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变证
- 格式:pdf
- 大小:6.59 MB
- 文档页数:49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第一节太阳病辩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语解释】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头项强痛即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恶寒:即怕冷【辩证提要】辩证要点:恶寒(寒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语解释】恶风:为恶寒之轻者,即遇风则恶之,无风则坦然。
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
【辩证提要】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词语解释】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
急与缓相对,乃脉来紧束、紧张之象。
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伤寒:证名,属狭义伤寒。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词语解释】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经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以温病之治疗为前提,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应该在于对病因分析、病机特点研究和对症治法把握。
太阳温病随着季节变化和气候因素,会随着不同发病模式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治疗时也应当考虑到这些变化。
一、病因太阳温病的发病有受寒邪袭身,即饮食不当、过度忧思、过度运动、暴露在风寒中所致的热邪内侵及慢性病变的化瘀病证所致的发病机制,也有单纯的失调脏腑机能和慢性热病等所致的太阳温病。
二、病机特点太阳温病可偏重病变于太阳经脉,其机能失调形成阳病,或可偏重病变于厥阴、阴阳两两相搏,形成阴阳失调,或可散而形成多处病变,全身机能失调而引起虚寒现象,形成虚寒性阳病。
三、辨证治疗1、温热法。
本法特点是补中宣营,温活血脉,坚实阴阳,益气固表,如知母汤、小柴胡汤等,主治太阳温病的虚寒证,以及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体倦乏力等。
2、散寒利湿法。
本法以清肝内寒的调节湿寒、清肠胃的化湿利滞、清热解毒为主,如芡实米汤,黄芩汤,苓白术甘草汤等。
3、清肝解毒法。
本法以清热解毒为主,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如柴胡汤、止泻止痢汤等,以治疗太阳温病的毒热证。
4、健脾养血法。
本法的特点是以活血养血,健脾强胃,和血化瘀,以及增强免疫力,如酒石酸桂枝汤,四逆汤等,以治疗太阳温病的血瘀证,以及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体倦乏力等。
5、养心安神法。
本法以安神定心之功效,减轻病人情绪上的压力,如维命汤,芍药苓甘草汤等,以改善太阳温病的神经衰弱、心悸不宁等。
四、预防1、注意饮食。
太阳温病的发病机制与饮食有关,平时要多食用清淡的蔬菜和粗粮,少食油腻的高热量食物,不要暴饮暴食,应讲究适口的习惯。
2、适当运动。
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而减少太阳温病的发病机会,特别是冬季和深秋等季节,要尽量避免暴露在风寒中。
3、注意调整情绪。
太阳温病有可能是慢性病变或因过度忧思、过度疲劳而导致的,因此应当学会放松,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总之,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是通过病因、病机特点及辨证治疗的理论,在找出其主要发病机制,以及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进行准确的治疗,以达到治疗太阳温病的最佳效果。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太阳病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3)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4)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5)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辨证要点。
2.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1)阳明经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阳明腑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太阳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它主要发生于夏季,多发生在青少年和中老年人之间。
太阳温病的起因本质上是因为暴露过长的太阳紫外线导致的体质虚弱,大量的水、电解质消耗,从而引起体内气血的失调并引发病症。
太阳温病的主要辩证要点主要有五个:一是阳盛,其病机表现为体热、口渴、多汗、头痛、心悸、手膝抽筋。
此时,应立即选择清热解毒之药物作为主治方法。
二是血虚,其病机表现为口渴、乏力、头晕、心悸、紧张、胸痛、神疲乏力等。
血虚者应采取补血活血之药物作为治疗方法。
三是湿热,其病机表现为恶风畏寒、口臭口苦、大便稀溏、身重肢懒、肩背胀痛等。
此时,应采取除湿利湿之药物作为主治方法。
四是肾阴不足,其病机表现为水肿、便溏、手足心热、眩晕头晕、尿多多频等。
此时,应采取补肾壮阳之药物作为主治方法。
五是脾虚,其病机表现为食欲不振、惊悸多梦、腹胀腹痛、肌肉抽筋、腰膝酸软等。
此时,应选择温中健脾之药物作为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的表现,在治疗太阳温病时,必须以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为主,充分考虑不同患者的体质情况。
此外,尤其要提醒患者,在夏季期间要注意防护,控制阳光紫外线的暴露时间,以期防止太阳温病的发生。
此外,在治疗太阳温病时,应积极采用中药治疗,采用中药复方或单味药物治疗,以强化调节体质,促进宫腔环境的改善,以期达到全面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桑叶、当归、芍药、白芍等,其功效和作用有助于祛除湿热,宽解肌肉,醒神安神,补肾壮阳,护肝养肾,抑制炎症,调节免疫力,滋补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效果。
总之,太阳温病的辩证要点主要有五个,包括阳盛、血虚、湿热、肾阴不足和脾虚,且每种都有其特定的病机表现。
在治疗太阳温病时,必须以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为主,积极采用中药治疗,充分考虑不同患者的体质情况,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太阳病证太阳病证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病机是风寒袭表、营卫失和⼀、太阳中风证1、太阳中风本证临床: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汗出,⿐鸣⼲呕、⾆质淡、苔薄⽩、脉浮缓病机:风寒袭表、卫失固密、营阴外泄要点: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汗出,脉浮缓治疗: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剂:桂枝汤2、太阳中风兼证(1)兼项背强⼉⼉⽤桂枝汤加葛根汤;(2)兼⽓逆作喘⽤桂枝加厚朴杏⼦汤;(3)发汗太过,汗漏不⽌⽤桂枝加附⼦汤;(4)太阳病误下后,见胸满,脉促,⽤桂枝去芍汤;(5)若胸满,脉促,恶寒明显,⽤桂枝去芍药加附⼦汤⽅;(6)桂枝新加汤证由太阳病发汗太过,⽓阴两伤,筋脉失养⽽致全⾝疼痛,脉沉迟⽆⼒。
⼆、太阳伤寒1、伤寒表实证临床:发热恶风寒,⽆汗,头项强痛、⾝疼腰痛、⾻节疼痛、喘、⾆质淡、苔薄⽩、脉浮紧病机:风寒外束,卫阳闭遏,营阴郁滞要点:发热恶风寒、⾝痛、⽆汗、脉浮紧治疗:⾟温发汗,宣肺平喘⽅剂:⿇黄汤。
2、太阳伤寒兼证(1)葛根汤证:兼有项背强⼉⼉,或下利,或呕吐不⽌,⾆淡苔薄⽩,⼆便正常⽅剂:葛根汤(治疗表证下利,称之为‘逆流挽⾈’之法)(2)⼤青龙汤证临床:发热,恶寒,⾝疼痛、⽆汗⽽烦躁、脉浮紧;或⾝不痛、但重乍有轻时。
⾆尖红,苔薄黄,脉浮缓或浮紧。
(烦躁为主证)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治疗:外散风寒,内清郁热(3)⼩青龙汤证临床:⽆汗、发热,恶寒、⾝痛、⼲呕、咳嗽、⼼下有⽓病因:风寒束表、⽔饮内停治疗:散寒化饮三、太阳表郁证临床:发热恶寒,或⾯⾊红,⾝痒,或⼀⽇再发,或热多寒少,均见⼆便、⾆脉如常病机:太阳病⽇久,正虚邪微,邪于肌表或郁⽽⽣热。
要点:发热恶寒,或⾯⾊红、⾝痒,或⼀⽇再发,或热多寒少。
治疗:桂枝⿇黄各半汤⽅(表现:⼀⽇再发,治疗:⾟温轻剂、⼩发其汗);桂枝⼆⿇黄汤⼀⽅(⾯红、⾝痒,⾟温轻剂、微发其汗);桂枝⼆越婢⼀汤⽅(热多寒少,微发其汗、兼清⾥热)。
太阳腑证⼀、太阳蓄⽔临床:发热恶寒、⼩便不利、消渴、烦渴、甚者⽔⼊即吐、下肢⽔肿,脉浮或脉数要点:⼩便不利,消渴,烦渴,脉浮。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太阳温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它的诊断和治疗对于中医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治疗效果取决于准确的诊断。
下面就来介绍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一、太阳温病有何病症?太阳温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头晕、寒战、汗出、腹胀、腹痛、腹泻、失眠,以及腰酸背痛等,有时还伴有口唇干燥,舌苔白腻,脉弦细等。
二、太阳温病的辨证原则1、辨证论治:以上症状作为依据,结合临床表现和体质,确定太阳温病的辨证论治原则。
2、以寒热为主:寒热是太阳温病的关键,从寒热辩证的角度来看,太阳温病可分为寒性温病和热性温病两种。
3、以头躁为标:太阳温病的头痛,头晕,头痛有时严重到不能忍受,甚至出现眩晕,耳聋,耳鸣等。
4、实虚有别:太阳温病可分为实寒性和虚寒性两种,若有上述多种症状,而体温不高,就属于虚寒性温病;若上述多种症状,体温升高,就属于实寒性温病。
三、太阳温病的辨证治法1、实寒型太阳温病的治疗:以温阳活血化瘀为主,采用排汗、开窍止痛、调经止痛、消肿止痛等方法治疗。
2、虚寒性太阳温病的治疗:以温补健脾为主,采用温补止痛、补虚止痛、除湿止痛等方法治疗。
四、术语解释1、温阳活血:以温热药物为主,活血化瘀,达到祛寒活血的作用。
2、温补健脾:以补虚药物为主,健脾除湿,达到温补健脾的作用。
3、排汗:以温热药物为主,通过催汗和汗透的方式,温热排汗,以达到温阳排汗的作用。
4、开窍止痛:以温补药物为主,调理脑血液循环,达到止痛和开窍的作用。
5、调经止痛:以温热药物为主,调理内分泌和经络,达到止痛和调经的作用。
6、消肿止痛:以甘草、乳香、生薏仁等为主,达到去肿消炎止痛的作用。
总之,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应该以太阳温病的症状作为基础,以寒热、头躁等为主,分实症和虚症论治。
根据病情,运用中药、推拿、针灸、物理疗法等,以温阳活血、温补健脾、排汗、开窍止痛、调经止痛、消肿止痛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用,积极治疗,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康复。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太阳温病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疾病,属太阳病证,在中医经典《内经》中,有“温病与太阳为先”之说,表明太阳温病在中医古代的重要地位。
现代医学认为,太阳温病是一种慢性炎症的自身免疫病,是一类自体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属于结缔组织病的一类。
太阳温病的辨证以湿热为主,主要表现为关节痛和关节肿胀。
临床上,太阳温病的典型表现是局灶性发热,脉搏洪大,伴发关节痛,关节肿胀,局部的皮肤热痛,活动受限,甚至出现关节畸形等临床表现。
针对太阳温病的辨证,中医《内经》中记载有“温病太阳,除湿解热”的诊断原则,这反映了中医在诊断太阳温病时的思维模式和诊疗原则,主治以湿热痰滞证为主,辨证论治湿热关太阳。
总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厘清太阳温病具体的辨证,有利于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实施合理的治疗,达到有效控制症状、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质量生活。
针对太阳温病的辨证,我们首先要把握患者的病情,充分摸清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客观记录反映患者的病情的特征,从病情的持续时间,活动受限程度等方面采取措施,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确定,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判断患者的辩证类型。
其次,要了解患者的体质,比如年龄,性别,病史等。
这些都是辩证鉴别拟诊的重要依据,不同体质,具有不同的致病机制,要根据不同的体质,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
此外,还要对患者根据其辩证,进行中药治疗,针对湿热除毒,解表和止痛为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使用消炎止痛药、祛湿药、温补药、美容药等药物,以达到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应当做到规律饮食、恰当休息,多锻炼,适当疏肝理气,以及维持情绪的稳定,避免因精神因素引发常见病症发作及病情有所恶化。
总之,太阳温病是一种复杂的病症,要把握其辨证,做好正确的诊断,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太阳温病的辨证是治疗太阳温病的重要步骤,是诊断和治疗太阳温病的前提,是太阳温病患者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