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按摩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8
推拿按摩的手法与简介推拿Tuina,中医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
推拿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
推拿,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
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手法要求持久、有力、柔和、自然,并有一定深透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推拿按摩是一种古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此疗法就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中,民间医师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抢救了尸厥病人;《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用推拿按摩手法治疗痹症、痿证、口眼歪斜和胃痛等。
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揉、捏、弹、拨、点、摇、滚、拍、击、拔伸、牵引、复位等。
临床根据不同病人的体质、病症、部位及目的等采取不同的推拿按摩手法。
推拿按摩法主要具有舒筋通络,理筋整复,行气活血,祛瘀等作用,通过刺激的强弱,作用时间的长短,频率的快慢以及手法方向的变化等各种不同性质和量的刺激,对具体脏腑起到治疗作用。
推拿按摩治疗八法:1、温:使用摆动、摩擦、挤压等手法,用较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性操作在固定穴位或部位上使能量深入分肉或脏腑组织,以达到温热祛寒的目的,适用于虚寒症。
2、补:运用推法、摩法、揉法等重点在腹部的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穴上,再用按法、摩法、推法、点法作用于背部膀胱经和华佗夹脊穴上,以补气血津液之不足,脏腑机能之衰弱,重点补后天之本脾胃和先天之本腰肾。
3、通:运用推、拿、搓、等法作用于四肢疏通经络,拿肩井通气机,行气血,点按背部腧穴通畅脏腑气血,以达到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
4、泻:运用按揉法、推法、弹拨法等作用于腹部,一般用于下焦实证。
由于结滞实热引起的下腹胀满或胀痛,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本法之长在于无药物之俊猛,且无毒副作用。
各类推拿根本手法概论推拿,又称按摩,就是用手在人体皮肤、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种手法,到达治病、保健的目的。
可以由他人按摩,也可以自我按摩。
♉在我国流传已有数千年历史。
最早的记载在?黄帝内经?一书中提及。
♉秦汉晋时期,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的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手法;?汉书.苏武传?记载的用足踩背救醒昏迷的苏武等技术。
♉隋唐时期是推拿按摩开展的盛世。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十分推崇按摩导引,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提及:“按摩日三遍,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奔马,此是养身之法。
〞♉明代是推拿按摩开展的又一盛世,推拿学得到了较全面的总结、创新和开展,除政府重视设专科外,小儿推拿专著问世以及独特体系的形成。
♉清代,小儿、骨伤、内科、五官推拿及膏(药)摩的应用以及流派形成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民间也创立了很多了的流派: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XX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XX的擁法推拿等。
19世纪早期,Per Henrik Ling创造了一套医疗体操和按摩法。
〔瑞典按摩法〕整骨疗法:通过对关节和软组织施行手法操作来解决安康问题,探索软组织的激发点、敏感点有关的疼痛现象,其可能放射或发散到较远的部位。
♉对于疼痛和功能障碍常采用以下措施:传统西医、整骨疗法、物理或运动疗法、软组织直接手法治疗。
临床按摩疗法的原理♉人是一个完整的机体:每一局部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
按摩师应该记住:要看到各局部在整体中的相互关系。
背部肌肉出现平衡失调后可能影响颈部肌肉,出现头痛。
按摩对各大系统的作用:1 神经系统2 对皮肤的作用3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按摩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使周围血管扩X血流加快,从而降低大循环的阻力,减轻心脏的负担。
(1)调整血液的合理分配,改善肌肉和内脏的血流量,以适应内脏活动和肌肉紧X工作的血药(2)治疗冠心病,可改善心脏的功能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及心脏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形成,从而起到防治冠心病的作用4 对呼吸和消化系统的作用:(1)经常按摩面部和颈部,不但可以使呼吸道通畅防治上呼吸道感染(2) 通过机械刺激和神经调节作用促进胃肠部蠕动以及消化吸收能力5.对运动系统的作用:增强肌肉的血液供给,改善肌肉的营养,增强肌肉的弹性和收缩力,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
推拿的八种手法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通过手法的施加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的手法非常丰富,其中最常用的八种手法包括:揉、捏、推、拿、按、抖、击、扭。
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这八种手法的特点和应用。
一、揉揉是指用手掌或手指按摩肌肉,使其产生温热感,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揉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肌肉损伤。
揉的部位可以是肩颈、背部、腰部等。
二、捏捏是指用手指和拇指捏住肌肉,轻轻地捏揉,以达到舒筋活络、消除疲劳的效果。
捏的力度要轻柔,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疼痛。
捏的部位可以是手臂、腿部、脚底等。
三、推推是指用手掌或手指按压肌肉,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疲劳。
推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肌肉损伤。
推的部位可以是胸部、腹部、腿部等。
四、拿拿是指用手指和拇指捏住肌肉,然后用力向外拉伸,以达到舒筋活络、消除疲劳的效果。
拿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疼痛。
拿的部位可以是手臂、腿部、脚底等。
五、按按是指用手掌或手指按压肌肉,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疲劳。
按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肌肉损伤。
按的部位可以是背部、腰部、腿部等。
六、抖抖是指用手掌或手指轻轻地抖动肌肉,以达到舒筋活络、消除疲劳的效果。
抖的力度要轻柔,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疼痛。
抖的部位可以是手臂、腿部、脚底等。
七、击击是指用手掌或手指轻轻地敲打肌肉,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疲劳。
击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肌肉损伤。
击的部位可以是背部、腰部、腿部等。
八、扭扭是指用手掌或手指轻轻地扭动肌肉,以达到舒筋活络、消除疲劳的效果。
扭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疼痛。
扭的部位可以是手臂、腿部、脚底等。
推拿的八种手法各有特点,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治疗。
同时,推拿的手法要轻柔适中,不宜过重,以免造成肌肉损伤。
中医推拿如何通过推拿疗法缓解身体疲劳中医推拿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式,通过按摩和揉捏身体特定穴位,以调整气血流通、舒缓肌肉疲劳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
推拿疗法作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缓解身体疲劳。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推拿如何通过推拿疗法缓解身体疲劳。
一、背穴推拿缓解肩颈疲劳肩颈疲劳是现代人常见的问题,长时间的办公、学习或者长途驾车都可能导致肩颈酸胀疼痛。
中医推拿可以通过按摩背部的特定穴位,缓解肩颈疲劳。
首先,坐于椅子上,双手自然垂放,用大拇指指腹从颈部开始,沿着脊柱两侧的腰窝下至骨盆处,以推拿手法轻力按摩。
可以每天进行10-15分钟的推拿,舒缓肩颈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酸痛。
二、足底推拿缓解全身疲劳中医强调足部是全身经络的反射区,足底推拿可以通过刺激足底穴位,调理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有效缓解全身疲劳。
可以使用按摩球或者滚轴进行足底按摩,重点按摩足底的太冲穴、涌泉穴、阴陵泉穴等。
每天坚持按摩15-20分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脚部疲劳,缓解全身疲劳感。
三、头部推拿缓解头昏脑胀长时间用眼过度劳累或者长时间的思考会导致头昏脑胀的感觉,中医推拿可以通过头部推拿缓解这种疲劳感。
首先,双手掌心自然放在太阳穴位置,用指腹旋转按摩太阳穴两侧约20次。
然后,双手十指交替用指腹按压头部后部15-20次。
可以每天进行几分钟的头部推拿,有助于舒缓头部疲劳,提神醒脑。
四、颈椎推拿缓解颈椎疲劳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使用电子产品过度等都可能导致颈椎疲劳。
中医推拿可以通过按摩颈椎周围的穴位,缓解颈椎疲劳。
可以使用双手大拇指指腹,由颈椎上侧起,顺着颈椎两侧骨线按摩至背部。
重点按摩风池穴、天柱穴和大椎穴等穴位。
每天坚持按摩几分钟,可以有效缓解颈椎疲劳,减少颈部不适感。
总结:中医推拿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疗方式,通过按摩和揉捏身体特定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疲劳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
在缓解身体疲劳方面,背穴推拿可以缓解肩颈疲劳,足底推拿可以缓解全身疲劳,头部推拿可以缓解头昏脑胀,颈椎推拿可以缓解颈椎疲劳。
小儿推拿按摩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按摩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刺激和调节婴幼儿体内的气血流动,增强其免疫力和抵抗力。
下面是小儿推拿按摩的基础手法:
1.捏法:用指腹或者整个手掌握住肢体或者穴位,轻轻地用力捏动,有助于促进局部气血
循环。
2.推法:以手指为主要推动力,沿着肢体方向缓慢推动,可以帮助提高肌肉张力。
3.揉法:将手掌放在需要揉捏的部位上,用掌心缓慢地旋转和揉捏,有助于舒解疲劳和促
进局部血液循环。
4.摸法:用拇指或中指按压在特定的穴位上,可以刺激经络、调整气血循环和促进身体健
康。
5.按法:以手指和掌面为主要按压力,按压局部的组织和穴位,有助于缓解肌肉疼痛和平
衡体内气血流通。
以上是小儿推拿按摩的基础手法,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确保按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如需进行小儿推拿按摩,建议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或由专业人员指导进行操作。
推拿按摩手法教程
推拿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通过按摩人体经络来调整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推拿按摩手法教程。
第一步,准备工作。
首先,确保环境安静、温暖,并且准备好干净的按摩桌或床。
然后,让受按摩者松弛身体,放松紧绷的肌肉。
第二步,开始按摩。
首先从头部开始,用双手揉搓受按摩者头部,以放松头部及颈部的肌肉。
然后,用双手的指腹轻轻按压双侧太阳穴,可以缓解头部的压力。
第三步,按摩背部。
先用双手放在受按摩者背部,从上至下沿着脊柱进行推拿。
可以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的指腹来按摩双侧的肩背部肌肉,有助于放松背部的紧张。
第四步,按摩手臂。
用一只手握住受按摩者的手腕,然后用另一只手以拇指为主力,在手臂上轻轻按压和推拿。
可以从手腕开始,向上推拿到肩膀,然后再从手腕向下按摩到手掌。
第五步,按摩腿部。
用双手的指腹在小腿和大腿上沿着肌肉纹理进行按摩。
可以用压力适中的手法慢慢推动,也可以用指腹轻轻揉搓。
可以根据受按摩者的需要,在腿部的特定区域进行重点按摩,比如大腿前侧的肌肉。
第六步,结束按摩。
最后,用双手轻揉受按摩者的足底,促进血液循环。
注意在按摩结束后,要给受按摩者一些时间休息,
让他们慢慢恢复活动。
这是一个简单的推拿按摩手法教程,可以帮助你对推拿按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和需求都不同,推拿按摩师需要根据受按摩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按摩方法。
因此,在进行推拿按摩时,最好由专业的推拿按摩师来提供服务。
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手法的作用及功效一共有6大类。
一:摆动类手法(1,一指禅推法;2,拇指禅推法;3,滚法;4,揉法)二:摩擦类手法(1,磨法;2,擦法;3,推法;4,搓法;5,抹法)三:挤压类手法(1,按法;2,捏法;3,拿法;4,掐法;5,踩跷法)四:振动类手法(1,抖法;2,牵抖法;3,振法)五:叩击类手法(1,拍法;2,击法;3,弹法)六:运动关节类手法(1,摇法;2,背法;3,扳法;4,拔伸法)。
功效:舒筋活络,活血散瘀,理筋整复等按摩推拿手法总论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患者体表,使产生的力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我们将这种特定的技巧称为“手法”。
之所以称为“手”是因为:主要以手着力,故统称为“手”。
之所以称为“法”是因为:虽然各种手法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其区别点就在于手法有特定的技巧,是能治病、防病、保健的医疗手段,故称为“法”。
古人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法也”。
所有手法都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的目的。
所谓“持久”是指按手法的要求作用一段时间。
所谓“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
在用力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择适当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时力量可达肌肉、骨骼;小时仅达皮肤和皮下。
也就是说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
所谓“均匀”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
在操作时力量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
在改变力量、速度、幅度时要逐渐地、均匀地改变。
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要轻柔缓和,不使用蛮力、暴力,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所谓“深透”是指每个手法应用完之后,均能使该部位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放松。
所谓“渗透”是指一些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如应使按摩法产生的热逐渐渗透到深层组织,这称为“透热”。
手法是防病、治病、保健的关键,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每个手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作用层次、手法的特点及手法的注意事项。
中醫推拿按摩手法
一、前言
(一)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二)放酒會香,放病會重
(三)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
二、作用
(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二)舒筋活絡,解除痙攣
(三)理順筋絡,整復錯位
(四)鬆解粘連,消除狹窄
(五)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六)驅風散寒,除濕痺痛
三、手法要求
(一)傷的輕重之別,皮內、筋骨、關節之分解部位置之不同,須視情況選用適合的手法。
(二)手法操作前須對病情周密暸解。
(三)手法前須有計劃性的處置。
(四)要求操作熟練,動作輕巧。
(五)手法前須檢查傷痛部位、手法後須進行復查。
(六)手法後須結合練功手法(筋骨活絡功)。
四、分類及操作
(一)舒筋通絡法
1、按摩法
(1)手法:單手或雙手手掌或指腹放置患處輕輕地作來回直線或圓形的按摩動作。
(2)作用:有消瘀退腫,鎮靜止痛作用。
2、推法
(1)手法:用姆指指腹或手掌往前後、左右方向輕、中、重地推動 (2)作用:促進血液和淋巴液流通,利用適當的痛覺給予經絡、刺激達
到舒筋活絡止痛之效。
3、拿捏法
(1)手法:用拇指與其他各指作相對如鉗形的用力,一緊一鬆的拿捏,
以擠捏肌肉韌帶軟組織。
(2)作用:緩解肌肉痙攣、鬆解粘連、活血消腫、袪瘀止痛。
4、揉法
(1)手法: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上作輕輕回旋揉動的手法。
(2)作用:消散外傷引起的腫脹,有緩和強手法的刺激和減輕疼痛的作
用。
1、、
2、
3、
4、
1、
2、
5、擦法
(1)手法:用手掌、大小魚際、掌根或手指在皮膚上摩擦。
(2)作用:能活血去瘀,消腫止痛,溫經通絡。
6、滾法
(1)手法:用手背掌指關節突出部在身體上滾動的手法。
(2)作用:調和營衛、疏通經絡、適用於腰背、四肢。
7、拍擊法
(1)手法:用拳捶擊肢體的手法,叫捶擊法,用手掌拍打患處叫拍打法,
用掌側擊打又稱劈法。
(2)作用:疏通周身氣血、消除外傷後瘀積及疲勞酸脹又能去風散寒。
1、
2、
3、 4、
擦法 滾法
8、點法
(1)手法:根據經絡循行,選擇適當穴位,用手指在經穴上點穴按摩。
(2)作用:疏暢經絡,氣血阻滯。
1、
2、
3、
4、
5、
1、
2、
9、抖法
(1)手法:術者用手握患者肢體的遠端,輕輕地抖動患者肢體,被動活動其肢體的一種手法。
(2)作用:鬆弛肢體肌肉骨節,緩解外傷後引起的關節功能障礙。
1、2、
10、搓法
(1)手法:術者兩手掌相對放置患者,用力作上下或前後搓動患者肢體。
(2)作用:使局部氣血調和,脈絡舒鬆。
(二)活絡關節法
1、屈伸關節法
(1)手法:針對有伸展屈曲功能活動障礙者;一手握遠端肢體,一手固定關節部,緩慢、均衡持續有力地作被動屈伸或外展內收。
(2)作用:各種傷後關節伸屈及內收外展的活動障礙,鬆解攣縮,關節
強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