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七)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黄耆建中汤
- 格式:docx
- 大小:16.10 KB
- 文档页数:2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九)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薯蓣丸虚劳诸不足,风起百疾,薯蓣丸主之。
这个薯蓣丸实际上用的不多,其意思就是没事就在伤风感冒,大家都不感冒,就是他在感冒,大家都感冒,他也感冒,反正就是动不动就感冒,像这种人就是吃薯蓣丸。
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人参七分、白术六分、茯苓五分、甘草二十八分、当归十分、干地黄十分、芍药六分、芎藭六分、麦门冬六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大枣百枚为膏、桔梗五分、杏仁六分、桂枝十分、防风六分、神曲十分、豆黄卷十分、柴胡五分、白蔹二分。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我们看薯蓣丸这个方子,一共有二十一味药,我们经方不会用那么多的药,这可能就是张仲景用得最大的一个方子了。
中医的原则就是感冒吃中药,桂枝汤证就吃桂枝汤,麻黄汤证就吃麻黄汤,葛根汤证就吃葛根汤。
大青龙或者小青龙。
吃一段时间以后,就不会感冒了。
有虚劳的时候,一定要马上调理好,不然的话,就很容易中风,年轻人就是脸部中风,年纪大的人就是半身瘫痪。
这些都是因为虚劳没有治好的时候,才会出现的疾病。
薯蓣就是淮山,也就是山药,薯蓣丸现在很少人制作,有几个药方如射干麻黄汤、乌梅丸、薯蓣丸都是属于方剂内容很多的药。
薯蓣丸制造过程非常的麻烦,像里面的药如薯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干地黄、芍药、川芎、麦门冬、干姜、阿胶、大枣、桔梗、杏仁、桂枝如此多的放在一方内,再加上神麯、豆黄卷、柴胡、白蔹都是同属于发散少阳三焦油网用的,其他的药大家都知道。
它是桂枝汤、各种建中汤、理中汤通通把它混在一起,是一个复方。
实际上我们不需要去做这个药,因为平常就在吃六味地黄丸,体内虚劳补足以后就可以了,病家有桂枝汤证出现时,我们就用桂枝汤来发表。
出现柴胡汤证时、就用柴胡汤来和解。
时常用一些解表药,一段时间以后,病人就不会有虚劳里不足的症状了。
所以现在用的不多,这个药方,大家可以放在旁边做参考,现在几乎没有用这个药。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8——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一、条文分析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3)里急——就是肚子里拘急疼痛。
寒性收引。
悸——血管的跳动,营养不够。
心下悸、就是心跳。
衄——出血。
仲景一般指鼻出血。
阴虚而阳亢。
阳不足固摄无力而衄。
手足烦热——手足心是阴的部位,阴不足而阳亢盛。
主证: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阳气不足)。
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阴血亏虚)。
病机:阳气不足,阴血亏虚。
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
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
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
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
二、方药分析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
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
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三、与桂枝汤的区别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药汤,重用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
桂枝汤以桂枝为君,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营卫不和证;本方以饴糖为君,意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四、增减变化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金匮要略方论》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二级】(一)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一级】(二)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一级】(三)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猝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四)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五)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六)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冷)。
(七)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
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一级】(八)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三级】(九)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夹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十)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十一)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夫精。
(十二)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一级】(十三)(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芪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七)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血痹劳【原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
什么是“劳”,劳症,是因为有痹。
“平人”,就是指正常人。
瘦瘦小小的人,看他的体格那么瘦,摸他的脉怎么会那么大?人好好的看起来都没有病,结果摸他的脉却很数大,这就是劳症。
如脉出现极虚,这也是劳症。
脉大,脉极虚这两种出现在平常人的身上,都是劳症。
脉大,有两种解释,第一个,摸他的寸关尺的脉,手脉,第二个,就是血脉,这是望诊。
当一个病人坐在你的跟前,瘦瘦的,你一看他的手,血管显得很大,我们一般人的血管都是有比例的,但是,他的血管特别的粗大,这也是叫脉大,是劳症。
我们从上面这张图来理解脉大,正常的脉的血容量与脉大的血容量是相等的,但是,脉大是因为血管里面有湿,把血管撑大了,所以,劳症的人,带了两个血液循环系统,他很持重,因为有湿在血管里面,很吃力,只要一动就很累。
脉大代表里面是中空的,所谓劳症的人,稍微劳动一下就感觉很累,所以不能动,一动就累。
稍微做一点事情,必须睡一天,这就是劳症。
劳症的人,平常很正常,胃口也很好,吃了很多食物,然而吃完还是很累,身体还是吃不胖,有劳症的人是不会胖的,这是劳症的人有口福,这是劳症的好处。
现在很流行减肥,都希望自己瘦,如果减肥要成功,就想尽办法把你变成劳症,你就瘦掉了。
脉大就是湿跑到血脉里面去了。
我们前面学过,当湿在皮肤表面的时候,用麻黄加术汤,当湿在肌肉里面的时候,用麻黄薏甘汤,当湿到了血脉的外面的时候,用防已黄芪汤,当湿进入到血脉里面的时候,这是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东西。
治疗劳症,我们就要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就可以把血脉里面的湿排出来。
在临床上,风湿的病人,吃了桂枝芍药知母汤以后,血管会一直收小。
《金匮要略》必背之: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二)
虚劳病
虚劳临床分三种,其与肺痨不相同。
阴虚阳虚阴阳虚,肺痨本是传染病。
虚劳重在补脾肾,甘温扶阳与建中。
虚劳里急腹中痛,惊悸短气梦失精。
四肢酸痛手足烦,口燥咽干小建中。
桂枝汤中倍芍药,更增饴糖用一升。
虚劳里急诸不足,自汗盗汗身倦重。
六脉不足人瘦弱,小建中汤黄芪增。
虚劳里急诸不足,风气百疾病不轻。
山药丸内有八珍,曲桂豆卷防桔杏。
紫薇姜枣胶冬蜜,扶正祛邪第一方。
虚劳腰痛少腹急,小便不利精清冷。
面惨目眩两腿酸,八味丸子急予尝。
山药丹地萸泽苓,桂附相伍肾气壮。
脉沉小迟名脱气,疾行则喘手足冷。
腹满溏泄食不化,附子理中可建功。
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脱梦遗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桂枝汤内龙牡增。
更有天雄术桂骨,补阳摄阴治之良。
虚劳虚烦不得眠,芎草知苓酸枣汤。
理血安神治肝虚,养阴清热能睡香。
五痨虚极人赢瘦,肌肤甲错目无光。
干血积为肝血痨,大黄蛰虫缓缓攻。
芩草桃杏芍干漆,蛭蜞虻虫干地黄。
虚劳不足脉结代,炙甘草汤正当用。
冷痨瘵(zhai)疰相传染,獾肝一具为末尝。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一0八)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的治疗小建中汤(五)津血不足虚劳1前面讲了阴阳气血不足,下面我们来学津血不足。
这里不设及阴阳。
[原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虚劳里急”的“里急”就是肚子里拘急疼痛。
“悸”就是心跳,血管的跳动有时候也叫“悸”,例如:心下悸、脐下悸,这就不是指的心脏跳。
“衄”就是鼻子出血,“腹中痛”就是肚子疼。
“梦失精”就是梦中遗精。
“四肢酸疼”就是手脚出现酸疼,或者是有酸疼的感觉。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手脚热大多是手心或脚心烦热,喉咙也是干燥的。
一但有上面讲的这些症状出现,就是用小建中汤来治疗。
那么,以上这些症状能串在一起,同时出现吗?当然是可以串在一起同时出现的。
在临床上,一个病人来看起来比较虚弱,说手脚心热,有心慌,这些基本上都说出来了。
其实,就是胃肠道功能差所导致的。
我们前面学了黄芪建中汤,就是黄芪加上小建中汤。
下面我们来看这个方的组成。
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 、生姜(二两)、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我们从这个方的组成不难看出,就是桂枝汤加上饴糖。
我们先把桂枝汤煮好以后,把那药滓去掉,再放入饴糖,或者麦芽糖都可以。
把麦芽糖放进去以后,用小火把麦芽糖化开就可以了,用七碗水煮成三碗水,一天吃三次,每次吃一碗。
[要点延伸]“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的启示:小建中汤是治疗“脾胃虚弱、卫气营血不足诸症”的确效方。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为什么会出现“里急”,那么,他的这个虚劳首先是来源于胃肠道,也就是说病根在胃肠道,所以,才会用到小建中汤。
那么“悸”就是营养不够,我们平常肚子饿了都会出现心慌,何况是长期营养不良呢。
由于营养吸收不全面,所以,就会出现鼻子出血,这个出血,可以有多种原因,一个是维生素C缺泛的时候出现坏血病。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一)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大黄蟅虫丸[原文]五劳极虚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大黄蟅虫丸方: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烧令烟尽虻虫一升去翅足,熬、水蛭百枚,熬、蛴螬百枚,熬、蟅虫半升,熬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大黄蟅虫丸里的动物药很多,虻虫,水蛭,加上大黄和桃仁就是抵挡汤,蛴螬,蟅虫。
还有干漆,干漆虽然不是动物,却是很毒的药。
大黄蟅虫丸一共有十二味药加在一起做成丸剂。
大黄蟅虫丸的目的就是五劳极虚,非常的瘦,怎么吃都吃不胖,还有腹满不能吃东西,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什么伤都有了。
内有干血,还有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我们只要凭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这两个,就知道里面有干血。
之所以伤到,有干血停在身体里面,所以,再吃什么东西,吃什么补药,都补不到身体里面去。
因为有瘀血在里面。
中医有一句话,瘀不去,新不生。
经方,常常在活血化瘀,最活血化瘀的就是唐容川。
唐容川写了一本书叫《血证论》,说百病都有瘀。
有肌肤甲错,不是在身上,是在小腿上面,从足三里以下到三阴交这一段的地方。
如果身上全是,一脱下衣服,很多干皮掉下来,那不是,那是干血;两目黯黑,这是眼眶眼袋比较黑暗。
大黄蟅虫丸是缓中补虚的药,真正在临床上很少用到,中医有很多方法,针灸都可以,再配合一些中药就够了。
蛴螬,有人说是蚕还没有破茧出来的时候叫蛴螬,有人说地鞭虫,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怎么用呢?还有干漆,还有虻虫,要找真正的虻虫那是牛虻,牛圈里面的虻。
所以,大黄蟅虫丸在临床上很少用,基本上不用。
用针灸就可以把干血去掉,干血在什么位置?女人都是左腹痛,左边的地方有压痛。
我们以白芍为例,肚脐以下是静脉;肚脐以上是动脉,以桂枝为主。
其他可以加一些川芎,丹皮,红花,牛膝,茜草,这些都是活血化瘀的药。
『金匮要略』(五)血痹虚劳病方→黄芪建中汤
小建中汤加黄芪,和里温中兼补气;
虚劳里急诸不足,胃脘隐痛服之宜。
组成:芍药、桂枝、饴糖、炙甘草、生姜、大枣、黄芪。
功效: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脾胃虚寒证。
症见脘腹疼痛,或缓或急,喜温喜按,疼痛常因劳累而加重,饮食不振,四肢无力,倦怠,或自汗,或盗汗,或身重,或手足不仁,面色萎黄,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弱。
临床运用:本方现代多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轻瘫综合征、过敏性鼻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脱垂、慢性肝炎、心绞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属上述证机者。
有报道以本方加党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加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合茯苓、肉桂、煅瓦楞治疗胃十二肠溃疡;合金钱草、黄芩、白术、郁金等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合穿山甲、鳖甲、砂仁、白芨、三七粉、露蜂房等治疗溃疡性胃癌;合女贞子、桔梗等治疗虚性便秘;合枸杞子、黄精、栀子、秦艽、葛根等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加香附治疗痛经有良效。
提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抑制胃酸、抗溃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作用。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一一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的治疗附方肘后方獭肝散(二)阳气不足虚劳[原文]《肘后》獭肝散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獭肝一具,炙干,末之。
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这个方子用得比较少,但是,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下。
这个方子是治疗冷劳的一个方子,就是看上去,这个病人比较冷或者凉,也就是阳气不足。
冷劳:《太平圣惠方治冷劳诸方》:"夫冷劳之人,气血枯竭,表里俱虛,阴阳不和,精气散失,阳气内生寒冷也。
“证见宿食不消,脘腹痞积聚,脐腹疼痛,面色萎黄,口舌生疮,大便泄痢,手足逆冷,骨节疼痛,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等。
“鬼疰一门相染”什么叫一门相染,就是大家都得一样的病,但是,又不知道是什么病,以为是一种邪气,这种邪气,就是现在的生物学的邪气,不是指的一般意义上的鬼魂之类的邪气。
也就是现代所讲的传染病。
东汉刘熙《释名释疾病》云:“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
这种病用獭肝一具,也就是獭肝一个,把它弄干,做成粉末,一次用水服一匙,一天服三次。
这里的方寸匕,大概也就三五克。
原文我们学到这里就知道了,当病人得了这种冷劳病就让他吃獭肝,不会去思考他,现在读书就不能那样读了。
[要点延伸]“《肘后》獭肝散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獭肝散一个是治疗冷劳,一个是治疗鬼疰相染。
鬼疰相染,说明抵抗力是差的,那么冷劳,只要是有劳,也有抵抗力弱。
既能治疗传染病又能治疗劳损,那说明獭肝是温性药。
獭肝提高机体对传染病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在人体的免疫里面,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人体里有大量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比如说我们皮肤的完整性,就是一个非特异性的,不管是什么病邪都进不去。
还有白细胞,也是一个非特异性的。
我们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强了,身体就好了。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是我们人体的第一道基本防线,獭肝就有这个作用。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六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六【血痹】按照现在来说就是肢节神经麻痹,古人不知道什么叫肢节神经啊,可是他会治,所以这个也是妙不可言,底下讲的都是古人的看法。
血痹得病的原因,尊荣之人尽吃好的,养尊处优,所以他外表看着很丰肥,人挺肥的,但内里头却是弱的,不能担任重体力劳动,一般轻体力劳动也不行,所以稍稍有点劳动他就汗出。
而很小的微风,就是睡觉的时候,不时的有个翻身动摇,就是这样一个微风,他受了也得这个病。
血痹证的脉,脉既微又涩。
气虚则微,涩就是血不足,血管里的血液行动不滑利谓之涩,微涩之脉,现于寸口,怎么治疗呢?宜针引阳气(浅刺且刺阳经之合穴以引阳气而除邪气。
风邪去了,血痹这个病也就好了)。
血痹,轻取脉也微,重按脉也微,寸口这个脉啊,是浮沉脉都微,尺中小紧,那么尺以候里了,这个风寒进入里头去了,里头有些小紧。
外证就是身体麻痹不仁。
如风痹状(风痹也有麻痹的,跟这个差不多,只是风痹是要痛的,这个不痛)。
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这个方剂和那个针引阳气是一样的。
这个方子,就是桂枝汤去甘草,为什么去甘草呢?它要引领阳气,让气外达,快药不用甘草,甘草药缓,所以咱们泄下药,你像承气汤,用大黄、芒硝配上甘草叫调胃承气汤,它就能够使下的这个猛暴没有那么厉害,你要去了甘草,大黄、芒硝力量大了,加上厚朴、枳实,力量更大,那叫大承气汤。
那么我们让阳气尽快出表所以加黄耆,甘草不要它,里头主要是桂枝汤,还是调理营卫。
这个方子我常用,这个方子确实挺好使的,如果我们看到血更虚,可以加点儿血分药,常和当归芍药散配合到一起,随着证候的出入,用药加减变化,这个方子挺好使的,这个病的变化很少,所以这个也就一条。
但是在临床上呢,随着证候的出入,这个方子可有加减,我刚才说的就是一个例子了。
【虚劳】就说痨病。
古人说的虚劳啊,全是属于虚寒的情况普遍,你像咱们说的这个虚热的情况,比较少,也就是说像肺结核大概就不包括在里面,咱们现在管肺结核叫肺痨啊,我们看看书,完了再说。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九零)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血痹劳症前面介绍过温病滋阴的方法,如果遇到病人吐血或者是泄精,泄精,不单是男人的精不守,中医认为精血同源,所以,一个人吐血和泄精是一样的。
中医还认为,汗血同源,所以,一个盗汗,流汗不止,津液伤到了,也是属于吐血,泄精的范围之内。
如果遇到吐血或者是泄精这种病的时候,以阴虚来治疗,温病派的医生看什么病都是阴虚。
如果这个时候用一些滋阴的药,寒凉的药来滋润的时候,病人就容易成劳,这也是病人成劳的一种,这种劳病就是医生制造出来的。
【原文】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痠削不能行。
“劳之为病”有劳症的病人,得到病的时候脉浮大,加上手足烦,手足会同时有烦燥的现象,不停的动来动去。
“春夏剧,秋冬差”这种烦燥在春夏时节症状会加重,而到了秋冬就比较好。
主因是因为有劳症的人,本身就有阴虚,一般阳会浮起来。
当春夏时气候比较热,于是身体里面的虚热跟外面的太阳的热碰在一起,病人就觉得很难过,冬天的话会比较好,因为外面冷,寒会制热。
还有劳症很严重的人,就会有“阴寒精自出”的现象。
“痠削不能行”酸痛很厉害,腿上没有肌肉张仲景是用很简单的方式告诉我们,得到劳症的人,大部分都是上热下寒,就是肚脐以上是热的,肚脐以下是寒的,肚脐是阴阳的分界点。
下面是阴寒,阴寒就代表没有动能,不会蠕动了,新陈代谢就不好。
上面却太热,太过亢了。
正常人是阴在上面,阳在下面,这样子阳才不会浮起来,我们的动能才能潜藏,就是所谓的潜阳。
中医的观念是阳不在乎多,但是在乎要能潜藏。
所以,如果病人阳热在上面,无法下潜,这个热就会跑到四肢上去,此时身体的下焦却是阴寒聚集之处,就会造成精自出,这时病人会有几种情形出现,男人的话,代表会遗精、梦交等,就是晚上作梦梦里面在交合。
还有年龄大的人很多都会有精自出的现象,因为阳虚而没有办法控制,精就会自动遗漏出来,这种症状非常痛苦,用中药治疗很快就会治好的。
还有“痠削不能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下焦虚寒精就会自泄出来。
895.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895.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目录(一)霍乱.***(二)霍乱.***(三)霍乱.***(四)霍乱.***(六)霍乱.***(五)霍乱.***(八)上工治未病.***(七)伤寒论总结.***(九)脏虚治法.***(十)脏虚治法.***(十一)病因分类.***(十二)望诊.***(十三)闻诊.***(十四)望诊.***(十六)不及与太过.***(十五)脉象与四时.***(十七)脉象与表里.***(十八)厥阳.***(十九)生死两途.***(二十)生死两途.***(二一)疾病分类总结.***(二二)表里缓急.***(二三)五藏得恶.***(二四)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总结.***(二六)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二五)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二八)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二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二九)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三十)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柔痉栝蒌桂枝汤.***(三一)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刚痉葛根汤.***(三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大承气汤.***(三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中湿.***(三四)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三五)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三六)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三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三八)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三九)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麻黄加术汤.***(四零)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麻杏薏甘汤.***(四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桂枝加白术汤.***(四一)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四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桂枝加白术汤.***(四四)桂枝附子汤.***(四六)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甘草附子汤治疗痛风.***(四五)白术附子汤方.***(四八)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暍病白虎加人参汤.***(四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暍病.***(四九)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热极生寒的突破.***(五零)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瓜蒂散.***(五一)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五二)临证谈四君子汤.***(五二)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百合地黄汤.***(五三)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百合知母汤***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五三)临证谈四君子汤.***(五四)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百合滑石代赭汤.***(五五)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之百合鸡子汤.***(五六)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之百合洗方.***(五七)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_百合病之***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五八)临证谈四君子汤.***(五九)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_百合病治疗原则.***(六零)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_狐惑病特征_甘草泻心汤.***(六一)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_赤小豆当归散.***(六一)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_升麻鳖甲汤.***(六二)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六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_疟母●鳖甲煎丸.***(六五)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_温疟.***(六六)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_牝疟.***(六七)文式易筋经第二个动作按硚式.***(六八)四物汤详解.***(六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的先兆.***(七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风邪致病.***(七一)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风邪致病.***(七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阳虚受风.***(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防己地黄汤方.***(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风引汤.***(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侯氏黑散.***(七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头风摩散.***(七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三方_千金三黄汤.***(七六)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三方_小续命汤.***(七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三方_术附汤.***(七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三方_补阳还五汤.***(七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八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八一)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_桂枝芍药知母汤.***(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八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_乌头汤.***(八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_矾石汤.***(八五)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八六)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八八)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症.***(八七)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八九)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症.***(九零)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症.***(九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症.***(九一)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症.***(九三)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虚劳_***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四)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虚劳_天雄散***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五)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虚劳_小建中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六)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阴阳观念***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七)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黄耆建中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八)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八味肾气丸***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九)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薯蓣丸***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0)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酸枣仁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方剂补充●炙甘草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一)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大黄蟅虫丸***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三)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甲状腺方消肿溃经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四)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五)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肺痿与肺痈的鉴别***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八)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肺气肿***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九)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甘草干姜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0)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射干麻黄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一)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皂荚丸***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厚朴麻黄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泽漆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四)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麦门冬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五)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葶苈大枣泻肺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桔梗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越婢加半夏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八)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小青龙加石膏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九)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0)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一)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_奔豚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二)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_桂枝加桂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三)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_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四)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 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六)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栝蒌薤白半夏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五)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_栝蒌薤白白酒汤*** 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六)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 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薏苡附子散***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九)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桂枝生姜枳实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三零)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乌头赤石脂丸***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三一)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心脏病的诊断.***(一三三)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实满和虚满***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三二)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_心脏病补充.***(一三四)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虚与实的诊断.***(一三五)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一三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胸中寒实.***(一三七)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啬啬恶寒.***(一三八)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一三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一四零)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厚朴七物汤.***(一四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厚朴三物汤.***(一四一)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附子粳米汤.***(一四三)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大柴胡汤治疗大肠癌.***(一四四)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大承气汤.***(一四五)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大建中汤.*** (一四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大黄附子细辛汤.*** (一四七)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赤丸.***(一四七)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大乌头煎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霍乱 2022-06-09在正式进入之前,倪海厦老师是把伤寒霍乱篇放在金匮来讲,在介绍伤寒论的时候,六经辨证很清楚,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后面就多了一个金匮,因为当初的伤寒和金匮,还有伤寒杂病论,这是一本书,后来到了宋朝,就把它分成了两本书,有些不属于六经辨证把它放在了前面,由于历代的争议比较多,就把霍乱放在金匮里面来了。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九)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血痹劳症【原文】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劳症的人常常就会有上面原文里说的这些现象,常常有流鼻血,这都虚劳的现象。
这里提出劳症特有的几种症状,张仲景将这些分类出来。
男子如有“脉虚沉弦”,虚脉就是你摸到脉的时候有一点点脉,稍微重按又没有了,就叫做虚脉。
或者是脉很沉,要摸到骨边才有,重按又没有了。
或是摸到脉细细一根,其状如弦,这也是虚脉。
也就是说虚、沉、弦三种脉,都代表里面气血两虚了。
第一个情形是,病人并没有寒热现象。
你问他:会不会冷啊?会不会热?他说:也没有冷,也没有热。
“短气里急”就是病人有时候走动一下就会呼吸很难过,然后肚子常常胀痛。
“小便不利”小便次数多,量很少。
这都是湿盛的人,内经的观念,认为脾主少腹,所以,我们人体的腹部是脾脏在管,当肝有问题的时候,肝木会克到脾土,这时肚子就开始胀,腹水就是这样来的。
所以,当肝有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去先实脾,可以把水排掉。
中医还认为,脾主湿,身体上的湿是脾脏在管,当湿很盛的时候,就会累积到少腹里面,对膀胱就会造成负担,所以,就小便不利。
那么,我们治湿的方法,就是利小便。
“面色白”苍白的气色。
常常头会昏眩。
还有“兼衄”就是时常会流鼻血。
脸色白的话,代表脾脏功能有问题,因为我们脸上的气色是从脾胃功能来的,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流鼻血,是肝本身有问题。
一般出现这种情况时,就表示此人的肝心脾肺肾五脏都虚掉了,可是你看他时又好像都很正常,但却是五脏同时都虚掉了,这就是劳症。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九一)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血痹劳症【原文】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原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髮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这里说“男子脉浮弱”浮脉代表气脉,脉浮起来时表示气上浮,就是意味病人的表虚掉了。
涩脉代表血不足,也代表病人的精血不够,代表里虚掉了。
有这种现象的病人一定不会生子,因为“精气清冷”。
这里说男子没有子,那么这种现象对于女人来说,不容易怀孕或者怀孕了也容易流产。
也就是说劳症的男人不容易生小孩,为什么不容易生小孩,因为精冷肯定不能让女人受孕,劳症的女人也不容易怀孕。
劳症的病人都是虚寒的症状,而我们中药里有处方可治。
“夫失精家”就是男人遗精,遗尿也是属于遗精的一种,所以如果十七、八岁的小孩居然面色薄白,这就是他在刚开始发育的期间,生理的反应造成晚上睡觉时他会梦遗。
如果只是偶而遗个一、两次是很正常的,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满则溢。
但是如果很严重时,人就会虚掉,此时可见他脸上的气色整个是薄白的,精神萎靡不振。
女人晚上睡觉,全身流汗,盗汗,如果肥胖的人,流汗流很多,那是阳明热证。
如果是很瘦弱,也很虚弱,疲劳,脸色又很苍白,晚上盗汗很严重,这也是属于失精家。
所以,失精家的定义,千万不要锁定说是男人遗精很厉害才叫失精家。
男子遗精有几种,第一种是做梦与女子梦交而遗精,这是最浅的一种,第二种就是不做梦都遗精,第三种,人要清醒的时候,白天都要遗精,这就是最严重的一种了。
这些都是属于桂枝龙骨牡蛎汤。
“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
为什么会少腹弦急,少腹弦急,与后面的桂附八味丸是一样,都有同样的症状,足厥阴肝经经过阴囊的地方,当少腹弦急的时候,筋很急,会拉痛得很厉害,这就是肝虚掉了。
当肝经虚掉以后,少腹弦急。
男人会感觉阴囊拉痛很厉害,女人会感觉到阴道抽筋很痛,这些都是属于少腹弦急。
这些统统都可以使用桂枝龙骨牡蛎汤。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九七)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病
机,贫血虚劳
(二)、津血不足虚劳1 (急性贫血虛劳)
【原文】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津血不足的虚劳在临床上常见的就是急性贫血,短时间内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贫血,这一类虚劳的表现是什么呢?我们看看原文:“男子面色薄者”这个面色薄可不是我们生活中说的脸皮薄,张仲景是说,男人看上去,脸色的气色是淡的,淡,主要就是指的血色,也就是血色不够才会淡。
所谓的面色薄,就是说面色不够红润,看上去发白。
“主渴及亡血是口渴”这是津伤初期以及失血过多(亡血)的主要表现。
如果你是见到过这种失血过多的人,你会看到他的表现,一个是脸色是苍白的,再一个,出血以后,血容量不足,血补不上去,但是可以补血容量,这个时候这个病人会口渴,要水喝。
所以,这一类急性贫血虚劳的的病人血不足,面色苍白,口渴还伴随有出血,而且还有卒喘悸,卒,就是突然的意思,喘,在这里是指呼吸急促,呼吸是快的,悸,就是心跳是加快的,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了呼吸急促和心律加快。
脉是浮的,比正常的脉摸上去还要大,也就是有一种反射性的。
因为我们人都是很智能的,失血以后,为了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其他的这些血管就会收缩,所以,脸部的皮肤颜色就偏黄或者是偏白。
脉大,看起来血容量好象是更充足了,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我调节,这就是由于亡血导致的里虚。
急性的贫血(亡血)就是这个特点。
【要点延伸】
脉浮,以前我们一提到脉浮,就说是外感,其实不一定。
实际上脉浮是和脉大为劳是同一个意思,只是说,还没有达到更大,也就是经原来大一些。
以上说的这一些症状,多见于现代的急性失血性贫血。
这是虚劳的一类。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八)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血痹劳症【原文】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面色薄就是脸色很苍白,脸色苍白是因为津血亏损得厉害,亡血很厉害的人会出现口渴,因为人有一个自救功能,血少了,希望喝水去增加血容量。
“卒喘悸”,这个'卒’就是猝然之间,发生气喘短气,心悸动,“脉浮者”就代表里虚,这是一种望诊。
这是劳症的一种。
而虚的人为什么会渴呢?因为里阴虚掉了以后阳会更盛,有一些病人就是又虚又热,而实际上这个热是因为阴虚而来的虚热,不是实热。
实热的话我们就要用白虎汤或是承气汤来攻,主渴的虚热是不一样的,没有东西你怎么去攻?这个时候病人产生的虚热还是有很高的温度,一样会把津液蒸发掉的,所以病人会口渴。
遇到这种情形时,我们补虚的药要开,去热的药也要开,如果只开了去实热的药,结果大承气汤下去后,热是去掉了,但是虚会更盛,所以虚症是绝对不可以用攻法。
如果病人是实热,就是实而且壮热,结果你开成去虚热的药,如开了补药下去,于是实会更实,中医学就是要会看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也就只是这样辨症而已。
突然发生“喘悸”就是病人突发喘的时候,就表示是气不足。
为什么会如此呢?当人体里虚掉的时候,肠胃功能一定不好,脾土就不能生金,肺里面的津液都是靠胰脏、脾脏来供应,脾脏吸收了营养再交给肺,当脾脏功能有问题时,病人就会卒喘,所以是气不足,才造成这样子。
悸,中医又叫做“血虚”,所以一个是气虚,一个是血虚。
有动悸的症状就是心脏的力量不够,才会产生动悸,中医叫做血虚。
“脉浮”因为脉的外面就是气,你摸到是气脉,没有摸到血脉,阳就是气,血就是阴,血不够了,阳就浮上来,于是就会摸到脉很大很浮,实际上病人是血虚掉了。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九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血痹劳症【原文】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
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你遇到一位正常的男人,一切都好好的,能吃,能喝,能拉,能睡,什么都正常。
但是你摸他的脉时是虚弱细微的,而且还经常盗汗,这也是属于失精家。
也可以用桂枝龙骨牡蛎汤。
平常看起来正常的人,摸他的脉重按就没有,那么虚、那么弱。
不仔细找还找不到,就代表此人的气虚掉了。
气一但虚掉,表就不固,不该流汗时却会流汗出来,就是“喜盗汗也”,身体在很虚弱的状况之下才会有盗汗。
人到了五六十岁,脉大,有那个五十肩,或者是背痛,或者是脊椎骨督脉的问题,还有说肚子里面有肠鸣,马刀夹瘿,这是淋巴瘤,甲状腺肿瘤,这都是属于瘿瘤,都是因为劳病而得,都可以使用桂枝龙骨牡蛎汤。
牡蛎,就是钙,牡蛎是咸味的,咸能软坚,龙骨和牡蛎不太一样,龙骨是潜阳用的,当阳浮在外面的时候,我们用龙骨把阳内敛起来。
攻坚的时候,我们用牡蛎。
牡蛎是一味非常好用的药。
所谓盗汗的定义就是说,有时候醒到都会盗汗。
你运动跑步后会流汗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坐着不动都会流汗,就是盗汗,有的人晚上睡觉时都会出一身汗。
当然如果你作梦梦到有人追杀你,于是出一身冷汗,这没什么问题。
如果没事而早上起来的时候床上都是湿的,就是严重的盗汗,这已经是代表气血两虚了,这个时候照样可以使用桂枝龙骨牡蛎汤,不是只有用在失精家。
中医的观念认为我们身体的津液、精、血这三样是同源的,所以可以用同样的治法来治。
所以遇到盗汗很严重的人,我们用桂枝龙骨牡蛎汤也一样可以将他治好。
【原文】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我们看到这一些症状,就知道是里寒了,。
这个条辨放在这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时间久远,有可能是传抄错误。
也就是倪海厦老师常说的一句,可能是竹简脱了,弟子过门坎的时候不小心,门坎高了,摔了一跤,竹简摔脱了,捡回来拼凑在这里。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七)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黄耆建中汤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耆建中汤主之。
黄耆建中汤方,即小建中汤内加黄耆一两半,余依上法,若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这黄耆建中汤就是小建中汤里加黄耆。
我们有黄耆建中汤,还有当归建中汤,为什么要加黄耆?因为黄耆入气分,属于气药。
黄耆跟当归,这两个是一个补气一个补血。
很多人都误解以为人参是主气,实际上人参是补足肠胃津液用的。
心下痞症就是指肠胃炎,张仲景在所有治疗肠胃科的药里面都放人参进去,就是担心病人发汗过多,使得肠胃津液丧失时,这时就要在桂枝汤中加点人参进去,来把津液补足。
而实际上我们遇到病家气不足时,就要靠黄耆来补足气。
黄耆建中汤证本身除了病家必有的小建中汤证以外,还要加上气虚的症状。
小建中汤症最明显的症候是肚子痛,因为肠胃虚寒掉。
张仲景说:“虚劳里急,诸不足”,就是全身都出现不足的症状时,同时有那么多的虚症,要怎么加药进去呢?张仲景的意思是只要加黄耆一味药就好了。
而当归建中汤是用在同样有里急、有腹痛、同样有阳虚,可是在阳虚的同时这个病人的血也虚掉了。
当归建中汤与黄耆建中汤还有另外一个主要的辨症,就是用两手同时摸病家的脉,由于人体左边主血,右边主气,当左手的脉变细小无力时,就是当归建中汤证。
如果是右手的脉很弱时,就要用黄耆建中汤,如果两手的脉同时都弱了,就不必如此细分,直接开小建中汤给病人就可以了。
黄耆建中汤是小建中汤内加黄耆,就是要重用黄耆,大家开小建中汤的时候千万不要忘掉白芍量是桂枝的两倍。
若气短胸满者加生姜,气短胸满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小建中汤喝下去了以后,如果遇到病人中焦原来就有积水在,妨碍到气机流行,建中汤的目的是要将中气建立起来,可是肠胃里还有积水未退,此时就要加重生姜,因为生姜有
散去肠胃积水的功能。
后面还有枳实桂枝生姜汤证,治疗胸痞时都会用到生姜。
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腹满是因为有湿聚在肚子里面,小建中汤是治里寒就是肠胃虚掉的时候用的。
当人的肠胃虚掉后,湿就一定会停积下来,如果湿没有去掉,日久就变成留饮,就是水越来越多了。
留饮再没有去掉的话,就变成溢,就是水满出来了。
张仲景说有湿的时候还可以用小建中汤,如果变成留饮,小建中汤就没有用了,需要加一点茯苓进去,茯苓可以把这个湿排出来。
如果变成溢饮的话,张仲景就会用十枣汤,因为水太多而且已经进入肺了,此时唯有十枣汤才可以把积水排出来。
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半夏在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后面会再跟大家再重新强调,张仲景用半夏的原则是,只要有渴就把半夏拿掉。
病人没有渴症时,就会用到半夏。
我们在治疗湿症时,光是开燥剂去湿是不够的,因为里面仍有许多浊痰未去,所以说我们都会加半夏入内,因为半夏可以把浊痰同时清掉,这时候半夏不需要加很多。
因为病人已经有渴症了。
如果这个时候你没有加半夏把这个浊痰去掉,就会造成湿去浊痰没去。
也就是本来停在湿里面的脏痰没有排掉,只有湿被排掉,以后日子久了,病人就会开始慢慢咳嗽,胸腔里面就会出现痰饮咳嗽,痰的产生其实是之前没有被排掉,遗留下来的问题,所以痰看起来并不是很干净的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