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1《观察物体》教材内容说明(新版)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教材解读:“观察物体”是《标准》图形与几何部分“图形的认识”中的重要内容,“观察”是学生几何知识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发展初步空间观念的重要过程。
根据《标准》中“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内容要求,本册教科书的“观察物体(一)”安排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不规则物体,使学生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可能不一样;二是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和球体,使学生初步认识整体与局部、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获得立体和平面视图的直观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课标解读: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发展空间观念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从不同位置(前面、后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过程,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数学思考:在观察、辨认、想象、描述等数学活动中,体会到观察角度和看到物体特征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从生活中发现观察角度和看到物体特征之间的联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的数学活动,对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有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机动1课时)第1课时观察生活中的场景和物体教材分析:本单元“观察物体”部分是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让学生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面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进-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经历从不同位置(前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过程,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方法”辨认物体,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题《观察物体》,本课时教学教材例1和例2,学生的学习由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发展到从四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
在例1和例2的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的位置。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玩具车,奖励卡片。
学生:常规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猜谜语四条大腿粗又圆,两把刀子硬又尖。
头长两把大扇子,后面甩根细皮鞭。
教师指名学生说出谜底。
2、教师讲解成语故事《盲人摸象》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子,但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
第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牙齿,他说:“我知道,大象就像一根大萝卜。
”第二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说道:“不对不对,大象像一根大柱子!”“你们净瞎说,大象像明明像一堵墙。
”原来这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身子。
最后一位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嚷嚷道:“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条草绳!”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样子。
教师提问:四个盲人摸同一头大象,为什么说得不一样呢?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
3、揭示课题:他们都只摸到大象的一部分,并没有摸它的全身就妄下结论,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要想看到物体的全貌就要全面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全面观察物体。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一)第1课时观察物体(1)【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遭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头大象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二、探究体验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术头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合汇报。
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木头大象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4)请小组长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给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谁从哪个角度拍摄的?(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1)同学们做的太好了,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一个茶杯,请你们从不同的操度观察这个茶杯,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察看物体教课目的:1.知道从不同角度察看,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要全面认识物体的特点,就需多方面、多角度察看。
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
2.能辨识从不同地点察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培育学生的空间观点。
3.感觉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浸透全面察看事物的辩证思想,培育学生初步的聆听习惯、合作意识和评论意识。
教课器具准备:学生照片杯子实物挂图数码相机等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1、联系每人的座位状况进行简单的地点复习。
要修业生说出自己、伙伴在什么地点。
2、游戏――猜猜他(她)是谁。
教师课前用数码相机拍下本班中一个(或几个)学生不同角度的照片按背影-侧身挨次体现给学生。
最后考证时出示正面照片。
学生活动:1、学生疏小组坐成U 形,每小组 4 人,呈对坐形式。
自主讲话,说的有道理即可2、学生自由讲话,并说明自己的原因。
设计说明:教师从 U 型座位下手,复习地点的同时,增添学生的奇特感,并已猜猜是谁的游戏活动,调换学生学习的踊跃性。
并经过学生察看熟习的人物的不同地点的照片,初步体验到不同地点察看的结果是不同的。
二、体验、感悟、研究1、教课例 1――真话实说(1)教师发给每小组一个杯子,放在学生中间,让学生察看并描绘自己看到的状况。
(2)出示教材中(或教师画出的杯子图片――四个方向)请学生辨识,那个切合你看到的状况,并说出你的想法。
(3)你们看到的结果为何会不同样呢?2、教课例 2――体验、研究、感悟(以其余形式代替教材例2)(1)精选礼品并向其余学生介绍介绍。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件礼品,放在桌子中间,要求每小组 4 人按自己察看的结果向全班学生描绘自己的礼品。
教师在学生察看的过程中,用数码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下每组礼品的照片。
(2)组织学生沟通联合照片,看那组学生描绘的最正确,并给与踊跃的评论。
(3)如时间同意,可让学生打破组的次序自由察看考证。
3、出示课教材例 2 挂图,第一让学生猜想、描绘一下小兔子和小猴子拍摄下的照片会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辨识图片。
第一课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
◆教学提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对身边的物体进行观察,他们也基本理解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不相同。
但是在本节课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使学生本来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准确起来,从数学的角度来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观察经验。
要让学生以亲身体验、操作为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积累学习数学的方法与策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一样,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方法”辨认物体,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重点、难点重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一样,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难点能区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会根据看到的形状图判断观察位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玩具小猴子8只,数码照相机一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每四人一组围桌而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巧用儿歌讲故事(课件出示“盲人摸象”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谁能简单给大家说一说?生:…(简单叙述故事情节)师:今天老师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了一首儿歌,想不想听一听?(投影,在图片旁边出示儿歌,并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四位盲人去摸象,一起来到大象旁,一人摸到象耳朵,说像蒲扇能扇凉,一人摸到象身体,又大又厚像堵墙,一人摸到大象腿,说像柱子高过房,还有一人摸尾巴,说像绳子细又长,小朋友们不要笑,快把叔叔帮一帮!师:小朋友们,为什么同是一头大象,盲人叔叔说出的结果却各不相同呢?生:因为他们摸到的只是大象身体的不同部分。
师:是啊,盲人叔叔看不见,以为他们摸到的那一部分就是大象了,怎样才能让盲人叔叔们真正了解到大象的样子呢?生1:让盲人叔叔们把大象完整的摸一遍……生2:我们把大象的样子仔细的说给盲人叔叔听……师:你们真是又聪明又善良的好孩子,我们要想把大象的样子描述给盲人叔叔听,一定要仔细的观察大象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的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观察物体冀教版 (5)一、前言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础。
当我们谈到数学时,绝不是仅仅与计算有关。
相反,数学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本篇课程将针对《观察物体》单元展开教学,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有关几何图形和空间观察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树立观察意识2.培养学生对各种物体细节的观察能力3.促进学生对几何图形结构的认知和理解三、教学重点1.识别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2.观察物体的特征和组成部分3.掌握对图像构成的基本认知四、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视觉空间的概念2.教授不同形状几何图形的基本构成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2.示范教学3.小组讨论4.课堂互动5.集体练习六、教学过程1. 导入在课堂开始时,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观察意识。
通过观察桌子、教室等学生可以比较直观地感受到物体不同的形状、大小和高度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教师可以针对桌子、教室的不同结构与学生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注意到不同物体之间的异同点以及结构特征。
2. 展示几何图形在正式讲解之前,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观察物体,并在白板上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不同形状。
然后,老师可以将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展示出来,包括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同时让学生找出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例子。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3. 实物展示除了几何图形的展示,实物展示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例如,展示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实物,并引导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观察。
让学生找出这些物品的公共特征和不同之处,通过这些特点来辨认出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
4. 认知练习在展示完几何图形和实物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认知练习,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学到的知识。
例如,让学生通过在白板上画出不同的几何图形来巩固这些图形的概念,或者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来判断它的形状。
这些认知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5. 课堂小组讨论在课程的最后,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在本课时学到的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观察物体(一)| 冀教版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将不同的物体区分开来;
2.学生能够简单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进行区分;
2.简单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简单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种颜色、形状的物体,如红色球、黄色正方体等;
2.教师准备小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1.教师拿出一颗红色的球,问学生这是什么物体;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是一个红色球;
3.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感悟,物体的形状、颜色对于物体的区分很重要。
第二步:探究
1.教师拿出多种颜色、形状的物体,例如红色球、黄色正方体等;
2.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物体都不一样;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形状和颜色。
第三步:练习
1.将准备好的物体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区分;
2.让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物体,例如:“这是一个红色的球”、“那是一个黄色的正方体”等。
第四步: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可以进行区分和描述;
2.教师在黑板上列出重要的教学要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学会了将不同的物体区分开来,并且能够简单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
在本节课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物体的特点,达到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的效果。
在下一节课中,应该继续引导学生用手去触摸物体,了解物体的材质和重量等方面的特点,从而全面认识物体。
《观察物体(一)》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图片、磁铁、学具:教材、熊猫(每组一只)、不同位置拍摄的熊猫的照片若干。
教学过程:一、小组活动,观察学具1.出示熊猫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瞧!大家喜欢这只可爱的熊猫吗?瞧!老师特意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只,请每组的小组长到张老师这儿领一个熊猫.(小组长上台领取熊猫。
)师:请小组长快速地把它放在桌子中间,为了大家观察的统一性,请每个组的组长将熊猫面对着讲台进行摆放。
(表扬速度最快的小组)师:这些熊猫将和我们一起进行今天的学习,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加入我们小组吧!(师生一起鼓掌)2.本位观察师:来,让咱们面对熊猫坐好,小朋友想一想:你坐在熊猫的哪一边?学生自由回答。
师:请大家头不要偏,手不要动,仔细观察熊猫,思考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仔细观察,坐在你的位置上能看见熊猫的什么?)生独立观察,教师行间巡视,观察好了在小组内说说。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站起来向全班小朋友说说?当有一个小朋友在说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该怎么做呢?(要认真听!)是啊,认真倾听是我们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学生自由发言。
3.揭示新知结合学生发言,课件分别出示在不同面拍摄的熊猫的照片,让学生进行描述,同时教师进行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不过张老师有点儿纳闷了,为什么观察的是同样的熊猫,大家刚才说的却不一样呢?结合回答,教师归纳: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熊猫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同来探讨和学习的新知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把课题板书完整)4.换位观察师:前面大家不仅观察得十分认真,而且还特别用心听别人的回答,你们可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小朋友们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熊猫,下面咱们换换位置再观察观察,好吗?师:现在你又看到熊猫的哪个面呢?这回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引导学生回答现在看到了什么面?和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师:通过我们前面两次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话想和大家说说吗?教师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
观察物体(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观察物体(一)》
(一)单元教育目标
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观察、辨认、想象、描述等数学活动中,体会到观察角度和看到的物体特征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有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编写说明
“观察物体”是《标准》图形与几何部分“图形的认识”中的重要内容,“观察”是学生几何知识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发展初步空间观念的重要过程。
根据《标准》中“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内容要求,本册教科书的“观察物体(一)”安排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不规则物体,使学生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可能不一样;二是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和球体,使学生初步认识整体与局部、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获得立体和平面视图的直观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的内容编排,一是注重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盲人摸象、拍照片、观察饼干盒等),重视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升观察物体的直观经验;二是重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活动内容,如,先让学生在前后、左右、上下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再让学生观察、辨认从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三是通过观察、想象、描述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共安排2课时,内容编排如下:
第1课时(教科书1~3页),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内容。
活动一,选择了学生十分感兴趣的“盲人摸象”故事,呈现出四个盲人摸象说话的情境,用兔博士的话提出“四个盲人摸同一头大象,为什么说得不一样呢?”由每个盲人只摸到大象的局部延伸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可能是不一样的。
活动二,设计了书中四个同伴观察
同一头木头大象的情境,给出了四幅从不同位置观察看到的大象图片,提出:下面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让学生判断并在图片下面的括号里写出名字。
上面两个活动,从内容设计方面看,是由生活中的故事到数学问题的过程,从学生的认知方面看,是由生活经验到数学化表示的提升。
活动三,教材设计了小猴和小兔给同一所房子拍照片的情境,给出从上面和前面拍的两张照片,提出:这两幅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让学生判断。
活动三与活动二相比,一是观察的事物复杂了,二是观察的角度增加了“空中”观察。
“练一练”设计了三道根据具体事物和图片、照片进行判断的题目。
对于生活中物体和事物的观察,学生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有一定的实际体验,如看电视,在前面能看到电视机的屏幕和画面,在后面或侧面,却看不到。
但是,对于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学生却很少注意,也就是说对物体的观察,学生还缺乏图形的认识。
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不一样,并能根据物体和图片、照片,判断观察的角度,难点是判断小猴拍的照片中对应的事物。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盲人摸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观察同一物体,因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也不一样。
然后,利用观察木头大象的事例,把观察位置和看的图形联系在一起,并结合“练一练”第1题,给学生创造从不同角度亲身观察物体的机会,使学生真切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特点。
关于判断小猴拍的照片,可以采取排除的方法。
如,先判断哪张是小兔拍的,然后,重点说一说小猴拍的照片上的图像是小房子的哪个部位。
第2课时(教科书4页、5页),从前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几何体。
教材按照从实物到模型的顺序设计了三个观察活动。
活动一,观察外包装有图案的饼干盒,有三名学生观察,教材给出了丫丫从上面观察看到的表述,提出:三人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的?并给出三幅图,让学生说一说是谁看到的,然后通过学生的交流语言,给出“前面”和“侧面”等术语。
活动二,呈现了长方体和三个长方形,提出:下面三个图形分别是从长方体的哪个方向看到的?在学生辨认后又提出:和它们对着的三个面各是什么样的?渗透长方体的三组对面分别相等。
活动三,观察正方体和球,教材先引导学生想象:从它们的前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接着让学生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正方体和球这两种特殊的几何体,看到图形的独特性,渗透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等。
“练一练”设计了根据一个长方体和三个图形判断观察方向,根据标出观察方向的长方形,判断对应的长方体等内容,加强几何体和平面图形间的联系,使学生初步获得立体与平面视图的直观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辨认从前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的平面图形,教学难点是体会观察球时,所看到的平面图形是一个圆。
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外包装带有图案的盒子,先变化盒子的角度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
然后让学生看书观察饼干盒,辨认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教师教学“前面”“侧面”等术语,使学生经历由观察物体到图形识别的过程。
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和球的教学活动中,先提出“从前面、侧
面和上面观察”的要求,再按照想象——实际观察验证。
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描述自己看到的图形。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可以先让学生画一个球,以体会球体和圆的联系,也可以利用观察日、月形状的经验加以体会。
(三)目标评价建议
目标1的评价。
一方面要结合教学过程来进行,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观察、判断、交流等活动的全过程,考查学生能否按照指定的不同观察位置准确描述看到的物体形状或者根据提供的平面图形正确说出观察的位置;另一方面,通过教材上的练习内容来考查。
目标2的评价。
首先要给学生参与观察、判断、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在数学活动中考查学生能否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几何体看到的对应的平面图形,能否用自己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图形。
目标3的评价。
主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好奇心,是否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