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学习小结 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357.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学习模块】一、“双百”方针的提出学什么?背景: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发生变化1956年制度初步确立,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必须发挥的作用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的方针影响: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科学技术领域:讨论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与李森科学派之争文学艺术领域:新体裁和主题,多样化表现手法,取得丰硕成果:老舍的郭沫若的杨沫的;文艺期刊大量增加;优秀电影涌现(“难忘的1959年”)怎么学?学习本课内容一定要与必修一的政治史必修二的经济史联系起来,政治经济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学会了吗?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讲述中不正确的是:A.即在艺术上“百花齐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B.学者在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辩论的自由C.主要是为了尽快把错误的学术倾向暴露出来D.当时的“百家争鸣”与二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在背景上并不相似二、曲折的年代学什么?1)受到错误批判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艾青—《蝉的歌》昆曲—《李慧娘》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2) 一些学术问题被当作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利益2、原因:根本原因是倾错误的影响3、影响1)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正常发展2)园地百花凋零,科学和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三、文艺的春天学什么?原因1)清算极“左”路线,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经验教训2)邓小平指出文艺要服务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表现1)反映文革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3)反映丰富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4)21世纪,文学艺术形式向发展,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学习总结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科技、教育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科技、教育面向经济建设。
社会经济的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各种物质条件,科学技术只有同经济密切结合,其价值和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教育也离不开经济建设,经济投入的多少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要根据经济的发展适时作出调整。
2.教育也必须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手段的改进依赖于科技进步,科技要发展,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
(1)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产生新科学技术的工具,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离不开教育。
(2)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21世纪的挑战是人才的挑战,也是一场教育的挑战,必须发展教育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3)教育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依赖于经济发展这一物质基础,只有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采取正确的发展教育的战略,重视教育,教育才能得以发展。
例题(2018·江苏高考,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
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二抓关键:“自力更生”“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第二步:逐项分析答案 B[解题技巧]评价型选择题题型特点此类题型侧重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即在知识框架下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在史实框架下注重对历史理论运用的考查,在旧知识框架下注重对创新和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主题时空线索串联
]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
科教兴国——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时期科技成就
20世纪80年代以前(侧重发展军事科
技) (1)“两弹一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杂交水稻: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3)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20世纪80年代后(侧重为经济建设服
务) (1)计算机: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高性能计算机“银河—Ⅰ号”;1997年,“银河—Ⅲ号”巨型计算机使中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现代中国教育、文学艺术的发展
时期主要表现
1949~1956年深受苏联影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为重中之重
(2)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
1956~1966年曲折中前进
(1)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1966~1976年遭受严重挫折
(1)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大学停止招生,教授受到批斗
(2)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志鸿优化设计】2015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过关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A.带动其他部门发展B.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C.提高中国国防实力D.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美、苏的核讹诈,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我国开始重点研制“两弹一星”。
答案:C2.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
”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解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项是改革开放后的成果,C项出现在2003年,D项出现在1970年。
答案:A3.嫦娥奔月,千年飞天梦成真。
我国自主发展航天技术取得的第一步最关键的科技成就是( )A.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B.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C.“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神舟6号”飞船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解析: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自主发展航天技术取得的第一步关键成就。
答案:C4.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科技不断迈向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下列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②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③“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④南优2号研制成功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D.②①③④解析:①出现于1965年,②出现于1970年,③出现于1983年,④出现于1973年。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学习小结新人教版必修31.建国后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1)新中国取得了国家独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2)美国的敌视、苏联的威胁、美苏争霸和世界大战的战争威胁,使政府在投资和目标计划上优先考虑国防需要。
(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制订了科技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第一,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特别是“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第二,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科学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涵“双百”方针指的是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它是要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提倡在宪法范围内,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领域中的表现。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何不同?(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学术科研领域里自由讨论,体现了民主性,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诸子百家纷纷阐述自己的治国政治主张,以期得到统治阶级采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学习总结新人教版必修3一、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1的是( )A.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B.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答案 A解析注意题目“农业科技领域”这一关键信息。
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符合题意,A 项正确。
B项属于军事领域;C、D两项属于航空航天领域。
二、“双百”方针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1.基本内容:在艺术领域“百花齐放”,在学术领域“百家争鸣”。
在艺术上提倡不同题材、形式、风格的艺术品自由发展,不同艺术方法的自由探讨和创造,不同风格流派的自由竞争;在艺术实践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以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
在学术理论的探讨上实行“百家争鸣”,提倡和鼓励不同学派、不同理论观点的自由争论,保障学术上自由探讨和创造的民主权利。
2.实质: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
“双百”方针的提出,体现了在人民共和国新体制下,在特殊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国家最高决策者对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一种新的尝试,它显然包括了对科学技术和文艺创作自由的倡导的努力,但它的表达方式却又是“含混的诗意化”,没有采取法律条文的形式来保证文艺和学术的自由。
典例2(2010·广东高考)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答案 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双百”方针的概念。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其含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鼓励科学理论领域百家争鸣,文艺创作领域百花齐放。
D项体现了这一方针。
A、B两项明显反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则是“文革”时期盛行的“阶级斗争”文艺的具体表现。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7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做出在一些尖端科技上取得突破的战略决策是出于 ( )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2.观察图片,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①反映了中国古代在地震观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B .图②反映出中国为和平利用核能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C .图③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高新科技的发展D .图④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下列关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科学和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双百”方针的提出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③广大科技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④政治运动的开展和“文革”的进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4.“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②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③邓稼先是在“双百”方针的感召下回国的 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A .①③B .②④C .②④D .①②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学术、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发展,科学文化领域生机勃勃。
这是因为我党 ( )A .制定了“星火计划”B .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C .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D .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6.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 A .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 .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 .中国科技水平在世界领先7.2007年10月24日,中国探索器——“嫦娥一号”成功升入太空,中国几千年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中国的航天史又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归纳 新人教版必修
3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综合认识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1)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是第一个阶段。
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比较全面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发展重点,其中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是重要标志之一。
(2)“文革”时期是第二个阶段,我国的科技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也取得一些重大突破性进展。
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育成等。
(3)第三阶段是“文革”以后,我国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在原子能技术、生物科学、高能物理、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等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现代科技发展侧重点变化
(1)科技的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科学技术日益加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3)科技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4)科技发展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5)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当今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银河-Ⅰ号”计算机;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2)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现代科技发展战略和重大科技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及研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讨论(或辩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建国近六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取得累累硕果,有些科研成果已跻身世界前列,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了解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息息相关,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增强学生“科教兴国”的意识;(3)引导学生探讨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核科学的发展,强调中国对核科学发展所坚持的一贯立场和态度;(4)通过对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1.问题式探究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2.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提供史料、图片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
【教学内容】1.“两弹一星”:(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
术单元学习小结新人教版必修3
1.建国后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新中国取得了国家独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2)美国的敌视、苏联的威胁、美苏争霸和世界大战的战争威胁,使政府在投资和目标计划上优先考虑国防需要。
(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制订了科技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第一,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特别是“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第二,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科学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涵
“双百”方针指的是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它是要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提倡在宪法范围内,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领域中的表现。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何不
同?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学术科研领域里自由讨论,体现了民主性,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诸子百家纷纷阐述自己的治国政治主张,以期得到统治阶级采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5.“双百”方针遭遇挫折的原因、历史教训和现实意义
(1)原因
①政治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
②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
③说到底是学术民主的问题,而学术民主同政治民主、社会民主是休戚相关的。
④文艺界的派别之争也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⑤从国际因素看,国际形势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2)历史教训: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凡是贯彻“双百”方针的时候,文学艺术和科学事业等就会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倒退。
因此:
①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使科技文艺出现繁荣景象。
②要处理好科技、文艺工作与政治、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③坚持“双百”方针,使科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现实意义
①“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②“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③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6.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深刻含义的理解
从国际上看,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从国内看,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而劳动力的素质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使教育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进步服务。
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
我国实现飞天梦想,中国人开始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是( )
A.“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2.2010年3月23日,袁隆平在北京法国驻华大使馆接受法国驻华大使苏和代表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兰西共和国农业成就勋章,其获奖理由是“他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 )
A.研制出原子弹
B.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在人类基因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
D.成功研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
右图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看绍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留影。
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
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的推动
C.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涨
4.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5.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的举措有( )
①鼓励社会力量办学②推动农村义务教育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改革④实施“211工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
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
”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完成了对高等院校的大规模调整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7.阅读下列材料: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统计材料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神舟七号”成功升空,宇航员翟志刚完成太空行走。
2010年,“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1501~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2010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单元学习小结
强化训练
1.C [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做题时,一是要认真审题,获取关键信息;二是对科技成果的意义要识记清楚。
]
2.B [袁隆平的主要成就在于他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世界粮食增产做出了贡献。
]
3.C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文艺的繁荣局面的到来。
] 4.A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因此它并未确保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
5.A [结合所学知识推断,“211工程”计划是发展高等教育的计划,故排除带④的选项。
]
6.D [C是“文革”时期的,而且是应该否定的,据此可排除;A和B是并列关系,且从它们和D的关系来看,它们都包含在D里面。
]
7.(1)趋势: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优势(由领先世界转为日渐落伍)。
原因:农耕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难以对科技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使科技发展缺乏新的推动力;明清时代的君主专制及其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隔中外科技交流;政府不重视发展科技;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
(2)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走向国际市场;发展过程曲折。
(3)国际背景:由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到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出现。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分析表格内容,第二小问则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第(2)问结合材料所举事例提炼特点。
第(3)问需联系国际、国内形势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