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第四节太阳病变证
- 格式:ppt
- 大小:8.69 MB
- 文档页数:1
太阳病变证伤寒杂病论中太阳病本证可根据太阳病脉证提纲可以容易辨别,但是太阳病的变证不容易辨别,不容易新手拿捏,现在归纳伤寒论太阳病篇中的变证重点总结如下: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2、辨寒热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3、辨虚实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0)4、辨表里先后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0)5、辨标本缓急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裹;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裹,宜四逆汤。
(92)6、太阳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叶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治法:外散风寒,内化水饮方药: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7、太阳蓄血证(1)桃核承气汤证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病机:太阳蓄血证热重瘀轻治法:泻热化瘀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2)抵当汤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124)病机:太阳蓄血证瘀重热敛治法:破血逐瘀方药: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3)抵当丸证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很多人对太阳病证不太了解,不知道这是什么疾病,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引起太阳病证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在治疗上面我们应该对症治疗,中医疗法就是很有效的治疗方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吧!
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由于病人体质和病邪传变的不同,同是太阳经证,却又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1.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l)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
临床上亦称之为表虚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
今风寒外袭肌表,以风邪为主,腠理疏松,故有恶风之感;卫为阳,功主卫外,卫受病则卫阳浮盛于外而发热;正由于卫阳浮盛于外,失其固外开合的作用,因而营阴不能有内守而汗自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故脉浮缓。
鼻鸣干呕,则是风邪壅滞而影响及于肺胃使然。
此证具有汗出,脉浮缓的特征,故又称为表虚证。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湖北中医学院 伤寒教研室一、热证【原文】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 止。
發汗吐下後,虛煩[1]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 懊憹[2],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3]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 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76) 【词解】 [1] 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烦躁。
虚,指无实热结聚。
[2] 懊憹:烦闷殊甚,难以名状。
[3] 少气:即气少不足以息。
【原文】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1]胸中窒[2]者,梔子豉湯主 之。
(77) 【词解】 [1] 烦热:心中烦闷而热的感觉。
[2] 胸中窒:胸中闭塞不舒的感觉。
【原文】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1]者, 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78) 【词解】 [1] 心中结痛:即胸中如有物支撑结闷而痛。
病因病机:发汗吐下后,无形邪热留扰,热郁胸膈。
主 证:尚轻者——虚烦不得眠——热郁胸膈,心神不安 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热郁胸膈,心神不 安 兼 证:少气——邪热损伤中气 呕——邪热内扰,胃气上逆 治 法:清宣郁热 方 药:栀子豉汤 方 义:栀子——苦寒,清热除烦 豆豉——性轻浮,功能宣透解郁 二药配伍,为清宣胸中郁,治虚烦懊恼之良方。
栀子甘草豉汤(兼少气) 栀子生姜豉汤(兼呕)【原文】 發汗後,不可更行[1]桂枝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 石膏湯。
(63) 【原文】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 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 湯。
(162) 【词解】 [1] 更行:即再用。
行,用也。
病因病机:汗下之后,邪热壅肺 证 候:汗出——热邪迫津外泄 无大热——里无大热,而邪热壅盛于里 喘——邪热壅肺,气逆不得宣降 咳嗽、口渴、苔薄黄、脉数等症亦可见 治 法:清宣肺热 方 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 义:本方是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
麻黄——辛温宣肺定喘 石膏——甘寒直清里热 上述二者相伍,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逆,而石膏用量 为麻黄二倍,故 借石膏辛凉之性以制麻黄辛温发散之力,并使其转为 辛凉清热之用。
六经辨证--太阳病-太阳病变证1、邪热壅肺证《新编辨证歌
诀》
热邪壅肺证
热邪壅肺为热证,
气喘咳嗽汗出明。
邪热入里热伤肺,
口渴脉浮舌尖红。
清热宣肺降气喘,
方药麻杏石甘宁。
[注释]
太阳辨证中的热邪壅肺证,是属于热证,以气喘、咳嗽、发热、汗出口渴、舌尖红、脉浮数为主证,治则应清热宣肺,降气定喘,麻杏石甘汤主之。
[按语]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气喘咳嗽、发热、汗出、口渴、舌尖红、苔薄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本证的病机是:太阳病,外邪不解,入里化热,壅塞于肺,肺气不得宣降,故见咳喘,发热等证。
热盛伤津故见口渴。
苔黄、脉数等为内热之象。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宣肺,降气定喘。
常用药物:
清热宣肺药:麻黄、石膏、连翘、荆芥、前胡。
降气定喘药:杏仁、厚朴、黄芩、川贝、紫菀。
本证的常用方药: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草、生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