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八下语文三顾茅庐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评”的能力;3.研究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读、说说、写写、评评等方式感受刘备诚心诚意的求贤态度;2.分辨课文的详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2. 通过对本课的接触了解,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在听、说、读、写、评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制作课件;布置预习任务。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我们的课文就是选择《三国演义》。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课文导读:1.一读,初步了解课文——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增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进程与方式:体会衬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利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难点衬托手法在文中的利用。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讨【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历时】三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期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期。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期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今天这节课,咱们将要一路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
杭州人,祖籍太原。
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理想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绩为主。
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
今存签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绩最高。
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画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骚乱时期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表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偏向。
三、初读课文一、范读。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1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化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体谅、尊重、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2. 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国演义》故事,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等。
3. 掌握阅读策略,能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信息,如人物性格特点、情节发展等。
4. 能够自主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对其中的文化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习和理解《三国演义》中的文化内涵,如忠诚、仁爱、智谋、勇敢等。
2. 难点:学生对于古文阅读的不熟悉,以及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基础知识的了解不够。
三、教学过程1. 情境感知: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和展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和人物形象,唤起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三顾茅庐。
2. 入门技能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人物传记中的三顾茅庐部分,学生主要任务是了解刘备在当时的处境,以及他在面临苦难的境遇中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和智慧。
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分组演绎三顾茅庐的经典情节,学生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糜竺等角色,通过自己的表演和体验理解人物的内心,进一步感恩和敬佩他们的精神和品质。
4. 拓展阅读: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其他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作品,如《屈原》、《红楼梦》等,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取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华。
5. 总结反思: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主题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弱点进行及时修改和调整。
2. 对于学生的阅读和表现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和激励,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3. 在学习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思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本节课着重以《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三顾茅庐为切入点,通过阅读、情感体验和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刘备等人物的处境和性格特点,并通过演绎情节进一步深入理解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思想。
2024年《三顾茅庐》说课稿2024年《三顾茅庐》说课稿1(约5276字)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将本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对这篇__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这篇课文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20课,本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
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长春版语文教材每一册的最后一课都是古典名著的节选,所以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大闹天宫》《武松打虎》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欣赏小说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确立__重点、难点。
加之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所以我把__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知识与能力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
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把握__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说教法和学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众所周知,我校学生的素质是比较高的,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尚可,加之__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只要处理得当,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
二○三顾茅庐
·积累运用·
1. 《三顾茅庐》选自《》,作者,名,号,(朝代)小说家。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倥偬.()惆.怅()澄.清()斡.旋()
汉胄.()邂.逅()韬.略()悒.怏()
3. 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谒()⑵呕()
竭()讴()
碣()怄()
(3)诛()(4)谙()
殊()喑()
姝()暗()
·阅读感悟·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4. 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的下句。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下联:
5. 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6. 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谒见”并“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
7.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文中的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8. 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9. 刘备第一次去拜见诸葛亮未见时,童子说诸葛亮“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归期亦不定”,联系全文来看,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10. 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提出了什么样的策略?
11. 文中介绍诸葛亮的几位朋友,以及他的弟弟和岳父,有什么作用?
·拓展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青梅煮酒论英雄
罗贯中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
”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
只教我来相请。
”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
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
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
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
’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
今见此梅,不可不赏。
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
”玄德心神方定。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
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请试指言之。
”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
”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
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
过了。
操遂不疑玄德。
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
1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韬晦.()(2)恩庇.()(3)冢.中()(4)匙箸.()
13.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关羽、张飞不在?
14. 曹操所讲征战道上缺水望梅林的故事,留下一个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并说说其含。
15. “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这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6. 文中对曹操主要哦哦哦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17. 文中描写刘备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18. 曹操派许褚。
张辽引数十人去请刘备,当然不只为祝酒,其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综合实践·
19.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a请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研究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度了解诸葛亮的一生。
二○三顾茅庐
1. 三国演义罗贯中本湖海散人元末明初
2. 略。
3. 略。
4. 刘玄德三顾茅庐
5. 兴复汉室,建立功业。
6. 求贤若渴,对诸葛亮态度谦恭,非常有诚意。
7. 渲染天气的严寒,烘托出刘备求贤的决心大,心意诚。
8.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
9.(1)为两次未见孔明埋下伏笔。
(2)表明诸葛亮具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质。
(3)暗示诸葛亮虽然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
10. 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11. 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
12.(1)(2)(3)(4)
13. 关羽、张飞不在,许褚、张辽引数十人,而刘备孤身一人,渲染了一种紧张气氛。
14. 望梅止渴。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15. 第一处推动情节发展;第二处为刘备的掩饰失态作铺垫。
16. 表现了他阴险狡诈、得意洋洋、有雄心壮志的性格特点。
17.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表现了他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善于掩饰的特点。
18. 想试探刘备的虚实,看他是否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19.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