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留与人看——“四王”中的王原祁
- 格式:pdf
- 大小:35.18 KB
- 文档页数:3
清初四王中成就最高者一王原祁的山水画艺术
#艺术# 晚明的董其昌重新梳理组建了文人山水画传统,提出'南北宗论',面上是倡扬文人画家、贬抑工匠画家、职业画家,实际上是以重临摹、重笔墨、重心象、重真率为里,文人山水画面貌上向半书法式的抽象化方向发展,运用视觉上的各种对立因素,如虚实、开合等去营造心象,创作方法上,运用古人画中的丘壑形象简化为图式,以适应自家发揮笔墨情趣的需要,王时敏与王鉴按董其昌这一主张在山水画创作上取得很大成绩,但未达到极致,真正把半抽象的文人山水画推向高峰的是王原祁,他才是四王中成就最高者。
王原祁是王时敏之孙,儿童时偶作山水竟被王时敏误以多己做,故断言'是子业必出我右',于是极关注他的学习,王原祁中进士走上仕
官之途后,公务之余,绘画上从不苟业,勇猛精进,终于大成。
他的山水通过王时敏借径董其昌而学习古人,尤醉心黄公望,早期作品松秀,秀润处近于王时敏,50岁后走向成熟,60岁后炉火纯青,成熟期作品多融黄(公望)、董(其昌)为一,偶参倪云林法,他的山水景物更近于符号,拉开与实景的距离,但注意气势运行中的开合、起伏,形的斜正、宾主、浑碎,点线疏密、聚散、浓淡干湿,形、势与笔墨的穿插渗透、呼应转换等,用笔善繁中之简,似柔实刚,寓雄健于含蓄,用墨积淡为浓,檀干笔皴擦、焦墨提醒,取得'淡而厚、实而清'的效果,用色虽以浅绛法,但能强化色度,有王时敏、王鉴所不具备的较强刺激效果,在扩大山水的抽象因素和写心效能角度看,他是董其昌之后第一人,并达到董其昌、王时敏、王鉴所未能达到的高度。
清初画家王原祁有哪些传世作品王原祁画作特点鉴赏本文导读:王原祁的生平简介王原祁既承董其昌及时敏之学,又受清代最高统治者之宠,山水格局面目影响后世,弟子颇多,形成娄东派,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又称"清六家"。
登第后,专心画学。
山水能继祖法,而于黄公望浅绛尤为独绝。
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楮墨外。
在"四王"中,王原祁年纪最小,但成就最高。
王鉴见之谓时敏曰:"吾二人当让一头地。
"时敏曰:"元季四家首推子久(黄公望),得其神者惟董思白(其昌),得其形者吾不敢让,若神形俱得,吾孙其庶乎?"鉴深然之。
时虞山王翚以清丽之笔,名倾中外,原祁则以高旷之品突过之。
客有举翚画为问曰:"太熟。
"复举查士标为问曰:"太生。
"盖以不生不熟自处也。
尝自题秋山晴爽图卷略云:"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
笔端金刚杵,在脱尽习气。
"观此语其所至可知矣。
康熙朝原祁以画供奉内廷,鉴定古今名画,四十四年(1705年)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直南书房,充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官。
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
按原祁承董其昌及时敏之学,受清最高统治者之宠,肆力山水,领袖群伦,影响后世,形成娄东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
所惜一生只知临模黄公望,笔墨钝滞,格局平庸,遂造成陈陈相因,千篇一律,无复清新气象。
清代山水画衰弱,此为一大原因。
卒年七十四(一作七十)。
着雨窗漫笔、扫花庵题跋。
王原祁的传世作品传世作品有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作《仿高房山云山图》轴、四十二年(1703年)作《仿黄公望山水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三十九年(1700年)作《夏山图》轴藏广东省博物馆;四十年(1701年)作《子久画意图》轴、四十四年(1705年)作《清溪绕屋图》轴藏南京博物院;四十四年夏日作《山水图》轴藏美国高居翰景元斋;四十八年(1709年)作《秋林叠□图》轴藏故宫博物院;四十九年(1710年)作《西岭云霞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五十三年(1714年)作《晴窗秋色图》轴藏香港刘均量虚白斋;《仿梅道人秋山图》轴、《江乡春晓图轴》藏苏州市博物馆;《仿巨然山水图》轴藏沈阳故宫博物院。
清初六大家王原祁作品欣赏(五)清初六大家王原祁作品欣赏(五)仿大痴山水立轴设色绢本丁亥(1707年)作仿黄公望秋山图立轴丁亥(1707年)作山间云气缭绕,屋舍错落,矾头与平台点缀其间。
近景画横向坡岸,上端耸立的树木将近景串联至中景斜向堆叠的主山。
右半布置大片水域,随水岸往右后方远景逐渐延伸,最后与远山山腰的白云连成一气。
树石与山脉对应水域和云气,形成两股虚实相映、交相作用的视觉力量。
仿古山水册(八开)(2760万元,2011年5月北京翰海春拍)款识:[一] 仿高房山。
高米总是一家,鉴古者有宋元之辨。
时有后生气分厚薄也,学六法者参之。
[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仿江贯道笔写唐人诗意。
[三] 拟赵丞旨仙山楼阁图。
壬午春日,畅春园画庐奉命,进呈拟稿之一。
[四] 梅道人有溪山无尽,关山秋霁二图。
皆画之罕物,此幅画用其意。
[五] 云林设色小景,从荆关中出。
天然逸趣,姿态横生。
兹仿其意。
[六] 江南春。
丁亥春户从武林道中舟次写惠崇笔意。
[七] 庚寅秋日兼写倪黄笔意于双藤书屋,运墨处颇合古人平淡法,存之。
麓台,祁。
[八] 张伯雨评云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以画法论大痴非痴,岂精进头陀而以释巨然为师者耶,己丑长夏録出并。
印鉴:王原祁印、三昧、麓台原祁、茂京、陗倩、苍润、王原祁、求是堂“四王”山水画的最大共同点是气闲神静、稳健工整、笔墨纯熟。
受董其昌、黄公望、倪云林与吴镇等前人影响,他们的临古之作,强调笔笔有出处,着重笔墨意蕴和严谨的布局,构图与造景参悟古法,由元人继而上追宋法,形成古拙醇厚的画风。
渴笔淡墨、干白清润乃是“四王”山水画的正宗与主流风格。
临古不泥古,是历代书画家学习古人精髓的不二法门,“四王”中,以王原祁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他作画是强调笔墨本身的表现力,是有意识地让笔墨与天地造化争奇。
对笔墨的重视,使他在对传统的提炼过程中表现出了高度的创造性。
他作画不是再现自然之美,而主要在追求毛笔、宣纸与浓、淡、干、湿等多种墨法结合而产生的材质与技巧结合之美,画面黑白块面与结构经营之美。
清王原祁《虎丘春色图》作品鉴赏(沈宗敬题跋)清王原祁虎丘春色图中茂圣佳2004春拍成交价396万元作品鉴赏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
康熙时进士。
曾奉诏供奉内廷,奉旨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任书画谱总裁和《万寿盛典》总裁,官户部侍郎,故人称“王司农”。
画承家学,得祖父及王翬指授,致力于摹古,以黄公望为归依。
喜用干笔积墨法,反复皴染,多遍始成。
因用笔沉雄,墨色淋漓,有“笔端金刚杵”之誉。
形式变化丰富,但缺乏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受。
亦喜用墨色合一的浅绛法作设色山水。
中年后从摹古中脱出,形成自己特色,笔墨比较秀润。
王原祁由于受皇室青睐,政治地位显赫,代笔者亦较多,主要有王敬铭、赵晓、温仪等人。
追随他的人也较多,遂形成“娄东派”,几乎独霸当时画坛。
前期娄东派画家主要有唐岱、董邦达、华鲲、黄鼎、方士庶、张宗苍、钱维城等,后来还有“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玖)和“后四王”(王三锡、王廷之、王廷国、王鸣韶)诸家。
款识:吴门公容许兄精于赏鉴雅技出群,卜居虎丘钦略山水趣味。
论画多怪而少可,独于馀笔,有嗜痂之癖。
久慕未经谋面。
甲申春日至京邸,把晤相见甚欢。
出纸属笔遂作此图。
王原祁。
题跋:浑厚有余气,苍深无俗情。
狮峰沈宗敬题于山塘舟次。
作品资料作者王原祁尺寸96×44cm创作年代 1704年作估价 RMB 1,000,000-1,500,000成交价 RMB 3,960,000专场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拍卖时间 2004-06-06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 2004春艺术品拍卖会钤印:王原祁印(白文)、麓台(朱文)、御书画图留与人看(半朱文半白文)、西庐后人(朱文)鉴藏印:宗敬(朱文)、南季氏(白文)、清风兰雪(朱文)、进庵审定(白文)、鹤舟(白文)、王氏鉴赏之章(朱文)、紫雪山房(朱文)、莱山真赏(朱文)。
清代早期四王之一王原祁四十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朝早期。
这一时期,文人山水画兴盛,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
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正统地位。
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为代表。
我们这里分享清朝早期四王之一大画家王原祁精品绘画作品。
王原祁,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生,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卒。
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南省苏州府太仓人(今江苏太仓),王时敏孙。
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观政于吏部、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后任直隶顺德府任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任县)知县,地当九河下流,滏漳诸水复久壅塞,腴田变为污渚,圪刘累泊等处,即古大陆泽为患,尤甚甲子乙丑秋雨连旬,水势陡发,堤岸尽壊,田莱俱成巨浸。
原祁请照淮扬例,永免水荒田赋三千余金,民困以苏其余如,筑堤以防水宪,建桥以通水道,毙盗贼以安民命,明僎介以昭典礼,发仓储以救羸,着迹难以枚举。
丙寅,奉命行取擢谏垣,改翰林,累官少司农,卒于位,赐祭葬如例,康熙五十九年入祀名宦。
传世作品:《仿高房山云山图》、《仿黄公望山水图》、《夏山图》、《江乡春晓图》、《富春大岭图》、《草堂烟树图》、《仿王蒙山水图》、《仿梅道人山水图》、《仿黄公望富春山图》、《南山图》、《仿黄公望山水》、《山水图》扇页、《仿王蒙秋山萧寺图》、《仿吴镇山水》、《山村雨景图》、《丹台春晓图》《仿高克恭云山图》《仿大痴山水》《仿黄子久山水图》《送别诗意图》《仿王蒙山水图》《仿黄鹤山樵山水》《仿倪黄山水图》《疏林远山图》《仙掌嵯峨图轴》《西湖十景图》《仿黄子久山水》《神完气足图》《华山秋色图》《清溪绕屋图》《秋林叠巘图》《西岭云霞卷》《小孤山图轴》《夏山图轴》《松溪仙馆图轴》《昌黎诗意图》《艺菊图》《卢鸿草堂十志图》《桃源春昼图》等。
清初四王:王原祁仿大痴山水图画幅右上部作者自题:几翁先生文章政事之余,留心风雅,谬赏余画,属奉者有年,久未应命。
庚辰八月下瀚秋窗新霁,偶得一纸仿大痴,兴会颇合,敢以请正。
娄东王原祁。
文前钤印:埽华庵(朱长圆),文后钤印:王原祁印(白方)、麓台(朱方)。
王时敏的孙子:王原祁王原祁(1642-1715),清初著名画家,字茂京,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
他是江苏太仓人,王时敏的孙子,并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清初“四王”,又称“江左四王”。
王原祁聪明有才华,为康熙时进士,因专心画学,被召供奉内廷,任书画谱馆总裁,负责编纂《佩文斋书画谱》,并鉴定古今书画,后又升至户侍郎,故又称他为“王司农”。
绘画方面他得祖父和王鉴的传授,也是走的临古路子,尤其喜欢临摹黄公望,笔墨生拙,韵味醇厚,在技巧方面,他喜欢用干笔积墨法,先用笔后用墨,连皴带染,由淡而浓,由疏而密,反复皴擦,画面显得融和厚金。
不过,他的整个画面是一小片皴擦出来的,一幅画要数十天、月余才完稿,显得琐碎,重复,缺乏整体感和连贯之气。
王原祁代笔之作很多,由于他受皇帝赏识,学他风格者上千,成为“娄东派”,此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正为正统派,对后世影响极大。
清代山水画一蹶不振,这也是一大原因。
王原祁主纂的《佩文斋书画谱》,卷帙浩繁、材料丰富。
对后世爱好书画者,提供了极珍贵而全面的资料。
王原祁仿王蒙夏日山居图轴纸本设色纵96.5公分横49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仿王蒙夏日山居图」画风近似元代王蒙(1308-1385)深秀细密,布局繁複紧凑。
全图以块石累积作大山,笔墨交融而层层入深,先以淡墨著轮廓,再逐次渲染,又以乾笔皴擦,后以焦墨提醒。
画面仅有上方天空留白,其馀皆为深林重章所布满,表现出林木苍鬱之景象。
本院王蒙「丹台春晓」曾属于王时敏所有,「丹台春晓」画中强烈明暗虚实对比在此图也可见到,「墨须用淡,要求淡里之浓」此乃麓台题画语。
原祁画上经常充满著堆积、交叠平面块体,其前后排列次序不同于宋元画中的垂直延伸方式。
王原祁(山水)清初画坛“四王”之一,集古大成,笔墨高峰。
王原祁,明崇祯十五年(1642——1715)。
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
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形成娄东画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
原创:中国书画邮 2019.11.13王原祁王原祁,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生,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卒。
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
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观政于吏部、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后任直隶顺德府任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任县)知县,地当九河下流,滏漳诸水复久壅塞,腴田变为污渚,圪刘累泊等处,即古大陆泽为患,尤甚甲子乙丑秋雨连旬,水势陡发,堤岸尽壊,田莱俱成巨浸。
原祁请照淮扬例,永免水荒田赋三千余金,民困以苏其余如,筑堤以防水宪,建桥以通水道,毙盗贼以安民命,明僎介以昭典礼,发仓储以救羸,着迹难以枚举。
丙寅,奉命行取擢谏垣,改翰林,累官少司农,卒于位,赐祭葬如例,康熙五十九年入祀名宦。
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
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
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形成娄东画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
享年七十四。
王原祁山水欣赏清王原祁《仿大痴山水图》天津博物馆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被称为清初“四王”之一,是名画家王时敏的孙子。
王原祁在其祖父的薰陶下,从小好学,读书能过目成诵。
十岁时,已能画小幅山水画。
当时王时敏已六十岁,在书房墙壁上看到孙子的画,大为惊奇地说:“此子业,必出我之右。
”清王原祁《山水图》绢本王原祁十五岁时考中秀才,二十岁正式跟祖父学画,进步很快。
当时族中的长辈王鉴看到他的画,也曾向王时敏感叹道:“吾两人当让一头地。
”王时敏最推崇黄公望,他在评论学习黄氏画法而有成就的画家时,清王原祁《山水图》认为董其昌得其神,自己得其形,而王原祁则是“形神俱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四王”王原祁山水雅赏王原祁(公元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官拜户部侍郎。
王原祁与其祖父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之为清“四王”,四王传承古法、间或创新,在当时复古尊古的大环境中到了清代朝庭的强烈重视,清代的山水绘画以文人画为主,整个清初画坛长达三百年的历史中,“四王”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甚至被誉为清代绘画之正统。
王原祁就是这一局面的开创者王时敏之孙。
作品可谓是继承祖法又别开生样,提出了独特的山水“龙脉”之说。
但自1919年新文化运动前后,王原祁的艺术造诣与历史地位却受到美术学者们的质疑与否定,例如他所提出的“龙脉”之说是否只是对于前人构图的重复拼凑,有或是他专注于摹古而忽视了自然写生。
但随着艺术史论的逐步发展,而今画坛中对于王原祁乃至四王艺术理念以及艺术作品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
他深得前人绘画之精髓,将元人之笔法与宋人之墨法结合甚妙笔力苍劲,墨法相宜。
他的笔墨技法在清初乃至现当代的画坛之中影响深远。
今以故宫博物院馆藏王原祁山水作品,与各位欣赏讨论。
王原祁出生于清崇德七年(1642年),在祖父王时敏的熏陶下,自幼就聪慧好学,有极高的艺术天赋。
十岁时,已能画小幅山水画。
当时王时敏已六十岁,在书房墙壁上看到孙子的画,大为惊奇地说:“此子业,必出我之右。
”二十岁正式跟王时敏学画,受到王时敏的悉心指导“间与讲析六法之要,古今异同之辨”,山水能继祖父的笔墨之法,而摹古时摹黄公望的浅绛尤为生动,可谓“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楮墨外。
”当时族中的长辈王鉴看到他的画,也曾向王时敏感叹道:“吾两人当让一头地。
”他于康熙九年(1670)中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
在1700年甚至进入内府鉴别皇家收藏的书画,并奉诏谕旨编撰《佩文斋画谱》,在康熙60岁大寿时主持绘画《万寿庆典图》,其秀润的风格受到康熙的喜爱。
纵观王原祁的山水画创作可以发现,王原祁对元明以来的南宗诸画家临摹较多,在临摹笔墨之外,他一致在追求与研究山水画的经营位置与骨法用笔,他在画论方面提出了“龙脉为作画之体,开合为作画之用”的“龙脉”一说,可以说是在谢赫“六法论”的“经营位置”之说上对于山水画布局章法的发展衍生。
四王山水画赏析(四)一王原祁王原祁(1642一1715),王时敏之孙,字麓台,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以画供奉内廷。
擅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中年秀润,晚年苍浑',四王中以王原祁最小,而其成就最高,他将黄公望、董其昌的笔墨抽象化推向了极致,王季迁认为:'麓台之后再无传统山水画'。
王原祁40岁前作品甚似其祖父王时敏,承袭黄公望衣钵,偏于松秀冲淡,40岁后渐趋缜密,有了自己面貌,55岁后使笔用墨日趋厚重,60岁后大胆摆脱古人形象,自我风格突出,'沉雄骀宕,元气淋漓',70岁以后风格特征格外鲜明,与前辈拉开很大距离,完成了独立的创造,奠定了他画史上的特别地位,生命最后阶段的作品所显现的风格特征,如徐邦达所说的'中国的印象派'。
黄公望名作富春大岭图是富春山居图姊妹篇,王原祁此图写的是仿大痴,其实相去甚远,只是略师其意而已。
仿大痴富春山图题跋上写'偶思大痴富春山长卷遂作此图',然而与该长卷全然不同,这幅画是游览杭州时在昭庆寺客舍完成。
山水册雪景山水,浑厚苍茫,画面边角处理得好,左边房屋与右边溪桥只画一半,意境伸出画外。
山水册以王蒙笔法画沈周'庐山高'局部,有苍茫感,干笔皴擦,浓淡之间似乎增加了一中间色。
山水册王蒙笔法,将王蒙的线条较长的解索皴转化为斧劈皴。
山水册仿子久夏山,坡石密林,以点代皴。
仿高克恭云山图上部云山横点加淡青绿色半明半暗效果,近中景坡树村舍黄公望画法,虽以小石积成大山,却能做到气魄宏大,不见琐碎。
荆关遗意题写荆关遗意(荆浩、关同属北派山水),但画的却是江南景色,水光山色融为一片,虚和宁静,笔法松秀。
仿王家松溪山馆图是宫中应奉之代表作,有北宋'全景山水'气派,画法参王蒙笔法。
仿大痴山水疏朗简洁,题跋中写道:'要仿元笔,需要透宋法,宋人之法一分不透,则元笔之趣一分不出',这认识明显高于他祖父王时敏所说的'仿某家就是仿某家,不杂一他笔'。
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四王”国画欣赏丹青留芳,与子同享王翚《夏山烟雨图》在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坛上,有两个风格迥异,但影响力都极大的画派。
这两个画派的代表人物,我们都挺耳熟。
一派是由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四位互为亲友的王姓画家组成,合称“四王”,一般被认为是“正统派”。
他们深受董其昌影响,技法功力深厚,画风崇尚摹古,在清代占画坛主流地位。
石涛作品另一派则是由石涛、朱耷(八大山人)、弘仁、髡残(石溪)四位僧侣画家组成,合称“四僧”,一般被认为是“野逸派”。
他们以不拘一格、不守陈规、抒发性灵、奇崛出新而闻名。
于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有些人就认为,四王是御用画家,是墨守成规的主流与正统画派,重复僵化,与清代皇族和封建的保守观念合拍,是“文人画中的院体画”;而四僧则是面向自然、面对人生,代表了画坛创新与进步的力量。
朱耷《孤禽图》其实,这样简单的两分对立,对于我们欣赏画作并无裨益。
因为艺术是多元的,并非非此即彼,也不是支持一派打到另一派的过程。
四王与四僧,都是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重要的财富。
先来说说“四王”。
众所周知,董其昌在绘画思想上,主要为“南北宗论”,把艺术比作禅宗,扬南宗,抑北宗,“以淡为宗,笔墨至上”。
他倡扬文人画家,贬抑工匠画家和职业画家,但实际上却十分重临摹、重笔墨、重心向、重真率。
王鉴《仿梅道人山水图》虽然四王总体上来说,走的是“入儒”之路,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他们所渊源的这一传统。
也就是由王时敏与王鉴砥砺深化,再由王翚、王原祁进一步发扬,向着“半书法”方式的抽象化方向发展,运用视觉上各种对立因素如虚实、开合等去营造所谓的“心向”,最终达到“集其大成,自出机杼”。
王原祁《仿倪瓒山水》王时敏是“四王”之首,又是“娄东派”之先,少时得董其昌指授,取法“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而偏于摹拟画风虚灵松秀,墨气醇厚,然而气势薄弱。
王鉴为“虞山派”之首,远述董、巨,仿古作品更见功力。
在山水画创作上,讲究布局笔墨处处有传统、有来历,但是缺乏从写生中获得创新。
画图留与人看——“四王”中的王原祁陈履生
清初著名的四位王姓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羽
军、王原祁,被后人习惯称之为“四王”。
因为他们之间实际存在的年龄、辈份、师
承等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按照他们各自生活的时间先后从史学分期上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画史中的“前二王”和“后二王”。
前二王与后二王之间年龄相差40至50岁,二王之间年龄相差六至十岁,且辈份相仿。
前二王直接继承了董其昌的艺术思想,奠定了“四王”艺术的根基,后二王受业于前二王,并把前二王的艺术思想发扬光大,从实践上营造了“四王”艺术的广厦。
后二王中的王羽军和王原祁年龄相差10岁。
清顺治十年(1653),王鉴将其在虞山的学
生王羽
军介绍给王原祁的祖父王时敏,这可以说
是画史中“四王”的第一次聚首。
这一年王羽
军正式成为王时敏的入室弟子,也是王原祁和王
羽
军于拙修堂同窗习画的开始。
不过这一年王原祁才12岁,但是王原祁在10岁时于墙壁上的涂画已表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天赋,令祖父王时敏为之惊奇并预言“此子业,必出我之右”。
后来王原祁在一则题记中回忆他与王羽军的关系时说:“余时共晨夕,窃闻诸论。
辛未(1691)后在京邸往来,每晤必较竟日”。
不过对于王原
祁来说,在其“弱冠时”,王羽
军的画艺“已臻上乘”。
则自己的绘画“虽系家学,然一知半解,皆他山之助”。
这里王原祁所说的“他山之助”
是指王羽
军对他的影响,尽管他们没有直接的师
承关系,但是,王羽
军在艺术上的成功经验以及有可能因其年长十载而给予的指点,都会给王原祁以一定的帮助。
毫无疑问,王原祁的画学渊源是直接的家学——其祖父王时敏的指授。
王原祁的父亲王揆为王时敏的次子。
王揆字端士,号芝廛,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工诗文,著有《芝廛集》,为“娄东十才子”之一。
王原祁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字茂京,号麓台。
“四王”中除王没有出仕以外,王原祁可以说是仕途中的最有成就者。
王鉴在位仅数年就罢官归里,而王时敏虽历任25年,却在49岁壮年时即因病辞官。
相形之下,王原祁不仅位居高官,且历任40余年,直至病死于京城任上。
王原祁15岁考中秀才,28岁中举,29岁中进士,30岁就开始步入仕途,任任县知县。
后来得到其八叔王相国的引荐,调任北京,升为刑部给事中,调任礼部,后改任中允,入直南书房,历任侍讲侍读学士,太子府詹事,最后任户部左侍郎。
由于家学的影响,王原祁少时即开始习画。
12岁时当祖父于拙修堂指导王画画时,王原祁亦随之学习。
那时候其祖父藏有许多名画,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一批宋元名迹成了他临摹的范本,后来祖父又亲手为他绘制了《仿自李成以下宋元名家山水册》,使其窥见摹古的要诀。
这种常人难得的具体指点,使王原祁在20余岁时,画艺就有了相当的水平。
他的祖父王时敏及祖父辈的王鉴给予了“吾两人当让一头地”的评价,至于这一评价的具体内涵,王时敏还作了较为详尽的解释:“元季四家,当推子久(黄公望)。
得其神者,惟董宗伯(董其昌);得其形者,予不敢让;若形神俱得,吾孙其庶乎。
”尽管这样的赞语不无过誉之嫌,但是却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王原祁的画艺已经得到了前二王的注目。
王原祁29岁考上了进士以后,王时敏这时才开始对孙儿说:“汝幸成进士,宜专心画理,以继我业。
”显然,此前王时敏对王原祁的激赏只是对学童的一种鼓励。
●传统集珍
山水轴
王原祁
深厚的童子功为王原祁在艺术上的发展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39岁时祖父去世以后,他已经在画坛上有了一定的地位。
尽管这时王羽
军在画坛上正如日中天,但是王原祁开始在仕途上有所长进,将从另一方面为他在画坛上酝酿着发展的新机。
康熙三十二年
(1693)由王羽
军“总其成”的《南巡图》完成,“图就进呈,深称上旨”,它为王派画在宫廷的
地位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由于王羽
军无意于京城的发展而回归故里,却为王原祁后来在京师宫廷的成就创造了难得的机缘。
康熙朝政治的需要,促成了王原祁作为汉族文人画正脉的代表而进入宫廷,这一历史的际遇,既得益于“前二王”的声名,又依赖于王羽
军在宫廷的影响。
史载王原祁在南书房为供奉时,康熙皇帝时常观赏他作画,并亲笔题“画图留与人看”,赞扬他的绘画。
为了纪念皇恩,王原祁将此题句刻成印章。
后来王原祁又奉命鉴定内府收藏的古书画,与孙岳颁、宋骏业、吴、王铨等编辑《佩文斋书画谱》,主持绘制《万寿盛典图》,其间20余年,王原祁以其独特的身价地位,创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清代正统派绘画的规范。
在长达5余年的绘画实践过程中,王原祁画作无数,并有画学著述《雨窗漫笔》一卷,
●传统集珍
《麓台题画稿》一卷,诗集《罨画楼集》三卷。
在王原祁艺术思想的框架结构中,其基本的支撑点与另三王并无二致,他们对南宗画的认识以及对南宗画不遗余力的褒扬,对董其昌、元四家以及黄公望的推崇,在艺术实践上采取以模仿古人而表现自己的方法,都如出一辙。
尽管如此,由于各人的学养、天赋、经历的不同,最终落实到画面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之中王原祁的画是极具个人风格的。
虽然这里所说的王原祁的个人风格不具有也不可能具有独创性的意义,但是,王原祁的画正是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而在“四王”绘画的整体认知中表现出了相对的艺术高度。
由于王原祁的祖父王时敏生前对黄公望的景仰,其刻意收罗而获得黄公望的《陡壑密林图》,是王原祁认识和学习黄公望的开始。
后来王原祁又先后获观黄公望的《浮峦暖翠》、《夏山图》、《天池石壁图》、《富春山居图》,也就是说当时流传人间的黄公望的名迹他都得以亲眼目睹,无疑,这里面也包括了王原祁四方寻访名迹的努力。
王原祁的晚年在一则题跋中说:“余弱冠时得闻先赠公大父训,迄今50余年矣,所学者大痴也,所傅者大痴也。
华亭血脉,金针微度,在此而已”。
在他看来,黄公望的画“以平淡天真为主,有时而傅彩灿烂,高华流丽,俨如松雪,所以达其浑厚之意、华滋之气也。
段落高逸,模写潇洒,自有一种天机活泼,隐现出没于其间”。
因此他像其祖父一样,以毕生的精力模仿黄公望,仅以《麓台题画稿》为例,在总计53条题画中题仿黄公望的就有25条之多。
可以说对黄公望情有独钟并不是王原祁独特的个人爱好,另三王以及同时期江南地区的娄东、虞山派画家基本上都是以黄公望为宗师。
但是学有所成者惟“四王”而已。
而在“四王”之中学习、模仿黄公望也是各有所得,然王原祁却有独到之处。
这一点后来的盛大世在其《溪山卧游录》中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在于“皆不忘设”和“参以己意”。
王原祁自己也说:“初恨不似古人,后又不敢似古人”。
王原祁进入中年以后,开始求“出蓝之道”,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12开《山水册》,基本上可以代表王原祁中年时期模仿之作的最高成就,所仿宋元诸家,尽管景致与被仿者大体相似,笔墨却明显带有他自己的风格。
干墨重笔皴擦,气象浑沦。
正如他自己所说:“大痴画至富春长卷,笔墨可谓化工,学之者须以神遇,不以迹求。
若于位置皴染,研求成法,纵与子久形模相似,已落后尘”。
20年后,王原祁在题《高岭平川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时说:“学大痴画,不难于浑厚华滋,而难于平淡天真”。
可见王原祁学习黄公望的阶段性成就和终结目标。
当然,王原祁从黄公望入手并不意味着他囿于一家一派而放弃兼收并蓄,他认为:“要仿元笔,须透宋法。
宋人之法一分不透,则元笔之趣一分不出。
”因此他也像他的祖父那样,上溯董巨,兼及云林、山樵。
王原祁作画以理、气、趣追求精妙神逸之品,他在绘画构图中关于“龙脉”、“开合”、“起伏”的理论是构成他作品根基的最基本的法则。
这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是实现他艺术理想和显示他独特绘画风貌的重要手段。
显然王原祁所注重的结体三要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表明了王原祁不仅善于总结前人绘画的成就,同时这一总结又是完全体现了形式美法则。
因此即使在仿倪的作品中,都将云林的空灵演变为他自己的那种郁密的结体方式,开合起伏互补的逻辑语言,以一“龙脉”而贯穿其中。
在“四王”之中,只有王原祁表现了那种富有个性而又复杂的结构形式,特别是在那些非同寻常的巨幅画面中,王原祁从容运用于绢素之上。
他化解了一般文人画家所难以解决的技术上的难点,并比较系统地将绘画中的技术语言上升到相对抽象化的艺术语言,这就是“开合逼塞浅露”、“起伏呆重漏缺”与“强扭龙脉”的关系,使他的绘画理论更加贴近了可知可解的艺术实践。
题画艺术作为传统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王原祁在“四王”之中可以说是最擅此道者。
题画与龙脉相结合所形成的王原祁绘画中的整体视觉感受,加强了王原祁的个人风格,同时也显示了王原祁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王原祁50余年艺术实践的成就,为“四王”绘画进入清初正统派的行列作出了不可估量的努力,同时也以其“留与人看”的画图证实了其祖父王时敏的预言。
□附记 《王原祁画集》(上、下) 3开 定价5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传统集珍
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