上提起.2.如果王昊斜向上拉箱子的力已知,这个力的两个分力大小是唯一的吗?如何求这两个分力的大小?答案是唯一的,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求解.3.如果没有限制,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少对不同的力?答案无数对.[要点提炼]1.力的分解的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2.力的分解的讨论(1)如果没有限制,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2)有限制条件的力的分解①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时,有唯一解.(如图2所示)图2②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如图3所示)图3(3)已知合力F以及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时,若F与F1的夹角为α,有下面几种可能:图4①当F sin α<F2<F时,有两解,如图4甲所示.②当F2=F sin α时,有唯一解,如图乙所示.③当F2<F sin α时,无解,如图丙所示.④当F2>F时,有唯一解,如图丁所示.二、力的分解方法[问题设计]1.用铅笔、细线把一个钩码按图5所示的方式悬挂起来.图5(1)细线的拉力产生了哪些作用效果?(2)根据细线拉力的作用效果作出拉力的两个分力,并求出两分力的大小.答案(1)细线的拉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竖直向上的力和水平向手的力.(2)力的分解如图所示:F1=F sin θ,F2=F cos θ.2.如图6甲所示,在一个直角木支架上,用塑料垫板做斜面.将一用橡皮筋拉着的小车放在斜面上(如图乙),观察塑料垫板和橡皮筋的形变.图6(1)小车重力对斜面和橡皮筋产生了哪些作用效果?如果没有小车重力的作用,还会有这些作用效果吗?(2)请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将重力分解.答案(1)斜面上小车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使小车压紧斜面,二是使小车沿斜面下滑,拉伸橡皮筋;不会.(2)重力的分解如图所示[要点提炼]1.力的效果分解法(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2)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3)利用数学知识解三角形,分析、计算分力的大小.2.正交分解法(1)正交分解的目的:当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并且这几个力只共面不共线时,其合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很不方便,为此先将各力正交分解,然后再合成.(2)正交分解法求合力①建立坐标系: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直角坐标系x 轴和y 轴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图7 ②正交分解各力,即将每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 轴和y 轴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图7所示.③分别求出x 轴、y 轴上各分力的矢量和,即:F x =F 1x +F 2x +F 3x +…F y =F 1y +F 2y +F 3y +…④求共点力的合力:合力大小F =F 2x +F 2y ,合力的方向与x 轴的夹角为α,则tan α=F y F x. 一、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例1 如图8所示,轻杆与柱子之间用铰链连接,杆的末端吊着一个重为30 N 的物体,轻绳与水平轻杆之间的夹角为θ=30°,求轻绳和杆各受多大的力?图8解析 重物对O 点的拉力F =G ,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沿绳方向拉轻绳,一个是沿杆方向压杆(因轻杆处于静止时杆所受的 弹力一定沿着杆,否则会引起杆的转动).作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解得F 1=G sin θ=60 N F 2=G tan θ≈52 N 答案 60 N 52 N二、有限制条件的力的分解例2 按下列两种情况把一个竖直向下的180 N 的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图9(1)一个分力在水平方向上,并等于240 N ,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2)一个分力在水平方向上,另一个分力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斜向下(如图9所示),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解析 (1)力的分解如图所示. F 2=F 2+F 21=300 N设F 2与F 的夹角为θ,则tan θ=F 1F =43,解得θ=53° (2)力的分解如图所示.F 1=F tan 30°=180×33N =60 3 N F 2=F cos 30°=18032N =120 3 N 答案 (1)300 N 与竖直方向夹角为53° (2)水平方向分力的大小为60 3 N ,斜向下的分力的大小为120 3 N三、正交分解法例3 如图10所示,力F 1、F 2、F 3、F 4是在同一平面内的共点力,其中F 1=20 N 、F 2=20 N 、F 3=20 2 N 、F 4=20 3 N ,各力之间的夹角在图中已标出,求这四个共点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图10解析 以F 2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xOy ,如图所示,则将F 1、F 3、F 4向两坐标轴上分解得F 1x =F 1cos 60°=20×12N =10 N , F 1y =F 1sin 60°=20×32N =10 3 N ; F 3x =F 3cos 45°=202×22N =20 N , F 3y =-F 3cos 45°=-202×22N =-20 N , F 4x =-F 4cos 60°=-203×32N =-30 N , F 4y =-F 4cos 60°=-203×12N =-10 3 N. 四个力在x 轴上的合力为F x =F 1x +F 2+F 3x +F 4x =20 N ,在y 轴上的合力为F y =F 1y +F 3y +F 4y =-20 N ,四个力的合力F =F 2x +F 2y =20 2 N.合力方向与F 3方向一致.答案 20 2 N ,与F 3方向一致1.力的分解: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的过程.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力的分解有唯一解的条件(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3.力的分解方法(1)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2)正交分解法求合力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让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 轴、y 轴上,然后分别求出x轴和y 轴上的合力F x 和F y ,则共点力的合力大小F =F 2x +F 2y ,合力方向与x 轴夹角为α,tan α=F y F x. 4.矢量相加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1.(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在图11中,AB 、AC 两光滑斜面互相垂直,AC 与水平面成30°.如果把球O 的重力G 按照其作用效果分解,则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为( )图11A.12G ,32GB.33G ,3GC.23G ,22GD.22G ,32G 答案 A解析 对球所受重力进行分解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得F 1=G sin 60°=32G ,F 2=G sin 30°=12G ,A 正确. 2.(有限制条件的力的分解)如图12所示,一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其中F 1=1 000 N ,且与OO ′方向夹角为30 °,若要使两个力的合力沿OO ′方向,则F 2的最小值为( )图12A .500 3 NB .500 NC .1 000 ND .400 N答案 B解析 如图所示,作平行四边形可知,当F 2的方向垂直于OO ′时F 2有最小值,最小值为F 2=F 1sin 30°=1 000×12N =500 N ,故B 正确.题组一 对力的分解的理解1.若将一个力F 分解为两个力F 1、F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 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B .F 1、F 2不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C .物体同时受到F 、F 1、F 2三个力的作用D .F 1、F 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 相同答案 ABD2.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时( )A .一个分力变大时,另一个分力一定要变小B .两个分力不能同时变大C .无论如何分解,两个分力不能同时小于这个力的一半D .无论如何分解,两个分力不能同时大于这个力的2倍 答案 C解析 设把一个力F 分解为F 1、F 2两个分力,当F 1、F 2在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反时,则有F =|F 1-F 2|,当F 1变大时,F 2也变大,A 、B 错.F 1、F 2可以同时大于F 的2倍,D 错.当将F 沿一条直线分解为两个方向相同的力F 1、F 2时,则有F =F 1+F 2,可知F 1、F 2不可能同时小于12F ,C 对.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个2 N 的力能分解为7 N 和4 N 的两个分力B .一个2 N 的力能分解为7 N 和9 N 的两个分力C .一个6 N 的力能分解为3 N 和4 N 的两个分力D .一个8 N 的力能分解为4 N 和3 N 的两个分力答案 BC题组二 有限制条件的力的分解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已知合力大小、方向,则其分力必为确定值B .已知合力大小、方向和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则另一个分力必为确定值C .分力数目确定后,若已知各分力大小、方向,可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总的合力D .若合力为确定值,两分力方向已知,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一定可以求出这两个分力的大小答案 BCD解析 已知合力大小、方向,其分力有无数组,A 错.若已知合力大小、方向和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则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另一分力为确定值,B 对.若分力确定后,可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总的合力,C 对.合力为确定值,两分力的方向已知,则两分力是唯一的.5.将一个有确定方向的力F =10 N 分解成两个分力,已知一个分力有确定的方向,与F 成30°夹角,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为6 N ,则在分解时( )A .有无数组解B .有两组解C .有唯一解D .无解答案 B解析 由三角形定则作图如图所示,由几何知识知另一分力的最小值F 2′=F sin 30°=10×12N =5 N ,而题中分力的大小为6 N ,大于最小值5 N ,小于F =10 N ,所以有两组解.题组三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6.如图1为某同学设计的一个小实验.他将细绳的一端系在手指上(B 处),绳的另一端系在直杆的A 端,杆的另一端C 顶在掌心上,组成一个“三角支架”.在杆的A 端悬挂不同重物,并保持静止.通过实验会感受到( )图1A .绳子是被拉伸的,杆是被压缩的B .杆对手掌施加作用力的方向沿杆由C 指向AC .绳对手指施加作用力的方向沿绳由B 指向AD .所挂重物质量越大,绳和杆对手的作用力也越大答案ACD解析重物重力的作用效果,一方面拉紧绳,另一方面使杆压紧手掌,所以重力可以分解为沿绳方向的力F1和垂直于掌心方向的力F2,如图所示.由几何知识得F1=Gcos θ,F2=G tan θ,若所挂重物质量变大,则F1、F2都变大,选项A、C、D正确.7.如图2所示,将绳子的一端系在汽车上,另一端系在等高的树干上,两端点间绳长为10 m.用300 N的拉力把水平绳子的中点往下拉离原位置0.5 m,不考虑绳子的重力和绳子的伸长量,则绳子作用在汽车上的力的大小为( )图2A.1 500 N B.6 000 NC.300 N D.1 500 3 N答案A解析拉力F产生两个效果(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绳子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正弦值为sin α=0.55=0.1,所以绳子的作用力为F绳=F2sin α=1 500 N,A项正确,B、C、D项错误.8.如图3所示,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OB、O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其中OB是水平的,A端、B端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和竖直墙上.若逐渐增加C端所挂重物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是( )图3A.必定是OA B.必定是OBC.必定是OC D.可能是OB,也可能是OC答案A解析OC下悬挂重物,它对O点的拉力等于重物的重力G.OC绳的拉力产生两个效果:使OB在O点受到水平向左的力F1,使OA在O点受到沿绳子方向斜向下的力F2,F1、F2是G的两个分力.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作出力的分解图如图所示,当逐渐增大所挂物体的质量时,哪根绳受的拉力最大则哪根最先断.从图中可知:表示F2的有向线段最长,F2分力最大,故OA 绳最先断.题组四 力的正交分解9.如图4所示,质量为m 的等边三棱柱静止在水平放置的斜面上.已知三棱柱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的倾角为30°,则斜面对三棱柱的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 )图4 A.32mg 和12mg B.12mg 和32mg C.12mg 和12μmg D.32mg 和32mg 答案 A解析 根据三棱柱重力mg 的作用效果,可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F 1和使三棱柱压紧斜面的力F 2,根据几何关系得F 1=mg sin 30°=12mg , F 2=mg cos 30°=32mg , 因为F 1与三棱柱所受静摩擦力大小相等,F 2与斜面对三棱柱的支持力大小相等,因此,可知选项A 正确.10.如图5所示,把光滑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mg 分解为F 1、F 2两个力.图中N 为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5A .F 1是斜面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下滑的力B .物体受到mg 、N 、F 1、F 2共四个力的作用C .F 2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D .力N 、F 1、F 2这三个力的作用效果与mg 、N 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答案 D解析 F 1是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其作用效果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但施力物体不是斜面,故选项A 错误.物体受力重力mg 和支持力N 两个力的作用,F 1、F 2是重力的分力,故选项B 错误;F 2是重力沿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分力,其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压紧斜面,F 2的大小等于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但两者的受力物体不同,F 2的受力物体是物体,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受力物体是斜面,故选项C错误.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故选项D正确.。
【关键字】情况、方法、问题、难点、密切、自觉、掌握、合力、规律、突出、安全、思想、需要、重点、能力、作用、水平、关系、分析、倾斜、激发、解决、方向、自觉性
力的分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4、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景的再现和实验模拟体会物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理解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意义,并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培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一幅打夯的图片,分析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打夯。
2、模拟打夯,指出用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的实际意义,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
3、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的方法叫力的分解。
(二)一个力可分解为几个力?
由打夯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力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任意几个力,最简单的情况就是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
(三)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遵循什么规则?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力的分解实例分析
以一个力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有无数组解,但如果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那力的分解就只有唯一解了。
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实例一、斜面上重力的分解
[演示]用薄塑料片做成斜面,将物块放在斜面上,斜面被压弯,同时物块沿斜面下滑.[结论]重力G产生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压紧斜面.
[分析]重力的两个分力大小跟斜面的倾斜角有何关系?
[结论]通过作图和实验演示可看出倾角越大,下压分力越小而下滑分力越大。
[问题]游乐场的滑梯为什么倾角很大?山路为什么要修成盘山状?
[分析]斜面倾角越大,使物体下滑的力越大,物体越容易下滑,故公园滑梯倾角较大,但山路若直接从山脚往山顶修,则倾角太大,车辆上坡艰难而下坡又不安全,是不可行的,修成盘山状则可解决这个问题。
实例二、直角支架所受拉力的分解
[实验模拟]同学甲用一手撑腰,同学乙用力向下拉甲同学的肘部,让同学谈体会,即分析向下拉肘部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实验演示]在支架上挂一重物,观察橡皮膜的变化,分析重物对支架的拉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分析]支架所受拉力一方面挤压水平杆,另一方面拉伸倾斜杆。
[分解]按效果分解拉力并作出平行四边形法。
实例三、劈木柴刀背上力的分解
[观察图片]为什么一斧头下去,木桩被劈开了?作用在斧头上的力实际产生了什么效果?[小实验]同学甲双手合十,同学乙用一只手试图从甲的两手中间劈下去,体会手上的感觉。
[分析]乙同学的手向两侧挤压甲同学的两只手,因此刀背上的力的作用效果也是使得刀的两个侧面去挤压木柴。
[分解]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刀背上的力,作出平行四边形,并比较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关系。
[思考]由生活经验可知砍柴的刀越锋利越容易把柴劈开,为什么?分析分力大小跟分力夹角的关系。
[体验]通过小实验体会在合力一定的情况下,分力大小随其夹角变化而变化的规律:○1用一根羊绒线,中间吊一个砝码,观察当抓住线的两手距离不断增大时线有何变化。
○2用两个弹簧秤共同拉一个砝码,拉的夹角逐渐增大,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规律总结]在合力一定的情况下,对称分布的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大,分力越大。
[应用]
○1如何把陷进泥潭的汽车拉出来?
○2如何移动一只很重的箱子?
(五)小结:
1、知道什么叫力的分解
2、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