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各病变MRI表现与诊断描述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17
30种颅脑疾病MR诊断经典总结正常脑MRI——正常脑组织在MRI像上,灰⽩质界限清楚,在T1WI上⽩质信号⾼于灰质,在T2WI上灰质信号⾼于⽩质,各脑叶,脑沟,脑裂,脑池及脑室形态⾃然,⽆变形及增⼤或缩⼩,各中线结构居中。
脑⾎管疾病——脑梗死MRI平扫缺⾎性脑梗死表现为⽚状或扇形长T1长T2信号,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出⾎性梗死则表现为病变区内含合并短T1信号,增强扫描梗死早期可见病变区内动脉强化影象,亚急性期则出现脑回样强化,陈旧性梗死⼀般⽆强化,腔隙性梗死则表现为⼩斑点样长T1长T2信号,⼀般⽆需要做增强扫描。
病例1:缺⾎性梗死脑梗死的部位,形态,平扫信号特点及增强扫描所见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积梗死合并脑⽔肿或脑肿胀时可产⽣显著的占位效应,甚⾄可以引起中线移位,不可误认为脑肿瘤。
病例2:出⾎性脑梗死出⾎性梗死是在缺⾎性梗死基础上因在灌注发⽣的梗死区内出⾎,因此,其主要MRI表现为在⽚状长T1长T2信号中出现出⾎信号,其内的出⾎信号在急性出⾎⼀般为短T1短T2信号,亚急性期出⾎为短T1长T2信号。
病例3: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为深部脑组织的⼩⾯积梗死,好发部位为基底节,丘脑,脑⼲,⼩脑及脑室旁⽩质区。
应写清病灶的部位,⼤⼩,数⽬,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与脑⾎管周围腔隙相鉴别。
颅内出⾎颅内出⾎在MRI检查中除具有CT的⼀般形态学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出⾎信号的不同,在出⾎信号⽅⾯,超急性期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现⾼信号,T1WI呈现低信号或中⼼呈现低信号,周边⾼信号,T2WI呈现低或极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和T2WI均表现为周边⾼信号,中⼼低信号;慢性期T1WI和T2WI均为⾼信号,T2WI⾼信号周围可见含铁⾎黄素沉积的⿊边;残腔期T1WI呈现低信号,T2WI呈现极低信号。
脑出⾎周围⽔肿呈现长T1长T2信号,有⼀点需要说明,在疾病分类上⼤多数作者将硬膜下,硬膜外及蛛⽹膜下腔出⾎分在脑外伤中,本书之所以将这些疾病归⼊颅内出⾎⼀并讨论,主要考虑到各种颅内出⾎在MRI信号演变⽅⾯有共同规律。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 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 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 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 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VM (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 : 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扌苗: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星形细胞瘤I、U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1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n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1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n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i、n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川、W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I级)、占位征象重(H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另U : 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 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 , 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诊断要点:1)多见于第四脑室,亦见于侧脑室、第三脑室、脑实质内(顶颞枕额相连接处)。
2)易囊变、钙化。
3)多见于小儿(5Y高峰)、青年。
髓母细胞瘤: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与室管膜瘤相似。
鉴别:星形,钙化时与室管膜瘤鉴别难。
脑转移瘤:(特点:小病灶大水肿)平扫:见多发团块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内部信号混杂呈“牛眼征”,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
强化扫描: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强化灶,多呈环状(或结节状、或花环状),周围见片状稍低信号。
鉴别:多发结核、多中心性脑胶质瘤。
脑挫裂伤:早期:见片状(或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
晚期:片状软化灶。
诊断要点:1)外伤史。
2)早期占位征象、晚期萎缩征象。
弥漫性轴索损伤:脑灰质、胼胝体、脑干处神经轴索肿胀(或断裂、或点片状出血、或水肿)平扫:见散在、分布不均匀小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FLAIR呈高信号,其内信号欠均匀,边界欠清晰。
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异常强化。
脑外伤后遗症:(1)脑软化: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灶,邻近脑室扩大、脑沟加深。
(2)脑萎缩。
(3)脑穿通畸形囊肿:见……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灶,与脑脊液信号相似。
(4)脑积水。
腔隙性脑梗:平扫:基底节区(或丘脑区)见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晰,无占位征象。
脑白质疏松症:平扫:双侧大脑皮质下、脑室周围白质区及半卵圆中心见斑片状相互融合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晰,无占位征象,于FLAIR上呈高信号。
中线结构居中,脑室系统扩张,脑沟脑裂增宽,脑回变窄。
脑脓肿(属颅内化脓性感染):平扫:左额叶后部见长T1长T2信号灶,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于T1WI脓腔及周围水肿呈低信号,脓肿壁呈等信号;于T2WI脓腔及周围水肿呈高信号,脓肿壁呈等(或低)信号。
整体表现呈环晕征。
DWI脓腔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脓肿壁明显环状强化,完整、光滑、均匀。
鉴别:星形、转移、放射性脑坏死、脑内血肿吸收期、手术后残腔。
脑囊虫病:平扫:于脑室、脑池、脑沟见小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另于T1WI呈黑靶征,于T2WI呈白靶征。
病毒性脑炎:脑内见片状单发(或多发)对称(或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
平扫:双侧额颞叶及岛叶和皮层下信号异常,呈对称性分布,于T2WI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FLAIR像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局部脑回增宽,脑组织肿胀。
增强扫描:病变区域轻度弥漫性强化。
等T1长T2信号(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稍高信号)生殖细胞瘤:平扫:见类圆形肿块,大小约….mm。
边缘清晰,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内部信号混杂、不均匀。
矢状位可见压迫周围结构,脑室及脑实质受压,幕上可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脑积水)。
病灶前部见少许略高信号影。
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其他肿瘤。
诊断要点: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静脉畸形:平扫:毛线团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湍流、滞留),附壁见膜状短T1长T2信号(T1WI、T2WI均呈高信号,附壁血栓信号)。
MRA:可见扩张大脑大静脉,引流静脉瘘。
海绵窦综合征:由多种病变累及传经海绵窦,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的眼支和下颌支。
引起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
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
(1)肿瘤性病变。
(2)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3)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短T1长T2信号(T1WI呈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化脓性脑膜炎:平扫:蛛网膜下腔变形且于T1WI、T2WI呈高信号。
室管膜炎,于T2WI见脑室周围脑白质区带状高信号围绕。
偶尔可见脑室内聚集于T1WI信号增高。
增强扫描:蛛网膜下腔不规则强化。
颅脑先天性畸形及发育异常:(1)脑膜膨出、脑膜脑膨出。
囊状。
(2)先天性脑积水:幕上大脑半球区见脑脊液信号。
余未见明显异常,大脑镰、基底节、小脑及脑干形态、信号未见明显异常。
(3)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平扫:小脑扁桃体变尖、下移,紧贴延髓及上颈段脊髓后方,脊髓内髓空洞异常信号影,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
鉴别:小脑扁桃体枕骨大孔疝,扁桃体呈圆锥状下移,由于颅内高压引起。
(4)先天性第四脑室中孔和侧孔闭塞:平扫:直窦及窦汇上移达人字缝,小脑半球体积缩小,第四脑室向后扩大,形成小脑后囊肿,脑干前移,桥前池及桥小脑角池消失。
并轻度脑积水,其内呈脑脊液信号。
(5)脑灰质异位:平扫:脑白质区可见与脑灰质相等信号影。
轻度占位征象。
诊断要点:好发于半卵圆中心。
(6)胼胝体发育异常:平扫:双侧侧脑室分离,双侧侧脑室前角、后角及体部间距增宽,第三脑室抬高,可见胼胝体缺如。
(7)蛛网膜囊肿:平扫:于蛛网膜存在区,见囊状长T1长T2信号,类似脑脊液信号,(偶尔,当囊液内蛋白质、脂肪成分含量增高时,囊液信号稍高于脑脊液)。
(8*)结节性硬化:平扫:两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及脑室周围见多发结节异常信号影,于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偶尔亦见结节灶周围厚薄不均一高信号环绕,轻度脑积水、脑萎缩。
(9)脑颜面血管瘤病: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状低信号(偶尔异常血管亦呈扭曲状低信号)。
脑变性疾病**(1)阿尔茨海默病。
弥漫性脑萎缩,颞叶及海马较明显。
(2)帕金森病。
主要是铁沉积过多表现。
好发苍白球、黑质。
(3)肝豆状核变性。
铜代谢障碍。
皮质、脑干、小脑齿状核、黑质、白质。
脱髓鞘疾病:(1)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平扫:双侧侧脑室三角区脑白质内呈大片状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偶尔通过胼胝体相连。
脑萎缩表现。
增强扫描:活动期周边环形强化,非活动期无强化。
(2)多发性硬化:平扫:双侧侧脑室三角区脑白质内呈大片状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偶尔通过胼胝体相连。
脑萎缩表现。
增强扫描:点状、片状、环状强化。
诊断要点:多无占位征象,好发侧脑室旁及侧脑室前后角。
(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病:平扫:于T1WI双侧大脑半球呈片状低信号,于T2WI呈弥漫性高信号。
增强扫描:多无强化。
脊髓室管膜瘤(属椎管内肿瘤*)平扫:于C2-C5脊髓节段性增粗,内见条索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
增强扫描:注射Gd-DTPA后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范围局限,呈结节状。
2)广泛囊肿。
鉴别:星形(水肿大)、血管网状细胞瘤。
脊髓星形细胞瘤(属椎管内肿瘤)平扫:于C2-C5脊髓节段性增粗,内见条索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T2WI病灶范围较T1WI大。
增强扫描:注射Gd-DTPA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周围水肿、囊变坏死区无强化。
诊断要点:以胸颈段常见、儿童好发。
呈侵润性生长。
神经鞘瘤(属椎管内肿瘤)于T1WI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强化,均一或不均一强化,边界更清更锐利。
平扫:于T11-L1椎管内可见串珠样异常占位信号影,于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相邻椎体后缘受压,致局限性椎管增宽。
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上下两端蛛网膜下腔增宽,横断面病灶沿椎间孔向外生长,呈哑铃形。
鉴别:1)脊膜瘤,钙化、无椎间孔侵犯。
2)单发神经纤维瘤,破坏椎体、转移至肺。
3)纵隔肿瘤,与胸段穿出椎间孔神经鞘瘤。
脊膜瘤(属椎管内肿瘤)平扫:蛛网膜下腔、实质性、较局限、椭圆形(或圆形),于T1WI呈等信号,于T2WI呈稍高信号,蛛网膜下腔阻塞、受压向健侧移位,偶可见病灶旁高信号囊变区。
增强扫描:注射Gd-DTPA显著强化。
周围水肿、囊变坏死区无强化。
短T1短T2信号(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脑棘球蚴病:平扫:实性:于右小脑半球脑实质内见类圆形囊状类似脑脊液信号灶,边缘光滑,形态规则。
囊性:于T1WI呈略高信号,于T2WI呈低信号,其内及边缘见多发小囊状高信号,病变周围见较广泛脑水肿。
混杂信号海绵状血管瘤(属脑血管畸形):平扫:于T1WI及T2WI上见(圆形或类圆形或爆米花样)混杂信号灶,边界清晰,形态规则,边缘均呈低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
(偶尔周围见片状出血征象)。
星形细胞瘤Ⅲ、Ⅳ级: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Ⅲ级:平扫:见不规则团块状占位性异常信号灶,边界不清晰,于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于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团块周围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脑裂脑沟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左(或右)偏移。
增强扫描:团块状边缘部分强化明显,形态呈不规则花环状(或斑片状或线条状或结节状)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