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窗漫笔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下雨天的散文随笔关于下雨天的散文随笔(通用5篇)下雨天的散文随笔1还记得那个满天星空的夜晚窗外下起了细雨我站在窗前看着街上奔跑的行人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汽车脑海里却想起我们之间的点点滴滴突然我看见了一对躲在屋檐下的情侣看着他们在寒风中紧紧的握在一起的小手看着他们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回想起了我们的故事曾经我们也像那少男少女一样脸上也是满满的微笑我们像是蒙懂感情的少男少女我们有我们的幻想我们的未来下雨天的散文随笔2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喜欢上了雨天。
每当下雨。
心就会不由的很安静。
静静的听着这乐章。
心跳跟着她一起跳动。
去延续着这可笑的爱恋。
在雨中,思绪不觉得很清晰。
仿佛可以看透一切一样。
实际什么也看不透。
雨。
她,就像是我梦中的精灵,引导我的思绪,在她的世界遨游。
慢慢的我似乎可以看到她在笑,又好像在哭。
那打在地上不知痛的是她伤断肠的泪。
我品尝过,似乎有咸咸的苦涩。
那样的滋味苦了我的心。
血液就像那汹涌不停的苦海。
把我带到另一个世界,看见了似曾相识的她。
讲诉着一个不同的故事。
我只是静静的聆听,让我置身在苦海中,飘荡,飘荡。
听别人的故事,想起的是自己的曾经。
一样是一个雨天,只是那是一场绵绵的雨。
带给我的是不舍,是眷恋。
流下了一滴泪,化作相思的雨。
只是没有今次的苦涩。
也许是为下次的相见。
我的心没有多少波澜。
那样的雨,太少。
有太多的雨都是无情的摧毁。
雨中的邂逅,终究会在雨中有一个结局。
只是或幸福或心痛。
同样的一滴泪。
带给我的却是心痛,是疯狂,或是疯癫了。
风吹过,撩起发丝。
是深深地疲倦。
我仍在雨中等待我的丁香姑娘,撑着油纸伞出现在我的梦里。
静静品味,不自觉的有那么一滴泪打在地上。
和雨一起打在地上,也是嘀嗒一样的声音。
却分不出是怎样的味道了。
静静回想,是怀念,是苦涩。
更是难忘的。
风起,雨停。
地上的她的苦涩慢慢被风带上了远方。
独留我的怀念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刺痛我的执着。
永远也不会消失。
雨,便是我的'姑娘。
下雨天的散文随笔3一场雨,打乱了我的思绪。
画图留与人看——“四王”中的王原祁陈履生 清初著名的四位王姓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羽军、王原祁,被后人习惯称之为“四王”。
因为他们之间实际存在的年龄、辈份、师承等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按照他们各自生活的时间先后从史学分期上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画史中的“前二王”和“后二王”。
前二王与后二王之间年龄相差40至50岁,二王之间年龄相差六至十岁,且辈份相仿。
前二王直接继承了董其昌的艺术思想,奠定了“四王”艺术的根基,后二王受业于前二王,并把前二王的艺术思想发扬光大,从实践上营造了“四王”艺术的广厦。
后二王中的王羽军和王原祁年龄相差10岁。
清顺治十年(1653),王鉴将其在虞山的学生王羽军介绍给王原祁的祖父王时敏,这可以说是画史中“四王”的第一次聚首。
这一年王羽军正式成为王时敏的入室弟子,也是王原祁和王羽军于拙修堂同窗习画的开始。
不过这一年王原祁才12岁,但是王原祁在10岁时于墙壁上的涂画已表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天赋,令祖父王时敏为之惊奇并预言“此子业,必出我之右”。
后来王原祁在一则题记中回忆他与王羽军的关系时说:“余时共晨夕,窃闻诸论。
辛未(1691)后在京邸往来,每晤必较竟日”。
不过对于王原祁来说,在其“弱冠时”,王羽军的画艺“已臻上乘”。
则自己的绘画“虽系家学,然一知半解,皆他山之助”。
这里王原祁所说的“他山之助”是指王羽军对他的影响,尽管他们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但是,王羽军在艺术上的成功经验以及有可能因其年长十载而给予的指点,都会给王原祁以一定的帮助。
毫无疑问,王原祁的画学渊源是直接的家学——其祖父王时敏的指授。
王原祁的父亲王揆为王时敏的次子。
王揆字端士,号芝廛,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工诗文,著有《芝廛集》,为“娄东十才子”之一。
王原祁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字茂京,号麓台。
“四王”中除王没有出仕以外,王原祁可以说是仕途中的最有成就者。
王鉴在位仅数年就罢官归里,而王时敏虽历任25年,却在49岁壮年时即因病辞官。
从《云林画谱》看倪瓒的绘画思想王航科【摘要】倪瓒在为其甥华子文所绘的《云林画谱》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绘画思想和美学主张,明确地要求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应寓“士气”于“画理”之中,重“逸气”而抑俗工之气,做到有理有趣,意法自然。
作为一本入门指导性教材,《云林画谱》集中反映了倪瓒的绘画思想。
%Ni Zan showed his interpretation of painting and aesthetics with illustrations and pictures in the textbook of “Yun lin hua pu”(a book on the art of drawing and painting ) which was used to instruct his nephew .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painter should incorporate “Shi qi” into “Hua li”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Yi qi” instead of vulgar style , so that th e creation would accord with law of painting and be peppered with interesting . Undoubtedly , this textbook can be reflected centrally in the painting thoughts of Ni Zan as an introductory guide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2页(P90-91)【关键词】《云林画谱》;画理;士气;均衡;绘画思想【作者】王航科【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
黄公望山水画的艺术特色中华博物鉴藏讲座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重武轻文,实式构图表现北方的中物景致。
我们可以行民族分化政策,迫使江南文人33厘米,华,先用不退隐山林,将精力、情感寄情于绘中表现隐者之物博,清初四王、金山水,于是文人画,远山用米点物博无所不知,薄技创作大兴。
在艺术技巧把赵孟頫在中横637厘米上,以诗文入画,以干笔皴擦代替唐可看出董源中物具有了相对独立宋山水的湿笔,以水墨渲淡更替之类的画中博又不确指某一处风两宋工致浓丽的画来于杭州、松博作了精彩论述。
“风。
元代山水强调家风貌。
从《华中效果,意笔情墨趣,笔墨线条变运用,又融合了李中型风格的化多端,具有了相对独主张和笔墨技法博华在水墨上的立的审美价值,元初赵孟頫以清以水墨渲博物幅画亦不难看丽细润之作凸现于厚的画风,他们讲物于黄公望喜欢用画坛,提出“古意说”的山水画用笔十分中物顶礼膜拜。
清恽,主张遥接五代北宋画风,,其中黄公望擅长华物与墨气融倡导书法入画,自觉以“意图》中领博,不觉(亹亹”追求绘画的最高境界。
在元代重写意抒情追物华了山石的形体结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用横点、竖点、中博说:“陈郡丞,士大夫的思想、情感寻求是文人画创作大博华,把水墨技依托,促使元画由模写记之物中画卷把观者写实走向写意,由状物走向达意。
从造的方法物中种跟他的心艺术发展的规律来断绝了仕途之望中华,虚实相生,土石说,严谨久了必然要求此图画法类似的还博物为何,又往泖中疏放,繁丽精细多了则明张丑《清河中博,结构缜密,追求简淡高逸,元初的赵孟由状物走向达意。
华中加干笔皴擦和頫、高克恭只是这种转变的开端价值。
黄公望在元博华运用,又融合了李,能代表元代山水习过他的作品,包物特殊的社典型风格的当属元四家学问,不在人下物中有巧取豪夺,其中黄公望擅长干笔,自成一出,树叶中华,他手法极为家。
黄公望(12浅绛就是以华中追求简淡69—1354)字子久,号大有巧取豪夺物博,强调抒发痴道人,又号一峰道人,在他少的关系,艺术思想博华董源,以黄公望年时代南宋政权已基本结束,虽然他又不确指某一处风博物,皆以平而青年时代曾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洽为一本,渲中博这里有董源但直到中年才得到“赏识”,在浙西一岁,它夸张博物条勾勒,杂树或廉访司充当书吏,,皆以平而物博色图》中创又因事入狱,便断绝了的审美价值,元中华侧锋,笔墨浓淡仕途之望。
雨夜,灯下漫笔随笔散文
•相关推荐
雨夜,灯下漫笔随笔散文
窗外,雨淅淅沥沥下着。
柔柔的灯光下,独守这份寂静的雨夜,思绪在轻灵的空间独舞,心中莫名的惆怅涌起,倾听风起的声音,吹动粉红色的窗帘卷动,在舒缓的音乐中,一份安然的心氤氲舞动。
回想曾经相拥的时光,依然散发着淡淡的芬芳。
今夜,让我的思维万千……
感谢时光,让我在岁月流年里,留下斑斓的色彩,在梦想的路上,情思缱绻飞扬,尽管有着艰辛与孤寂,焦躁与迷茫,但一份执着将我的梦想照亮,那是一种穿透心灵的强光,把我从混沌中引向清醒,我内心暖流如波浪,泛起阵阵的激情,增强了生命的信心和力量!
自从走进文字里,阵阵的`幽香泛起我对生活的思索,徘徊于忧郁的时辰,走向灿烂的时光。
心灵的强音在静静的夜里如一曲高山流水,倾注成梦的相册,把曾经的过往装载着,成为永不腿色的思念,放在心灵一隅,成为岁月的佳酿,越久越香,在寂寞时,慢慢品味。
在这深蓝色的夜里,思念如灯盏,照亮我惘然的心路,倾听悠远的足音,感知牵念的悠扬,舒缓了心的疲惫。
思念的心绪如季节的变化,色彩各异,一声声的问侯与祝福,散发着四季的芳香,盛开着美丽的花朵,在心海里,有时波涛汹涌,有时风平浪静。
所表达的是千般的离愁别恨,化作一段红尘歌舞,在岁月的时光中,在生命的历程中,留下翩若惊鸿的神韵。
岁月的过往中,一篇篇文字和笑容早已酿成美酒,在夜深人静时慢慢品尝,如一缕月光,在朦朦胧胧的意境里,听那缠绵的心曲。
此刻我多想化作淅淅沥沥的春雨,静静流入你的心湖,温润你那焦躁的心田……。
“构思立意”论----毕继民中国画的立意,是进行绘画创作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准备,绘画的各种因素都要围绕画家的立意所展开,都要服从于立意的需要而设计和统筹。
立意的内容大致包括绘画作品的主旨、主题、思想、功能等,立意涵盖了绘画创作的整个构思过程,立意,就是绘画创作前的构思,即画家创作的意图。
立意是画家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是理性的。
画家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才能确定画什么,想表达什么,如何表现,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
所有艺术形式的创作都是以作者的立意为核心的,文学、戏剧、影视、歌曲等,无不是先立意而后构成的,绘画艺术也一样,无意识和无立意的绘画叫胡涂乱抹,也不成其为画。
所以,画家自己的创作念头发生之时,便开始进入了艰苦的构思过程。
立意由画家所控制和把握,也是因人而异的,与画家的成长环境、文化结构、审美取向、生命状态、性情趣味等密切相关。
从小生活在都城的画家,一般都热衷于都市生活范畴的创作,因为他们对构成都市的各类因素相当熟知,并出没于都市的氛围之中,有深切的感悟和准确的认识。
当代中国画界出现了以表现都市生活为主体的“都市水墨”。
追诉中国画的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国画由地下(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及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的陪葬品,发展到人间的墙壁和独幅画卷,为朝廷服务,又从朝廷走向朝廷生活,而后又转入林泉、田园,之后又发展到民间。
这种变化与社会形态的变迁和民族文化结构及人的审美心理追求不无关系。
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受西方文化观念、人生观及西方人的生活的状态的影响,中国文化开始了实现各自人生价值的不同选择,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文化从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飞往异国他乡,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之后随着祖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内出现了另一种奇观,人流开始从村镇涌向各类城市,没出国发展的文化人则开始开动脑筋,设计自己的前程,走向都市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为祖国的文化建设增砖添瓦,体现个体价值的存在。
所以在京都及周围就出现了圆明园,宋庄等画家村落和北漂族画家,也就产生和形成了表现画家不同处境、不同心态、不同文化心理、不同生命状态的绘画作品,形成时风之后又出现了“都市水墨”之说。
得画而忘其筌:《画筌》题解张筱膺【摘要】本文通过对《画筌》研究的梳理,特别是着重分析近些年研究《画筌》的几篇较为代表性的文章,意在表明:笪重光《画筌》的要义已经通过文题进行了寓意的阐发,“筌”字中就隐藏了笪重光对绘画创作及理论的辨证认知.【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3页(P61-63)【关键词】笪重光;画筌;题解【作者】张筱膺【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2黄宾虹《画学篇》中有云:“笪江上号郁冈斋,朱竹垞为静志居。
《画筌》《书筏》会真赏,殚见洽闻德不孤。
”[1]这是黄宾虹对笪重光《画筌》评价,评价很高。
黄宾虹何以说真正理解了《画筌》,便能“殚见洽闻”呢?一论者皆知,《画筌》是中国画论史上一部重要的绘画理论典籍,它和画论史上的另一重要著作《石涛画语录》成书于同一时期,因而也经常被后世论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与后者相比,后世对笪重光和《画筌》的关注远没有像对石涛及其《画语录》那样,形成长久而持续的研究热情。
《画语录》尽管艰深诘屈、意蕴深邃,但近世以来,有傅抱石、俞剑华、郑拙庐、温肇桐等人不断对《画语录》做出大量的研究、注解和阐释,已渐渐使人们对石涛的生平、文字和思想比较熟悉了。
今天几乎所有版本的《中国美术史》教材中,也都已经有了对《画语录》的介绍和评述。
特别是吴冠中在新时期从艺术家的角度对石涛的不断阐释,更是使《画语录》被更多的艺术家所了解。
《画筌》则未有此幸,甚至今天许多常用的《中国美术史》教材中都很难找到对《画筌》的介绍。
《画筌》问世初始,其实也曾受到时人极大的推崇。
比如,恽格和王翚就曾经对《画筌》“深为许可”,[2]173并为之做过详细的评注。
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也认为《画筌》“得六法秘诀”,并大段引用了《画筌》中的文字“以为宗法”。
[3]秦祖永的《桐阴论画》评其“曲尽精微,有裨后学”。
《雨窗漫笔》
——读书报告
书名:雨窗漫笔
著者:王原祁/著 张素琪/校注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页数:107页
内容大意:
《雨窗漫笔》这本书,前后共有十章,比较简短但系统的对王原祁的绘画主张,且每一
章都有自己的主题。
第一章为引子,提出谢赫“六法”古人说的详细,但是后人却未必能揣测其中的深意。
王原祁根据其祖父王时敏及自己的见解,对山水画进行议论。
第二章论述明末画派的恶习。指出明代浙派的不良之风尤为严重。而吴门四家和松江派
中亦有混淆赝本的流弊。扬州画派与金陵画派的恶习与浙派有过之而不及。劝导习画之人切
勿学之。
第三章的中心在于“意在笔先”,即在下笔之前,意境心境已经达到最好的状态。这样
就可以一气呵成。反之,就有俗气了。而今人以形似来论画,也是落入俗套了。
第四章则主要提到山水画中的“龙脉”和“体用”之法。龙脉为画的中心气势所在,也
就是“体”。而所谓的开合起伏,比例和谐就是“用”。只有两者合一,才能到达画的至高境
界。
第五章论作画的气势,不必拘泥于草稿。达到轮廓的开合起伏,妙境自然而出。景物都
有其自然规律,掌握规律,即可成画。
第六章说临画不如看画。即临摹不如观看。观看古人真迹的结构、用笔、用墨等,时间
长了,必然会与古人真迹吻合。
第七章讲述要细心揣摩不同流派的不同气味。尤其提到董源巨然与元四家之特点。
第八章说的是用笔的忌讳。即忌软、硬、重、滞、杂、乱等。并提出应该从容不迫,恰
到好处。尤以气韵生动为上策。
第九章中心点是用笔用墨。笔墨合一,方可达到自然。
第十章论述作画要理、气、趣兼顾。没有这三者,都不能达到精妙神逸的格调。
读后心得:
王原祁作为清初“四王”年龄最小的一位,却是建树最高的一位。作为王时敏的孙子,
继承了王时敏和董其昌的学识,同时受到好友的帮助,看到许多名画真迹,因此成为清代三
百年画坛正统派的中坚人物。
在《雨窗漫步》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三章。就是“意在笔先”的观念。尤其对其提出的
关于绘画的步骤,我认为不仅仅是画家应该遵循的,更是作家,甚至于其他艺术领域应该学
习的法则。首先是要有闲适的心境。在古代社会中,闲适是很多古人能够做到的,但是在现
代社会中,做到的却极少,所以能成为大师的也越来越少。何况这是绘画进行的第一阶段。
然后是凝神静气。个人理解为全神贯注。就是全新全意将自己的心放在绘画上,能够直接将
画作的全景在脑海中呈现,即“胸有成竹”。然后挥笔,先定气势,结构,位置,墨色等,
最后全局相映,和谐自然,就完成了。反之,如果急功近利,将石块随便堆砌,不讲究其中
规律,就庸俗了。最后,王原祁还指出现在的人以画的外形来评论画作,完全也是附庸风雅
之论。最后提出,只要有心,一切的俗赖之笔,就可去除了。
全章从总分总的结构出发,并且文中对于“有心”和“无心”做出了比较。提出弊端,
以及改正的方法,可谓水到渠成。
这一章中,有三点令我印象深刻,可能并非作者的本意,但是仍然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第一点是关于闲适的心情。这是自古以来文人追求心境的一种境界。到现今社会,也是
很多人无法达到却想追求的一种惬意生活。现代社会充满的诱惑和竞争,因此需要不停的前
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才可能不被社会淘汰。而人的欲望越大,对闲适就越来越远离。而
文人、艺术家却是急需要这种心境去创作的。所以,如何在繁杂的生活中,保持一颗闲适的
心情是值得深思的。
第二点即胸有成竹。我认为所谓的胸有成竹,其实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将各方面都考虑
到位,并且在心里达到最和谐的状态,就可以胸有成竹,挥笔即就了。正如王原祁在引子中
所说:虽然古人对六法做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后人思考的少,所以难得得到其中的真谛。可
见,思考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进步,而其他的物质化的产
物也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埋头苦干固然是可敬的,但是能够多思考,找到捷径更是当
今社会的王道。从古自今,读书人与非读书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思考。读书不仅仅不是学习
理论知识,更是以知识指导实践,并且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在困难来临的时候学会思考,
用科学的方法摆脱困境。在现代纷杂的生活中,各种新产品缤纷惹眼,像电脑、手机等智能
科技产品,人们逐渐变得麻木,无法思考。可见,科技带来进步的时候,也造成了一定的弊
端。当然,那些真正的智者是不会受到干扰的,他们依旧能够保持清晰的头脑,分析时弊,
做到最好。
第三点是“有心”。这里的“心”,本人理解为恒心和向往之心。因为我们对一件事情抱
有希望,并且持之以恒,我们成功的机会是很大的。王原祁在最后所说的,“留心”即可去
除那些甜、邪、俗、赖,就是说只要我们愿意画,想画,并且坚持下去,我们就可以去除那
些庸俗的东西,将自己的画作提高一个层次。画画如此,其他事情也可如此而论。那些抱怨
的人和放弃的人都是没有做到真正的“有心”。在我看来,“有心”是自我的行为,与社会是
没有关系的。这需要我们自我的锻炼。
王原祁作为清代著名的画家和理论家,其做出的贡献不言而喻。本人拙见,用浅显的思
维来对这篇《雨窗漫笔》进行思考,希望下次品读之时有更为深刻的感想。
评语:
王原祁的《雨窗漫笔》作为其绘画理论的代表作之一,提出了各方面的见解。这些论述
在其绘画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历来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都在绘画史上做出了一定的
贡献,所以王原祁也无愧于清代绘画正统派的中坚人物。
附注:本书零八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