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智慧城市高峰论坛-IBM-夏然经典案例分享-整合产业链,打造智慧城典范
- 格式:pdf
- 大小:398.38 KB
- 文档页数:7
演讲题目:创新政府一体化管理,全面实现智慧城市演讲人:Oracle智慧城市高级总监陈怡芳2013年10月24日,由企业网D1Net举办的“智慧城市论坛”在上海紫金山大酒店隆重举行。
这是EAS政企应用系列高峰论坛之一,面向企业级落地应用,涵盖目前政企市场关注度最高的热点领域,旨在为政企用户提供一个高端精准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也为厂商提供一个精确把握需求客户的机会。
作为强调实战,重视落地的政企行业的IT盛会,企业网D1Net举办的各种活动长期荟萃了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IBM、HP、Dell 、Cisco、微软、华为、Oracle、中兴等在内的许多运营商和主流厂商。
谁也没想到,继四万亿基础设施建设之后,以举国之力推动的万亿规模项目居然是以智慧城市大头的信息消费,本届政府做实事的智慧和魄力可见一斑。
可是,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是追赶欧美发达国家,也没有前例可循,甚至可以说,近乎摸着石头过河。
因为,在任何国家,像我们这样的,同期有近两百个城市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因此,整个ICT业界在为参与智慧城市,从而创造美好中国而欢欣鼓舞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当下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存在的“盲目投资”、“缺乏顶层设计”、“百城一面”的现状表示忧虑。
针对这样的情况,小编认为,不管是“空欢喜”还是“深悲切”并无必要,既然共建美丽中国、美好家园的目标已然确定,既然我们已经决心摸着石头过河,就该群议群策,集整个产业之力,为智慧城市献智献策,而众多领域已经进行中的试点项目,也希望在这样的场合中,分享给业界同仁。
我们不缺智者,缺的是破除艰难的决心;我们不缺实践,缺的是将一切试错和成功经验分享业界同仁的机制。
为此,本届EAS,企业网D1Net隆重推出了《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倡导分享,以共创美好家园。
以下是知名厂商甲骨文亮相“智慧城市论坛”,甲骨文大中华区智慧城市高级总监陈怡芳发表主题为“创新政府一体化管理,全面实现智慧城市”的演讲。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案例来源:数据观时间:2015-09-25 16:20:22 作者:当前,全球围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发展,在云平台、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率先在美国“智慧星球”概念下诞生的“智慧城市”,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和选择。
一、国外案例自21世纪初期,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新加坡、国等先一步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实践,诞生了许多经典案例。
1. 迪比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也是世界第一个智慧城市,它的特点是重视智能化建设。
为了保持迪比克市宜居的优势,并且在商业上有更大发展,市政府与IBM 合作,计划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城市的所有资源数字化并连接起来,含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进而通过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智能化地响应市民的需求,并降低城市的能耗和成本。
该市率先完成了水电资源的数据建设,给全市住户和商铺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不仅记录资源使用量,还利用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预防资源泄漏。
仪器记录的数据会及时反映在综合监测平台上,以便进行分析、整合和公开展示。
2. 纽约通过数据挖掘,有效预防了火灾。
据统计,纽约大约有100万栋建筑物,平均每年约有3000栋会发生严重的火灾。
纽约消防部门将可能导致房屋起火的因素细分为60个,诸如是否是贫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房屋建筑年代是否久远,建筑物是否有电梯等。
除去危害性较小的小型独栋别墅或联排别墅,分析人员通过特定算法,对城市中33万栋需要检验的建筑物单独进行打分,计算火灾危险指数,划分出重点监测和检查对象。
目前数据监测项目扩大到2400余项,诸如学校、图书馆等人口密集度高的场所也涵盖了。
尽管公众对数据分析和防措施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心存疑虑,但是火灾数量确实下降了。
3. 芝加哥通过“路灯杆装上传感器”,进行城市数据挖掘。
在人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的传感器被应用在了芝加哥市的街边灯柱上。
通过“灯柱传感器”,可以收集城市路面信息,检测环境数据,如空气质量、光照强度、噪音水平、温度、风速。
经验互通、智慧共享——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论坛召开12现场Live Report2018.1.10ichina文 | 本刊记者 孙杰贤2017年12月20日,由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办公室指导,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7》发布暨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国家信息中心程晓波主任、中国计划出版社周昌恩社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刘勇调研员、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温锐松处长为论坛致辞。
会上,部际协调工作组组织编著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
论坛由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唐斯斯主持。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华为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副总裁、首席专家洪小舟,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信息中心主任何军,宁波市智慧办主任、经信委副主任叶春华,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局长陈睿,嘉兴市智慧办副主任杨河等新型智慧城市领域专家、地方政府和企业代表,围绕新型智慧城市领域新理念、新进展、新技术和新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促进经验互通、智慧共享,为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19大报告提出建设智慧社会,单志广认为,智慧社会包括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两大部分,体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诉求;他同时指出,智慧社会是四化同步的基本载体,也是四化同步的必然结果。
针对四化同步建设以及智慧社会推进中面临的问题,单志广认为,推进四化同步、构建智慧社会应当以“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核心引领作用;坚持工业化的主导地位;不断完善城镇化的载体和平台功能;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为基本方略,以“加快网络强国和数据强国建设以增强四化同步发展的提升力;大力推进智造强国和服务强国以强化四化同步发展的牵引力;建设新型宜居城市和智慧城市以提高四化同步发展的承载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以提升四化同步的支撑力”为主要任务。
洪小舟则指出,数字经济具有三低一高的特点: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和高增长。
智慧城市建设与数字化转型案例展示与讨论1. 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
智慧城市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便捷化,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数字化转型则是企业、政府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业务模式的创新,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本篇将展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深入讨论。
2. 案例一: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新加坡作为全球智慧城市的典范,其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特点。
新加坡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了高效便捷的城市基础设施,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
例如,新加坡的交通系统通过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公交站等设施,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了出行效率。
此外,新加坡还建设了智能数据中心,对城市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案例二:德国数字化转型德国作为欧洲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其数字化转型成果显著。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企业、政府的数字化转型。
在企业层面,德国利用工业4.0战略,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
在政府层面,德国推行电子政务,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方便民众办事。
同时,德国注重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确保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
4. 案例三:中国智慧城市实践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以杭州市为例,杭州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了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
例如,杭州市的智能停车系统,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处理,有效解决了城市停车难题。
此外,杭州市还推出了电子政务服务,方便市民在线办理各类事务,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
5. 讨论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对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民众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提供智能化服务;民众则需要适应数字化发展,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智慧城市运营典型案例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很多地方努力追求的目标。
智慧城市的建设旨在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可持续的城市运营和管理方式,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涌现了许多成功的智慧城市运营案例。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案例为例,介绍智慧城市运营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
案例一:新加坡新加坡作为亚洲智慧城市的典范,以其高效的城市管理和创新的科技应用而闻名于世。
新加坡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来提供智能交通、智慧环境和智能治理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交通管理方面,新加坡采用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实时收集和分析交通数据,以优化交通流量和减少拥堵现象。
此外,新加坡还致力于构建智慧环境,通过智能传感器和自动化系统,实现对能源、水资源等的高效管理。
案例二:东京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也是一个典型的智慧城市案例。
东京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城市交通、安全和环境管理的智能化。
例如,在交通管理方面,东京利用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来动态调整信号灯的时间间隔,以适应不同时间段的交通需求,从而提高交通效率。
此外,东京还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对城市安全的全面监控和响应,提高了城市的安全性。
案例三:芬兰赫尔辛基赫尔辛基是芬兰的首都,也是一个智慧城市的典范。
赫尔辛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数字化和创新技术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赫尔辛基的交通系统实现了多种方式的无缝对接,包括公共汽车、地铁、自行车和共享汽车等,方便市民出行。
此外,赫尔辛基还采用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案例四:中国深圳深圳是中国的一座现代化城市,也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典范。
深圳通过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来提高城市运营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智能交通方面,深圳的交通管理中心通过实时监测车辆和道路状况,及时调整交通信号灯的控制,从而减少交通拥堵。
此外,深圳还推出了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便民服务和智能化管理,方便市民办理各类事务。
演讲题目:智慧城市——整合产业链,打造智慧城典范演讲人:IBM 大中国区方案软件集团总经理夏然2013年10月24日,由企业网D1Net举办的“智慧城市论坛”在上海紫金山大酒店隆重举行。
这是EAS政企应用系列高峰论坛之一,面向企业级落地应用,涵盖目前政企市场关注度最高的热点领域,旨在为政企用户提供一个高端精准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也为厂商提供一个精确把握需求客户的机会。
作为强调实战,重视落地的政企行业的IT盛会,企业网D1Net举办的各种活动长期荟萃了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IBM、HP、Dell 、Cisco、微软、华为、Oracle、中兴等在内的许多运营商和主流厂商。
谁也没想到,继四万亿基础设施建设之后,以举国之力推动的万亿规模项目居然是以智慧城市大头的信息消费,本届政府做实事的智慧和魄力可见一斑。
可是,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是追赶欧美发达国家,也没有前例可循,甚至可以说,近乎摸着石头过河。
因为,在任何国家,像我们这样的,同期有近两百个城市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因此,整个ICT业界在为参与智慧城市,从而创造美好中国而欢欣鼓舞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当下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存在的“盲目投资”、“缺乏顶层设计”、“百城一面”的现状表示忧虑。
针对这样的情况,小编认为,不管是“空欢喜”还是“深悲切”并无必要,既然共建美丽中国、美好家园的目标已然确定,既然我们已经决心摸着石头过河,就该群议群策,集整个产业之力,为智慧城市献智献策,而众多领域已经进行中的试点项目,也希望在这样的场合中,分享给业界同仁。
我们不缺智者,缺的是破除艰难的决心;我们不缺实践,缺的是将一切试错和成功经验分享业界同仁的机制。
为此,本届EAS,企业网D1Net隆重推出了《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倡导分享,以共创美好家园。
以下IBM大中国区方案软件集团总经理夏然发表主题为“智慧城市:整合产业链,打造智慧城典范”的演讲。
夏然: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企业网朋友的邀请,我代表IBM在这里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IBM在智慧城市这边的一些想法和一些一些策略抛砖引玉跟大家分享一下。
IBM是在纽约为总部的一家公司,在2011年的时候正好度过了一百年的生日,6月20几号,今年正好102年IBM在这个市场上。
当然IBM大家都会想到电脑、主机、服务这些东西,其实当年IBM起家由1911年时候没有电脑存在的,当时我们起家时候是卖的计算机这些东西,只有五几年、六几年时候开始变得,无论个人电脑,还是企业电脑慢慢出现在市场上。
我们用了102年的时候IBM一直致力于高科技的发展,整个IBM 在全球领域我们都有涉及。
也就是大家看到其他公司,我们要投资,我们做就把一件事情做好,把高科技的潮流带起来。
IBM大家有的时候会想到每次隔几年都有新的口号出来,如果大家在IBM总部见过的话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战略团队,每五年到六年会有新的IBM下一年怎么走的,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分析推广。
大家不知道IBM,咱们中国政府是“十二五”,IBM现在根据自己的一五计划,在2015年的时候结束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个五年计划中智慧城市、智慧运作,当时这是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当时整个发展方向有四个方向。
一个是大数据优化,分析,另外一块是智慧城市,还有一块是云计算大家可能都知道。
另外一块叫做新兴市场,新兴市场跟其他企业不太一样,IBM分为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新兴市场差不多140多个国家。
如果大家看到每隔五年或者六年时候IBM就提出一个新的战略方向,在大概2006年的时候IBM当时提出智慧地球,当时我们总部想智慧地球怎么落地呢?地球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你看到现在有非常大的发展方向,一块叫做智慧城市,另外一块叫做智慧商铺,这两块变成智慧地球主要的发展方向。
结果我们也没有想到,结果2008年的时候智慧城市发生提出来,到现在为止整个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说句老实话很多时候比欧美还要有倾向。
那么我到时候讲一下欧美现在我们看到的项目和大中华区的这些项目有所一样的地方和有所不一样的地方。
当然了这个发展方向大家也看的出来,当年的电器商务,现在有些人做电子商务平台的时候,其实98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了。
核心价值,IBM一年差不多要投入将近60亿美金的研发经费,60亿美金的研发经费其实不需要回报。
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的IBM吸收进来的博士,这些人每天会想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申请经费,有点像哈佛大学做的研究院一样。
所以这些跟研发中心是不一样的,这些经费我们是不需要回报的。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才会有很多的这种研发人员,或者非常聪明的博士,也许还有一些天生的天才,大学没有毕业,但是却没有厉害的天才加入IBM公司。
现在因为诺贝尔奖得主太多,新的诺贝尔奖面孔也很多。
在这边总共IBM的院士和评奖的获得者每年都有增加。
大概43万名员工左右,当然机构很大。
在全世界差不多有43万员工,我们去年差不多是1045亿左右的收入。
品牌的价值有两种选择。
IBM最大的特点,我们跟苹果不太一样的地方,IBM可能它的解决方案,或者他服务的对象不是针对消费者,那这个在我们当年把个人电脑卖给联想的时候就已经在最高的的目标,IBM我们向企业发展,我们怎么样帮助政府企业更好的管理,更好的服务于他们。
所以到今天为止大家可以看到没有这么多消费者的产品上面IBM的LGOG这些东西。
但是IBM后面企业、政府的交易是很多的。
以及在中国,如果大家不知道的话,1937年的时候IBM已经进入了,当时我在IBM 总部上班的时候,当时看到一个合同,合同还是民国时期的合同,当时叫做万国,不是现在国际上的公司,而且第一个从中国打出去的越洋电脑,上海打到纽约的就是IBM的总部办公室,当然了这是跟中国渊源流长了。
而且在外国受教育的高官都回到了中国。
但是有一点我们回到之后在大概是1994年,95年的时候就已经决定IBM全球一些大的实验室的资源调到,当时有一些美籍华人作为IBM副总裁调回来之后建立起了中国这边的实验室,当时就一两百人,到现在已经是一万人左右,无论在上海张江这边,还是在北京那边,还有西安、宁波、香港、台北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几个实验室。
当然更有意思有的时候我们销售了新的东西之后,把它的中国实验室也就慢慢的收起来。
我们为什么讲说在中国实验室超过一万人?从九几年到现在的变化,我曾经在IBM 的实验室待过两年,当时作为开发方案的经理。
就是九几年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很多的产品都是在美国研发,或者在欧洲研发服务全世界,譬如我们拿到了产品大部分是美国研发,中国也许支持,中国也许实验室负责测试,但是真正研发的核心技术在美国。
从2005年以后在七八年的时间非常大的转变,大批的这种全球的战略方向改到了中国,为什么改到中国?中国的市场够大,第二中国用户有时候比欧美用户需求还要细致。
你可以想象有多少人上网站,多少人网购,所有的东西,或者是多少人网上买保险,所有的东西都要比欧美大一些,当然也包括大型的交易量。
所以从2004年开始把我们产品全球发展的核心技术公司挪到中国,所以现在很多很多产品都是在中国研发,中国生产,中国制造,服务于全世界。
这里为什么强调一点呢?因为在整个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中其中水的方案、交通的方案,八大方案中的80%左右都是在中国研发,就是在北京和上海研发的,而服务于全球。
尤其是水的管理,在这个分析现在譬如说鹿特丹、譬如在纽约,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在中国生产,这点也是我们非常骄傲的。
当时智慧城市我们大家都提出号召,这个东西在十年前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中国提出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慢慢演化成智慧城市。
所以在15年前、16年前大家也不太清楚当时叫什么,只知道是城市原来的项目我们会去做。
譬如说当时发洪水的治理,当时就是想我们做运行中心吧,后来发现每一公里之内将来发生的这些水怎么治理,怎么管理,下供洪水地面有没有承受能力的时候呢,就发展我们在一平方公里之内的天气预报会不会发生,慢慢大数据的分析也就有了。
经过这样的项目这些才慢慢促成经验和技术的积累,大家发现有一些产品慢慢的汇聚。
这是每个项目、每个项目积累起来的经验,这个在很多地方大家也都差不多。
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在欧美当时应该是开始做的时候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做,现在大概全世界,除了中国之外有将近两千多个项目做。
大部分是以项目为基础的,譬如纽约我要反恐,那么我反恐,或者维稳中国的叫法,或者刑侦他有很大的方案。
美国纽约一年投资是220亿美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它在这边投入的反恐是非常强的。
当然我们智慧城市就是在纽约那些地方实施的。
中国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大城市,我们看到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副省级的城市,譬如说深圳本身就是副省级的单位,而且财政非常富裕,青岛其他的地方,大型的政府和经信委牵头,我们在这边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做。
到目前为止IBM在三年前已经在地方扩张了,大概28个二线城市建立了分公司。
我们发现二三线城市到今天为止每个地方都在讲智慧城市,每个城市都要想做,大部分都是一把手说的,市长、市委书记讲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看了这个东西,想要做这个东西,基本上他没有太多的概念,问他要不要做?肯定要做。
怎么做?他说你告诉我。
而且大概三个礼拜,两个礼拜之前在工信部一个智慧城市论坛上有一个事情,当时我们设计非常重要,每个城市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还有一个在中国不一样,因为地理位置不一样,因为经济发展不一样,因为你定位不一样,在顶层设计之下其实你城市发展也不一样。
所以当你叫口号做智慧城市的时候,先做哪个、后做哪个很重要。
也许华中的城市,譬如湖南、湖北,因为它的水管理,这些方面先走。
有些沿海城市防火管理又是另外一种做法。
北方城市相对说重工业,环境的管理,南方城市是小商贩,尤其江浙一代,我们现在在浙江某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有200万个小商户,买袜子的等等任何东西,但是每个人也不知道怎么干,也不知道有没有平台。
那么他很快的想要跟他的用户挂上钩。
所以每个城市定位都不是特别一样,每个城市一把手将来管理每个城市的发展也不一样。
所以我们同意做一个基本的架构,所以城市的共同性,共同性是什么?每个老百姓都想要好的环境,当然可能在上海不一样。
但是我相信在这边我们想要东西都差不多,安全的生活,将来的发展,环境的保护,当然还有小孩上好学校这些东西。
然后在根据每个城市的地位,所以几块东西是必不可少的,等下我稍稍讲一下。
为什么几块东西不可少呢?我们认为有三块东西是做智慧城市比较重要的。
而且关于这个智慧城市能不能做成是一个关键。
第一个当然是整体的规划设计,整体规划设计不是说每个城市都一样,是需要一段时间把他整理一下,而且是需要分先后,这个长需要有一个定位存在。
当然在IBM这边我们差不多有大概300到400名这种顾问,智慧城市发展的战略书这些东西,我们这批团队做的事情就要根据总体架构然后怎么样落地,一二三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