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流程的改良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27.40 KB
- 文档页数:2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结果判断及注射方法的改进(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破伤风抗毒素结果判断改进方法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是预防和治疗破伤风重要措施。
由于TAT是一种异体蛋白,易发生过敏反应,在注射前应做皮试,阳性者需作脱敏注射,按护理学基础判断标准[1],TAT皮试阳性率甚高,脱敏注射全程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影响工作效率,为此我们探讨TAT皮试结果判断和脱敏注射的改进方法,经过三年多的临床试验观察,仅有2例轻微过敏反应,与传统方法进行对照比较,阳性率低,注射次数少,缩短总注射时间,减轻了护士工作量和降低材料的消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将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我院门诊和急诊接受TAT注射治疗的932例外伤患者作为传统组,按护理学基础[1]的方法进行皮试结果判断和注射。
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987例接受TAT治疗的门诊外伤患者为改进组,应用改进后的新方法判断和注射,其中无药物过敏史患者912例,有药物过敏史患者75例。
2.皮试液的配制方法采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TAT 制剂为1500 IU/0.6 ml,将原液加生理盐水至1 ml,使1 ml生理盐水中含1500 IU的TAT,再抽0.1 ml加生理盐水0.9 ml,使1 ml里含TAT150 IU,最后取0.1 ml(含TAT15 IU)作皮试。
3.皮试结果判断传统组:按护理学基础[1]的方法皮试20分钟后观察结果。
阴性:局部无红肿;阳性:局部反应为红肿、硬结>1.5 cm,红晕超过 4 cm,有时出现伪足、痒感,全身过敏反应、血清病型反应和青霉素过敏反应相同。
改进组:皮试30分钟后观察结果。
阴性:硬结≤2 cm,红晕<4 cm,伪足<2个,局部无痒感及全身反应;阳性:皮丘>2 cm,红晕≥4 cm,伪足≤3个,稍有痒感;强阳性:皮丘>2 cm,红晕≥4 cm,伪足>3个,局部瘙痒明显或有全身症状。
一次性脱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的方法探讨张秀芬,苗光丽,战玉芳,王立梅(莒县人民医院,山东日照 276500)【摘要】目的 一次性脱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U,以减少病人注射次数及病人的等待时间,即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方法 将120例需要脱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的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按教科书上的脱敏注射法)和试验组(一次性脱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这两组病人进行等待时间、注射次数、给护士节约时间及各种过敏症状的观察,如血压下降,皮疹,面色苍白等。
结果 两组在注射次数、病人等待时间,护士节省时间等结果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对两组病人的血压、面色、脉搏、打喷嚏、皮疹、关节疼痛等有无过敏症状的观察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一次性脱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既减少病人等待时间又减少多次肌肉注射带来的痛苦,又可以为护士节省观察时间,从而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为更多的病人服务。
【关键词】一次性脱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护理探讨【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41.41.02破伤风抗毒素简称TAT,是一种特异性抗体,能中和病人体液中的破伤风毒素[1],但是TAT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可引起过敏反应[2],极少数发生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因此在用TAT前,必须作过敏试验,20分钟后观测结果,如果结果阴性,才能把破伤风抗毒素1500 U一次注射完。
若皮试结果为阳性,本试验组采用破伤风抗毒素加生理盐水稀释后一次性注射,用于稀释TAT的生理盐水量,根据皮丘的大小而定。
常规地脱敏注射法分四次少量注射。
我院门诊部对60例病人应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破伤风抗毒素1500 U一次性脱敏注射,随后对患者进行20分钟的症状观察,所有的实验中未出现特殊过敏发应,达到了预期效果,统计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实验中的120例病人均为2011年1月~2013年12月12~60岁的在我院门诊部清创后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皮丘红肿,硬结直径1.5~3 cm)需进行脱敏注射者,将12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常规脱敏法注射,另一组试用稀释后的破伤风抗毒素1500 U一次性脱敏注射。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配制及脱敏注射方法的改进及其临床应用韦海霞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1(4)13
【摘要】目前,许多医院仍采用传统的破伤风抗毒素(TAT)皮试液配制方法和脱敏注射法。
这种方法可导致皮试液浓度过大及脱敏注射剂量不准确。
我院自2010年采用改进的配制方法,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29-29)
【关键词】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法;临床应用
【作者】韦海霞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中心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2
【相关文献】
1.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配制方法改进对结果判定的影响 [J], 李惠英
2.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配制方法的改进 [J], 付文玉;王桂珍;邱玲芳
3.配制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应注意的问题及脱敏注射法的改进 [J], 张元云;郭杰
4.分析两种不同的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配制方法对皮试液阳性率的影响 [J], 周玉婷
5.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配制方法改进对结果判定的影响 [J], 李惠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和注射方法的改进破伤风抗毒素(TAT)是一种免疫马血清,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多次给马注射,待其产生大量抗毒素后,分离血清,再浓缩纯化制成,具有抗原性,外伤患者特别是污染伤口,常规注射TA T是预防发生破伤风的一种有效措施,TA T对人体是异种蛋白,注射后易引起过敏反应,故注射前须做过敏试验(皮试),确定个体对该药物的反应,以防止发生过敏反应及休克。
临床上,按传统的皮试方法,皮试阳性率高,而阳性者一支TAT需分4次小量脱敏注射,病人痛苦多、消耗时间长,很不利于急诊救治工作。
我科于1998年4月至2005年4月期间,不分男女老少,应用改进的新方法,即“原药液划横皮试、稀释后肌内注射”与传统的皮试、注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改进的新方法注射TAT安全、可靠、节时省力,能减轻病人痛苦、效果良好。
现总结如下:2.1.1传统组皮试方法(皮丘法)用1ml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1500u/支、0.6ml的TAT药液0.1ml,再抽吸注射用水0.9ml 稀释至1ml,即皮内试验液。
在前臂腕横纹上3横指正中处与腕横纹平行进针做皮内注射,注射皮丘内剂量为0.1ml,20min后观察皮试结果。
2.1.2改进组皮试方法(划痕法)用5ml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1500u/支、0.6ml的TAT0.1ml,在前臂腕横纹上3横指正中处与腕横纹平行方向用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拿注射器用7号针头垂直于皮肤划“=”型两痕,两痕长约0.3~0.5cm,深度约划破皮肤为止,将注射器内的TAT药液在“=”上滴一滴(一滴相当于0.07ml),嘱病人药液不能流落,20min后观察结果。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1.3皮试结果判断标准统一按教课书观察标准判断结果。
阴性:皮内者局部无红肿。
划痕者无皮丘出现,周围无红晕,无伪足,全身无反应,若有皮丘出现,局部无红肿。
阳性:皮内者局部皮丘红、肿、硬结大于1.5cm,红晕超过4cm,有时可出现伪足、痒感,全身反应一般同青霉素的血清病型过敏反应。
破伤风抗毒素(TAT)过敏试验法及脱敏注射法
1、皮试液的配制与试验方法
取1支含1500国际单位的破伤风抗毒素药液0.1毫升,加生理盐水至1毫升(即150国际单位/毫升)
取0.1毫升(15国际单位),做皮内注射。
注射后20分钟观察反应结果。
2、皮内试验结果判断
阴性:局部无反应或反应轻微,全身无不适。
阳性:局部反应为皮丘红肿,硬结大于1.5厘米以上,红晕大于4厘米,有时出现伪足或有痒感,全身过敏反应与青霉素的血清病型反应相同。
3、脱敏注射法
试验结果为阳性,因病情需要又必须注射时,则采用脱敏注射法。
原则是采用小剂量,每隔20分钟肌肉注射一次。
使用本法时应备0.1%肾上腺素1mg,以防意外。
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法
脱敏原理:为小剂量变应法所致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量少,不至于引起临时反应,短时间内连续多洗注射以逐步消耗体内已形成的IgE,最终可以大量的注射抗毒血清而不致发病,但这种脱敏是暂时的,经过一定时间后,IgE能再产生,重建致敏状态。
以后如果再用抗毒血清需重做皮内试验。
注意事项:
(1)脱敏过程均采用肌肉注射法。
(2)内次注射后需密切观察。
(3)在脱敏过程中发现病人有全身反应,如气促、紫绀、荨麻疹及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停止注射,并迅速处理(同过敏性休克)。
(4)反应轻微时待症状消退后,酌情将注射的次数增加,剂量减少以顺利地注入所需的全量。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与注射办法的改进破伤风抗毒素,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血浆经物理、化学方法精制而成。
用于救治破伤风患者,也可用于有潜在破伤风危险的外伤病员,作为被动免疫的预防注射[1]。
由于TAT对于人体是一种异性蛋白,注射后可引起过敏反应,使用前必须做过敏实验。
结果阴性,方可进行注射。
若结果阳性,由于TAT是一种特异性抗体,没有可以替代的药物,需采用脱敏注射法进行注射。
笔者通过10年对780名外伤患者TAT皮肤过敏实验两种方法对比发现,改进后的皮试和注射方法对护理人员在皮试结果判断上有很大的帮助,降低了假阳性结果的发生率,减轻了病人由于多次注射带来的痛苦。
1 资料与皮试方法1.1两种皮试方法均采用1ml注射器,4号或4.5号针头抽吸TAT原液,避免用超过4.5号针头抽吸,针头越大残留在针头的TAT液越多,导致皮试液浓度偏高。
TAT液为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有限公司的制剂(1500U/支0.6ml )生理盐水适量。
1.1.1方法称之为传统法,吸TAT原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处,取0.1ml在前臂掌侧内段作皮内注射,20分钟后观察结果。
1.1.2方法称之为改进法,吸TAT原液0.05ml加生理盐水至1ml,取0.1ml在前臂掌侧内段作皮内注射。
1.1.3两种皮试方法结果判断标准阴性:局部无红肿,全身无异常反应。
阳性:皮丘红肿,硬结直径大于1.5cm,红晕范围超过4cm,有时出现伪足或有痒感。
/假阳性:皮丘稍大或红,但不超过1.5cm,红晕范围介于3 -4cm者,局部无瘙痒及全身症状。
1.2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χ2检验2 结果随机将780名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皮试。
传统组符合皮试结果阴性的有228例,占58.5%,阳性105例,占26.9%,假阳性57例,占14.6%。
改进组皮试结果阴性的有357例,占91.5%。
阳性31例,占7.9%,假阳性2例,占0.6%。
经统计学处理,对比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
《基础护理技术》电子书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法内容提要:一、目的二、操作程序三、注意事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法破伤风抗毒素(TAT)是一种免疫马血清,对人体是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临床上常用于破伤风疾病预防和破伤风患者的救治。
注射后也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因此,在用药前须作过敏试验,曾用过破伤风抗毒素超过 7 天者,如再使用,还须重作皮内试验。
一、目的预防破伤风抗毒素(TAT)过敏反应。
二、操作程序(一)护理评估同青霉素过敏试验法。
(二)护理计划同青霉素过敏试验法,将青霉素换成破伤风抗毒素(TAT)。
(三)实施1.皮内试验液的配制皮内试验液的配制方法为用 1ml 注射器,取每ml 含破伤风抗毒素 1500IU 的药液0.1ml,加生理盐水稀释到 1ml(含 150IU),配制成每 ml 含 150IU 的破伤风抗毒素生理盐水溶液(150IU/ml)为标准。
2.过敏试验法皮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试验液0.1ml(含15IU),观察20min 后判断结果并记录。
阴性:局部无红肿,全身无异常反应。
阳性:皮丘红肿,硬结直径大于 1.5cm,红晕范围直径超过 4cm,有时出现伪足,痒感。
全身过敏反应表现与青霉素过敏反应相类似,以血清病型反应多见。
3.护理评价(1)患者理解试验目的及注意事项,主动配合,护患沟通有效。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药液配制、试验方法、结果判断正确。
三、注意事项(一)首次用药前须做过敏试验,之前用过 TAT 超过7 天的患者,再次使用时须重新做过敏试验。
(二)如试验结果阳性需做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法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法是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阳性者,采用小剂量多次脱敏注射的疗法(表 12-18)。
脱敏注射法的基本原理是脱敏注射法是将所需要的 TAT 剂量分次少量注入体内。
破伤风抗毒素是马的免疫血清,对人体是一种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
当小剂量抗原进入人体后,同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 IgE 结合,使其逐步释放少量的组织胺等活性物质。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方法及脱敏注射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寻求一种能够降低破伤风抗毒素阳性反应的方法。
方法:改进了TAT的皮试液配制、皮试部位选择、脱敏注射方法。
结果:使用改良后的皮试液配制、皮试部位选择、脱敏注射方法,有效降低了TAT的假阳性率。
结论:使用改良后的皮试方法及脱敏注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减轻了患者痛苦,减少了护士工作量。
【关键词】破伤风抗毒素;皮试;脱敏注射【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018-01开放性损伤是门急诊常见病,在进行外科处理及其他疗法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是预防破伤风发生的常用被动免疫方法。
该药对人体是异体蛋白,具有抗原性,需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在临床实际操作中,传统方法因直接抽取原液0.1ml配制皮试液,导致阳性率高而需频繁为患者行脱敏注射,使患者产生急躁、厌烦情绪,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
一个既能保证病人安全,又能省时的注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科改进了TAT的皮试液配制、皮试部位选择、脱敏注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皮试液的配制1.1选择正确的稀释液配制皮试液用的稀释液必须是生理盐水,因为一般注射用水为低渗液,渗透压低于组织液,皮试时,注射用水迅速进入细胞内,使其局部组织细胞和毛细血管膨胀、充血、潮红、水肿甚至疼痛,会出现假阳性。
生理盐水为等渗液,渗透压与组织液相近,皮试时,局部组织无特殊反应。
1.2?抽吸方法对皮试液浓度、剂量的影响有报道,各厂家生产的TAT都不足1.0ml,我科使用的是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规格0.75ml,1500IU∕支。
为准确起见,取一支TAT1500IU,操作时,先抽取0.25ml生理盐水缓缓加入安瓿内部,轻轻混匀,这样就是1ml含1500IU的TAT。
然后,另取一注射器,先抽取0.9ml生理盐水,再抽取0.1ml已混匀的TAT,配制成150?U/mL标准剂量的TAT皮试液。
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流程的改良方案
摘要:目的改进破伤风抗毒素(TAT)注射流程中的弊端,提高注射率。
方法
对我院1000例破伤风注射患者从皮试液的配制,皮试量,阴性注射及脱敏注射
这几个方面的改进。
结果改良组阳性率比传统组低20%,注射率提高25%。
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改良方案组降低皮试的阳性率,提高了患者
注射率及安全性,节约患者时间及经济支出,患者满意度提高。
关键词: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脱敏注射;注射率
TAT是门诊外伤后常规注射药物,它是预防破伤风感染最方便快捷,最经济
有效的药物。
破伤风致死率高!而临床中TAT皮试阳性率高,脱敏注射过程既繁
琐又耗时,同时增加病患痛苦,破伤风免疫球蛋白造价高,如今医患为了自保这
些因素导致TAT注射率低。
这给病患感染破伤风留下隐患,让每一个外伤病患尽
量注射TAT。
这些年我查阅资料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摸索出一套TAT注射改良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1000例门诊使用TAT病
患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同事使用传统流程注射550例为传统组,男300例,女250例,年龄5-75岁,我使用改良方案注射450例为改良组,男250例,女200例,年龄3-70岁.
1.2方法
1.2.1皮试液的配制传统组按教材抽TAT原液0.1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 ml [1].由于各厂制剂不同(0.5-1 ml),1 ml注射器无效腔量的影响,这种方法
皮试液浓度〉150IU/ ml。
改良组用5 ml注射器抽TAT原液加生理盐水至1 ml,再用1 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0.9 ml加抽稀释后的TAT原液0.1 ml,最终皮试液浓度
=150IU/ ml。
1.2.2皮内注射两组选取注射部位相同,皮试液量传统组0.05-0.1 ml,改良
组0.05 ml[2].
1.2.3皮试判断两组方法一致,20分钟观察结果。
阴性:皮丘不增大,红晕
<1cm,无硬结无自觉症状。
阳性:有硬结皮丘增大≤1.5cm,红晕≤4cm,有轻微
自觉症状。
强阳性:有硬结皮丘>1.5cm,红晕>4cm,有水泡及全身自觉症状。
1.2.4脱敏注射阴性:皮试液剩余量加TAT原液一次肌注,观察30分钟。
强
阳性:建议改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特别是伤口高度可能感染破伤风者。
阳性:
传统组,第一次把皮试剩余量肌注,观察20分钟,第二次抽TAT原液0.2 ml加
生理盐水0.8 ml肌注,观察20分钟,第三次抽剩余量原液加生理盐水至1 ml肌注,观察30分钟;改良组根据皮试结果决定注射次数,第一次把皮试液剩余量
皮下或者肌内注射,观察 20分钟,第二次弱阳性者且第一次注射后无反应,或
者阳性症状减轻者,把原液余量加生理盐水至2 ml肌注,阳性症状明显或者第一
次注射后有轻度自觉症状者,抽原液0.2 ml加生理盐水0.8 ml皮下或者肌内注射,观察20分,第三次无自觉症状或者减轻者,原液余量加生理盐水至2 ml肌注,
仍有轻微自觉症状抽原液0.3 ml加生理盐水至1 ml皮下或肌内注射,观察20分钟,第四次没有严重全身症状可把原液余量加生理水至1 ml皮下或肌内注射,观
察30分钟。
2.结果
2.1 皮试结果传统组阴性137例,阳性413例,阳性率75%。
改良组阴性
203例,阳性247例,阳性率55%。
均无强阳性。
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脱敏注射传统组220例,脱敏注射率40%,改良组203例,脱敏注射率45%。
脱敏注射率无差异。
脱敏注射时间传统组平均70分钟,改良组注射2次102例,3次97例,4次5例,平均时间61分钟。
时间无显著差异。
2.3 TAT注射率传统组65%,改良组90%。
总注射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3.1 TAT是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血清从中提取的生物制品,对人体是一种异性
蛋白,用前必须做过敏试验。
由于TAT皮试结果假阳性率高,据文献报道破伤风
皮试阳性率为71.6%-99%,假阳性率为61.7%-75%[3].导致患者失去一次性
注射TAT的机会,而选择脱敏注射或免疫球蛋白造成患者身体和经济的伤害。
一
部分病患放弃破伤风免疫,给破伤风感染留下隐患。
在教材指导原则下,根据各
厂家TAT剂量不同,在配制方法上做了改进,降低皮试阳性率。
3.2 皮试液注射量改进,根据说明书指导,结合制剂厂家调查报告,每个厂
家实际有效TAT含量在1500-3000IU之间。
皮试液量0.05 ml更准确些。
3.3 皮试结果判断,在教材中阴阳性之间有空白,也就是假阳性没有给出判
断标准。
临床做了改进,判断标准更细化。
3.4 脱敏注射改良组根据个体皮试结果决定TAT脱敏次数。
在TAT试验阳性时,采用小剂量间隔连续多次注射的方法,其目的是用小剂量致敏原注射所引起
生物活性介质释放量减少,不致引起临床反应,而短时间多次注射消耗体内已形
成IgE,故最终可以大量注射TAT而不致发生过敏反应,使机体处于暂时脱敏状
态[4].
整个TAT注射流程的改进,降低皮试阳性率,提高病患TAT注射率及用药安
全性,减轻病患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小梅.基础护理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8
[2]国家药品监管局.破伤风抗毒素使用说明书[EBIOL].(2008-03-05)[2014-05-20].http:///swsms/11.htm
[3]郑艳,涂华,王玲等.空针死腔对TAT皮试结果影响的临床观察[J].护士
进修杂志,2003,18(4):379
[4]姚堃,陈慎安,孙邦华.医学免疫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