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 格式:pdf
- 大小:267.78 KB
- 文档页数:7
贵州省贵阳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月考试题(一)(扫描版)贵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参考答案1.(3分)B 【解析】A项“中国传统艺术”以偏概全。
C项“如果……就……”的判断绝对化。
D项“更”的语序颠倒了。
2.(3分)C 【解析】C项说明的是“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3.(3分)C 【解析】C项不是“儒家入世”而是“道家出世”。
4.(3分)C 【解析】没有心理描写。
5.(5分)①作者将何爹用的剃刀称为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这里化用了“关云长败走麦城”的故事。
(2分)②用关羽的忠义不屈来表现何爹的不趋时和对传统的偏执。
(3分)6.(6分)示例一:不可以删去。
①情节结构:将情节推向高潮,使情节更完整。
②人物塑造:再一次描写了何爹“张飞打鼓”的刀法,突出强调何爹的刀上功夫技艺精湛,而且更突出何爹为人讲信义、重感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③主题表现:“人生最后的极乐”既有对何爹的敬重和赞赏,也表达了作者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
尾段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惋惜之情。
示例二:可以删去。
①情节结构:三明爹像睡过去了,已经交代了结局,这样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②人物塑造:何爹的刀上功夫技艺精湛,何爹为人讲信义,重感情在前面的文字中已经突出了,人物形象已经丰满了,无须画蛇添足。
③主题表现:用三明爹的死象征传统文化的没落,这样的结尾更发人深省,让人去思考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原因,去思考如何挽救这些传统文化。
(每点2分,任答一种观点即可)7.(3分)A 【解析】B项以偏盖全,二者只是从性质和运营模式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
C 项变或然为必然,原文中说的是“并且可能最终被叫停”,并不是必然被叫停。
D项因果推理不准确,并不是因为其合法性难以取得,而是因为企业投放了劣质的电动车。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的社会思潮,它通过偶然性历史事件解读历史、摒弃崇高、拒绝神圣、嘲笑目标、丑化追求,以偶然遮蔽必然,抽离掉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的精神追求。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有意识地从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活动,大张旗鼓地想要实现某种政治诉求,比如明目张胆地发表和从事否定革命、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行,这是一种属于实践层面的显性历史虚无主义;二是有意识地从事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活动,主要借助思想研究和文艺表演等形式以碎片化、微观化、主观化的隐性方式叙述历史,表达出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进步的否定。
理论层面的历史虚无主义以更加隐蔽的形式拉拢民众认可其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与实践层面的历史虚无主义相互印证,这种隐性的历史虚无主义即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这种思潮披着思想文化传播的外衣而不断为历史虚无主义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是从历史虚无主义发展出来的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变种。
不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使用何种障眼法,我们都要透过现象剖析其本质和特点,认清其危害。
第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关注的议题和领域更为广阔。
显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达比较直白,关注的领域主要有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史、革命史、党史和国史等,议题和领域都较容易识别。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议题设置全面转向社会底层,不断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容易被理论文艺工作忽视的边边角角延伸,目前有效识别这种具有广泛性、日常性的议题确实存在一定困难。
第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更为隐晦。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要借助公众娱乐消费平台,这种相对难识别的传播手段更容易“吸引和俘获”普通民众。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通过学术研究、文艺表演以及宗教渗透等绵里藏针的形式传播:学术研究打着“学术”“学理”的旗号,借助学术论坛、学术期刊等载体,将个体的偶然性事件表达得淋漓尽致,其终极目的是扭曲正确历史认知,折射甚至讽刺社会发展进程;大量的“伪”文艺作品充斥于传统大众传媒和新兴网络载体,揶揄时代、解构历史、颠倒黑白、虚无主义的低级文化产品以剥夺和摧毁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信心为目的;宗教渗透活动的目的更为明显,礼拜、聚会等实现心灵慰藉的宗教形式活动负载着大量否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上帝、奉西方价值为圭臬的信息。
贵阳市2020 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详细解析)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表1示意2000-2010年贵阳市部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单位:万公顷)。
据此完成1-2 题。
表 11.根据表推测,2000-2010年贵阳市A.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大幅增加B.减少的耕地全部转化为林地C.城市郊区林地面积增加较快D.城市扩张导致水域面积增加2.贵阳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会导致A.居民平均通勤时间增加B.城市热岛环流减弱C.城郊农业发展速度减慢D.城区地下水位抬升汽车生产工艺复杂,产业链长,生产车间主要包括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车间,其中涂装车间为无尘车间,对环境质量要求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网,中国企业展现出惊人的团结和贵任感,超过3000家企业跨界转产口罩等医疗物资。
2月6日,W 汽车企业宣布生产口罩,三天后第一批口罩下线,践行了“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
”的承诺。
同时多家汽车企业纷纷跟进,调整生产线生产口罩。
据此完成3-5 题。
3.汽车生产企业最适合用于生产口罩的车间是A.冲压车间B.焊装车间C.涂装车间D.总装车间4.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汽车企业调整生产线生产口罩,可以A.延长产业链B.充分调动产能C.转移下岗工人D.升级产业结构5.疫情期间,多采用航空运输运送口罩,这是因为A.口罩属于稀缺物资B.空运连续性强C.口罩属于无菌产品D.空运更为及时我国贺兰山脉东坡植被垂直地带性明显。
贺兰山森林主要是常绿针叶林,集中分布在海拔1900米至3100米之间,包括青海云杉林(林冠郁闭)和油松林。
有学者运用10m x10m 的样方对该地森林群落进行调查。
图1示意贺兰山东坡各样方平均胸径(距地面约1.3 米处乔木主干的直径)、平均树高、乔木株数和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
贵阳市高三适应性考试模拟试题(一)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理想是指道德高于现实的未来性因素,包括以下内容:一定社会阶级及成员对未来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向往,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体系的理想道德标准或称道德规范体系中较高的、还不能为当代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奉行的要求。
道德理想内容的第一方面,涉及到了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关系。
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有联系的一面。
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阶级的政治理想,它包含着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特征的要求和设想,广义上也包含着对即将到来的社会面貌的预见。
以恩格斯的观点来看,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本来就是一回事,道德理想是社会理想的、也是那些与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相一致的未来社会观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这也就是说,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必然有部分重合。
比如,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奋斗,就不仅是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而且是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
当然,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之间也还存在着差异。
其一是从内容上看,它们的着重点不同。
如果说社会理想更加注重勾画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话,道德理想则注重勾画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
其二,一定的社会政治理想最初往往是以道德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一下子就成为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得很清楚的科学理想的。
在一种社会理想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对社会制度未来的轮廓构想首先表现为一种道德预测或道德理想。
虽然就准确性、严谨性、论证性而言,道德预测或道德理想不能和科学的社会理想相比,但它能动员广大群众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变革社会的进步活动中。
比如,社会主义理想就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以道德预测和理想的形式得到了首次表现。
作为精神力量,它对当时人民群众和早期无产阶级自发斗争起了感奋作用,给社会的发展从道德上指明了方向,从而使它自己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源泉。
贵州省贵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之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
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
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
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
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
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
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
《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漓、人心的褒莠,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
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
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烜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
而这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
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
贵阳市高三适应性考试模拟试题(一)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理想是指道德高于现实的未来性因素,包括以下内容:一定社会阶级及成员对未来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向往,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体系的理想道德标准或称道德规范体系中较高的、还不能为当代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奉行的要求。
道德理想内容的第一方面,涉及到了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关系。
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有联系的一面。
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阶级的政治理想,它包含着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特征的要求和设想,广义上也包含着对即将到来的社会面貌的预见。
以恩格斯的观点来看,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本来就是一回事,道德理想是社会理想的、也是那些与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相一致的未来社会观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这也就是说,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必然有部分重合。
比如,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奋斗,就不仅是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而且是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
当然,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之间也还存在着差异。
其一是从内容上看,它们的着重点不同。
如果说社会理想更加注重勾画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话,道德理想则注重勾画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
其二,一定的社会政治理想最初往往是以道德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一下子就成为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得很清楚的科学理想的。
在一种社会理想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对社会制度未来的轮廓构想首先表现为一种道德预测或道德理想。
虽然就准确性、严谨性、论证性而言,道德预测或道德理想不能和科学的社会理想相比,但它能动员广大群众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变革社会的进步活动中。
比如,社会主义理想就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以道德预测和理想的形式得到了首次表现。
作为精神力量,它对当时人民群众和早期无产阶级自发斗争起了感奋作用,给社会的发展从道德上指明了方向,从而使它自己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源泉。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版)贵阳第一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参考答案1.(3分)C 【解析】因果关系不当。
2。
(3分)C 【解析】不是递进式,是并列式。
3.(3分)A 【解析】B项,“都体现了亚热带植物的特点”错,还有温带植物的特点;C项,“佛光”“瀑布云”的形成原因不同;D项,“五大佛教圣地之首”没有依据,且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也不是因为佛教文化的原因。
4。
(3分)D 【解析】“第二份半价"不对。
5。
(3分)B 【解析】“侧面”错,“当今青年"以偏概全。
6.(6分)①青年人婚恋观、生育观改变。
(略加分析)②独立乐活主义兴起,单身人数剧增。
(略加分析)③青年人经济独立。
(略加分析)(每点2分)7.(3分)B 【解析】“感情淡漠”错。
8.(6分)①父子之间志趣相投。
②父亲与儿子一同玩耍。
③父亲关心儿子的学习,但不强求。
④父亲对儿子的学习认真提出建议。
⑤父亲支持并且参与儿子的活动。
⑥父亲纵容儿子的“不良习惯"。
(每点1分)9。
(6分)①丰富文章内容,表现了儿子善良正直,有人情味。
也是对自己“怕担干系”的思想、对儿子缺乏理解和尊重的反思。
②对比,通过“分歧”将“我”和儿子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儿子的善良正直,父亲的庸俗胆小。
③表现了父子之间的平等互敬的关系,突出了“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题。
(每点2分)10.(3分)B 【解析】原文为:伏见掖庭遗烬,延炽宫闼,虽曰人事,实系天时。
若诏书亟下,引咎涤瑕,则中外莫不感动。
11.(3分)B 【解析】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但并不为中国独有,古代朝鲜、越南、蒙古等受中国影响也用年号纪年,至今保持着君主制的日本还在使用年号,当下的年号为“令和"。
12.(3分)C 【解析】原文为“宗谅顾城中兵少,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募勇敢,谍知寇远近及其形势,檄报旁郡使为备”,“身穿军服"的是农民不是滕宗谅,“侦查战场形势"的是他招募的勇士。
2020-2021学年贵阳一中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